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曹操得到諸葛亮,他可以統一天下麼?

歷史小公子


答案是不能。

這首先要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歷史必然性來分析。

自從董卓作亂以來,18路諸侯討伐董卓,形成了袁紹,袁術,曹操,劉表,孫堅,公孫瓚等幾大軍閥勢力,幾派軍閥互相攻伐,曹操的勢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曹操的身邊也是人才濟濟,可謂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劉曄,滿寵,賈詡。武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典,韋,許褚,張遼,徐晃,臧霸,後來又有張郃,文聘等。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3萬大軍大敗袁紹的10萬大軍,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又經過幾年的征戰,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30萬大軍南下,直指劉表統治的荊州。恰巧劉表病死,在荊州的劉備,諸葛亮和劉表的長子劉琦聯合東吳的孫權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周瑜率5萬大軍,採用火攻的方法,大敗曹軍。曹操撤退時又自己焚燒了營帳,曹操退往北方,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關於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一般認為是敗於火攻,周瑜讓黃蓋帶領20艘朦衝戰艦,船上裝滿乾柴,再澆上油,等衝到曹營附近時,立即點火,朦衝戰艦的烈火把用連環鎖連起來的曹軍戰船燒成一片火海,曹軍在看到沒有取勝希望的情況下,主動焚燒了其他戰船和岸上的營帳,跟隨主公曹操退回到北方。

關於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從深層次講是曹軍發生了瘟疫,發生瘟疫的原因一是曹軍從北方寒冷地帶來到溫暖的長江邊,造成水土不服。二是當時中國人習慣於喝生水,這種飲食習慣容易生病,三是幾十萬北方人聚集於長江中游的荊州地區,生活垃圾容易造成汙染,溫暖的氣候使細菌繁殖過快。四是士兵在戰船上的長期顛簸,因而曹軍佔領荊州後不久,許多士兵便得了瘟疫。上吐下瀉。魏明帝曹睿時期。魏國君臣總結赤壁之戰的失敗原因,有一位大臣說:“赤壁之敗,蓋有天數,實乃疾疫大興。”這是一種深刻的總結。

關於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從軍事技術講,是北方人的曹軍無法適應長江上的水戰,公元208年的長江上的波浪與今天長江上的波浪有著巨大的差別。當時,長江口還沒有形成崇明島。西北太平洋的大海浪在進入長江口時,無法形成阻擋作用。大海浪逆流而上。在長江口到長江下游,再到長江中游,形成波瀾起伏的泳浪。祖祖輩輩生活在長江沿岸的人們適應了這裡的水土和風浪。駕駛木船往來如飛。而北方人坐在船上,面對長江。戰船不是前後顛簸。就是左右搖晃。許多人產生的暈船反應。因而毫無戰鬥力。東吳地區的一位隱士。當然不是龐統。向曹操建議用鐵索將長江岸邊的戰船連接起來。曹操一體而行。果然戰船比較穩定。軍心也穩定下來。說明上吐下瀉的士兵中並不是都得了瘟疫。應當這樣認為。記上兔右下解的視頻是得了唯一。指上吐不下瀉的士兵是暈船反應。

公元215年。張劉李典樂進率領7000人的軍隊。在合肥之戰中。大敗孫權的10萬大軍。威震江東。張遼之所以取得如此勝利,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攻擊敵人的劣勢。當時漢服政權的騎兵都沒有配備馬鐙。只有馬鞍。南方人擅長駕船。不善於騎馬。而北方人擅長騎馬。不善於駕船。我舉一個例子,讀者朋友就會明白。當100名運動員進行5000米長跑時,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時間差距小。當100名青年學生進行5000米長跑時,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時間差距大。由此我們得出結論。配備馬鐙的騎兵技術差距小。不配備馬鐙的騎兵,技術差距大。因此當孫權率領10萬大軍進攻合肥時,張劉守值日方天畫戟率領800人的敢死隊騎兵直衝孫權大營。斬殺慎重。張遼率領的800勇士。一是高超的騎手。二是合格的殺手。即使不能做到以一當百。完全可以做到以一當十。當孫權九困合肥沒有效果時。被迫撤軍。張遼率軍英勇追擊。在逍遙津殲滅孫權主力部隊。孫權差點兒做了俘虜。後來孫權曾對部下說。張遼可謂,江東地區如果有小孩兒哭鬧不止時,大人變鬼嚇唬說。張遼來了。小孩兒就嚇得不敢哭了。

