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劉備起義不是為了匡扶漢室嗎,為何他在漢獻帝退位後,卻自己當了皇帝?

漢史趣聞


公元220年秋,劉備在沔南自立為漢中王,同時,封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從表面上看,劉備此舉是因為自己已經稱王,過去由漢獻帝封的左將軍、宜城亭侯已經不適應當下的政治地位了,所以才封還印綬。其實,劉備此舉絕不僅僅是政治地位高低的問題,而是劉備通過此舉向世人宣告,自己要和被曹魏控制的漢獻帝斷絕關係,另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漢朝了。恰好在此時,曹丕篡漢自立,劉備就自然而然的順勢做了皇帝,以劉備的邏輯,自己稱帝,就是在匡扶漢室。

漢獻帝在曹操手中,可以說是被利用的淋淋盡致。每當征討諸侯,總是以漢朝的名義佔據著道德的高地,自己是王師,其他諸侯都是反叛。而被征討的諸侯也只能是吃個啞巴虧,雖然也在不斷向世人表明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說服力總不是太強。因此,不管怎樣,各地諸侯總還是奉漢獻帝為正朔,雖然在各地的割據已成事實,但總是有那麼一絲不太名正言順。

劉備是在這個名不副實的漢獻帝手中得到過大實惠的人之一。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可是其支脈和漢朝皇室有些過於遙遠了。因此,劉備在起事初期,屬於無錢、無兵、無人脈的三無產品,即使立下過大功勞,所得到的也只是縣尉、縣丞、縣令這樣的小官,就這樣,還朝不保夕,連一個小小的督郵就可以隨時撤換劉備。關羽、張飛皆是力敵萬夫的勇將,在劉備帳下也只得擔任別部司馬這樣的編外小軍官,可謂是英雄末路啊!

劉備的三大貴人

劉備在仕途上的第一次轉機是佔了公孫瓚的光,二人畢竟是同學。在擔任公孫瓚部別部司馬不久,劉備立下了戰功,被公孫瓚保舉為平原縣令,終於掌握了一座萬戶大縣。不久,又擔任平原相,往中級官員二千石又靠近了一步。因此,公孫瓚是劉備的第一位貴人。

劉備第二次轉機是孔融的舉薦。曹操攻取徐州時,北海太守孔融寫信邀請劉備一同救援徐州,使得劉備異常感動。孔融可不是一般人,是當時的世族領袖,是位連曹操都需要巴結的人。所以,當劉備接到孔融要聯合自己救援徐州的消息後,激動萬分,說道,孔融竟然知道世上還有個劉備嗎?正是因為有了孔融這個世族領袖的肯定,世人才知道有了個劉備,這對於劉備而言,比得到了多少人馬,多少地盤要重要的多。也因此,劉備在漢末才在真正意義上成名。從這個意義上講,孔融就是劉備的第二位貴人!

劉備救援徐州時,其實根本沒有出太多的力氣,主要是呂布和陳宮在曹操後方搗亂,使得曹操匆忙撤軍。陶謙死後,徐州世族糜竺、陳登等擁護劉備接任徐州牧。這也是有了因為孔融的褒揚在先,所以,糜竺和陳登這些世家大族才會看重劉備,不然,就算是劉備曾經救過徐州,這些人又怎麼會吧劉備放在眼中?同理,劉備在戰敗後,糜竺、糜芳兄弟推辭曹操的徵召,放棄二千石的官員不做,傾家進妹來幫助劉備翻身,也是出於此種考慮。

放在現在人眼中,這好像是極其荒謬的事情。可是在後漢時期,獲得一個世族領袖的肯定,就可以使一個人躍登龍門。劉備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不顧一切地率軍救援徐州,也正是在此時,劉備有了他基本的文官班底,像糜竺、孫乾等皆是此時成為了劉備的文膽,並且矢志不渝。

不過,劉備領軍作戰的本領確實不是太強,尤其是面對著西涼軍閥呂布鐵騎的衝擊,劉備是屢戰屢敗,無奈下只得投奔曹操。曹操也很夠意思,馬上封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劉備此時已經具有九卿的位置了,可謂是一飛沖天,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短短几年就由私相授受的平原相高升為四鎮將軍,並且封侯。不久,又升為左將軍,成為漢朝軍中舉足輕重的巨擘,其原因並不僅是獲曹操敬重,是漢室宗親這麼簡單的事情。

