03.02 東吳名將丁奉是如何一戰斬殺張遼的?丁奉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問題有誤啊,丁奉啥時候斬殺張遼了,張遼只是中了丁奉的冷箭傷重去世,兩人打的話丁奉不是張遼對手。不過丁奉結局不錯,87歲才善終。

張遼在正史裡是因病去世,因此說丁奉殺死張遼,只能是《三國演義》了。不過即使在演義中,丁奉也不是在交手中斬殺的張遼。而是曹丕伐吳時被徐盛用火攻擊敗,張遼掩護曹丕撤退時,遇到丁奉攔截,張遼剛要上去廝殺,結果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身受重傷,在徐晃的掩護下才得以脫身。

如果張遼和丁奉公平交手,以麥城之戰關平都能輕鬆擊敗丁奉,掩護廖化突圍來看,丁奉的武藝水平只能算一般,是不可能斬殺張遼的,能打平就算萬幸了。

而丁奉也是《三國演義》裡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物,雖然武藝不算很高,在前期表現也不多,但是活的賊長。丁奉和諸葛亮同時期出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他也被孫權招納。不過丁奉卻一直活到了三國末期,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時期才去世。

隨著前期的那些名將陸續去世,丁奉在後期也算成了一員猛將,斬殺了不少敵人。特別是東興之戰,此時已經七旬的丁奉率三千吳軍,脫去盔甲以短兵突擊魏軍大營,殺的十萬魏軍丟盔卸甲,抱頭鼠竄。丁奉在此戰中還親手斬殺韓綜、桓嘉二將,立下了大功。

此後丁奉又幫助孫休剷除權臣孫綝,魏國滅蜀時擔任主帥救蜀,孫皓繼位後又擔任了右大司馬,表現活躍,直到建衡三年才去世。此時他已經為東吳效力了69年,按照他被孫權招納時只有18歲算,也享年87歲,堪稱長壽善終了。


不沉的經遠


張遼威震逍遙津,丁奉雪中奮短兵,無論在正史上,還是在演義中,張遼與丁奉都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想必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一代名將張遼正是死於丁奉之手,不過這畢竟是演義,那麼事實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歷史上的丁奉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箭殺張遼

在演義中,張遼確實是被吳將丁奉所殺,《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寫道: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時丁奉一箭射中張遼腰部,張遼雖逃得一時,然終因箭傷不治身亡,因其所中之箭乃丁奉所射,固有張遼被丁奉所殺的說法。

張遼的真正死因

演義中說得很明確,張遼之死與丁奉有著莫大的關係,不過在正史上,張遼之死卻與丁奉沒有半點瓜葛!

據史料記載,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張遼奉魏帝曹丕之命屯駐雍丘,不幸在此期間染病。時恰逢孫權反魏,張遼忙於軍事佈防,曾抱病擊敗了來犯的吳將呂範,然而在這期間苦於戰事,傷病一直未能痊癒,故張遼的病情每況愈下,在擊敗呂範後不久,便於江都病逝了。

丁奉的最終結局

丁奉在三國前期並沒多大名氣,但後來卻是成為了吳國的柱國之臣!丁奉征戰一生,侍奉了吳國四位君主,見證了三國的盛衰興亡。

論丁奉之功,不亞於當年周郎,呂蒙。公元252年,魏國伐吳,東興之戰中,丁奉身先士卒,"雪中奮短兵",大破了來犯的魏軍。此後丁奉計除權臣孫綝,輔佐吳主孫休,讓一度混亂的吳國得以有喘息之機。

只可惜這樣一位功臣卻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公元271年,丁奉逝世,然丁奉死後,吳主孫皓卻因之前丁奉北伐無功而返而追究其責任,後將丁奉之子丁溫殺害 ,其家屬也被流放到了臨川。

所幸這樣一位忠臣義士沒有被世人所忘,後人感念丁奉之功,稱其為總管菩薩,封為靖天世帝君,併為其建廟立像以供奉!


