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水產養殖一年到頭都在調水,如何調一塘好水?

陳康喜


水產養殖一年到頭都在調水,如何調一塘好水?



以養魚蝦為例,好水質是魚蝦生長的重要條件,適合魚蝦生長的水質,長得快而且很少生病,成活率很高,能賺錢。水質有問題,魚蝦死亡率高不說,平時的管理工作量也加大了很多,買藥調水費時費力。還增加了開支,收入降低。所以如題主所言,調一塘好水很重要。

那麼究竟如何調一塘好水呢?依據氣溫的高低,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一,秋冬季肥水:準確地說是秋季八月份開始肥水,8月份之後,氣溫逐漸降低,池塘裡的魚蝦。大部分都捕撈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需要先對池塘(蝦田),進行改底消毒殺菌,建議用生石灰清塘。清塘之後的水質清澈透明,很乾淨。但是水質不肥,所以過一段時間之後,還需要系統的肥水,9月份氣溫開始顯著降低,低溫天氣下,肥水比較慢,但是好在時間充足,有幾個月的時間用來肥水,建議用發酵好的農家有機肥來肥水,雞鴨糞和秸稈都可以,為了加快這些肥料的充分分解,可以適量往水裡投些芽孢桿菌。這個季節肥水的目的是為了給來年開春的魚苗蝦苗提供藻類和浮游動物這些天然餌料。肥出一塘好水的標準是水質透明度適中,明亮的淡綠色的水體才是好水。



2.夏季瘦水:夏季高溫,養殖戶的重點不是肥水,而是瘦水,因為在高溫天氣下,藍藻佔據繁殖優勢,塘底有機質過剩,處於缺氧狀態,導致氨氮和亞硝酸鹽這些有害物質超標。厭氧有害細菌大量滋生並佔據繁殖優勢,以弧菌和真菌為代表。同時硫化氫也會大量滋生,致使水體發臭,透明度嚴重降低,水面上往往覆蓋一層厚厚稠密的藍藻。這種情況其實是屬於比較正常的情況,當然也是比較無奈的。高溫天氣下,本來水體自我淨化能力就比較弱,加上頻繁的投食和捕撈,以及魚蝦活動。很容易導致水質惡化,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我覺得,夏季高溫擁有一塘好水看運氣。出現問題之後,可以用化學藥劑改底消毒,主要包括二氧化氯,過硫酸氫鉀複合鹽等等。也可以使用有益菌來改善水質,以光合菌+em菌為代表。也可以使用蛭弧菌+硝化菌來使用。最後,藍藻過多,水質老化的情況下,可以放養適量的規格比較大的鰱魚來濾食藍藻。換水和開增氧機是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情。


總之,好水事在人為,不過高溫天氣下有點困難,只要保證魚蝦的死亡率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就賺了。


小龍蝦曬太陽


都知道調水重要,正確的調水方法是什麼呢?

一、調水調什麼? 調水說簡單,也簡單,就像這個名詞一樣,直接解釋就是調整水質。說複雜,那可就真複雜了,因為“水質”就是一個龐大的複雜概念。

從生物學角度講,調水涉及到養殖水體內多種生物共生條件的調整。說白了就是養殖水體內,藻類、菌類、昆蟲、水生植物、水生動物等相互依存、相互抑制/促進的環境調整。

從生態學角度講,調水就是儘量保持接近“自然生態”條件,保持生物多樣性。事實證明,維持在 “我們人類認為的理想人工環境”中進行生產,往往難以維繼,甚至會造成很大的“生態危機”。這是我們對“自然”的認知還差很多,我們幾乎還沒有建立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正確認知和深刻理解。

從生產學角度講,調水就是儘量調整養殖水體中營養物質、物理化學環境參數等的變化,使之利於水產養殖生產,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事實上,這個角度是最狹隘的角度,只不過是人類滿足自己慾望的一種追求。基於這種思維研發或採取的措施,往往都會顧此失彼,有時甚至事與願違。

所以,說了半天,調水調什麼呢?個人認為,調水就是在生產條件下,以儘量貼近自然的方法,建立適於養殖目標的養殖水體環境。也就是,把養殖水體中生物平衡、物質平衡調整到滿足或者促進養殖目標的水平。



二、為什麼調水?

