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僧送回經書就走了唐王李世民和他拜這個把子有何意義?

韻的化身


唐僧,亦稱唐三藏,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修成正果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但是,在唐僧取經之初,他還和當時的唐太宗有一段巧妙的關係。唐僧被唐太宗認為御弟,想讓他來主持水陸大會。可這位御弟卻在取得真經後,只是把經書送回了大唐就直接飛走了。

那麼,唐僧是否對得起唐太宗的期盼,那唐太宗認其為御弟又有何意義呢?

唐太宗認唐僧為御弟,源於延壽保國

在西遊記中,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魔祖自爆的關係,使得西方一度荒野貧瘠。後來,隨著西方兩位聖人的崛起,創立了佛教,才緩緩地發展起來。隨後,為了發展佛教和傳播教義,如來等人便準備了“西天取經”的大型活動。

而這場大型活動,無論是道教、佛教,亦或是天庭,以及妖魔,都踴躍的參與其中。而主持人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挑選的人選就是唐三藏師徒四人。而在這場活動中的投資人,就是唐太宗。所以,為了讓唐太宗主動的對其投資,觀音菩薩就要合理的進行拉外。至於方式,就是讓唐太宗感受一下陰間的氣息。

如來佛祖曾在唐僧到達西天時,說了一句話,即:“東土乃南贍部洲,多貪多殺,多淫多狂,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

所以,觀音菩薩本著這種觀念,開始策劃了他的拉投資方式。唐太宗李世民夜遊陰曹地府和崔判官遊十八層地獄的時候,遇見了很多被唐太宗殺死的鬼魂,這些鬼魂見到了李世民後,很是憤慨,相互對視一會便一起撲上來向李世民索命。

就在這個時候,崔判官在陰間給李世民借了陰款才暫時安慰了一下那些鬼魂,同時,李世民還慎重地向這些鬼魂許諾,回到陽間給他們開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陸大會,為他們超度亡靈,讓他們早日轉世投胎。於是,李世民回到陽間後就安排了玄奘法師給他們開水陸大會,現場又遇到了觀音菩薩來尋找給東土送經的快遞小哥。

也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觀世音才提出了西方極樂世界如來佛祖那裡有大乘教法,只有大乘教法才能起到超度靈魂的作用,這就更加成功的引起了唐王李世民的興趣。當場,李世民就和唐僧結拜為兄弟,唐僧也成了唐太宗的御弟,開始了十四年的西天取經之路。為此,唐王的水陸大會都取消了,要等唐僧取經回來重開水陸大會,為那些鬼魂誦大乘教法。畢竟,水陸大會,關係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壽數,乃至於大唐的壽數。

唐太宗認唐僧為御弟,源自於利益

唐太宗認唐僧為御弟一事,其背後有著多雙推手。

唐太宗是被迫參與了“西天取經”這場活動,因為大唐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再加上唐太宗取得的帝位方式有點可恥,造成了唐太宗不得不處於被動的局面。另外,雖然李世民是皇帝,是天子,有龍氣護體。但不管怎麼說,李世民到底還是一個人間皇帝。所以,在諸天仙佛的有心算計之下,還是會入局的。因此,認唐僧為御弟,就是為了水陸大會的高效運行,也是為了延壽保國著想。

畢竟,唐僧如果是個人取經,就是個人的事情。但如果是以唐太宗親口封的御弟身份去取經,就會從個人層面上升到國家政治的層次。而唐僧也會因為御弟這層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和大唐有了因果。只要唐僧得到,也會在大唐有難之際出手。所以,以李世民的角度來看,他並沒有吃虧。

而唐僧之所以接受御弟這層身份,一是因為他最初還是一個大唐的子民,是接受大唐,或者說唐太宗管理的。所以,在這方面上,唐僧必須接受。二是因為從東土到西天,歷經的國家很多,如果是個人的話就難以行事。但是,如果多了御弟這層高貴的身份,去其他國家必定會方便許多。三是因為唐僧也需要藉助大唐這個身份,或者說這是背後佛教的意思。

畢竟,西天取經一事,就是如來想讓佛教的教義能夠傳播到南部瞻洲,讓佛教的隊伍不斷的壯大。

總而言之,唐太宗認唐僧為御弟,不僅僅是因為利益的糾纏關係,還因為唐太宗在當時的環境之下並沒有選擇的權力。所以,唐太宗只好被迫接受,從中謀劃能夠得到的好處。


韶華傾夢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在去“取經”前,唐太宗親自將通關文牒交給唐僧,還與他結拜為兄弟,對他非常支持,唐僧也因之一路被稱為“御弟”。然而,真實的玄奘與之結拜的君王並非李世民,而是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國王麴文泰。