靈魂的感觸


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兵折將退回許昌,留下七千人馬和張遼,李典,樂進留守合肥,防止孫權的勢力向北延伸,由於孫劉結盟,雙方趁著赤壁之戰勝利的餘威,猛烈進攻曹操,劉備進軍益州,準備拿下漢中,曹操此時也準備親征漢中太守張魯,從沒有上過戰場的吳主孫權,也想體驗一把父親和兄長馳騁疆場的感覺,趁著合肥守衛兵力空虛,孫權集結10萬大軍,親自率領進攻合肥。

孫權率領10萬大軍和眾多吳中名將去欺負合肥7000多守軍,孫權認為拿下合肥是十拿九穩的事,結果碰到了張遼,以7000多兵力擊敗孫權10萬大軍,還差點活捉孫權,差點沒把孫權給嚇死,孫權狼狽不堪的退回建業,從此張遼成為孫權一生的噩夢,張遼不但以少勝多擊敗孫權,更是用計射死了孫權的第一猛將太史慈,但是天道輪迴,張遼射死太史慈,六年之後,孫吳小將丁奉用箭射死張遼。

公元222年,孫權再次假意向曹魏稱臣,然而沒過多久就再次背叛曹魏,此時曹操已死,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曹丕登基稱帝,魏文帝曹丕聽聞孫權再次背叛,非常憤怒,此時的曹丕也剛好需要一場軍事勝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提高威望,曹丕決定率30萬大軍親征,派張遼,張郃為先鋒大將,只上過一次戰場的孫權被張遼揍出噩夢,在沒有勇氣親自帶兵了,派大將徐盛為帥,丁奉,孫韶等將為輔,由於曹丕輕敵,被吳將丁奉追殺,張遼半路殺出,截住丁奉拍馬來迎戰,卻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這時徐晃趕到殺退丁奉,一起護著魏主曹丕和張遼退回,回到許昌的張遼傷口感染而死,

其實這是羅貫中先生的一貫寫法,他不喜歡給三方主要武將排名分高低,因而設計一些名將死於中箭的劇情,就能一定程度上規避這種無聊的武藝高低之分,關羽是呂布死後三國第一猛將,結果被龐德射中胳膊,要不是碰到華佗為他刮骨療毒,估計已經死了,典韋在宛城被射成刺蝟,小霸王孫策被許貢門客一箭射死,老將黃忠被馬忠一箭射中肩膀而死,徐晃,甘寧,郭淮都被人射中腦袋而死,諸如此類,這樣的寫作方法不但可以很有效的避免了武將排名高低的問題,還可以很好的突出戰場的瞬息萬變殘酷無情,恰當好處的體現了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道理。

至於丁奉,在射死張遼後,孫權大喜,對丁奉大加封賞,升為偏將軍,到了在吳主孫亮時期,被封為冠軍將軍,封都亭侯,後因東興之戰,丁奉立下大功,被封為滅寇將軍,升為都鄉侯,之後又立戰功,被封安豐候,升為左將軍,吳主孫休繼位後,權臣孫綝自封為丞相,禍亂朝政,丁奉設計將其斬殺,立下大功,升為大將軍,加左右都護,持假節領徐州牧,孫休駕崩以後,丁奉和丞相濮陽興迎立孫皓為皇帝,丁奉被升為大司馬左軍師。公元271年,丁奉因戰事不利,被吳主孫皓斥責,同年,戎馬一生,經歷了東吳四代君王,且見證了兩次王朝的更迭(漢至魏,魏至晉)的丁奉去世。

不過事情並沒有因此結束,據晉史書記載,吳主孫皓一直對丁奉戰事不利之事糾纏不休,在丁奉死後,孫皓將丁奉兒子丁溫殺害,把丁溫的家屬流放到了臨川,不過根據三國志記載,丁奉因為屢立戰功而尊貴,但漸漸暴露了他驕傲的性格,吳國當時有很多人因此詆譭丁奉。孫皓念在丁奉以前戰功顯赫,在丁奉死後,將丁奉全家遷徙到了臨川。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時期,吳國有個湖叫金錢湖,公元222年丁奉率軍路過這裡,看中了這個有二十多萬畝的金錢湖灘,丁奉親自指揮建築圩堤,用了四年時間圩堤築成,建成後改名為金寶圩,這裡的百姓為感謝丁奉,在金寶圩的中心建造了一座總管廟,立丁奉的像在內,百姓把丁奉稱為總管菩薩,四季香火不斷,後丁奉被封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