那麼,為什麼要調水呢?實際生產中,由於養殖者不斷追求、市場不斷需要,於是,大量的“人工干預”介入到“自然生產系統”中,養殖水體的環境會快速變化,我們也就不得不經常“調水”。

天氣變化,需要及時調水。天氣劇烈變化,特別是暴雨/連續陰雨後,出現太陽暴曬的熱天,水體在藻類、菌類都會發生劇烈變化,引發養殖水體缺氧是經常發生的;養殖水體分層,底部惡化加快,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有毒物質累積量增加,極易誘發各種疾病。可見,天氣劇烈變化後,需要調水。

不同階段,需要及時調水。例如,養殖前期“肥水”就是一種調水方式。養殖中後期,由於大量投料,養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快速、大量累積,採取穩定水質、降低亞硝酸鹽的措施,是另一種調水方式。



三、什麼時候調?

調水不是目的,穩水才是根本。這是我們在進行調水時,要建立和堅持的概念。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養殖動物是不可能生長好的,更不用說高產。這樣看來,調水的時機就很重要了,追著水質變化以後再調水,永遠是被動的,且水質永遠是“不穩定的”。

調水,也要走在水質變化的前面。根據養殖水體的變化規律、天氣變化後水質變化規律、養殖水體內生物變化規律、養殖動物生長進程規律、飼養管理變化規律等,採取預防、及時的“事前預防”和“事後微調”結合,保持養殖水體的“穩定性”。這就是調水的“適宜時機”。

調水的時機,有固定的,也有臨時的。具體的調水時機,是根據各種具體情況、以及養殖者的經驗,及時調整的。例如,颱風來臨之前,必須要事先採取適當措施,穩定養殖水體水質,預防水產養殖動物應激。颱風過後,還要及時跟進,採取必要穩定水質措施。



四、怎麼調水?

調水是水產養殖中最關鍵的技術。而對各種物質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對養殖各階段的正確理解,採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正確的產品”,才能調好水。一句話,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是調水的基礎。

例如養藻,水產養殖的都知道,好藻好水。藻類是通過光合作用自養的。光合作用是需要足量的二氧化碳,而在養殖水體中,二氧化碳則主要是以碳酸氫根和碳酸根離子的形式存在。這就一定要涉及到水體中的一些指標了,一是硬度,二是總鹼度。碳酸根與碳酸氫根的量,反應出的就是總鹼度的高低,總鹼度越低,越不利於藻類的生長。這是培藻前要正確理解的基本要點。



例如培菌。細菌有自養型與異養型之分,碳與氮對細菌繁殖有影響的就是異養型細菌。細菌自身碳氮比大概是五比一,這意味著,當細菌在分解有機物時,同化5份碳時約需同化一份氮來構成它自身的細胞體;而在同化的過程中,能量又是通過有機碳獲得,且同化一份碳所消耗的有機碳是4份,也就是說,同化一份氮,消耗的碳是5份,而有機碳是20份,加起來碳與氮的比例就是25比1。

現在魚塘、蝦塘投的飼料,往往蛋白很高,大多飼料蛋白都在30%以上,一般飼料的碳氮比在9-10。在養殖中,飼料中的氮約有70%都沒有被利用,而這些氮都是造成池塘氨氮、亞硝酸鹽升高的根本來源。這些氨氮、亞硝酸鹽需要微生物的分解轉化。微生物要高效的分解、轉化氨氮和亞硝酸鹽,必須要有足夠的碳源。

養殖水體中,碳的來源有兩類,一類是光合作用,再一類就是飼料。當碳不足,就需要通過人工方法去補充。像葡萄糖、紅糖、糖蜜都是碳源。這也是養好菌、調好水所必須要知道的基本知識。我們都知道水產養殖中的一句話是,養成靠養藻,高產靠養菌。



養殖水體消毒,是大家經常做的一項“工作”。其基本理念是,由於養殖水體中含有大量雜菌或有害菌,通過“消毒”,“殺滅有害菌”,以減少對養殖動物的不利影響。於是,在水產養殖中,進行了大量“水體消毒”動作。

