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什麼是癌前病變?怎樣正確對待?

糖尿病康復之路


在“談癌色變”的今天,只要跟“癌”這個字有關,就會引起很多人的聚焦,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癌前病變”,那麼到底什麼叫癌前病變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知識。


什麼是“癌前病變”?

大家都知道,癌症是一個需要漫長髮展過程的疾病,並非一日之寒。從正常細胞發展成為癌細胞,時間上大概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不等。

癌症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三個階段。其中,癌前病變是指繼續發展下去具有癌變可能的某些病變,例如:黏膜白斑、慢性子宮頸炎伴子宮頸糜爛、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結腸直腸的息肉狀腺瘤、皮膚慢性潰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交界痣、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肝硬化、某些良性腫瘤等。

癌前病變是一個可逆的狀態,它可能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退回到正常的狀態。因此早期發現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清楚的認識到“癌前病變”不等於“癌症早期”!因為從癌前病變發展到癌症早期,中間要經過很長的持續發展的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體質增強,免疫力提高,這些癌細胞可能被消滅掉,並不會發展成癌。

怎樣正確對待?

因此,如果僅僅發現有癌前病變,並沒有出現更多異常的表現和不適,不要過度驚慌擔心癌症的到來,而應擺正態度,科學飲食、合理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如果發現癌症發出的預警信號,如腫塊、黑痣、便血、潰瘍、咳嗽、聲音嘶啞等,久治不愈,則應提高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不吸菸、不酗酒,定期體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愉悅輕鬆的心情和積極向上的態度,對於預防癌症至關重要。


總之,癌前病變只是指某些具有癌變潛在可能性的病變,如長期存在即有可能轉變為癌。因此,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癒癌前病變,對癌症的預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所有癌前病變轉變為癌取決於很多因素,也並非所有的癌都一定會發現明確的癌前病變。關鍵的是,發現了已經證實的癌前病變後,要正確地看待,而且要積極地進行治療。


藥師方健


做好癌前病變的篩查和處理刻不容緩!對減少和不發癌症意義非常重大!

答、癌前病變可以轉變為惡性腫瘤,醫學上把這類疾病稱為"癌前病變"。如果患有這些疾病,就要提高警惕,一旦它們發生了變化,就應及時請醫生幫肋解決。

常見的癌前病變有:

1、口唇、口腔黏膜、舌、外陰部和子腔頸白斑。

2、四肢久治不愈的潰瘍、燒傷後的疤痕。

3、子宮頸、結腸、直腸和胃內息肉。

4、子宮頸的慢性炎症、糜爛、撕裂和外翻。

5、皮膚過度角化增厚、黑色素痣。

6、乳腺纖維瘤,乳腺囊性增生病。

7、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化生,久治不愈的胃潰瘍、或結腸潰瘍。

8、慢性肝炎、肝硬化。

9、膽囊炎、膽結石、膽囊乳頭狀瘤。

10、甲狀腺瘤。

11、葡萄胎。

12、隱睪。包皮過長。

如果發現上述疾病,應儘早治療、否則它們會轉變成惡性腫瘤。但是得了這些疾病,並不是說它們肯定會轉變為惡性腫瘤。所以不用太緊張,有備無患,才是正確態度。大量證據表明只要我們把握好、識別精準、處理好癌前病變,不得癌症不是夢!

謝謝!

歡迎閱讀,點贊,評論,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樂樂116006936


我已經聽好幾位親朋好友說去做了婦科檢查有宮頸糜爛,大夫說是一種癌前病變,可能發展成為原位癌,需要密切觀察。那麼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癌前病變,什麼是原位癌?

  • 癌前病變是指在原位癌形成之前的細胞增生階段,尤其是指不典型增生而言。因為正常細胞由增生到惡性腫瘤的轉變,一般經過單純性增生到不典型增生再到原位癌。

  • 臨床上不易判明癌前病變,只可把一些有可能發生癌變的疾病——慢性胃潰瘍、腸道多發性腺瘤、慢性食管炎、肝硬化、重度子宮糜爛、增生性白斑病、皮膚慢性潰瘍等一般視為可能的癌前疾病。

