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夷陵之戰假如劉備勝利了,蜀漢的命運將會如何?

哎喲___喂


假如劉備取得夷陵之戰勝利,結局會如何?



問題不是很清楚。比如勝利,形式很多,孫權主動認慫,賠償損失,雙方講和,劉備認可,這是勝利;吳國失敗,那失敗程度如何?是僅僅形式上失敗,沒有實質性損失,還是吳亡國?這也是勝利,兩者差距天上地下。只好揣摩、湊合答吧!



劉備夷陵之戰取勝,對於吳國,大體兩種結局 : 一是失敗求和,蜀國罷兵。這可能條件比較苛刻,綁縛降將糜芳、士人,交於劉備,退還荊州,送歸夫人,再割武昌、江夏等,都很可能,雙方重新開始。二是徹底滅國,吳國全境被蜀佔領,孫氏集團退出歷史舞臺,東吳改天換地。只是如此大動靜,也不知曹丕是睡著了嗎?



如果是前者,劉備國力增強,但基本國情未變。仍然是東、西兩大片,相隔千里大片無人區,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有利守備,但不利發展擴張,管理難度大。從大局出發,還得抓緊修復雙方關係,重新締結盟約,這沒準又需要拿地盤再交易。



如果是東吳滅國,劉備雖取得大勝,但年事已高,接班人問題,就已經露出苗頭看,無論劉封、還是劉禪,都不太理想,很難有大作為。處理不好,還可能釀成內亂。諸葛亮雖足智多謀,難起決定作用。還有,這種情況下,絕對會與魏發生衝突,甚至是曠日持久、事關國運的大沖突,就實力分析,劉備即使擁有南部半壁江山,一時半會,很難與曹魏爭奪天下。


因此,表面的勝利,隱含更大的危機。安撫、拉攏、爭取原東吳管理層,穩定、融合東吳益州民心,鞏固從東到西漫長邊疆,是劉備諸葛亮的首要任務。至於逐鹿中原,擴張發展,那還是很遙遠的事,甚至是下一代的事,處理不好,當時就會危及蜀國國本。(641)


流譽後


劉備東出,所帶兵力加上武陵五溪蠻,數量應該在八萬左右,而東吳方面的軍隊也相差不了多少,如果夷陵一戰結果反轉,變成陸遜大敗逃奔南郡龜縮江陵,那麼,江東四都督以後就只有三都督,沒有夷陵之戰的陸遜,基本沒誰會重視他,以後的局面也打不開了。劉備就此兵威大震,劉備個人聲望達到巔峰,說威震中原也不為過,曹丕在旁邊看得百感交集。孫權張皇失措,繼續增援南郡,一面向劉備求和,一面派出使者向曹魏求援。


這樣,歷史就可能出現三國演義說的故事了,孫權提出割讓原三郡或南郡一地、送回孫尚香等條件,換得兩家合作。開出優厚條件遲滯劉備攻勢的同時,加緊向曹丕求援,說不定連兒子也送到洛陽為人質,這次不二話。東吳主力摧毀,劉備水陸二路並進,孫桓的夷道也不用守了,跑吧,逃得好主將回去,不然又一個一鍋端。陸遜躲進江陵日子更不好過,當初以孫權之威鎮壓宿將,說得天花亂墜,現在兵敗,無言以對諸將,權威盡失,調兵遣將號令不出府門,一籌莫展。(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以劉備軍的氣勢,挾大勝之威,東吳救兵未到,原劉備方的荊州地南郡武陵零陵應該大戰後可以得手,東吳救兵到後看到上游殘船和士卒屍體漂下來不敢前進,猶疑不定。孫權在曹魏救兵未到的情況下,也下不了決心再次決戰,雙方在原湘水劃界地僵持。這時曹丕的態度最關鍵,幫誰誰就勝出,打誰誰就夠嗆。以曹魏能人眾多的實際,必有謀士如劉曄楊阜類出來分析形勢,認為兩強攻一弱,三國失一,另一個必不能獨存,於是,曹魏出兵,一路攻濡須口直取長江以南建業地,另一路從江夏周圍和淮南夾攻廬江。打算與劉備合力滅亡東吳。(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時,輪到劉備孫權頭大了,劉備如果繼續推進,就算全據南荊州,也難以單獨面對以後曹魏對漢中和荊州的壓力,孫權更糟,亡國之憂就在眼前,只得加緊向劉備求和,荊南兩郡和半邊江夏再給劉備也可以了。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半世奔波的劉備,也明白再打下去,最大贏家絕不會是自己,同意求和,要點糧草財物之類,和長沙桂陽兩郡,江夏就不要了,留給孫吳抗曹。二家再度聯手,劉備從荊州出兵佯攻,或令諸葛亮魏延從漢中出兵直取長安,牽制曹魏,孫權則全力抵擋曹魏進攻。