孔融最初也是對曹操抱有極強的好感的,曾經對曹操也是大力褒揚,聯絡世族來擁護曹操。劉備之所以獲得曹操重視和漢獻帝大力封賞,也是和孔融的大力推舉密不可分的。而對於劉備呢?官居左將軍,受封宜城亭侯,並不僅是名位上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劉備有了漢朝給予的名分,被漢朝認可了,這對劉備的意義太重大了。因此,漢獻帝是劉備的第三位貴人。

劉備之所以在起事初期不受重視,關鍵還是沒有名分。他雖然是漢室宗親,可是漢朝立國四百年,皇帝和王爺老婆孩子一大推,像劉備這種宗親可謂是遍地皆是,根本說明不了問題。可是,劉備經漢獻帝封贈,就意味著劉備的身份得到了漢室的認可,劉備從此就可以利用這種身份來號召四方,興復漢室了。

劉備為什麼還要封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從劉備佔荊州、奪益州,無一例外皆是利用了這個名分吸引廣大仍然忠於漢室的士人來歸附自己。可是,劉備在佔據了益州,並且在漢中擊敗了曹操,自立為漢中王后,卻馬上派官員赴洛陽封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這又是為什麼呢?

如果從政治地位上來看,左將軍、宜城亭侯確實不符合劉備此時的政治地位。可是,過去的官職大小,是由漢獻帝封賞的,現在的官職雖大,卻是自封的。劉備此舉是要向世人表明一個什麼樣的政治態度呢?

竊以為,劉備此舉就是要像世人表明:

其一、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手段從此之後失效了。

其二、漢朝的政治中心是在成都,而不是在洛陽。

其三、為自己日後稱帝做好鋪墊。

總結

如果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不封還印綬,那就在名義上仍然是遠在洛陽的漢獻帝的臣子,仍然要接受被曹操控制的漢獻帝的命令,如果自己不接受,那就是亂臣賊子,自己在成都發號施令,就名不正言不順。封還印綬,就表明自己再不接受漢獻帝的節制,而是要另立漢朝了。所以,劉備封還印綬,就是要向世人發佈一個自己要另立漢朝的聲明,把成都作為漢朝的大本營,號召更多的仍然忠於漢室的士人來歸附。恰好在此時,曹丕篡漢自立,劉備就自然而然的順勢做了皇帝。以劉備的邏輯,自己稱帝,就是在匡扶漢室。


萬事之始


劉備起義的初衷是趕走董卓、匡扶漢室!

皇帝信了,董卓信了,關羽張飛信了,天下人都信了,可是曹操不信!

董卓被幾人聯合趕走了!

曹操請劉備喝酒,直接表達不信!

劉備暗道:“老曹太小氣,不信我也就罷了,青梅酒也不見給多一口喝!不能跟著這麼小氣的人混!”

於是,大耳哥拉著人就跑了!

南征北戰N多年,大耳哥終於借來荊州,也算是事業有成!

獻帝退位後劉備稱帝,因為漢室最大的一股軍事力量在他手裡。

江湖傳言,很多人不服大耳哥是皇室正統!

劉備:“誰不服?”

諸葛亮:“主公,劉表、劉璋不服!”

劉備疑惑:“不會吧?都姓劉,都是本家的大哥!”

關羽、張飛表示很生氣:“大哥,我們才是親生的三兄弟!”

刀光劍影…………

於是,大耳哥順利收編了漢室南部的軍事力量!

張飛性子急躁:“大哥,還有一個人不服!”

劉備大怒:“是誰?!”

諸葛亮搖著扇子:“曹操!”

劉備一聽,忙捋了捋鬍子:“呃……原來是老曹啊,當年他還和我一起喝過酒呢!他當時誇我是天下英雄……不好下手吧?”

關羽畢竟受過老曹恩惠,忙站出來:“大哥,不能打他呀,老曹老了,快嗝屁了!”

於是,大家一致決定等老曹嗝屁!

在稱帝前,劉備已是漢中王!為了公仇私怨,他不得不稱帝!

天有不測風雲!

劉備做漢中王的時候,關羽一個不小心居然被碧眼兒孫權幹翻了!