  • 但這些疾病並非都會發展成為真正的癌前病變。只有少數病例 ,在長期持續致癌因素刺激下,使細胞增生活躍,才可能使疾病發展到癌前病變、甚至到癌變。

  • 原位癌是指上皮細胞由增生髮展到癌變,而癌細胞只限於上皮層內,尚未破壞基底膜侵入間質,且無浸潤或轉移的早期階段。

  • 原位癌進一步發展可以成為早期浸潤癌。

宮頸糜爛與宮頸癌及宮頸癌前病變的關係

  • 大多數患有宮頸糜爛的女性都會擔心是否會發生宮頸癌,她們認為宮頸糜爛越重,感染時間越長越易癌變。

  • 理論上單純的宮頸糜爛是一種生理改變,即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取代所致。

  • 而宮頸癌是宮頸上皮異常質的改變,持續的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原因。

  • 可見宮頸糜爛和宮頸癌兩者的發病因素和發病機制不同,病理變化也不同,單純的宮頸糜爛如不合並HPV感染並不會提高宮頸癌的發生率,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係。

然而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早期宮頸癌、癌前病變與宮頸糜爛的臨床症狀相似,多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加,陰道少量出血或接觸性出血,這就要求醫生應當提醒患者,在進行常規婦科檢查時,應進行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和(或)HPV病毒檢測,排除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可能。


參考文獻

[1]王淑惠.正確認識宮頸糜爛.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53):86.


子樂健康科普


癌前病變是指繼續發展下去具有癌變可能的某些病變,例如: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縮性胃炎,子宮頸重度糜爛,結直腸的多發性腺瘤性息肉,肝硬化,某些良性腫瘤等。癌前病變與“癌”字掛鉤,在這個談癌色變的社會,很多人非常擔心查出癌前病變遲早會發展為癌症。其實過度擔心是沒必要的。

癌前病變雖可能與癌症相關,但它們從癌前病變演化成癌卻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且是否會沿這段路走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癌前病變和癌症並不能劃上等號,我們熟知的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腸息肉等等,這些都與胃癌相關,但它們真正演化為癌的可能性卻只有2%-3%。如果說癌症是個窮兇極惡的大壞蛋,那麼癌前病變最多算是個熊孩子,因為大多數癌前病變是慢性炎症性疾病。當病原體或者其他刺激因素導致炎症持續存在時,炎症微環境中的氧化應激引起炎症細胞和細胞因子出現,可導致慢性炎症局部的細胞DNA損傷並抑制其修復,逐漸轉變為異性細胞,並可能發展為癌症。

另外,不能把癌前病變擴大化,比如腸道息肉,並非所有的腸道息肉都是癌前病變,如果是炎症性息肉或是腺瘤樣增生,大可不必緊張。但如果是屬於腺瘤性息肉,則有可能往惡性腫瘤的方向發展,臨床上應該積極干預治療。所以,在息肉大於5毫米時,就有必要活檢以確認其病理特徵,而當其大於8毫米甚至1公分時,則建議鏡下直接切除。

部分癌前病變是可以逆轉的,發展過程中可能自行退縮;部分病變生長極其緩慢,甚至在一生中,都發展不到需要醫療干預的地步;部分癌前病變通過積極治療可將病變終止在某一狀態,使其不會往惡性腫瘤的方向發展。所以即便是確診為癌前病變,也並非都需要馬上處理。比如宮頸癌前病變,只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才需要採取積極的治療。

事實上,癌前病變一個癌細胞都沒有,和癌症早期徵兆也非同一概念。癌前病變是一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具有不穩定性。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態,不杞人憂天,也不諱疾忌醫,定期的體檢。年齡大於40歲以上、有癌症家族史或是來自癌症高發地區的人群,及某些經常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等等應針對性地予以單病種癌查。一般的防癌檢查包括腫瘤標誌物、胸部低劑量螺旋CT、胃鏡、腸鏡、乳腺彈性B超或鉬靶、宮頸TCT及高危HPV檢測等,這些不僅能查出癌症,也能查出良性病變。


胡洋


癌前病變是可能發展成癌症的一系列良性疾病,它不一定會發展成癌,但如果不及時治療致癌風險很大。哪些病症屬於癌前病變,該怎麼應對?本期,“問上醫”為您詳細介紹。


一、 癌前病變有哪些?

癌前病變多是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如:

1、肝硬化

它是由肝臟炎症、飲酒、膽汁淤積等引起的肝結構破壞或假小葉形成,可能會發展成肝癌。早期時患者無明顯症狀,後期會出現肝功能損害、門脈高壓等症狀。

2、慢性萎縮性胃炎

患者會感到上腹部脹痛、食慾不振,這與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導致的胃黏膜變薄有關。多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吸菸、飲酒等引起,可能會發展成胃癌。

3、息肉

息肉多是胃腸道粘膜病變,包括腺瘤、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其中癌變可能大的就是腺瘤,它容易發展成大腸癌。

4、粘膜白斑

它好發於口腔和外陰,控制不好的話會發展成口腔癌或外陰癌,病變部位的顏色為白色或灰白色、觸感粗糙,可能與糖尿病和內分泌紊亂有關。

5、宮頸重度糜爛、不典型增生

患者可能會出現白帶增多、腰骶部疼痛或會陰墜脹等症狀,主要是由子宮頸鱗狀上皮不正常的增生引起,可能會發展成宮頸癌。


二、 怎麼應對?