長期以來,史學界在探究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時,強調了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地位及作用。而忽略了對合肥之戰的研究。張遼以7000人的兵力殲滅孫權10萬大軍的絕大部分。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相比,合肥之戰無疑是一次完勝。從此以後孫權心有餘悸。江東所有的將士。都上了深刻的一課。諸葛亮在幾次北伐中原時,曾派使者要求孫權派並配合北伐。於是孫權組織了13萬大軍。兵分幾路北伐?也只是給諸葛亮做做樣子。不久別撤回。合肥之戰徹底打敗了孫權北上中原的決心。意志和力量。牢固確立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中曹魏的核心地位。徹底排除了三國鼎立時期吳蜀兩國合力北伐的可能性。

此後不守江東,成為孫權的戰略目標。孫權不求取得輝煌勝利。只求不要發生大的失敗。公元219年。關羽在襄樊之戰中大敗曹軍。威震華夏。洛陽震動。曹操派人聯絡孫權。讓其派兵佔領荊州。最後呂蒙陸遜打敗關羽。奪得荊州。如果沒有曹操的示好和鼓動,孫權也是沒有這個膽的。

孫權固守江東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孫策夫人大喬的活動,威脅了孫權的統治地位。孫策與夫人大喬生有一個女兒。隨著女兒的長大,大喬頻頻向孫權施加壓力。又與周瑜多次見面。孫權對此保持高度警惕。每當周瑜進攻半夜大橋時,孫權總要給周瑜臉色看。後來大喬的女兒嫁給了陸遜。孫權又要嚴防陸遜。朝會時對陸遜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大喬希望由陸遜繼承吾王或皇帝的位置。是權力再回到孫策的血緣系統中。孫權的多疑和憂慮不是沒有理由的。

公元二二年。二年。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出動10萬大軍。討伐吳國。在夷陵之戰中。東吳大將陸遜火燒聯營700裡。劉備大敗。損失大部分軍隊。夷陵之戰的目的是奪回荊州。而不是剿滅東吳。夷陵之戰的結果是不僅奪不回荊州。而是大敗而回。陸遜在取得火燒聯營700裡的戰績之後,不僅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班師回朝。夷陵之戰表明無數兩國誰也不能吃掉水。嚇誰也不能被對方吃掉。必須聯合對付曹魏。三國鼎立局面將長期化。

下面我們來分析諸葛亮的素質品質和作為。

假如公元208年曹操得到諸葛亮。諸葛亮在曹操集團中能佔據中等模式的位置。這是我們再排除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這些美化諸葛亮的故事之後得出的理性的結論。在沒有諸葛亮輔佐的情況下,劉備依然會像一週進軍。因為荊州人士的智囊團會給劉備出與榮中隊相同的計策。三國鼎立的局面終將形成。

在曹操集團中。荀彧,荀攸,程昱,劉曄,滿寵,賈詡的資歷和名望要高於諸葛亮。曹操的許多大事。他們已經替諸葛亮做到了。至少替諸葛亮想到了。因此,一直到曹操病死。諸葛亮都不會進入曹操的核心圈子。

在為曹操謀劃統一天下的偉大事業中。諸葛亮提不出建設性的建議。對孫權的東吳。諸葛亮沒有辦法挑撥孫權君臣之間的關係。不能使大喬與孫權的矛盾激化。不能為曹操的騎兵配備雙側的馬鐙。從而使騎兵戰術全面優越於南方。他也不能培訓曹操的水軍,使其適應在長江上的水站。對於劉備的西數,也看不出來在短期內讓曹軍加強軍事訓練提高戰鬥力後,迅速由觀眾進入漢中再進站一週。對威脅曹魏的北方匈奴,鮮卑民族。諸葛亮也不會比曹操的將領們提出更好的對策。

曹丕繼位後,隨著德高望重的謀士的離世,諸葛亮的地位會逐步上升。由於它的忠誠勤懇,到魏明帝曹睿即位時。諸葛亮會成為輔政大臣。權傾朝野。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諸葛亮會派出幾路大軍?滅了蜀國。統一西南地區。至於什麼時候滅掉東?五。就是一個說不清楚的問題了。


谷老師


從表面上看,梟雄曹操加上智者孔明,似乎天下無敵,無人能擋。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似乎天下一統指日可待。然而,事實絕不是這樣的。曹操若想統一天下,必要滅掉東吳。問題是東吳豈非好惹的,豈是孟德想滅就滅的?因此,就算曹操得到了諸葛亮,天下也無法一統。下面是具體原因:

第一,東吳人才輩出,知名謀士比比皆是。諸葛亮固然機智,但雙拳難敵四手。舉個例子,周瑜加上魯肅便可與孔明爭鋒。由於《三國演義》的緣故,諸葛亮被嚴重神化,而周瑜則嚴重被黑。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諸葛亮之智遠勝周瑜,殊不知真實歷史中的公瑾與孔明不分伯仲。再加上魯肅,張昭等知名謀士,幹掉東吳難上加難。

第二,東吳佔據長江天險,地理位置優越。僅憑長江天塹,東吳就絕不懼怕曹操和孔明。地利是東吳能夠長存的根基,也是東吳與曹魏爭雄的資本。憑藉著地利優勢,再加上東吳舉世無雙的水軍,東吳豈能滅掉?

第三,東吳孫氏根深蒂固。從孫堅算起,東吳已經歷孫堅,孫策,孫權三個統治者。這父子三人均有文韜武略,善於籠絡江東人心深得東吳民眾愛戴。

特別是東吳第三代領導人孫權,更是有雄才大略。由於他在小時候便跟著哥哥孫策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可見,曹操對孫權是懷有敬意的,甚至事實上,當時天下不能一統是歷史的必然。

第四,曹操在位期間長期征伐,中原三十多年征戰不短,人口減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經濟也嚴重受損、糧草短缺號稱百萬大軍,卻是

四十萬是黃巾軍改編的屯墾軍,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曹操一死,就解散了。

第五,攻佔東吳需要水軍,而曹操的主力是青州步兵和少量收降呂布手下張遼帶領的西涼騎兵,水軍卻是剛收編的劉表荊州兵,劉表一死劉崇投降。但時間短人心不服,沒來得及收復人心就發動了赤壁之戰。

第六,劉璋的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地形易守難攻加上涼州的馬騰父子互為犄角之勢,也不是那麼隨便能被消滅的,馬超潼關殺的曹操割須棄袍就可見一般。

第七,曹操的後方不穩,北方的公孫淵、朝廷的保皇派。一直都是曹操的隱患。

歷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不是一個被神話的諸葛亮能改變一切的結果的,還有曹操也不一定會重用諸葛亮的,荊州的投降派基本上也沒有幾個被重用的,歷史上的諸葛亮主要表現在內政治理上,軍事確實一般。

假設終究是假設,但無論假設與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想短時間天下一統是不可能的。






草莓駱駝影視


諸葛亮本是徐州人,是為了躲避曹操屠城才離開老家去荊州的,那時候諸葛亮還未成年,從小他的心中對曹操就抱有恨意,所以諸葛亮不太可能去為曹操做事的,即使強行把諸葛亮併入曹操的團隊,那麼諸葛亮對曹操的幫助也不大,更不要說一統天下了。

首先曹操的智囊團都來自於北方士族子弟,他們對曹操的幫助不單單體現在出謀劃策方面,還拉攏了士族門第的支持,這一點對曹操來說相當重要,而諸葛亮則沒有這方面的資源,首先曹操在人才方面並不缺少,荀彧、荀攸,賈詡,郭嘉幾人並不弱於諸葛亮多少,這幾人都是王佐之才,郭嘉的軍事能力更強一點,曹操最為喜歡的便是郭嘉,二人行則同車, 坐則同席, 其親密程度可見一斑,在常年的行軍打仗中,曹操也總是喜歡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隨時請教,見機行事。

曹操喜歡郭嘉的原因,不單單是他算無遺策,能夠準確的分析出敵人行動計劃,還有一點是郭嘉沒有權力追求,他只喜歡做一個單純的軍師,只為領導出謀劃策,取得戰場的勝利,不喜歡參加政治活動,而曹操生性多疑,時刻在提防別人,對於沒有權力野心的郭嘉,曹操當然喜歡用,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

但是諸葛亮就不同了,他喜歡事必親躬,凡事自己都要過問,完全不放心別人,這樣一來就會大權在握,而曹操生性多疑是容不下這種人的,劉備對諸葛亮的言聽計從,後期蜀國基本上他一人掌管大局,劉禪基本上有事都不會自己決定,都是要先徵求諸葛亮的意見,所以諸葛亮只有在這種領導下,才能夠把自己的才華完全施展出來,假如諸葛亮跟著曹操,必然不會有這種待遇,而且以諸葛亮的才華曹操這邊都有可以替代的人選,單單荀彧和郭嘉這對組合絲毫就不弱於諸葛亮,況且還有賈詡,荀攸等人,對於曹操來說諸葛亮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諸葛亮和荀彧一樣都是忠於漢室的人,而曹操篡漢之心隨著實力的增長越來越強,最後荀彧被逼自殺,換做諸葛亮的話,結局也不會改變,退一步來說,曹操起兵參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公元190年,這時諸葛亮才9歲,官渡之戰是公元200年,這時諸葛亮才19歲,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諸葛亮才27歲也就是他出山的那年,曹操即使再善用人才,也不會放棄跟隨自己多年的謀士不用,去相信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