最大的可能,三家大體恢復到關羽之前的形勢,孫劉聯手對付曹魏,孫權可以會丟失江北如江夏一部份和廬江等地,守住長江防線,長江下游南邊無憂,劉備在荊州獨力面對曹魏,益州則需在漢中重兵防守,但有魏延等人在,自保應該沒有問題。但只要劉備的力量,無法佔領襄樊,全據漢水南的荊州進而虎視南陽,還是處於被動,一不小心失荊州就會再度出現,而從實力和國力後盾、安定荊益人心、財稅收入等方面,會更上一層樓,只要堅持幾年,局勢必會出現大的變化。


南方鵬


公元219年,五虎將之首關羽為策應劉備奪取漢中之勝,發起襄樊之戰,結果被呂蒙和陸遜擊敗,丟掉了荊州,自己也自盡而死。

222年,劉備稱帝的第二年,迫不及待的拉上張飛為關羽報仇去了。無奈關羽有個毛病,好喝酒,喝酒之後好大罵部下,結果在熟睡之際,部下張達、範疆殺死了張飛,投降了東吳。連失兩位結義兄弟,劉備已經失去理智,率領五萬精兵瘋狂進攻,結果在夷陵被年輕的陸遜火燒連營百餘里,劉備損兵折將,隻身逃回白帝城,憂憤而死。以至於諸葛亮北伐之時,幾乎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蜀國提前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其實,在夷陵之戰的前期,劉備是有機會適當收手的。在夷陵之戰前期,蜀軍順江而下,氣勢如虹。東吳大將甘寧、潘璋、馬忠等大將相繼戰死。投降東吳的糜芳和傅士仁也被抓住處死。並且東吳已經表示妥協,不僅殺了張達、範疆兩個殺害張飛的兇手,還要把荊州拱手相讓,允許孫夫人與劉備團聚。而劉備這邊未失一員大將。

假如劉備此時停戰,可以再次得到荊州富庶之地,兵源、糧草得到極大補充,蜀國實力大增,具備了可以和魏國一絕雌雄的實力。這時,可以讓諸葛亮出漢中奪長安,自己率軍出荊州,與曹丕逐鹿中原,甚至聯合孫權三線出擊,則匡扶漢室,不無可能。