劉備痛哭:“雲長啊,我要為你報仇!”

張飛在一旁抹淚,心中萬分感動:“我和大哥、飛哥果然是親兄弟啊!難道真是同父異母的,回家後一定要燒香問問媽媽…”

於是,幾十萬大軍直撲東吳!

留下諸葛亮,一個人在蜀中風中凌亂:“主公,你姓劉他姓關啊………”

第二年,劉備一敗再敗,灰溜溜回來了。

諸葛亮見少了一個人,問:“主公,張飛呢?”

劉備流淚:“黑子擔心雲長一個人在那邊寂寞,跟著去了………”

諸葛亮:“呃………主公節哀!”

趙雲在一旁掰指頭,神算中:“主公的兄弟原來很多的,現在還剩幾個……”

最後,趙雲驚奇地發現答案是:零!

其實,劉備是安於做蜀中王的,不願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聽說好朋友曹操的兒子曹丕要稱帝,好朋友孫老虎的弟弟碧眼兒也要稱帝!心中十分猶豫……

諸葛亮勸道:“主公,不服的都嗝屁了。何況,算起來從打董卓開始,你還是曹丕孫權的長輩,還是認了吧!”

趙雲心中不忍,也勸說:“主公,關大哥張大哥肯定是希望你當皇帝的,你不當,他們倆泉下有知肯定會氣活過來的!”

劉備一驚,當即決定稱帝!

公元221年,關羽死後第三年,張飛和曹操死後第二年,劉備稱帝。兩年後,據傳其因思念各位親兄弟,病逝。


西山詩詞客



就是因為漢獻帝禪讓給了曹丕,所以劉備才必須要登基稱帝啊。

因為從法理上說,漢獻帝劉協把皇位禪讓給了曹丕那一刻起,就代表著劉協自願放棄了漢朝皇帝身份以及漢朝存續。從此,漢獻帝就不復存在,只有曹魏的山陽公劉協了。


劉備不稱帝,豈不是默認了劉協這個劉氏皇族的大宗嫡子族長把皇位和天下禪讓給曹丕,禪讓的對?

從劉氏宗族角度來說,劉協雖然是大宗嫡子,但是漢朝天下終歸是劉氏宗族的,不是劉協大宗嫡子一個人的。那麼,當劉協代表大宗嫡系把皇位和江山社稷禪讓給曹丕,只能代表劉邦的嫡系子孫把皇位和江山“轉讓”給了曹丕,可不代表所有劉氏宗親都承認這一點。

更何況曹丕在禪讓詔書裡說,之所以漢獻帝把皇位和江山社稷“轉讓”給曹氏,是因為種種祥瑞顯示劉氏的氣數已盡,天命已終,所以漢獻帝才會把皇位“禪讓”給自己,因為這是“天命”嘛,天命規定了劉氏氣數已盡,天命歸於曹氏。


如果劉備在知道曹丕篡漢後不稱帝,豈不是默認了曹丕在詔書裡聲稱的“劉氏天命已盡,現在天命在曹”?那那些拋家舍業跟著劉備的文武群臣和劉備豈不是都成了“違抗天命”的愚蠢之徒了?既然劉備都默認了天命在曹,那大家還幹個什麼勁兒?都投奔曹丕得了。

為了凝聚人心,同時反駁曹丕所謂“劉氏天命已終”的謬論,劉備才會第一時間稱帝,而劉備在稱帝詔書裡也全面反駁了曹丕禪讓詔書的全部觀點。

劉備稱帝詔書裡說大漢天命還長著呢,曹操父子不過是王莽一樣的“篡漢賊子”,自己是因為海內外依舊忠於漢朝的臣民公推為皇帝的,因為“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而且劉備還要代天行罰,天誅曹丕以及曹氏這群“篡漢逆賊”,所以劉備“畏天明命”,這才即皇帝位。


當然,劉備在漢獻帝禪讓後稱帝,在當時確實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比如費詩、劉巴以及雍茂等大臣確實反對。