假如諸葛亮加入曹操的集團,最開始憑著‘臥龍’的名頭得到曹操的重用,但是雙方性格嚴重衝突,最後曹操很可能把諸葛亮踹開,因為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性格和諸葛亮嚴重對立,其實最適合曹操的還是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他的性格和郭嘉很相似,若是曹操得到龐統,或許有一統天下的機會,但是諸葛亮不行,因為他和曹操是兩種人,雙方不可能一起共事,諸葛亮只有跟隨劉備才可以讓自己的才華施展出來。


一個老男人歷史


看似強強聯合,但諸葛亮投奔到曹營,不會很快受到重用,等他能夠大展拳腳的時候,可能要等到曹丕時代。

諸葛亮出仕之時,劉備與曹操的處境不同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劉備對諸葛亮這麼重視,與諸葛亮有才是有關係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此時的劉備已經無人可用了。

在《三國演義》中,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因此給曹操出了一條計策,將徐庶的母親騙到許都,並假借徐母之名,要求徐庶離開劉備,投奔曹操。

因此,徐庶在離別劉備之際,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元直走馬薦諸葛)

而在《三國志》中,徐庶在諸葛亮出山之後,曾與諸葛亮共同侍奉劉備了一段時間,才離開的劉備。

不論哪個版本,在長坂坡之戰後,劉備都是陷入了絕境,因此才會屯兵於新野彈丸之地,此時,劉備手下的謀士,只有徐庶一人。作為有著遠大抱負的劉備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當聽到有諸葛亮這樣一個能人的時候,自然會求之不得。

而此時的曹操,與劉備的處境確實天壤之別。

這時,曹操佔據著長江以北的絕大部分地區,兵多將廣,手下更有賈詡、程昱、荀彧、荀攸四大謀士,這樣的豪華陣容,是劉備、孫權不能匹敵的。

雖然劉備、曹操都是求賢若渴之輩,但一個身陷絕境,一個如日中天,此時諸葛亮投奔劉備,必然會直接受到劉備的重用,但如果諸葛亮此時投奔曹操,一定會有一個“考核期”

諸葛亮要想在曹氏集團獲得認可和重用,需要解決兩件事情:潁川世家的利益,曹操的疑心

為什麼我要把潁川世家的利益放在前面呢?

潁川,可以說是東漢時期文臣謀士的孵化地。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後漢書》寫道“潁川郡,秦置。洛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潁、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自東漢到魏晉,中州(指潁川、汝南、南陽三郡)既是學術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因此,在漢朝,特別是東漢時期,大批量的學子代表著各個世族,從潁川源源不斷的輸出到各個勢力中。而體現最為明顯,受益最多的,就是曹操,郭嘉、荀彧、荀攸、戲志才、楊修等王佐之才。這些人身後都站著強大的潁川世族,這些世族,要人有人要糧有糧,要錢有錢,是曹操勢力強大的戰爭後盾。

諸葛亮作為荊州才子,雖然名聲在外,但他的加入,勢必會分走潁川世族一杯羹,因此潁川世族一定會對諸葛亮形成排擠、打壓態勢。如何協調自己和潁川世族的關係,不會遭到潁川世族的打壓,是諸葛亮投奔曹營後第一要務。

曹操生性多疑,且本身有極具戰略眼光。在四大謀士都健在的時期,諸葛亮很難有出頭之日,所以,在此期間,如果有機會被曹操問道謀略,如何抓住機會,展現自己,又能打消曹操疑慮,使得曹操對自己青睞有加,是諸葛亮第二要務,因此在曹操這種老狐狸面前,很有可能一次出錯,就再也沒有重用的機會了。

所以我認為,曹操如果得到諸葛亮,絕對會有益於統一大勢的,但諸葛亮如何打破自己在曹營的職場困局,完成職場逆襲,才是重中之重。


始終先生


從表面上看,曹操與諸葛亮組合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的存在,沒有人可以阻擋曹孔組合的統一天下的腳步,可以說統一天下那是輕鬆加愉快的事情。如果曹操想統一天下,曹操就必須消滅東吳,東吳是曹操一統天下最大的攔路虎。

那麼東吳真的會被“曹孔”組合輕易打敗麼?