一個老男人歷史


《三國演義》中張遼之死

在《三國演義》第86回中,詳細描述了張遼的死因。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張遼曾經在合肥逍遙津大戰孫權,並且以7000對10萬以少勝多,並且差點活捉孫權。在最後一戰中被丁奉射中腰部,大敗而回,最後死於箭傷。(張遼劇照)

真實歷史中的張遼

張遼曾經跟隨不少的主公,但是主公大都不成氣候,最後跟隨了曹操才逐漸顯現出大將風範。

赤壁之戰後,張遼、李典等駐守合肥,孫權集中東吳的主要兵力和戰將準備乘勢攻取合肥。此戰在合肥的逍遙津開打,張遼親率800猛士,直取孫權的主帥所在地,東吳名將陳武被斬殺,曹軍一直殺到了孫權主帥位置,孫權狼狽逃竄。發現張遼的軍隊只有幾百人後,孫權部隊圍住了一部分張遼的敢死隊,張遼見部隊沒有全部突圍,隨即殺入包圍圈,救回了被圍的部隊。此後,孫權部隊疫病流行,撤兵過程中遭到張遼部隊的掩殺,大敗而回。張遼大戰逍遙津,以少勝多,從此聞名天下。(威震逍遙津郵票)

張遼病故的那年,率軍進攻東吳,擊敗東吳呂範的部隊而歸,最終病死。

丁奉的最終結局

丁奉(186-271年),活了85歲,侍奉了四代吳主,從曹操打到司馬炎時代。赤壁之戰時期的將領們大都已經凋零,丁奉在東吳軍隊的地位水漲船高。公元252年,66歲的丁奉在魏軍進犯東吳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敗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權臣孫琳把持朝政,孫休求救於老將丁奉,丁奉設計將孫琳等除掉,被封為大將軍,後為右大司馬、左軍師,是東吳後期主要的將領。(丁奉光著膀子在雪中進攻魏軍)

丁奉大權獨攬時期,難免驕縱。人生的最後時期,是吳主孫皓(孫權的長孫)掌權。

268年-271年期間,丁奉率軍同西晉的軍隊在淮南作戰,共大規模進攻三次,不是被擊退就是無功而返,這讓孫皓大為不滿。丁奉死後,孫皓追究進攻無功而返的責任,將丁奉的兒子丁溫處死,後代被流放臨川(現在的江西南城)。


穿越再現彼岸


正史中的張遼是病死的;張遼被丁奉用箭射傷後在許昌逝世,是演義中的故事情節;丁奉一戰斬殺張遼是不存在的。

在曹丕稱帝之後,張遼繼續守衛著合肥這個曾經讓他名揚天下的地方,曹丕封為晉陽侯,對於張遼的賞賜都是多於其他將領的,因為張遼可以算是一個封疆大吏。曹丕對張遼也是非常的尊敬和愛戴,經常詢問他打敗孫權的戰鬥細節。孫權非常的害怕張遼,張遼生病的時候孫權都不敢輕舉妄動,最後張遼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曹丕都為張遼留下了眼淚,封張遼的諡號為剛侯,用一個“剛”字概括了張遼的一生,也算是實至名歸。