  據歷史記載,高昌國王麴文泰聽說玄奘到來,遣使迎候,並與玄奘結拜為兄弟。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這位博學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邊。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他以絕食抗爭,以表他西行的決心。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經非常虛弱了,麴文泰只好同意放他走,而且提供了難以想象的豐厚物資。臨行前,麴文泰要求玄奘從印度返國路過高昌國時,留住三年。還要求講經一個月後才能走,玄奘一一答應。

 離開高昌時,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經團隊,總數達到了三十人。這個團隊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隨後的一場大雪崩和高原反應奪去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有兩個弟子和玄奘僥倖存活。

  631年,玄奘穿越了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土後,終於踏上印度國土,看到了那爛陀寺。

  此後,他在這個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學裡,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學習。這期間,在戒日王舉辦的一次全國性的辯論大會上,玄奘的聲名大噪,自此,玄奘在印度聲名遠播,無人能及。

 641年,玄奘辭別戒日王準備回國,他決定沿著絲綢之路北線,經過高昌國回長安。按照他與麴文泰的約定,玄奘原本要在高昌國停留三年,但在東歸途中得知,高昌王麴文泰已經不在人世,此約定未能實現。兩年後,玄奘回到中土,受到官方和民間熱情的歡迎。

  小說中對唐僧歸唐的經過簡單帶過,直接由如來座下的金剛駕著祥雲護送回國。只提到師徒四人回到大唐後,受到盛況空前的迎接。

  現實中,玄奘歸國的路途確實是平坦無阻的,而且有人護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幾個國家的國王以接力形式護送回國。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長安,迎接的陣仗也是空前的,“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無論僧俗都來迎接,以至於整個首都的市場都停了。玄奘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陳列他從印度帶來的佛經佛像。




尉霖


《西遊記》小說和歷史事實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在《西遊記》中,唐玄奘無論走到那裡,都被稱為御弟,意思就是皇帝李世民的拜把子兄弟。其實,唐玄奘在去取經(其實是去天竺學習佛教)時,李世民還不知道有個唐玄奘存在。

取經回來的玄奘頗受李世民重視

但唐玄奘從天竺回來之後,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李世民在得知國內有這麼一號牛人長途跋涉西行五萬裡到(其實是偷渡)天竺,還是挺感動的,不但要長安市民夾道歡迎唐三藏,還把他召入宮內向他了解天竺及其周邊國家的情況。

即使在這個時候,李世民也沒有跟唐玄奘拜把子,只是開始重視他。公元652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築五層塔(即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

李世民安排玄奘花了十幾年時間,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

李世民為何重視玄奘

李世民為何如此重視取經回來的玄奘?甚至民間還有二人拜把子的傳聞?這當然是有原因的。有沒有拜把子無從考究,但李世民非常重視玄奘倒是事情。

一方面,在於李世民本就是開放大度的開明君主,重視民生和自己的名聲,大唐貞觀之治之所以稱之為盛世,李世民以民為本的開明胸懷是主要推手。

另一方面,在於玄奘西行取經,頗有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鑿空”意義,豐富了大唐的全球視野,傳播了大唐的盛世威武。對於惜財如命的李世民來說,玄奘就是大唐的寶貝疙瘩、就是大唐的英雄。

一代高僧玄奘魂歸白鹿原

公元664年,玄奘圓寂後葬在了白鹿原,修建了一個五層靈塔,因塔而修建了一個寺廟,當年的唐肅宗提了“興教”二字。

興教寺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興教寺以絲綢之路為景點成功入選了世界遺產名錄。

從這種視角來看,玄奘就是大唐的張騫!李世民不重視玄奘就不正常了!