但是,若干年後東晉、南朝大臣和史官如東晉習鑿齒以及後來的裴松之為劉備“平反”了,紛紛認為劉備著急忙慌的稱帝做得對,那些勸阻他稱帝的大臣才是鼠目寸光。


蘭臺


劉備當上漢中王之後,一直保持著愉悅的心情。劉備在李嚴的陪同下出來散心,遠遠地就看見一群武將聚在一起。

劉備心中感覺奇怪,就走了過去。耳中就聽著他們在說:“當年主公從張角那裡搶了不少黃金,現在主公都當上王了,還不見把黃金分給咱們。”

劉備一聽這還了得,就走了過去:“你們都是從哪兒聽來的?”武將們道:“大家都這麼說。別人都來投奔你,你以為是靠著你的那些‘仁義’,還不是衝著你的黃金來的。”

劉備心道:怪不得我跑到哪裡,哪裡都收留我呢!

劉備自己又回憶了一下,就想起了曹操單獨約他喝酒的事情。劉備想起這件事兒之後,心裡立刻把曹操恨得牙根癢癢:怪不得他老是灌我酒呢,原來是想從我嘴裡套話啊!說曹操是奸雄,一點都不假!

李嚴看到劉備的臉色不好,立刻就訓斥他們:“張角是黃巾賊,不是黃金賊!整天不好好讀書,就知道玩兒什麼諧音梗兒!”

武將們辯解道:“有人說主公搶了張角的黃金,才有錢財招兵買馬起義的。”劉備一聽更暈了,這怎麼又冒出來劉備起義的事兒了?

劉備跟看著這幫沒文化的武將,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只好對他們說:“那不是‘起義‘這兩個字,而是‘起意’兩個字。當初我‘起意’就是為了匡扶漢室。懂了嗎?”

武將們聽完後都點頭表示懂了,劉備看到之後心滿意足的走了。剛走了沒有幾步,就聽到背後傳來:“起意,見財起意。這不還是搶了張角的黃金了嘛!”

劉備心道:這還越解釋越坐實了!扭頭氣哼哼地就走了。李嚴對著那幫武將大聲地吼道:“看你們把主公給氣的,以後誰要再說諧音梗兒扣錢!”

李嚴把這件事兒壓下之後,劉備的心情又痛快了好幾天。

劉備決定出去散散心,剛一出門就看見那幫武將衝他奔了過來,後面還跟著一大群文臣。

把劉備嚇壞了,心道:黃金那事兒不是已經擺平了嘛!扭頭就往回跑,還沒跑幾步就被他們給追上了。

那幫文臣武將把劉備團團圍住,氣喘吁吁地對劉備說:“大事不好啦,曹丕當皇帝了!”

自打孫權問他要荊州,大臣們問他要黃金,劉備都被限制高消費了,還不讓他隨意踏出蜀國一步。

只要不是黃金的事兒,其它什麼事兒都不重要。劉備一聽原來是曹丕當皇帝了,懸著的心立刻放了下來。

劉備問道:“天子現在怎麼樣啦?”大臣們回道:“天子被封為山陽公,現在自己的封地裡,還是使用漢朝的正朔。”

劉備對大臣們說:“既然如此,曹丕願意當皇帝,就讓他當去。反正咱們也不聽他的!”大臣們一聽就急了:“曹丕可不是篡漢啊,是天子把位子禪讓給他的。現在已經沒有漢室了!”

劉備道:“天子不是在自己的封地還使用漢室的正朔嘛!怎麼能說沒有漢室啦?”

大臣們聽了趕緊回道:“天子禪讓給曹丕,就和舜禹那時一樣。漢朝的天命就轉到了曹丕身上了,所以也就沒有漢室了!”

劉備聽完好象沒有什麼反應,大臣們立刻都急了:“咱們出去做事,都是用的‘匡扶漢室’這個名義。沒有了漢室,咱們以後還怎麼做事?”

反正只要不是向劉備要黃金,劉備就一切都不上心:“天子又沒有被曹丕害死,我又能有什麼辦法?”說完劉備扭頭就走了,剩下那幫大臣們在那兒繼續探討。

第二天一大早那幫大臣們都跑來了,一起對劉備說:“主公大事不好啦!曹丕把天子給害死了,曹丕篡漢啦!”

劉備聽了大臣們的彙報:“噫!天子死矣。”大臣們看著劉備有點兒發愣,心裡想著是不是應該哭兩聲啊?