後來曹丕對張遼的評價是:合肥大戰,張遼和李典用八百步兵,擊敗了孫權的十萬軍隊,自古以來都沒有這樣的戰例,讓東吳至今還沒有士氣,可以說是國家的棟樑。

張遼是在三國時期魏國的大將,在曹魏集團當中唯一一個受到後人讀者尊敬和愛戴的一個魏國將領,因為張遼不僅和蜀漢的關羽是意氣相投,而且是曹操身邊的一個得意的將領,位居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曹操帳下是立下了赫赫戰功。要說到張遼最有名氣的一場戰鬥就是威震逍遙津,張遼帶領著李典和樂進在逍遙津這個地方設下埋伏,孫權大軍過了小師橋之後,便把小師橋拆掉斷了孫權的退路,要不是東吳諸將死保孫權,碧眼兒就領盒飯走人了,三國的歷史就會改寫。張遼在三國紛中的人氣很高,筆者也算是張遼的一個小小粉絲吧。

丁奉作為吳國的大將,有記載的是四朝元老了,最早出現在周瑜帳下,赤壁之戰時期經常和徐盛一起被周瑜分配作戰任務。服侍了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代的東吳皇帝,孫策在世的時候丁奉是否已經在東吳為將也沒有確切的記載。演義中的丁奉在三國的前期和中期都沒有很大的名氣,只是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出現過幾次,還是周瑜手下的一個牙將。

三國後期丁奉逐漸有了名氣是因為他做了很了不起的三件事情:

第一次是一箭射中張遼。劉備永安託孤之後,諸葛亮繼續奉行的聯吳抗曹政策,派遣鄧芝到東吳聯盟,兩家聯盟之後,曹丕就率先攻擊東吳。徐盛就帶著丁奉一起抵抗曹丕大軍,曹丕戰敗之後張遼來護駕,被丁奉一箭射中張遼腰部,被趕到的徐晃救下,後來張遼因為箭傷在許都逝世。演義中張遼是因為丁奉射出的一支箭而死的,張遼威震華夏,丁奉也就算是跟著張遼這個三國明星也是出了名了。

第二次是丁奉雪中奮短兵,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因為孫權病死後孫亮繼位,司馬師在得知孫權死訊之後,第一反應就是起兵攻打東吳,派他弟弟司馬昭為大都督,統領三路兵馬,丁奉當時是帶領的三千水兵去和魏軍決戰。當時的魏軍將領胡尊根本看不起丁奉的三千水軍,卻不知道丁奉不安套路出牌,水軍上岸去打步兵,給胡尊來了一個措手不及,魏軍大敗。司馬昭得知胡尊兵敗之後,帶領其餘兩路分別都退兵了。

第三次是丁奉計除孫綝,當時的孫綝在吳國位居大將軍,掌握著吳國的兵權,對於當時十七歲的皇帝孫亮處處壓制,孫亮這個皇帝在很多事情上也是不能自作主張。孫亮走了和獻帝一樣的道路,安排國舅全紀設計除掉孫綝,不想計謀洩露,孫綝廢了孫亮,後立孫休為吳國皇帝。孫休繼位之後,孫綝還是一樣的欺負孫休,孫休就找來了丁奉如何除掉孫綝。丁奉讓孫休請孫綝吃飯,在宴席上殺了孫綝,看來在古代去吃飯是個很危險的事情。後來的結果就是孫綝過於自負,和當年的何進一樣認為沒人敢殺他,結果是赴宴被殺,三族被滅。

所以無論從正史還是演義的角度看,丁奉一戰斬殺張遼是不存在的,正史當中並未記載張遼和丁奉交過手,雖然年輕時的張遼是個武將,但是後來做了一個封疆大吏一樣的人物,不會親自上戰場吧。就哪怕從演義的角度看,張遼也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傷及了內臟,不治身亡,未有張遼和丁奉大戰的場景。正史中的張遼因病而死,也算是守住了他一世的英名,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完整的英雄形象。

那麼丁奉的最終結局又是什麼呢?丁奉終其一生為了吳國和北方政權從曹魏時交戰到了西晉初期,見證了三國的興衰。作為三國晚期的東吳重臣,丁奉帶領著東吳軍隊多次和西晉的司馬氏交戰,互有勝負,為了東吳算是兢兢業業。只是在丁奉病逝之後,他的子孫後代並沒有得到他的福萌,反而是下場很悲慘。