而東吳由於失去了荊州,實力大為削弱,要麼投降蜀國、要麼投降魏國。

三國爭霸最終演變為蜀魏或者是蜀晉爭霸,最終鹿死誰手,殊難料定。

只可惜,劉備衝冠一怒為兄弟,致使馮習、程畿、張南、傅彤四員大將戰死,黃權投降曹魏、杜路投降東吳,幾萬大軍也損失慘重。

至此以後,蜀國由盛轉衰,成為三國當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品讀春秋001


看了一下幾個回答,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關羽死後,劉備舉全國之兵,東征東吳,對於蜀國來說,戰略構想是對的。但是從當時的大局來講,夷陵之戰卻只是劉備戰略目標的開始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劉備借關羽之死東征東吳,最主要的目標是想吞併東吳,從而跟曹操二分天下。但是夷陵之戰如果說真的是劉備勝利,那麼陸遜所有的軍力,物力和戰略資源,都會集中到江陵郡(荊州城)。換句話來說。夷陵之戰劉備勝利之後,東吳會在荊州城設立第二道防線。這時劉備順利取下荊州城的幾率,估計百分之三十都不到。因為襄陽在曹操手上,從襄陽城極速行軍到荊州城,那就是兩三天的事。所以就導致了劉備在圍攻荊州城的同時,曹操會幫助東吳插上一腳解圍,或者說曹操直接等到劉孫在荊州拼的你死我活之後,全力一舉佔領荊州城,相信這問題也不大,因為就算劉備佔領了荊州城,估計也是強弩之末,所以魏國拿下荊州應該不是難事。

再回到正題,如果說劉備夷陵之戰取得勝利,並且能順利的攻下荊州城,而曹操又無所作為,或者進攻又被劉備打退,曹軍退守襄陽,那麼這就又出現了第三種情況。如果說劉備想繼續吞併東吳,那麼首先就必須收復南部四郡,就是武陵,桂陽,零陵,長沙。並且最為主要的,是要完成關二爺在世的時候沒能完成的任務,那就是佔領襄陽城。因為如果光是從荊州發兵繼續東征,那襄陽的曹軍就會像是一把錐子,隨時都可能在劉備攻打吳都(鄂州)的同時興兵南下偷襲荊州。換句話來說,劉備佔領荊州之後,必須首先收復荊州南部四郡,然後集中荊州和上庸的兵力北上攻佔襄陽。這樣的話就又出現了類似於關二爺攻打襄陽的局面,如果戰役打到這種份上,那結果就更不可預測了。

還是回到正題,萬一漢高祖顯靈,天佑劉備,先攻下荊州城,再收復南部四郡,並且順理成章的攻佔襄陽城之後。就有了第四種情況,選一大將鎮守襄陽,命上庸太守跟襄陽太守成掎角之勢北拒曹操,而劉備從荊州發兵繼續東征,攻打吳都(鄂州)!這場戰役將會是劉備能否吞併東吳的關鍵戰役,如果東吳守住了吳都,那麼劉備東征計劃落空,因為三國之間的戰爭打到了這一步,孫權會想盡各種辦法讓曹操幫忙,收復失地。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如果說吳都淪陷,那麼孫權必會滅國,因為孫權只有逃到建業做最後的抵抗,而孫權真退守建業之後,相信孫權只會變成曹操和劉備的共同攻擊對象,誰先佔領建業,誰就吃了一塊肥肉。當然,孫權也可以逃到最南方,就是現在的越南一帶,跟著士燮混混生活,過點土地主的逍遙日子。

最後回到正題總結一下,夷陵之戰只是劉備東征東吳的開始,必須打贏夷陵之戰,再佔領荊州城,再收復荊南四郡,再攻佔襄陽,再攻佔吳都,再攻佔建業,這才是劉備東征的最終目的,如果真的能達到這種局面,跟曹操二分天下,再巴結好最南部的士燮,那麼就像高祖跟項羽一樣,天下落入誰手,還真不可知也!


仙水兄


一場戰爭可能會犧牲一位將軍,犧牲一位將軍可能會影響一個國家。歷史上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三國時期夷陵之戰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夷陵之戰的起因和結果

公元219年,孫權偷襲了荊州,並且殺了關羽。世人皆知,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二弟被殺,大哥劉備怎麼能忍得了?於是在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二弟報仇,起兵攻打東吳,結果全軍覆沒,劉備逃到白帝城一病不起,不久,一代豪傑永遠的離開了。



夷陵之戰倘若劉備勝利了,蜀漢的命運將會怎麼樣?