這個問題從幾方面分析一下:

首先,周瑜並不比諸葛亮差。東吳可以說是人才輩出,諸葛亮雖然是頂級人才,但面對東吳也是非常棘手的,周瑜和魯肅都是能和諸葛亮競爭的人,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羅貫中尊劉思想下被神化了,周瑜則襯托諸葛亮神化的犧牲品。

正是因為“既生瑜何生亮”,讓許多人認為諸葛亮智慧謀略都遠在周瑜之上。然而正史當中周瑜和諸葛亮是相不分伯仲的,此外東吳還有魯肅、張昭等著名謀士,即使曹孔組合要打敗東吳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搞定的。

其次,東吳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的地利也是絕對的地理優勢。東吳佔據長江天險,地理位置優越,優越的地理位置的是東吳長期生存的基礎,也是東吳與曹操鬥爭的資本,憑藉絕對的地理位置優勢,曹孔組合再厲害東吳仍然是個硬骨頭不好啃。

最後,東吳又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的人和。東吳孫氏家族根深蒂固,自孫堅算起,東吳一直由孫堅、孫策、孫權統治,這三人文韜武略,善於籠絡江東人心,深受東吳人民的愛戴。特別是東吳第三代領導人孫權,他有過人的天賦和過人的才幹。孫權在15歲時,連曹操都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由此可見,曹操對孫權既尊敬又有些畏懼。

作戰中,有利的時令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東吳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同時佔有地利與人和這兩大要素,曹孔組合面對東吳依然會停止統一天下的步伐。

其實當時天下不能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性,《三國演義》開篇便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就算是曹操與諸葛亮組合也未必能改變當時的天下大勢。所謂大勢所趨,是不可阻擋的。

以上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歷史每個人心中的想法各不相同,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歡迎喜歡“二弟聊歷史”的讀者朋友關注點贊!


二弟聊歷史


可以的。

卻說曹操順流東下,召諸葛亮,曰:“汝兄諸葛子瑜在東吳為官,特命汝為使,前往東吳探明虛實。”

亮遂行,見其兄諸葛瑾,諸葛瑾曰:“吾欲降久矣,奈何周瑜、魯肅等人主戰,主公遲疑未定。”

翌日,孫權大會群臣,一班文武,峨冠博帶,整衣端坐。

諸葛亮見過孫權,道:“今吾主百萬大軍,順流東下,將軍以為,以吳、越之眾,能抗衡乎?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孫權不語。

魯肅道:“主公無需懼怕,此人使詐,安有百萬之眾!”

諸葛亮哈哈大笑:“吾主有青州軍四五十萬;平了袁紹,又得兵四五十萬;中原新召之兵,何止二三十萬;今得荊州之兵,亦有二三十萬。總兵力實不下一百五十萬。亮以一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

孫權聞此,驚得面如土色。

周瑜急道:“曹操此來,數犯兵家大忌,雖然百萬之眾,不足懼也!”

諸葛亮:“願聞其詳!”

周瑜:“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為汝後患,此其一也!”

諸葛亮:“似此無謀之輩,何足道哉!只需區區離間計,二人不戰自破!”

周瑜:“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非汝所長,此其二也!”

諸葛亮:“吾有荊襄名將蔡瑁等人,朝夕教演水軍戰法。”

周瑜:“今值隆冬,馬無蒿草,此其三也!”

諸葛亮:“水戰相持,戰馬何用?”

周瑜:“大江之上,風浪顛簸,北方戰士,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其四也!”

諸葛亮:“吾將戰船以鐵索相連,上鋪木板,如履平地。”

周瑜冷笑不言。

會罷,周瑜入見孫權,曰:“吾有破敵之計矣!彼將戰船連接一處,吾以火攻,無有不破!”

孫權大喜。

諸葛亮回見曹操,曰:“周瑜等人,必將使用火攻!”

曹操大笑:“孔明雖智,然不懂用兵之法矣!吾料周瑜必不敢用火攻!”

諸葛亮輕搖羽扇:“亮緣何不懂用兵之法?”

曹操曰:“欲用火攻,必借風力。冬天只刮西北風 ,豈有東南風耶?彼安能用火攻?”

諸葛亮亦笑:“主公非本地人,有所不知!亮頗通天文地理,又久居南方,以亮算之,月內二十日甲子至二十二日丙寅,會刮三日東南風!”

曹操吃驚:“如此,該當如何?”