《三國志·吳書·丁奉傳》:奉貴而有功,漸以驕矜,或有毀之者,皓追以前出軍事,徙奉家於臨川。

這段話的意思是,丁奉在世的時候很高貴,而且是戰功累累,慢慢的驕傲起來了,就有人開始詆譭丁奉了。當時的孫皓追究丁奉之前在軍事上的失誤(吳軍北伐時丁奉與萬彧商議撤兵的計劃洩露了),但是那個時候丁奉已經過世了,孫皓還是用丁奉出兵陽穀沒有功勞的名義,殺害了丁奉的兒子,丁奉的全家也被遷徙到了一個叫臨川的地方,等於說就是被流放了。

對於丁奉的最終結局,筆者看來是比較可悲的,為東吳征戰一生,服侍四代皇帝,最終雖然得了善終,但是卻把災禍留給了子孫。相比於繼承了張遼爵位的兒子和孫子,丁奉的結局著實是有點淒涼。就像毛阿敏唱過的歌詞一樣: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擔當生前事,何記身後評。所有的人和故事,最終都會匯聚在歷史長河當中。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丁奉斬殺張遼?這麼牛逼?誰看見?哪部史書說的?這麼說來丁奉可厲害了!他應該比張遼還有名啊?張遼是曹魏第一號大將,五子良將第一名!論戰功,張遼牛逼!丁奉排名後後後呢。

張遼是魏國前將軍、晉陽侯,封邑二千六百戶。


張遼騎馬塑像

下面是關於張遼病死的歷史記載:

魏國黃初三年(222年),孫權玩詐術,再次向曹魏稱臣。曹丕命張遼駐兵雍丘。張遼因此生病。曹丕聞得張遼患病,派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前往雍丘給張遼看病,並命令張遼部下護衛軍隨時通報張遼的病情。這樣,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傳遞信息。(可見曹丕對張遼是十分關心的)

按東漢及魏國的規矩,三公(朝廷最高官職的三個人)患病,皇帝會派遣中黃門(皇帝侍從官)問病。對德高望重的大臣,甚至派侍中(皇帝侍從長官)前去探病。張遼的官職未到三公,而曹丕就派遣侍中去探病,可謂格外恩寵。

但張遼久病不愈。曹丕乾脆派人將張遼接到自己的行營養病。曹丕親臨探視,握著張遼的手,賜給衣物,吩咐太監每天送來御膳。直到病情稍有好轉後,張遼就辭別皇上,返回本軍駐地休養。

過不久,孫權再次背叛魏國,曹丕派張遼乘戰船,會同曹休到海陵臨江佈防。

此時,張遼雖然患病,且是副職,曹休是正職。但孫權得知張遼親臨前線佈防,很害怕,他對部下諸將道:“聽聞張遼患病很久,但此人威名赫赫,仍然是勇不可當!你們不可輕敵,千萬要謹慎在意!”

張遼墓

同一年,張遼與王凌等人率軍進逼廣陵(揚州)。某夜,東吳大將呂範等人率領東吳水軍漂至北岸,欲行偷襲。張遼得到情報,即與王凌等人率兵出戰,呂範不敵,大敗而歸。張遼、王凌繳獲大量東吳戰船。

但張遼隨後病重,日薄西山,醫治無效,將星在江都隕落。

曹丕聞訊,哭泣流涕,給張遼諡號:剛侯。由他兒子張虎繼承侯爵。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當年在合肥的戰功,下詔曰:“合肥戰役,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吳兵)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張李二將威名赫赫使賊眾至今仍感害怕,不敢侵犯合肥,其氣勢被張遼李典震懾!此二將真可謂國之爪牙。今追念其前功,給張遼、李典家族各增邑(封地)百戶,從二將中各封一子為關內侯。