免疫系統不能有效控制、殺滅炎症細胞,才會形成慢性炎症,也就是常說的“殺不死我的終究使我更強大”。

這些炎症細胞適應力更強也更難控制,目前有效的應對方法就是做好體檢。一旦發現有癌前病變就要遵遺囑配合治療,並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注射相應的防癌疫苗。如目前宮頸疫苗已經進入我國市場,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選擇相應的疫苗種類,預防癌症發生。


以上內容由“問上醫”為您編輯整理,想了解更多防癌知識,歡迎您點擊查看《全方位科學防癌寶典:家庭必備!》專欄。



癌前病變泛指一些本身不是惡性腫瘤,但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的疾病。簡單的說,就是某些疾病會使患者發生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增加,發生的可能性增大,這些疾病就稱為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是惡性腫瘤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但並不是必須的,有些癌症患者並沒有發生癌前病變。癌前病變本身雖不是惡性腫瘤,但若不及時治療,很有可能發生惡變。如果能在癌前病變階段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通常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降低惡變的可能性。

常見的癌前病變有:

  1. 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炎—肝硬化—肝癌稱為肝病三部曲,是我國常見的肝癌轉變過程。大約60%~90%的肝癌患者曾經感染過乙肝病毒,約85%的肝癌患者存在肝硬化。
  2. 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
  3.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可能發生為結腸腺癌。
  4. 腸腺瘤。較常見,分為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等,後者發生惡變的可能性大,發展為腸腺癌。(瘤和癌不一樣)
  5. 口腔和生殖道黏膜白斑。表現為口腔,外陰處黏膜的白色斑塊,長期遷延不愈可能轉變為鱗狀細胞癌。
  6. 纖維囊性乳腺病。有發展為乳腺癌的風險。
  7. 慢性宮頸炎伴宮頸糜爛。反覆發生可演變成宮頸癌。
  8. 皮膚慢性潰瘍。長期遷延不愈的皮膚潰瘍,特別是小腿皮膚的慢性潰瘍,可能發展為皮膚癌。
對於癌前病變,若不及時治療,會有一部分發生惡性轉變。但也並不是所有癌前病變都必然轉變為癌,是否發生惡變由許多複雜因素共同決定。

發現癌前病變不容忽視,一定要積極治療,但也不要太過緊張,因為癌前病變並不等於癌症。


灌灌灌灌灌灌


所謂癌前期病變,就是人體器官和組織的某些病理變化,如息肉、白斑、潰瘍、糜爛等,它們本身還不是癌,不過在這些病變的基礎上,具有易於癌變的可能,但也不一定會發展成癌。這種情況,稱為“癌前期病變”。

常見癌前期病變有下列幾種:

  1. 老年性皮膚角化症,多發生於面部和手臂。
  2. 粘膜白斑,多發生於口腔、食管、外陰、陰道、宮頸、陰莖等處。如白斑變粗糙、堅硬、突起、潰瘍,即表示可能已發生惡變。
  3. 經久不癒合的慢性潰瘍,多發生於口腔、胃、小腿皮膚、肛門等部位。
  4. 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如突然增大,顏色加深,脫毛,疼痛,出現發炎現象時,有癌變的可能。
  5. 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6. 鼻咽粘膜上皮或食管粘膜上皮重度增生。
  7. 胃腸道單發或多發的腺瘤樣息肉。
  8. 慢性萎縮性胃炎。
  9. 子宮頸重度不典型增生。
  10. 肝硬化。
  11. 隱睪
  12. 葡萄胎

凡被診斷為癌前期病變時,就應引起注意,嚴密觀察,有些需要中西藥物系統的治療,有些則需要進行手術。


長腿醫生


癌症目前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病率非常的高,患上癌症的人非常的多,大家對於癌症的瞭解相信都不少。但是關於癌症前病變這個說法相信很多人是不太瞭解的,癌前病變疾病顧名思義就是一些可能會發展成為癌症的疾病,哪些疾病屬於癌症前病變呢?一起了解下這個問題吧!