劉備看著那幫發愣的大臣們,大聲呵斥著:“都還愣著幹嘛,還不趕快給天子發喪!”

大臣們一看都由衷的佩服:果然是主公,做大事就不要太拘泥這點小細節。於是大臣們趕緊出去準備,隨後劉備親自主持給漢獻帝發喪。

給漢獻帝發完喪之後,劉備就整天在那兒哭“天子沒有啦,天子沒有啦!”

劉備邊哭邊往門外瞧,就看見許靖、糜竺、諸葛亮等一干眾臣向他走來:“主公,您不是漢室宗親嘛!”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匡扶漢室從來都是劉備的夢想,但夢想的大前提是漢室的江山由他來做皇帝,當然,這也是東漢末年幾乎所有諸侯的夢想,只不過劉備剛好是漢室宗親。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曹丕竄漢稱帝,劉協“遇弒”的消息也傳入蜀中,諸葛亮等人集體要求劉備做皇帝,這一切要說不是刻意安排的,應該沒幾個人相信。

事實上,劉備在稱帝后的當年依舊使用“建安”的年號,知道公元221年,才改為“章武”。

但此時的劉協並沒有死,但對劉備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可憐的獻帝就算沒有死,在劉備那裡也已經死了,畢竟這時候有勢力的皇室宗親,就剩下他自己了。



值得說一說,劉備也並非演義中那般溫文爾雅,史載劉備年輕的時候: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意思就是說,劉備年輕的時候不愛讀書,喜歡玩狗玩馬,玩音樂,好看的衣服。

這是典型的富二代,別以為人家劉備編了幾天席子就是屌絲,爺爺曾經做過縣令,是個落魄的官三代。

還記載說劉備“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可見,劉備從年輕時就有志向,且為之做出了廣結豪俠的努力,與他的先祖劉邦非常相似,所以在曹丕竄漢後立馬行動稱帝,是劉備策劃已久的事情。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劉備說自己起義是為了匡扶漢室,可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在糊弄鬼呢?

如果說在三國裡,曹操是最大的真奸雄,那麼劉備就是最大偽君子了,曹操大奸大惡敢作敢當,劉備則是表面上看起來忠厚仁義,實際上都是一些假仁假義,如果要給三國裡面的人物頒一個影帝獎,那劉備肯定是當之無愧的影帝。


所以,劉備之所以不顧性命地起義,其實就是為了自己能夠當皇帝。

既然是劉備想當皇帝,那為什麼劉備還要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起義是為了匡扶漢室呢?這就是劉備最大的虛偽之處了。雖然東漢末年漢室衰微,但深受儒家正統思想薰陶的東漢百姓,仍然民心向漢。因此,“匡扶漢室”是塊兒金字招牌啊,劉備自然得高高掛起。

一、劉備大力宣揚自己是為了“匡扶漢室”,實際上是為了自己師出有名。

古代打仗講究師出有名,也就是說如果要發動戰爭,首先戰爭必須是正義的,這樣才能聚攏軍心,士兵才會死心塌地的死戰。

如果劉備是站在大街上,告訴大家,我要當皇帝,你們都來替我打仗吧,恐怕老百姓們會把他當瘋子看待。所以,劉備很聰明,他隱藏了自己想當皇帝的那點小心思,轉而告訴大家,我劉備是漢皇后裔,我要匡扶漢室,你們都來替我打仗吧,我們一起來匡扶漢室。


這口號多好啊,不一會兒就聚集了一大堆人為劉備賣命,前文說過,老百姓們仍人心思漢啊,為匡扶漢室而死,那是為國捐軀,光榮。關羽、張飛就是那個時候決定跟隨劉備的。


二、劉備大力宣揚自己是為了“匡扶漢室”,實際上是為了聚攏天下英才。

在諸多東漢老百姓中,誰最思漢,那是滿天下的讀書人啊,讀書人在哪個朝代都是很金貴的,尤其是在古代。

劉備“漢皇后裔、匡扶漢室”這一招高啊,天下士人盡歸心。於是,以織蓆販履為生的劉備僅僅用“漢皇后裔、匡扶漢室”這一招就白手起家了,還被天下百姓親切地稱作“劉皇叔”。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劉備不是漢皇后裔,不是以“匡扶漢室”為口號,諸葛亮、關羽、徐庶、龐統等一眾人才甘願為他驅使嗎?