諸葛亮:“易耳!等到那日,將大軍退回百里,虛留空營誘敵,等風向改變,再殺回即可!江東一戰而定矣!”

曹操喜曰:“善!上天賜孔明於孤耳!”


歷史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但基於作者羅貫中先生的個人認知以及時代影響。造成小說中的人生觀過於偏見,對三國在小說中褒貶地位明顯不公。可以說《三國演義》是對劉備集團量身訂製的小說,尤其是諸葛亮、關羽、劉備三人,獲益巨大,幾乎成神!

演義之中:劉備天生異象.生性仁慈.不喜勞作.愛音樂美服.喜結交英雄等等,幾乎就是漢高祖轉世;關羽武功蓋世.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知恩圖報;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風喚雨.料事如神.還是無敵的發明家~發明了令當今科學家都懷疑人生的驚世之作——木牛流馬!但無論小說如何給劉備集團貼金抹粉,將他們推向神壇。歷史主線是無法更改地!

一:我們先看看羅老的貼金之處:

1.演義中曹操,不僅被汙為亂世奸賊.陰險狡詐.濫殺多疑.還編造出一千古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厚黑祖訓!真不知千年之後的羅老先生如何穿越確認曹公講過此言。為了塑造曹操的奸,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獻帝己淪落街頭,衣食都困難,幾近乞丐。天下英雄數十路皆裝作不知,坐看笑話,單等早亡,好名正言順奪取天下!唯有曹操冒著被各路諸侯剿殺的風險,星夜親往,接獻帝至許都!雖被汙為奸侫行徑,卻反襯曹操忠義之心!

2.煮酒論英雄,從字面看好象認為劉備善於偽裝.聰明機智,成功擺脫曹操對他的懷疑。從深層講又同曹操寧可錯殺一千,寧可我負天下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真想讓羅老先生給出一個合理解釋!如依羅老說法,劉備及手下早被曹操殺了幾十次都可以,用得著同一個潛在對手吃著燒烤喝著杜康酒的方案來試探劉皇的野心嗎?真不知道羅老是為了使小說情節精彩,還是在編造諜戰劇情?

3.千里走單騎,講關羽對曹操的百般優待和挽留,毅然放棄曹操給的地位和榮華富貴,走上找尋大哥的艱辛歷程,表現出關羽忠肝義膽的氣節!但側面也反證曹操的光明磊落,惜才如命。

真是陰險多疑的話,還能放虎歸山??早就殺他個雞犬不留,免得留下心腹大患!

二: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有無合作基礎:

再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本出生于山東臨沂,後為躲避戰亂隨叔父離開老家到了河南南陽,與一幫清高文人相互捧場宣揚,自比管仲,樂毅,好為《梁父吟》。看似隱居,實則待價而沽,博取些功名,出將入相。那為什麼不投靠老師司馬家族子弟的曹操一方,而投靠了實力最弱的劉備集團。

1.曹操與諸葛亮層次差異過大,兩人基本沒有交集。曹操雄才大略,志在一統江山,而諸葛亮僅有三分天下的才能。與曹公帳下謀士司馬懿.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相比,沒有過人之處,幾乎沒太大出人投地機會。從側面也反證他並沒小說中神話級的能力。

2.曹操手下高手眾多,對於諸葛亮的加入,可有可無。依曹公對人才的渴求個性,劉備帳下的徐庶都能用計拿下為我所用。能對他採取無視態度,必然是不欣賞他的那點才能!

三:曹操未能一統江山,我認為有以下因素所導致:

1.北方戰亂損傷過重,百廢待興,人囗奇缺。既無生產力來源,又缺少戰爭兵源。此為北方曹魏政權的重要短板!經過漢末亂世,發生的黃巾之亂,使人口損失極為慘重。嚴重影響了北方的經濟軍事實力發展。

2.曹操陣營內部更加複雜,各方勢力都需要費精力去協調和打壓平衡!