夷陵之戰,劉備給二弟報仇為虛,奪取荊州這個至關重要戰略目的地才是真,為什麼這麼說呢?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時,諸葛亮提出了蜀漢未來的戰略構想"隆中對",其大致意思是先奪取荊州,後奪取益州,再意圖攻打北方,此戰略構想也是劉備一直付諸於實施的,荊州出人意料被東吳佔了,隆中對計策不就功虧一簣了嗎?諸葛亮的"隆中對"構想出了三分天下和北伐的策略,在當時三分天下按著構想已經實現,可以看出此策略的高瞻遠矚性,倘若夷陵之戰能夠獲勝,就能奪回荊州,之後攻打曹魏佔領的北方,以獲取更多的領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歷史會出現很大的變局,蜀漢能夠一統天下,完成興復漢室的遠大夢想!



總結經驗

哲學上說:"存在即合理"。蜀漢始於"隆中對",也誤於"隆中對"。益州和荊州相隔上千裡,劉備二分兵力,軍隊戰鬥力減少一半,首尾不能相顧,安能不敗?歷史從來都不會被改變,之所以會敗,一定是事出有因的!

本文為頭條號首發,歡迎轉載評論,關注小馬論古今,每天聽歷史故事

小馬論古今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了,蜀漢的命運將會是怎麼樣?

我覺得,這要分兩種情況來講。

第一種,就是陸遜依舊發動了火攻,蜀軍陷入了被動,但絕地反擊,擊敗了吳軍。

這種的可能性的雖然不大,但也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

其實夷陵之戰可以說是陸遜主動發動的,既然陸遜選擇節節敗退,誘敵深入,最終選擇在夷陵進攻蜀軍,顯然是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擊垮蜀軍。

如果蜀軍在陸遜的層層算計下,依舊可以絕地反擊,死中求活,最終擊敗吳軍的話。

那麼由陸遜帶出來的吳軍精銳主力,基本上就交代在夷陵了。

因為但凡吳軍還有作戰能力 ,就不會放棄對蜀軍的圍剿。

在這種情況下蜀軍要是還能勝,顯然是吳軍已經失去作戰能力了。

一旦陸遜戰敗,吳國必將震動,孫權勢必會調動大軍嚴守荊州進攻揚州的各個沿途關口。但是否還會調動大軍進入荊州與蜀軍作戰,那就是個未知數了。

而另一方面,蜀軍夷陵雖勝,但肯定也是損失慘重的慘勝,就算是乘勝追擊,恐怕不久就會變成強弩之末,後繼無力。


所以即便夷陵之戰蜀軍勝利了,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吞併東吳手中的荊州六郡,包括最開始的荊南四郡再加上南郡和江夏。

如果蜀軍還想繼續進攻揚州,打入東吳本土,恐怕是有些難度。一來是蜀軍已成疲憊之師,二來進攻江東必遭江東士卒手術殊死抵抗。

除非是劉備攻下荊州六郡之後,在荊州駐軍,休養一段時間,再找機會進攻揚州。

可那個時候,說不定又有其他情況分發生了。

另一種就是劉備識破了陸遜的計謀,先發制人,攻破了吳軍營寨。

這種情況下,吳軍雖敗,但陸遜見計謀不成,一定不會選擇與蜀軍硬抗到底,一定會率軍避開蜀軍的鋒芒。

這樣一來,吳軍雖然會損兵折將,但主力尚存。

陸遜必定會在荊州境內與劉備繼續周旋,重新尋找破敵良策。

那麼後面會發生什麼,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盜帥夜留香YE


假設性問題,我們一起探討:

我們都知道,劉備夷陵戰敗損傷慘重。倘若劉備獲勝會怎樣?