所以說,劉備是三國中隱藏最深、最大的偽君子啊。


史海鉤沉



沒毛病啊!劉備確實在匡扶漢室啊!因為劉備自己就是漢皇后裔。但是!是“匡扶漢室”而不是“匡扶獻帝”,劉備從來沒有想過為他獻帝打江山。從起兵開始,他已經決定了,將來要建立自己的漢家政權,榮登九五。

所以!就算獻帝被曹丕取代之後,逃到了劉備的蜀漢地域,同樣不會有好的結果。


接下來,一起來看一下劉皇叔的帝王之志。

在皇叔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跟小夥伴們在庭院外玩耍,看見庭院外的一顆桑樹,長得像一個大傘蓋。劉備指著桑樹說道:

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從兒時的劉備,就已經能夠看出了他的帝王之志了。他朝榮登九五的信念,在劉備的心中根深蒂固,可以說是他的畢生夢想。


劉備投靠荊州劉表期間,收了一個義子名叫劉封。後來劉備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劉禪、劉永、劉理。連在一起就是“封禪永理”。

何為封禪?

封禪是封建帝王最高級別的祭天典禮。是一個非常神聖莊嚴的儀式,舉辦者必須是歷朝歷代君王。

而且不是所有的君王都可以封禪,夠資格舉辦封禪儀式的多為開國君主,或者是給國家帶來了太平盛世,對國家貢獻特別突出,能力非常出眾的君主。這些開國君主們會登上天底下的最高山“泰山”,祭拜過天神之後,才算是順應天命。

自秦始皇開始,“封禪”儀式成為了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舉行過“封禪”儀式的君主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另外武則天“封禪”了嵩山。這些享受封禪的君主,都是歷朝歷代君王中的佼佼者,對國家作出的貢獻非常巨大。

當年齊桓公稱霸時期,也打算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但被齊相管仲極力勸阻。最終齊桓公放棄了封禪的妄想。


所以說!這個“封禪”儀式,不是一般人就可以舉行的,劉備的野心非常之大。


那麼?何為“永理”?

“永”即代表永恆、永遠,“理”指的是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而“永理”連在一起,指的就是他老劉家的帝位要世代相傳,永遠符合世界的規律。

劉備想效仿當年的秦始皇一樣,秦始皇是秦一世、秦二世、秦三世……代代相傳。劉備同樣要劉一世、劉二世、劉三世……代代相傳。

所以!劉備稱帝是必然的,即便漢獻帝尚在人世,豈能阻止劉備稱帝的步伐。


愛尚文史


劉備起兵並不是什麼起義!而是應東漢政府的徵召自募兵馬,征討黃巾軍。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地方軍閥勢力不斷增強,東漢政府失去了地方的有效管轄,東漢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經過多年的征戰,劉備在諸葛亮和關、張等文臣、武將的輔佐下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業。這時,劉備進位“漢中王”,但政治上仍宣稱忠於漢室。曹操病亡後,其子曹丕迫使漢獻帝劉脅退位,自立為帝,建國號“魏”,東漢滅亡。

劉備在起兵時,就宣稱自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按輩份是漢獻帝劉脅的叔輩,世人皆稱之為“劉皇叔”。曹丕篡漢後劉備稱帝,國號仍為“漢”,只是歷史上為了區分“漢”政權,稱之為“蜀漢”或是“蜀”。

在劉備看來,他的稱帝是重建漢朝,是延續“大漢”的江山社稷。以他漢室宗親的身份,這正是匡扶漢室的正義之舉。當然,劉備內心的想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林城布衣10001


劉備一開始並不是起義,恰恰相反,他是依靠鎮壓黃巾起義軍而起家的。此時的劉備的確是在匡扶漢室,這一點毋庸置疑。不管曹操、劉備還是其他人,也不管官階高低,只要是鎮壓起義軍,都是在替朝廷賣力。此時,還恐怕沒有人想著替代漢室自立為帝的。

但是在董卓篡權亂政之後,所有人都清楚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啦。但凡有點野心的人,都在蠢蠢欲動。不管是明搶還是暗奪,都在擴充勢力,搶佔地盤,作為梟雄的劉備自然也不會甘於寂寞。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到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候了。