後來,張遼的牌位被安排進入魏武帝曹操廟內,享受祭祀。


張遼墓

從正史記載,張遼是病死,與丁奉無關。

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編造情節,才有丁奉箭射張遼。假貨,不用談論。

關於丁奉的結局,也不好

丁奉是吳國後期最突出的大將。永安七年(264年),孫休逝世,丁奉與丞相濮陽興等人迎立孫權的長孫、烏程侯孫皓為帝。丁奉因為擁戴有功,被封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孫皓是個不守規矩、好大喜功又殘酷的傢伙。他上臺後,想建立戰功,於是命令丁奉和諸葛靚率軍攻打合肥。

但這次吳軍作戰不利,丁奉被西晉安東大將軍司馬駿擊退。

建衡元年(269年),孫皓再次命丁奉進兵。丁奉率軍進駐徐塘,進攻西晉的谷陽(今安徽固鎮)。谷陽的百姓得知吳軍侵犯,全部撤離,留下空城一座,丁奉一無所獲。

孫皓聞訊大怒,下旨斬殺丁奉的嚮導官。

建衡二年(270年)正月,丁奉率軍進攻渦口,又被西晉的揚州刺史牽弘打敗!

丁奉是三戰兩敗一撲空。無戰功可言。

建衡三年(271年),丁奉老病去世。

因為丁奉生前地位很高,專權使橫,晚年有驕傲情緒。他死後,就有反對派詆譭他。孫皓也對丁奉心懷不滿,後來就翻舊賬,追究丁奉前次出兵谷陽無功的責任,下旨處死丁奉的兒子丁溫,並將丁奉的家屬流放到外地。

丁奉擁立孫皓為帝,可謂是瞎了眼睛,自尋死路,禍及子孫。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應用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丁奉,三國東吳名將,據說少年時就異常驍勇善戰,多次為吳國立下戰功,尤其是“丁奉雪中奮短兵”的典故更是家喻戶曉,(丁奉在嚴寒的冬季,大雪紛飛之時,讓所有部將和士兵脫去盔甲和頭盔,不用長槍大戟,一律帶短刀去和曹魏士兵作戰,最後魏兵因為輕敵,被殺了個措手不及,丁奉在這一戰大獲全勝。)

丁奉在東吳官拜大將軍,是瘋了東吳從孫權到孫皓四位主公,可以說見證了整個三國的興盛衰亡,直到公元271年去世,享年86歲。

丁奉殺了很多人,但是張遼確實不是丁奉所殺,張遼是病逝,濡須之戰之後,曹操就下令,張遼、李典等人駐守合肥,在這裡張遼多次抵擋東吳進攻,公元215年,張遼以7000士兵大破東吳10萬大軍的逍遙津之戰,一時間名聲大噪,因為連東吳的領導人孫權都差點被捉住,可以說這一戰將張遼推上了頂峰。

丁奉劇照

公元221年,張遼駐軍雍丘,此時的他身體虛弱,身患重病,曹丕特意派太醫前往看病,還命令虎賁衛士時刻稟報張遼身體狀況,曹丕非常重視張遼,張遼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然而孫權依舊不敢輕舉妄動,第二年張遼帶病出戰東吳將領呂範,成功擊潰。

張遼因為久病不愈,曹丕還特意將張遼接到自己的行營居住,甚至駕車親自前去看望張遼,給他穿衣服,張遼也非常盡忠職守,沒有絲毫的放鬆和怠慢,但凡身體稍有好轉,就去軍營工作,最後也正是這一年,張遼在江都因病去世,時年54歲。

為什麼會說丁奉殺了張遼?

《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這其實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內容,也是劇中的情節,裡面寫了丁奉和張遼的對戰,丁奉突然殺進岸上,張遼看見之後立刻騎馬前去迎戰,然而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好在徐晃前來相救,但是這一戰魏軍損兵折將,反觀丁奉卻立下戰功,獲取了魏軍的馬匹、船隻和器械,受到了重賞,而張遼回到許昌之後,因為箭瘡迸裂復發而亡,曹丕下令厚葬張遼。


貓眼觀史


丁奉斬殺張遼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故事,出自第86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劇情如下:

222年蜀吳兩國罷兵修好。得知消息的曹丕大怒,認為兩國修好必然攻魏,於是決定御駕親征。他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起兵30萬渡江進攻東吳。

孫權以徐盛為都督,孫韶、丁奉為大將,率南徐、建鄴等處兵馬迎敵。曹丕來到江邊,望江興嘆,未敢主動出擊,只是乘龍舟在江中,以待時機。

忽然狂風大作,江上驚濤頓起,曹丕不能站立,慌忙下令撤退。曹丕剛剛上岸,孫韶、丁奉前來截殺。張遼前來救駕,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好徐晃趕來將其救下。張遼回到許昌後不久,因箭瘡迸裂而亡。曾經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就這樣被丁奉射殺。

其實在歷史中,張遼之死和丁奉沒有任何關係。

張遼曾是呂布部下,歸順曹操後長期鎮守合肥等處,多次挫敗孫權,使東吳膽寒。222年,張遼染病。但此時孫權反叛,他抱病出徵,在廣陵擊敗了吳將呂範。

戰後不久,張遼病情加重,逝世於江都,他的死和丁奉沒有任何關係。而丁奉當時只是一個基層軍官,並沒有多大的名氣,他和張遼兩人甚至都沒有見過面。

丁奉的結局如何?

丁奉字承淵,是東吳後期的重要將領,輔佐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代君主,堪稱東吳的一塊活化石。他不僅勇猛善戰,最著名的戰例當屬“雪中奮短兵”。他還頗有計謀,曾為孫休設計除掉權臣孫綝,確保了東吳政局的穩定。

孫休死後,丁奉擁立孫皓為帝,被委以重任。他多次領兵北伐,勝少敗多,耗損了東吳的國力。271年丁奉去世後,受到了一些人的詆譭,孫皓又以北伐無功為由對其進行了清算。他的兒子丁溫遭到殺害,他的家屬則被流放到臨川(江西南城縣)。


石頭說歷史


歷史上有關於張遼的死因也甚是清晰明瞭,當時在交戰過程當中,張遼被丁奉用箭射傷之後就不治身亡。

(張遼劇照)

在那個醫療條件遠不如現在的醫療器械發達厲害,如不被射中要害,那麼也只有面對死亡的份,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你怕是小說的故事情節看多了吧,很多時候小說由於其可讀性極佳,加上很有畫面感和場景,對於當時的歷史描寫也斷章取義。

我們自然不可能以小說情節為歷史事實理論依據,有些情節自行腦補就好,我們真正的還是要尊重歷史,正確的看待歷史,擁有一定的的辨別和判斷能力。

歷史上的張遼,可遠比小說中的描寫,要更加真實強悍,張遼作為一名有責任和能力擔當的將領,自然也在赤壁之戰之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此也威名遠揚。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張遼的成名之戰,嚇退十萬精銳

曹操當時把魏國和吳國的交界地帶交給張遼鎮守,也就是現如今的合肥地區。當時張遼的勇氣和膽識過人,用四兩撥千斤來形容也絲毫不過分。

儘管當時手下只有不足1萬人,但卻硬生生憑藉著強大的心理素質,再加上擴人的臨場指揮能力,硬生生打退了10萬人。遠不是實力的差距那麼簡單了,這是一場智謀的較量。

這一戰也作為張遼的成名之戰,不僅大挫敵方銳氣,而且憑著智謀,讓當時他所駐守的城池,並未傷及分毫。

張遼真正的死因,其實與丁奉無關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知道張遼的死因,即使不是丁奉直接造成的,也與他有著莫大的關係。三國演義中的相關描述稱,張遼是被丁奉射中了腰部,我們也知道你腰椎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後來也因為傷口的復發,讓張遼不治身亡。

但其實這不過是小說中的情節罷了,只是為了增加故事的可讀性。有關於張遼真正的死因,遠不是所有人所能接受的,一代名將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是卻不得不在“它”面前低頭。