不管是之前的江陵之戰還是夷陵之戰,都是圍繞荊州問題展開的。荊州就是孫劉兩家的衝突點:倘若荊州在曹魏手上,孫劉尚可同氣連枝共同抗曹。一旦荊州落在孫劉任何一家手上,另一家都會打它主意。

因為劉備想要得到荊州,以荊州為跳板北上中原。

而東吳若要北上同樣需要荊州為跳板,更需要得到荊州以全據長江流域來更好的控制和守衛江東。

所以,除非有人能像諸葛亮、魯肅這般眼界和大局觀。不然孫劉只會就荊州問題陷入無休止的爭奪當中,讓曹魏坐收漁利。


我們再看夷陵之戰,若劉備獲勝,奪回荊州是肯定的。但也無力再繼續向東吳再強行用兵。

【要知道此時劉備手下的四方將軍(關、張、馬、黃)早已不在,孫權手下的呂蒙、蔣欽、甘寧、孫皎等一線將領也早已病逝。加上兩家之間發生的兩次大的戰役。本就弱於北方的孫劉,實力更加不足】

所以拿下荊州的劉備會對荊州進行積極防禦,益州有丞相諸葛亮坐鎮,漢中有魏延固若金湯的防線。而荊州是四戰之地,加上關羽事件的前車之鑑,劉備在荊州定會安排重兵,甚至可能會親自坐鎮【朱然曾在夷陵之戰後成功抵禦曹真、夏侯尚、張頜等軍的進攻。此時輪到劉備防守,以劉備的能力加上劉備在荊州的群眾基礎抵禦魏軍不成問題】



我們再回到題目,劉備夷陵獲勝,蜀國的命運會如何?

打了勝仗肯定會比打了敗仗要好很多,但總體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首先就是孫劉兩家間連年征戰,互相耗損,實力大減。


其次就是前面說的荊州這個衝突點,孫劉聯盟不復存在,東吳定會繼續窺視荊州,劉備的荊州軍根本不能輕舉妄動(因為你不管往哪邊用兵,另一家都可能會乘機繞後)

所以拿下荊州的劉備安排好防禦工事後就只得進入一段時間的修養期,暗自發展一波。發展速度肯定不如北方,但肯定要比歷史上僅益州之地要好很多。

如果再問劉備能否翻盤一統天下,這個幾率我給百分之一(因為一切皆有可能)但要說統一問題,除了考慮綜合國力、自身能力、國家發展等問題,還要考慮到士族階級這個阻礙國家統一的絆腳石

【若要再說士族問題的話就扯遠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大家一起探討】


左將軍


如果劉備夷陵之戰取勝的話,三國將回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的狀況,不過不同的是,蜀漢與東吳再也回不到之前的聯盟狀態,哪怕是表面的。

而蜀漢的命運會如何發展?則完全取決於劉備的決定。



在夷陵之戰前,東吳和曹魏暗中勾結,聯合擊敗並殺害了關羽,孫權取得了荊州的控制權,整個荊州七郡,除了曹操佔據了完整的南陽郡和半個江夏郡外,其它所有郡縣全部歸入孫權,而蜀漢勢力則退出荊州。

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蜀漢的硬損失是丟失荊州三郡,5萬荊州野戰軍及水軍全軍覆沒,蜀漢頭號大將關羽被殺,還包括整個荊州三郡的文官及基層政權全部損失,損失人口約40萬人,實力大為受損。



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是一場不得不發動的戰爭,為了荊州,為了關羽,為了整個蜀漢政權,劉備必須發動戰爭,目的就是奪回荊州,打擊東吳勢力。

劉備在夷陵之戰前期,步步為營、節節勝利,一直進展到夷陵才被陸遜依靠險要地勢阻擋,而且劉備犯了大錯誤,捨棄水軍,全軍上岸,在林中紮營,才讓陸遜找到機會,東吳利用水軍穿插到劉備軍後,然後用火攻,劉備才大敗,全軍潰散,而東吳軍隊損失很小。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取勝,那麼就能理解陸遜被劉備擊敗,陸遜在夷陵前線可是有5萬軍隊,如果劉備取勝,這5萬軍隊要麼被殲滅,要麼被打散,劉備就下來就直攻荊州的核心江陵城,兵敗如山倒,東吳有很大的概率把搶來的荊州三郡又丟了,而且還賠了幾萬軍隊的損失。