但劉備跟他們的套路不一樣,由於姓劉而且是劉邦的後裔,不管遠近,老祖宗劉邦的雨露均霑。劉備也聰明,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幌子到處忽悠。畢竟也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及一些不安分的人,想借此起事,成就事業。

曹丕稱帝后,給了劉備一個藉口,籍此也稱帝做了皇帝。但除了自己手下那些人,已經佔據的地盤,也沒有人把他當回事。沒有人計較他姓啥,也不管他是益州牧還是蜀漢皇帝,該咋辦就咋辦。比如江東孫吳,小小的陸遜就沒把他當回事,該燒就燒,該燎就燎。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就如你忙活半天,會讓別人替你入洞房嗎?

劉備不僅不會去匡扶漢室,而且死後還不想把皇位讓給別人。

儘管劉備的確說過,如果阿斗不聽招呼,就讓諸葛亮自己代替的話,但沒人會信,也不是劉備的本意。

劉備不是很會看人嗎?

阿斗行不行你還不清楚嗎?

還用得著讓諸葛亮試試看嗎?

其實,這無可厚非。這都是國人的習慣傳統,子承父業,天經地義。

只是不必過於粉飾就好。


豹眼看歷史


東漢時期,中央出現了外戚專權與宦官專政的局面,地方上豪強地主勢力則惡性膨脹。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地方豪強則群雄並起。東漢末年,一時間出現了十幾股軍閥勢力。天下大亂之後,所有人看到了奪取天下的希望。東漢末年的所有諸侯都希望自己能夠在群雄中獲得一席之地,甚至由自己再一次統一天下。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東漢末年的軍閥相互攻伐的局面,最終曹操、孫權和劉備三支勢力笑到了最後。三支勢力最終都開元建國,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國,劉備建立漢國,孫權建立吳國。曹丕和孫權開元稱帝沒有任何問題,劉備看來他們本來就是“亂臣賊子”。劉備一直自詡為漢室後裔,那麼為什麼他不擁立漢獻帝,而是自己登基稱帝呢?天下大亂之後,各個諸侯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各個諸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也都有一套自己的施政綱領和對外口號。袁紹和袁術都打出了旗幟是“四世三公”,依靠遍天下的門生故吏打天下。曹操打出了“天子”旗幟,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則打出繼承“父兄基業”的旗幟,籠絡人心。劉姓諸侯則打出“興復漢室”的旗幟。當時的劉姓諸侯非常多,如幽州的劉虞、兗州的劉岱、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流浪的劉備都是號稱是漢室皇族後裔。所有劉氏宗親諸侯,劉備的野心最強大,他稱帝慾望也最大。但是相比較來說,劉備的政治資本卻最少。劉備不僅比不上其他劉氏宗親,也比上其他諸侯。劉備唯一能夠利用的就是他姓“劉”,所以劉備打出的口號便是“興復漢室”。劉備抓住“興復漢室”這個大旗之後,可以最大限度獲取政治資源。

劉備正是抓住了“興復漢室”這個大旗,所以才最大限度上吸納了各種各樣的人才,劉備也利用這根大旗獲取了相當一部分老百姓的支持。東漢雖然已經衰落,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老百姓心存漢室,希望大漢可以再一次復興。劉備正式看中了這一點,所以依然決然地舉起了“興復漢室”這個大旗。

不可否認是劉備確實想興復漢室,可是劉備是想效仿劉秀建立一個全新大漢,而不是把已經沒落的皇帝重新捧上權力之巔。從劉備個人角度來看,天下大亂之後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天下不大亂的話,劉備一輩子都有可能只是一個織蓆販履之徒。天下大亂之後,劉備反而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劉備甚至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漢朝。當時的東漢雖然沒有滅亡,但是實際上只剩下一個空殼子,漢朝只剩下一面旗幟。劉備正好抓住了這面這面旗幟。至於已經沒有任何權力的漢獻帝,劉備對他的態度,與曹操對待他的態度大致一樣。即使劉備掌握了漢獻帝,他也不可能讓漢獻帝掌握實權。