消毒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是要明白,消毒的目的什麼,怎麼做,後果是什麼?比如說,池塘進水完成後,施用漂白粉、溴氯海因、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等水產常用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這無可厚非。但水體消毒後2-3天,待消毒劑藥效基本消失後,施用浮游微藻營養素和有益菌製劑培育基礎餌料生物,使水色呈豆綠色、黃綠色或淺褐色,營造藻一菌平衡的良好養殖生態環境,給蝦苗或幼蝦提供優良的生物餌料,促進蝦苗健康生長,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對於養殖過程中的養殖水體消毒,這就是人見人智的事了。本人不建議經常進行水體消毒,在本人自己的實際操作中,除非極特殊情況,不再進行消毒處理。完全依靠綜合生物技術集成的調水手段進行調水。

所謂調水,還涉及到很多問題,這裡不一一累述。但本人需要強調的是,充分認知和理解水質、養殖動物、自然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配合自己的經驗,建立適於自己操作、適合於自己池塘特點、適於養殖動物特性的一套調水措施,才是“調水”的實質,也是達成養殖成功目標的適宜方式。

以上個人觀點,敬請指正。這裡是農牧生態循環實踐者,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交流。


農牧生態循環實踐者


搞水產養殖的都知道一句老話,叫“養魚先養水”,可見水質對於水產養殖的重要性。

那麼水產養殖的過程中如何調一塘好水呢?

一、先肥水;

要想把一塘水調好,肥水是關鍵的步驟。只有把水質調節到一個合適的“肥度”,那麼水體裡才能生長繁殖出大量的有益藻,而通過這些有益藻類來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同時有益藻還能吸收轉化池塘過多的有機質,降低氨氮和亞硝酸鹽的水質指標。肥好的水還能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穩定,不會使水體指標變來變去,從而減小水質突變給養殖動物帶來的應激反應。

二、後調水;

池塘肥好水後,養殖過程中還需要對水質進行調節,特別是到了高溫天氣,做好預防工作,防止出現倒藻現象,可以定期的添加微生物製劑,例如光合細菌、複合芽孢桿菌等。

三、勤改底;

要想保持養殖池塘水質的穩定,改底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養殖的中後期,大量的糞便以及過多的餌料投餵,導致了池塘底部形成黑泥、臭泥,水質也受到了汙染。所以,定期的改底不工作不能少。

以上幾點就是關於水產養殖過程中調好一塘水常見的措施,只有長期的讓水保持在“肥、活、嫩、爽”的狀態,那麼養殖病害才會大大減少,養殖業才能順利收穫。


灣塘谷


近年來,人們開始嘗試在養殖水體中施用有益微生物製劑來改善養殖生態環境,提高養殖動物的免疫力,抑制病原微生物,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微生物製劑是由一些對人類和養殖對象無致病危害並能改良水質狀況,能抑制水產病害的有益微生物製成。主要有

硝化細菌、光合細菌、枯草桿菌、放線菌、乳酸菌、酵母菌、鏈球菌和EM微生物菌群等。它們具有改良水質、增加溶氧、降低氨氮、抑制致病菌生長、改善動物體內水環境生態平衡、提高動物抗病與免疫力,促進養殖對象生長等功能。水體水色的不同是由不同的菌藻構成,才顯現出不同水色的水體,水裡的微觀世界原來是絢麗多姿的,水中藻類植物是一群古老的植物,目前世界上大概有3萬餘種藻類,水中的菌類也是與生俱來的,水中的菌藻都是天然和固有的。即使現在市場上售賣的菌藻產物其原始出處也是在自然界提取而成的。對於水產養殖來說,養好魚蝦關鍵就在於養水,而養水的中心就是養好菌藻。因為水體中85%以上的溶氧是靠藻類光合作用產生,可以說藻類物質是養殖水體的初級生產力。

自然水體自身存在一定的細菌生態平衡系統,施用微生態製劑是人為改變條件,定向培育優勢菌群併發揮其作用,形成新的動態平衡。在微生態製劑的使用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水體的理化因子正確選用菌種;