看似身在曹營,但並非和曹操是真正一條心,所以曹操在整合內部各派勢力之間的關係時,必然有相當的精力時間被內耗掉,因此統一自然要大為放緩。

3.北方遊牧民族以及西方少數民族勢力的牽制。自炎黃以來,北方少數民族都是一個強有力的敵對勢力存在。而曹操佔據的北方地區與烏桓.扶余.柔然.鮮卑.匈奴.吐蕃以及西域諸國少數民族政權都有所接壤。群狼環侍,不得不守重兵防範。

4.內部劉備政權偏居蜀地,

北有難於上天的秦嶺.巴山,東有伏牛山.大別山與中原相隔,水路有長江天險。極為易守難攻,又有荊州.成都.漢中三大糧倉,加上人口眾多。因此想滅它相當困難!孫權政權在江東地區己經營了三代,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水運便利,從某方面講,東吳政的國家實力和穩定性要超過曹魏政權的!東吳成了曹操一統天下最大的障礙

四:再來看看諸葛亮的真實能力

1.嚴重缺乏管理能力!既喜歡事必親躬,凡事自己都要過問,完全不放心別人。這是做為一行政首長之管理大忌,說好聽點是喜歡事必親躬,實際上是獨攬大權!

2.沒有組織能力;根本不懂逐級負責制,各級別事該由誰做。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和反面意見。

3.沒有培養權利接班人能力;不知有意識發現.選拔.培養人才。和培養後主的治國能力,一味佔權貪權,致使蜀國滿朝無幾人能獨擋一面,人才凋敝,將帥奇缺!

4.明明一行政文臣,而且國力最弱,沒有真正的軍事能力,卻偏偏要挑起戰爭。前半生貼金無數,真假難辨。最後六出祁山功敗垂成,實在無法美化,終於暴露出了大神的真實能力。其結果就是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如諸葛亮加入曹操的集團,依諸葛亮的真實能力,如何輔曹操一統江山?


漁歌夜話


曹操和諸葛組合,不要爭說奪天下,估計連大門還沒出來呢,就掛掉了,小人物認為他們二人組合,只有一個結果:死的早,又死的快!不可能統一天下!

曹操劇照

歷史不僅重寫,而且沒他們倆人什麼事,諸葛亮就沒有傳了,估計他會在別人的傳記有隻言片語,曹操就會變成別人的話題了!成王敗寇,成為別人的磨刀石!

為什麼會有如此結局呢?

首先是曹操二人性格不合!

曹操的思維模式是跳躍性思維,有“兵行險招”的味道在裡面,有賭徒氣質,如:用郭嘉的計謀,和袁紹打官渡之戰,奇襲烏桓,遺計定遼東,都是兵行險招!還有曹操自己在白狼山之戰中,退兵就退兵吧,還給敵人留下紙條,說天降大雨,道路泥濘不堪,不適合作戰,等雨停了,我們再來!這個不符合常理啊!但是這些思維在曹操身上不奇怪,許多人給他的評價就是詭計多端!足可以驗證他的思維模式的跳躍性!

而諸葛亮呢,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人,萬事都求穩妥,沒有十成的把握,絕對不動手,這樣的例子比較多,計算所有諸葛亮指揮的戰鬥,都是中規中矩,算好了再出發,都沒有臨時決定的奇兵!即使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提出了用5000兵馬,從子午道出奇兵,襲擊長安,唯一的一個奇謀,諸葛亮都否決了,連試一試的想法都沒有,還有他指揮其它戰役都是穩妥的招數,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什麼事,都是事前安排妥當,而後行動!

諸葛亮

他們二人合作會是一個什麼結局呢?肯定尿不到一個壺裡去!不具備合作的基礎。

其次是資源就沒有了。

曹操征戰天下,依靠的是什麼呢?有人說是曹操的智謀,小人物認為,這個答案是片面的,如果征戰天下靠智謀,那麼荀彧、菹授、賈詡、戲志才等謀士怎麼不稱霸天下呢?

因此,智謀是站不住腳的!曹操征戰天下最大的依靠是資源,資源包括士人集團(即智謀之士)、宗族勢利(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本家勢力)、社會政治勢力、還有商賈財團勢力!這一切因素集合在一起,才成就了曹操的偉大事業!一個荀彧給他拉來了一個潁川士人集團,自己本家勢力給他拉來了讓他爭霸天下的幾千兵馬!曹操的爺爺、父親,雖然給他了一個“閹宦遺醜”的不好出身,但是卻給他帶來舉孝廉、典軍校尉的身份,這個政治地位,讓他具備了掌軍的資格!同時還給他了一個吸引投資的身份,如衛茲憑什麼敢投資他啊?以及他在征戰天下時,不斷地吸納豪族勢力加入,如楊修,弘農楊氏的代表人物!

荀彧劇照(潁川士人集團代表人物)

這些資源中有曹操自身帶來的,也有後天通過利益交換來的,尤其是士人集團這一大幫子謀士,是曹操最重要的資源,是荀彧一手鑄就的!