如此一來,蜀漢和東吳都有了較大的損失,而這就是曹丕一直想要的,讓東吳和蜀漢兩敗俱傷,然後曹丕鐵定會出兵攻打孫權,為什麼是孫權?因為曹魏的大軍全部陳兵東吳邊境,與蜀漢交界的關中地區武備鬆懈,而荊州地區就算是劉備搶回來,曹丕也犯不著同時和蜀漢、東吳開戰。



對曹丕來說,最有利的就是攻打孫權,主攻方向可以是合肥及淮南到江夏郡一帶,而且就乘東吳兵敗夷陵之際攻打,兵敗如山倒,兩軍交戰,軍心最重要,夷陵的慘敗難免影響東吳在合肥及淮南一帶的士氣。

孫權要同時面對兩個敵人,曹丕與劉備,與劉備剛鍘在夷陵幹了一仗,然後曹丕又出兵,孫權既要面對劉備在荊州前線的軍事壓力,又要面對曹丕在合肥前線的軍事壓力,孫權唯一的選擇就是向一方議和、投降或稱臣。



如果孫權向曹丕求和,要求罷兵的話,曹丕從夷陵開戰等到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會放棄嗎?如果同意了,曹丕不就是個傻子,我想曹丕也沒有傻到這種地步,只要孫權與劉備維持矛盾,就對曹丕有利,就對曹魏統一三國有利。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曹丕都算是最大受益者,他必須利用這次機會獲得最大的政治利益,否則失不再來,而攻打孫權,對曹丕來說是確實可行的方法。



孫權無法兩線作戰,如果兩線作戰,就面臨亡國危險,如果孫權向劉備求和,那麼整個天下的局勢如何發展就掌握在劉備的手中,這對劉備來說,左右逢源,非常有利。

1、如果劉備同意孫權的求和,那麼三國局勢就會回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的狀態,雖然這個時候孫權與劉備不可能會回到聯盟,但唇亡齒寒的道理,劉備也懂,如果劉備理智地同意了孫權的求和,那麼還將是三國鼎立。



2、如果劉備不同意孫權的求和,在曹丕攻打孫權的同時,也發兵攻擊孫權,那麼大概率的情況就是孫權會滅國,孫權一被滅亡,那麼劉備接下來的日子就不會好過,就會獨自面對曹魏強大的攻擊。

如果是這樣的話,曹丕和劉備就會瓜分孫權的地盤,三國就不存在,然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曹魏開始攻打蜀漢,蜀漢一步一步退卻,也許幾十年後,蜀漢還是會被曹魏擊敗,天下將提前統一,很可能是在曹睿手中統一。



所以,蜀漢的命運會如何發展,完全取決於劉備的決定,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大道理都懂,但人並不是時刻都能理智的,至少劉備會因為感情而用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這是三國晚期蜀漢人才匱乏的真實寫照。

三國中,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人口少,不到100萬,青壯男人得當兵打仗,老弱婦孺就得承擔起蜀漢的財政負擔和後勤供給,太貧弱;疆域小,只有一個州,缺乏物產資源;人才匱乏,有才能的文官武將也就那麼幾個,而且還缺乏銜接的梯隊,稀有的人才難以補充消耗,這窘迫的三個硬傷貫穿了蜀漢集團的始終。

諸葛亮多次北伐並非是挑戰曹魏,東吳的綜合實力差曹魏一大截兒,如果曹魏集中力量滅了東吳,那麼,實力弱小的蜀漢就是下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將被滅亡的對象。諸葛亮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其北伐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以襲擾來牽制曹魏,從而減輕東吳的壓力,蜀漢也能在夾縫中生存下來。


縱觀三國,綜合實力決定了各軍閥集團的命運,蜀漢似乎都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劉備也是東逃西竄的進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交通閉塞的巴蜀之地才得以殘喘。夷陵之戰,劉備率兵5萬親征,幾乎是發舉國之兵,戰敗後蜀漢由此而一蹶不振,蜀漢的實力決定了它只能速戰速決,經不起消耗的考驗。