靈眼旁觀


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及佛教小說,主要闡述了佛的思想和旨宗,以大唐人貪駑殺淫,泯頑不化,經菩薩點化尋求取經人去西天取經,而最佳人選非唐僧(江流兒)莫屬,因唐僧具備以下諸因素,一是江流兒有傳奇的身世乃狀元之後,二是他相貌英俊奇特,三是滿腹經倫,四是佛學造詣極高,五是講經說法聽者極眾,從這幾點來看,李世民看中的人再沒有比陳玄奘和尚優秀的了,但取經路途遙遠,千難萬險,生死未卜,要有很大的決心和毅力的人,而佛門中人不為利益所動,為了使江流兒心性堅定,太宗想的最好辦法是結拜為兄弟,封為"御弟"這從私人關糸上來說是弟弟幫哥哥,從國家來說是政治任務,這樣,陳玄奘才會死心塌地的去取經。

陳玄奘取經經歷了千難萬險,途中收胡人 石磐陀為徒,其經歷與外貌很像孫悟空,因此就又演化岀了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在人們心目中沒有神人的幫助是取不回來真經的,於是吳承恩以此為線索,寫成了名著《西遊記》。

當唐僧取經回來後,他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唐太宗也達到了目的,對他這個御弟所許的平分江山也就成了空話,其實他就怕玄奘還俗,這樣就於他不利了,其實玄奘也根本沒往那兒想,於是承擔起了講經說法,翻譯佛經的工作去了,唐太宗也就放心了。

最是無情帝王家,帝王是天、是孤家寡人、一切只能為他們的統治服務,至於對陳玄奘更不用說了。

晚年的陳玄奘很清苦,他以堅韌的毅力完成了許多佛經翻譯,據說聞樂音圓寂。


木火燊輝


唐僧和唐朝的皇帝李世民,是結拜的把兄弟,他們結拜發生在唐僧取經之前,唐王親自為他踐行。

感覺他們結拜意義重大。



豐富了唐僧的身價。唐僧這個如來佛祖親自挑選的人,在人間是皇帝的兄弟,更加突出了他的不是普通的凡人。

增強了唐僧取經的決心。唐僧是個重情義守信用之人,為了大唐的佛教傳播,為了皇帝的基業永固,他更有信心和能力完成如此大業。


sddz以書潤心


唐僧在取經之前,唐王李世民,就和唐僧八拜之交,結為兄弟。

李世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收買天下民心,網天下人才為他所用。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得,不然怎麼會被外族尊為天可汗,萬國來朝的局面。

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信佛,李世民愛屋及烏也信佛。說白了,李世民信佛完全是為統治和教化百姓的需要。

唐王朝建立早期,由於常年征戰,百業俱廢,百姓死亡無數,用佛教,道教話來說就是到處孤魂野鬼,無主冤魂。百姓們需要安定和太平,還有冤魂們親人需要一種寄託和精神安慰。李世民為了統治教化安慰民心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種宗教文化來教化和安慰百姓。長孫皇后信佛,對李世民有救命之恩的少林寺也是佛教。於是佛教就進入李世民的視線裡,被訂為國教。

由於佛教當時是小乘佛教,它的學說存在的好多漏洞,不能自圓其說,不足以教化和安慰民心。於是他需要一種更高明的學說來代替它,唐僧進入他的視野,唐僧也願意去為他取經分憂。於是他就和結為兄弟。

唐僧取經不只是去取回真經那麼簡單。他還兼傳播者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簡單的說就是文化侵入。他的到來使西域,東南亞各國,知道了唐王朝的富庶和強大,也知道了李世民的偉大;更知道這個東方大國不是好欺負的。唐僧不僅帶去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科技,也帶回經書和各國的風俗人情和國情,更帶回來了遠方各國對唐王朝的崇拜和尊敬。

所以唐僧的功績是偉大的,李世民與他結成兄弟也是很誠心的。要是他不是和尚,李世民會真接封他為候,入凌煙閣的。


老狼論生活


《西遊記》裡唐僧和李世民結拜,是作者虛構出來的。當時唐朝剛剛建立,跟突厥處於敵對關係,限制國內與西域來往,限制國民出境。這種情況下,唐僧別說和李世民結拜了,就是去印度取經的報告也沒有被批准,唐僧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偷渡出境,前往印度。

在《西遊記》第12回中,是唐僧和李世民結拜的一場,李世民聽說唐僧要去西天取經,並和他結拜為兄弟,親賜御酒為他送行,並往酒杯裡彈了一撮塵土,還告訴唐僧:“寧戀本鄉一埝土,莫愛他鄉萬兩金”,這句話說明,李世民還是想讓唐僧取經回來的,可是唐僧只送回了經書就走了。這對李世民來說,唐僧能送回經書就不錯了,而唐僧本人要成為仙界之人,李世民也只好隨他願,這也算是兄弟間的友情所在,意思就在送回的經書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