哪些疾病屬於癌症前病變?

1、肝炎

肝炎是個很常見的疾病,在我國的患病幾率是非常高的。肝炎患者如若沒有控制好的話,很可能會導致肝臟發生癌變,引起癌症的發生。特別是一些患有乙肝、丙肝的肝炎患者,演變成癌症的幾率更加的高。

2、黏膜白斑

這是一個常見的癌變病變,是指出現在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塊,主要特徵是黏膜上皮表層的過度角化。黏膜白斑在臨床上一直被稱之癌前病變,大約有20-30%的患者會發展成為癌症。黏膜白斑主要會發生在口腔和外陰兩個部位。

3、萎縮性胃炎

在臨床上,患有胃癌的人群大約有5成左右伴隨著萎縮性胃炎的現象。當患有萎縮性胃炎的時候,胃黏膜的功能和結構都會出現異常,患者體內的PH值會升高。胃內的細菌數量也會隨之增加,特別是在亞硝鹽還原酶陽性細菌存在的情況下演變成癌症的幾率會大大的增加。

瞭解了一些常見的癌症前病變的疾病之後,我們再來了解下是否所有的癌症前病變都會發展成為癌症?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癌症的發展主要是包括三個階段,癌前病變、原位癌症以及浸潤癌症。其中癌前病變是指的癌症的第一個階段,持續發展下去的話可能會發展成為癌症,但是它並不是癌症,兩者之間不能劃上等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發現體內存在癌前病變疾病還是一件好事,因為癌前病變是可逆的。在發現癌前病變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它演變成癌症之前就去進行干預和阻斷,可以最大程度的規避患上癌症的風險。

我們該如何去預防癌前病變發展成為癌症呢?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積極的去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和治療

,必要的時候可能會需要手術治療。在治療的前提下,再去保持好的生活作息,並且定期的體檢,對於預防癌前病變演變成癌症非常的有好處。

參考文獻:

柴玉 王傑,《易被忽視的癌前信號》,中醫健康養生 2019年05期.


39名醫在線


如今大家都是“談癌色變”。癌前病變大家在臨床上也經常聽說,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又應如何對待它。

首先,大家要對癌前病變要有理性認識:癌前病變並不是癌,不可以將兩者進行等同;並不是所有的癌前病變都會演變成癌症,僅僅是其中的部分可能會進行演變。癌症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要經歷癌前病變、原位癌以及浸潤癌三個階段。很多疾病如若在癌前病變階段加以重視及積極治療是不會進展為癌症的,其發生與一些慢性反覆發作的疾病以及自身不良習慣有關,可見癌前病變是一種可逆轉的狀態。

鑑於您提到朋友的妻子宮頸糜爛較重,我們今天就只對其進行具體闡述。宮頸糜爛又被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宮頸的生理變化之一,與機體的激素水平相關。目前醫學界主張無症狀的宮頸糜爛是無需治療的,僅作為篩查項之一。既然您這位朋友較為嚴重,肯定已經出現了相關的臨床症狀,此時她需要做的就是要查明是否有病原體存在,進行常規分泌物的檢查,尤其是要檢查是否有人乳頭狀瘤病毒的感染,多數嚴重患者是由該病毒引起的。要告訴她不必慌張,積極進行抗感染,同時輔助與理療治療,定期複查進行病情監測。

積極治療癌前病變階段也是阻止腫瘤發生的重要手段,平素我們要積極治療基礎疾病,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一些較嚴重的癌前病變(如不典型增生)可早期切除。最重要的是要擺正心態,及時和醫生溝通,定期進行相關檢查。

本期答主:王倩倩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癌前病變指的是某些可能會發生癌變的病變,也就是說癌前病變並不是癌,但是如果放任其繼續發展,就有可能變成癌。常見的癌前病變有大腸腺瘤性息肉,粘膜白斑,宮頸上皮內瘤變,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醫學上面已經沒有宮頸糜爛這個診斷了,宮頸糜爛是某些不正規的醫院用來欺騙患者,哄騙患者去做一些所謂的高科技治療,那都是騙人的。現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宮頸癌前病變,指的是宮頸上皮內瘤變。


需要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癌前病變並不是癌,而是有可能變成癌。從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看出宮頸癌的癌前病變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CIN分為三級,一級是比較輕微的,只有10%左右會發展為宮頸癌,只需要密切觀察就可以。二級和三級發生癌變的概率比較高,需要積極的治療,例如宮頸環形電切除術。

所以,癌前病變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可怕,需要先搞清楚診斷,然後諮詢專業的醫生,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