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歷史背景

列寧格勒戰役,又稱列寧格勒保衛戰、封鎖列寧格勒,俄文блокадаЛенинград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攻佔列寧格勒而實施的戰役,從1941年9月9日開始至1944年1月27日全面結束,納粹德國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蘇聯3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另有100萬多萬列寧格勒市民死亡。

列寧格勒戰役是近代歷史上主要城市被圍困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強,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包圍戰。

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歷史背景

希特勒妄圖佔領城市,進行長達900天的圍困作戰。列寧格勒在被圍困期間,城外的沙皇的宮殿和其他歷史名勝大部分被搶劫後摧毀。許多工廠,學校,醫院等民用基礎設施被空襲和遠程大炮摧毀。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約7000至10000名居民。

1月27日列寧格勒解放日,被俄羅斯聯邦政府設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時代背景

列寧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即今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於1703年建立的俄國“歐洲之窗”,200多年來一直是遼闊的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發源地,1924年更名為列寧格勒,有蘇聯第二首都之稱。它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樞紐,共有十條鐵路線貫穿其間,其中十條鐵路線把列寧格勒同莫斯科和蘇聯其他些經濟地區聯結在一起。同時,它還是波羅的海的一大重要港口,是蘇聯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1941年8月下旬,氣急敗壞的希特勒在北翼調集了32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旅的兵力,配備6000門大炮、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烈攻勢,揚言要在9月1日佔領列寧格勒。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攻佔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摧毀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

在希特勒的對蘇戰略中,最初是以奪取列寧格勒為主要目標,這樣即可以取得整個波羅的海的控制權,又可與芬蘭軍隊會合。此外。瑞典的鐵礦沙才能暢通無阻地供應德國。希特勒對德軍將領們說:“彼得堡自然應該先佔領,而且要毀滅它,佔領和毀滅這個城市,不僅可以取得巨大的戰略利益,讓德國嚴嚴釘死彼得大帝打開的“歐洲之窗”,把波羅的海變成德國的內海,而且通過佔領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搖籃,還能瓦解敵人的反抗意志,摧毀他們的士氣。”

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歷史背景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發佈第21號訓令,即“巴巴羅薩”計劃。該計劃將進攻蘇聯的德軍編成北方、中央和南方3個集團軍群。其中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從東普魯士出發,消滅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的蘇軍部隊,爾後同芬軍協同,於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佔列寧格勒。希特勒還宣稱,屆時他要前往列寧格勒冬宮廣場檢閱軍隊,在列寧格勒阿斯托里亞飯店舉行盛大的祝捷宴會。1941年8月6日,希特勒重複他的命令:“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從1941年8月至1944年1月任何發生在北冰洋至伊爾門湖之間的事件均與德軍圍困列寧格勒的行動有關,同盟國進行護航到摩爾曼斯克的行動利用北海航線運送美國租借法案的糧食及戰爭物資到摩爾曼斯克鐵路終站(雖然到列寧格勒的鐵路連繫剛剛被在城市北面的芬蘭軍隊切斷);及運送到在拉布蘭的其它地方,當英國及加拿大向芬蘭宣戰後,溫斯頓·丘吉爾要求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元帥及其率領之芬蘭軍隊基於人道主義而重新開通摩爾曼斯克–列寧格勒鐵路,以容許運送糧食援助列寧格勒的市民。

北方集團軍群由勒布元帥指揮,下轄屈西勒爾上將的第18集團軍、布歇上將的第16集團軍和赫普納上將的第4裝甲兵團,共22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其中,第4裝甲兵團下轄曼施泰因上將的第56裝甲軍(轄1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1個步兵師)、萊因哈特上將的第41裝甲軍(轄2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1個步兵師),以及黨衛軍“骷髏”摩托化師。

蘇軍擔任列寧格勒防禦任務的是西北、北方2個方面軍,共5個集團軍,37個步兵師,9個騎兵師和10個裝甲旅,由西北方向總司令伏羅希洛夫元帥指揮。其中,西北方面軍轄有第8、第11和第27三個集團軍,由庫茲涅佐夫上將指揮,部署在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境內,屏障列寧格勒;北方方面軍轄有第42、第23兩個集團軍,由米爾茲可夫上將指揮,部署在列寧格勒北面拉多加湖東西兩側,對芬軍作戰。

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歷史背景

德軍背景

“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勒布元帥)轄第16集團軍(司令官為佈施上將)、第18集團軍(司令官為屈希勒爾上將)和坦克第4集群(司令官為霍普納上將)(共29個師,內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在東普魯士以及克萊佩達(梅梅爾)至戈烏達普正面展開,其任務是粉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蘇軍,並在“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博克元帥)一部兵力和從芬蘭進攻的軍隊協同下奪取列寧格勒、喀琅施塔得。第1航空隊共760架作戰飛機,支援“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在芬蘭東南部,兩個芬蘭集團軍轄15個步兵師(內1個德國師)又3個旅,應在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之間以及卡累利阿地峽轉入進攻,與德軍會合於斯維裡河及列寧格勒地域。在芬蘭集中的部隊發出的行動,由德軍第5航空隊(240架飛機)和芬蘭空軍(307架飛機)進行支援。

蘇軍背景

蘇軍的掩護軍隊在德軍優勢兵力壓擊下被迫向腹地退卻,德軍於1941年7月1口日從韋利卡亞河地區發動直取列寧格勒的進攻。此時與德軍對峙的是:北方面軍(司令為波波夫中將)轄第7、第23集團軍(共8個師),西北方面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轄第8、第11、第27集團軍(31個師、另2個旅),有22個師的人員和技術兵器損失50%以上。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考慮到德軍可能突擊列寧格勒,遂將芬蘭灣至伊爾門湖之間的防禦地帶移交北方面軍,調其一部兵力從南面參加防守該市。盧加河是列寧格勒南面的重要屏障,北方面軍首長建立的盧加戰役集群(6個步兵師、2個民兵師、2所列寧格勒軍校、1個獨立山地步兵旅)在皮亞德舍夫中將指揮下已於戰鬥開始前向盧加河開進。

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歷史背景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進攻前對蘇軍西北方面軍佔有優勢:步兵多1.4倍、火炮多3倍、迫擊炮多4.8倍、坦克多0.2倍、飛機多8.8倍。

為便於對兩個方面軍進行指揮,國防委員會於1941年7月10日成立了西北方向總指揮部(總司令為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軍事委員會委員為聯共中央書記日丹諾夫),統轄北方面軍,西北方面軍、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同時還成立了西方向總指揮部,西南方向總指揮部)。

列寧格勒之最初防禦由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元帥指揮的列寧格勒方面軍負責,由第23軍團防守從芬蘭灣到拉多加湖的北部地區,第48軍團則防守從芬蘭灣到斯盧茨克-曼格納地區,後方是列寧格勒要塞地域、列寧格勒衛戍部隊、波羅的海艦隊及其它行動單位。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關注頭條號:史學速遞,每日分享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