隨著劉備實力的增加,劉備的野心也逐漸變大。劉備請出諸葛亮之後,“興復漢室”的事業逐漸走上了正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先佔領了大半個荊州,又佔領了益州,最後跟曹操爭奪漢中。打敗曹操佔領漢中之後,劉備野心終於有了實力支撐。劉備佔領漢中之後,看到了自己重走劉邦之路的希望,便在漢中自稱為漢中王。根據漢朝的基本封王制度,劉備只符合稱王的先決要求:劉氏。劉氏宗室若想封王,最起碼也要有漢朝皇帝的冊封。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實際上已經有違漢朝祖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僭越”。劉備之所以敢“僭越”,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具備成就帝業的實力。這時候劉備便有了和漢獻帝的漢朝決裂的想法。

這時候“興復漢室”的大旗既可以幫助劉備吸納更多人才,招攬更多民心,也成為劉備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劉備以“興復漢室”為口號,若想稱帝就一定要顧忌那個傀儡的漢獻帝。只要有漢獻帝在,劉備就不可能稱帝,他也不敢稱帝。劉備如果稱帝的話,他就會成為大漢的罪人,“興復漢室”這面大旗也就隨之倒塌。正當劉備苦惱之際,曹丕給劉備帶來了好消息。公元220年,曹丕廢黜漢獻帝,建立曹魏政權。劉秀建立的東漢政權就此滅亡。東漢政權滅亡之後,劉備正好可以開元稱帝,建立屬於自己的大漢政權。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重建大漢政權。劉備所在的政權在歷史上稱為“蜀漢”、“季漢”、“炎漢”。

曹丕代漢自立之後,大漢已經滅亡。雖然還有不少人人心向漢,但是他們已經沒有了寄託思緒的載體。如果天下已經沒有“漢”,時間一長這些人有可能由思漢轉為向魏,天下人就會認為魏國才是正統。為了籠絡這一群人的人心,劉備需要及時舉起漢室這面大旗,讓天下人知道大漢並沒有滅亡。劉備建立蜀漢之後,又提出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口號。後來這個口號也成為蜀漢政權北伐的理論依據。

中國古代王朝建立特別講究政權的合法性,曹丕決定廢漢自立的時候也需要解決曹魏政權合法性問題。為了解決曹魏政權合法性,曹丕和智囊團想到了先古時期政權轉移的禪讓制度。堯舜禹時期,政權轉移通過禪讓的方式,新建立的政權也都合理合法。曹丕逼迫漢獻帝以禪讓的方式取得政權,完成了從漢朝向曹魏的過渡。曹丕通過這樣的方式成功地解決了政權合法性問題。後世不少王朝也通過這樣的方式解決政權合法性問題。比如西晉代替曹魏,宋、齊、梁、陳的傳承,都是通過禪讓的方式。但是在劉備看來,曹丕代漢和王莽篡漢的行為一樣,都是大逆不道的篡逆行為。如果劉備不以漢朝皇室後裔的身份重建大漢的話,就等於劉氏宗親全部都默認了曹魏代漢。劉備在成都稱帝,重建大漢,等於告訴天下人曹丕的行為並不合法,告訴天下人曹丕的行為屬於篡逆。正是由於劉備及時在成都重建大漢,所以曹魏政權的合法性才會大打折扣。後世歷朝歷代關於曹魏和蜀漢哪一個政權為正統的討論一直沒有停過。比如《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三國演義》則擁劉反曹以蜀漢為正統。

當時的交通通訊並不發達,從許昌、洛陽傳遞消息到成都既漫長又有可能出現錯誤。當時劉備在成都確實得到了曹丕代漢自立的消息。但是劉備也得到了漢獻帝被殺害的錯誤消息。所以劉備才會在成都公開祭奠漢獻帝,並且追諡漢獻帝為“孝愍皇帝”。此後蜀漢的文武官員才正式擁戴劉備稱帝。那麼劉備有沒有可能故意為之呢?絕無可能!陳壽雖是蜀漢人,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卻以曹魏為正宗。此外陳壽的父親被諸葛亮懲治過,他對蜀漢政權並沒有特殊感情。他沒有必要為劉備隱晦什麼。劉備在“得知”漢獻帝已經被害的情況下,舉起“大漢”旗幟合情合理。

劉備做為一代梟雄,確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重建昔日大漢的聲威。不過劉備想建立的是屬於自己的大漢,自己當“祖”;而不是為東漢王朝續命,並不想當“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