但是格局換了,換成諸葛亮就完全變了,諸葛亮的資源在南陽,潁川士人集團跟南陽士人集團,是兩個不同的圈子,在漢武帝執政時期,只用南陽士人,導致後期的士人對南陽人很是不感冒,加上東漢末年的士人集團都是以家庭地域、宗族勢力為基礎的文化圈子,相互不兼容!

如果曹操把諸葛亮找來了,士人集團成為了兩個南陽和潁川,那麼曹操集團的謀士隊伍就像官渡之戰中的袁紹隊伍,再也不是一團和氣,而是明爭暗鬥,暗使陰招,相互拆臺了。

再加上諸葛亮是一個不合群的人,自比管樂,曲高和寡,沒有什麼朋友,諸葛出山前只有崔州平一個朋友,剩下的水鏡先生、龐德公、徐庶等人都是一個小圈子裡的,別的朋友再沒有!

曹操謀士集團會是一個什麼情況呢,不要說擴大資源了,把有限的資源都發揮不出來,完全是一個1+1<2的格局!

最後是諸葛亮的智謀!

這是所有人認為諸葛亮輔佐曹操可以統一天下的地方,但是事實卻並不是如此,曹操跳躍的性格,加上荀彧、荀攸、郭嘉等人天馬行空的計謀,才鑄就了曹氏天下。但是換成了諸葛亮,就沒有那麼簡單了,按照諸葛的算無遺策的思想,官渡之戰打不打?曹操2萬兵馬,袁紹起步就是20萬,曹操動不動就沒有軍糧了,士兵都是餓著肚子在戰鬥,再看看諸葛亮的做法,蜀國軍隊糧食一短缺,諸葛亮就撤兵,曹操起家的那點資本,幾天就被諸葛亮折騰沒了!

這種打法估計連徐州城都沒打下來,就gameover(遊戲結束)了!

小人物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正統的人,正如陳壽所說,治國安邦沒有問題,但是軍事才能還有欠缺,但是曹操需要的是地盤,需要軍隊作戰才能獲得,諸葛的短處正是曹操的需求!這如何是好呢?

因此,曹操把諸葛找來不僅統一不了天下,反而會讓曹操統一北方的計劃,無限期延遲,很有可能是全軍覆沒!

以上是小人物的觀點,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小人物F


假如諸葛亮拜在曹操門下,恐怕小命不保。曹操早就痛下殺手了,決不能留看他。

在《三國演義》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後,一𠆤人留在東吳協助周瑜破曹,諸葛亮賣弄小聰明還少嗎。周瑜每施一計,都讓他在魯肅面前說破,若不是魯大人再三攔阻,周瑜是不可能留著他的。

這要是給曹操幹活,那他死的比楊修還慘,曹操的尖詐不次於諸葛亮,他可沒有周瑜那樣的儒雅,說不準找個什麼機會就把諸葛亮幹掉了。


銀河系來者


道理上來講是可以一統天下的,但是曹操得到諸葛亮能統一天下的根本並不是諸葛亮能為曹操做什麼,而是得到諸葛亮使劉備失去核心支撐。


先解讀一下諸葛亮這個人在歷史上的成就吧,雖然沒有演義中那麼神話,像借東風啊草船借箭啊向天借壽啊,這些都是虛構的,但是他在歷史上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

文學藝術等成就與此題無關,我們從他在政治上的貢獻開始羅列:

從初出茅廬到赤壁之戰到漢中之戰再到諸葛亮南征北伐,這一路建立無數功勳,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輔助,劉備在取荊州,川蜀都會遇到阻礙,所以這對劉備的影響十分深遠。


如果劉備取不下荊州川蜀,那麼荊州最有可能是孫權的地盤,川蜀會是曹操的地盤。後面的三國鼎立將變為孫權和曹操的對弈。


孫權身邊的能人志士也很多,曹操想一統天下一定要和他過招,那麼有諸葛亮的輔助能給曹操加多少戰鬥力呢?

先看孫權的謀臣,主戰的周瑜曾和諸葛亮多次交手,雖說諸葛亮不那麼強勢,但是他了解周瑜的弱勢,並且周瑜英年早逝,荊州之前他就已經死了,後期的魯肅呂蒙,戰鬥力很強,但是這兩個人風格完全不同,魯肅為人謹慎,他在沒有把握的時候以守為主,所以面對曹操的侵略多半是以守為攻,只要曹操打不動東吳水軍,天下大勢不會變動太大,而諸葛亮對於水軍調配雖然不熟,但是他對於“風水五行”有些研究,順應天時可以搏一搏。


所以我認為可以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