“三分歸一”的結局似乎在曹操挾持了漢室就已註定,畢竟,天子是國之正統,挾天子便可令諸侯;畢竟,曹魏控制著大半個中原;畢竟,入主了中原才能奠定基礎從而建立一統政權。


野釣魚倌


如果按三國演義,劉備是以傾國之兵東征,目的是完全消滅東吳,為關羽報仇。如果這樣,劉備得勝意味著東吳勢力的滅亡。但是諸葛亮反對這樣做,一個原因是這樣變成了蜀漢獨立單挑曹魏的格局。劉備當時力量雖強,對於江東地區還是人生地不熟,最後可能便宜了曹丕。

下面我們重點分析下歷史上如果劉備獲勝的情況。

歷史上,劉備的東征並不光是為關羽報仇,更大的還會在企圖通過戰爭奪回部分荊州權益,獲得一個相對有利的結局,也就是“以打促和”。但是戰爭的週期和代價是不能預測的。如果劉備最終得勝,還要看其勝利的結局,以及勝利的週期和代價是什麼。當然,無論哪一種,對蜀漢未來命運的影響,只能從一個大趨勢判斷。畢竟歷史上夷陵之戰距離蜀漢滅亡也有四十餘年,預測四十餘年後的事情太難了。

第一種情況,如果劉備以較小的代價,對陸遜所率吳軍進行了沉重打擊,使之損傷嚴重。那麼,結果很可能是劉備奪回被呂蒙偷襲走的小半個荊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甚至迫使東吳再割讓吳地三郡(江夏、長沙、桂陽)中的部分或全部領土,即恢復到216年甚至214年對荊州的分割情況。然後劉備可能會在諸葛亮的勸告下恢復吳蜀聯盟。這樣的結果,劉備尚存,精兵猶在,一批中生代將領也得到保存,則在未來數年的北伐中,無論劉備是否還健在,諸葛亮可以調遣的實力都大大超過正史線,兩路出兵也能得到實現。那麼,蜀漢利用曹丕時代的混亂,顯然更有可能取得戰果,甚至逐步改變雙方的強弱態勢。當然,一個負作用是按照東吳的德行,這戰的敗北會加深他們對蜀漢暗中的不滿,存在再次背刺的可能。

第二種情況,劉備和陸遜雙方經過持久戰,劉備穩紮穩打,步步逼近,但陸遜也沒有喪失主力。這時候由於東吳方面失去勝利信心,或者曹丕的插手,導致吳國主動求和。這樣的情況下,雙方可能會達成一個相對平衡的合約,諸如將219年呂蒙偷襲得到的荊州三郡,全部或部分還給蜀漢(南郡應該是蜀漢強烈要求的,畢竟是北伐的分基地)。這樣來說,對於蜀漢也還是不錯的。至少劉備不會暴死,能節約下來起碼幾萬兵力和好幾個中生代將領,諸葛亮他日北伐的資本又多了許多。

第三種情況,劉備經過長期的戰爭,以慘烈的代價擊潰陸遜主力。這種情況可能不比歷史上更好。劉備方面雖然實力比歷史層面損傷小,又得到了荊州,但依然是久戰疲憊,而東吳方面損失遠超過歷史,這反而是讓曹丕事前秉持的“坐山觀虎鬥”策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歷史上由於陸遜相持後速勝使得曹丕這打算成為傻帽)。到時候,曹丕如果再大軍壓境,無論是從疲憊的蜀漢手中奪取荊州,還是趁機攻打已經奄奄一息的東吳,都有可能對三足鼎立的態勢造成決定性的破壞,使得日後蜀漢的堅持更加困難。甚至,以孫權的鳥性,弄不好把向曹魏稱藩直接升級為全部投降,那曹丕的歷史地位可就超過他老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