據相關史料稱,張遼駐紮在雍丘的時候不幸感染了頑疾,當時的嚴重程度都引起了曹丕的重視,為此專門把張遼接到自己身邊養傷,但是卻不料戰場需要他,他不得不帶病上陣。

張遼之死與丁奉無關,但卻與東吳脫不了干係。

當時前線高告急,也就是正在張遼養傷期間,東吳的大軍極度暴躁和不安,可能也是因為察覺到了張遼養傷的空檔,就想把此前在張遼那裡吃的虧,通通給還回去。

張遼自然看不慣他們如此囂張,但是他也沒有料到,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在頑疾還沒有治癒的時候就帶病出徵,同時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機會最終身亡。間接來說,也還是由東吳導致的。

歷史上的丁奉結局又該如何。

(丁奉劇照)


那麼既然張遼不是他所殺的,那麼丁奉最後的結局,又應該如何呢?

作為東吳勢力中不可或缺的丁奉,後來的地位也在日益凸顯,多次抵擋衛軍的進攻,可以說是東吳的安保隊長,為了東吳的長治久安兢兢業業。

根據《三國志.吳書.丁奉傳》描述,丁奉後來是因為自己的傲氣,從而被人詆譭罷官。其實他也算是善終了,但是他的子孫卻不一樣,因為他此前被人詆譭,那麼自然就要追究責任。

不僅丁奉的兒子受到牽連被殺害,其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結局也是相當悽慘。這就是典型的父債子還,父親犯的錯,最終讓兒子搭上了性命。

(老年丁奉劇照)

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個人的成敗與否,總是相輔相成,有些債遲早是要還的,有些錯遲早是要犯的。


大國布衣


答:實際上,張遼是病故於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的,與丁奉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是羅貫中的寫作主旨是“尊劉抑曹”,內心很厭惡曹魏集團,特別喜歡把曹魏陣營那些善終的名將挖出來,交給蜀漢、孫吳集團來殺。

舉幾個例子。

豫州諸侯李通投奔曹操後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羅貫中不願讓他就這麼輕易死去,用筆延長了他的壽命,讓他在馬超反西涼時,在潼關與馬超單挑,死在馬超槍下。

又比如曹魏陣營中的五子良將之一徐晃,他是在曹睿即位後的第二年病故的。

因為這一年發生了孟達造反事件,於是,羅貫中把徐晃的死因改成了隨司馬懿討伐孟達,被箭射死。

還有,長期鎮守魏國西線邊疆的魏國名將郭淮,也是患病去世的。

羅貫中不幹,這回,他把郭淮的死期提前了兩年,交由姜維射死。

……

當然,寫丁奉射殺張遼,影響最大。

畢竟,張遼非但是魏國“五子良將”之首,而且是曹魏陣營中,唯一被後世供奉入六十四名將之列的名將。

羅貫中當然不肯讓張遼寂然無聲地死去,他要讓張遼死得壯烈,又要襯托出東吳大將丁奉的牛叉,於是,在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設計了丁奉用箭射中了張遼腰部的情節。張遼被徐晃救下後,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丁奉是孫吳陣營的大將,資格老,命也硬。公元252年,魏國伐吳,在東興之戰中,丁奉身先士卒,“中奮短兵”,大破了來犯的魏軍,化險為夷。

後來,丁奉還計除權臣孫綝,輔佐吳主孫休,給吳國續命。

丁奉最後逝世於公元271年。

安排丁奉射張遼,一來,羅貫中不願讓張遼、徐晃、太史慈、甘寧這樣的名將悄無聲息地死去,他覺得,英雄應該有英雄的死,名將必得有名將的歸宿,必須壯烈、轟動。

二來,他也許是考慮到,魏、蜀、吳三方,吳國的兵將寫得太弱了,要適當提高一下。在前面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他曾虛構了一個太史慈被張遼的部下亂箭射殺的情節,那麼,就應該在這裡虛構一個張遼同樣被射殺的結局,這樣才算扯平,才夠意思。

也無怪乎清人毛宗崗讀書讀到了這裡,忍不住眉飛色舞地讚道:“(丁奉射殺張遼)可謂太史慈報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