其次,施放微生態製劑要達到一定的濃度、確保水體中活菌數達到一定數量,並營造適合培育菌種的生長條件,使之儘早形成並維持優勢菌群,以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菌藻類是維持一個池塘生態系統穩定平衡不可缺少的一環。但菌藻類過多也會有問題。藻類有好有壞。好的菌藻類為水產養殖動物提供天然餌料,進行光合作用而釋放氧氣。壞的菌藻類消耗氧氣,佔據水體空間,釋放毒素。

水產養殖常見藻類包括: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甲藻門、隱藻門、硅藻門、綠藻門、黃藻門。光合菌,芽孢桿菌,乳酸菌,硝化菌,EM菌等等。

浮游藻類在水產養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對於維持水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穩定池塘水環境是不可缺少的。微藻在種群持續發展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一方面為水體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另一方面降低並消除養殖水體中的有機汙染和其他有害物質,保持養殖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

光合細菌廣泛分佈於水田、河川、海洋和土壤中的一種微生物類群。光合細菌為革蘭氏陰性細菌,在水溫28℃~36℃ ,pH偏鹼(7.5~8.5)時,光合細菌生長較好。由於光合細菌製品多為活菌液,為保證使用效果,應注意儘量使用新鮮菌液以保證活菌數。成品菌液應先逐漸降溫而後存放在溫度較低(15℃ 以下)並有一定光照的地方(每天2 小時以上),然後逐漸減少光照,再置於陰涼避光處。菌液開始發黑並有惡臭味可能是活菌死亡腐敗所致,使用效果不佳。

陰雨天使用光合細菌效果不明顯,光合細菌需要光照為宜。芽孢桿菌,革蘭氏染色陽性,是普遍存在的一類好氣性細菌,枯草芽胞桿菌的分佈非常廣泛,土壤、湖泊、海洋、動植物體表及其棲息地皆能發現。最適生長條件為:溫度37℃,pH值7.0左右,一般為嚴格好氧。由於大多數芽孢桿菌屬好氣性菌,需要有充足的溶氧其使用效果才好,在施用芽孢桿菌製劑時要注意保持水體中的溶氧量,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硝化細菌屬化能自養菌,專性好氧,硝化細菌的繁殖週期特別長,因此在水中很難形成優勢菌群。硝化細菌發揮作用的適宜條件為:pH 值7~9,低於6不利硝化細菌生長;水溫在30℃ 時活性最高;水中溶解氧對硝化細菌作用影響很大,和光合細菌一樣,也需要有充足的溶氧其使用效果才好,溶解氧含量高則硝化作用能更好進行。此外,光對硝化細菌的生長繁殖有抑制現象。建議在使用硝化細菌製劑時,要注意水中溶解氧含量及光照強度。亞硝酸鹽和pH偏高的水體,使用芽孢桿菌製劑的效果不明顯;pH值低於7或者高於8.5的水體,以及溶解氧含量低的水體,不利於硝化細菌的生長。光對硝化細菌的生長,繁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和光合細菌相反以不要或微弱光照為宜。EM菌由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等5科10屬80餘種有益菌種複合培養而成。由於池塘潑灑EM菌後,水質相對較清,故這些塘不宜或少養肥水魚,如鰱、鱅等魚。

(隱藻水華)

水體中本身就存在著很多天然的菌藻類,這些水藻和菌種有些是益藻菌,有些是害藻菌,也有些菌藻類在少數存在時無害,只有當數量佔比過大時才具有危害性(藍藻即是)。在正常狀態下,整個水體世界共生共存,平時的水體本身就是一個自然循環的良好水生態系統,具有和啟動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功能。

事實上,只有當水中微藻種類較多,並且

相互之間形成穩定的競爭關係時,水體才能維持在一個穩定的良性狀態。淡水水體常見的藻類有藍藻、隱藻、甲藻、金藻、硅藻、裸藻等,各種類群相互制約,單一藻種就無法形成優勢種群。但當施肥不當或水質突變等導致水體中某一種藻類在短時間快速繁殖時,就會使導致藻相失調。因此,只有當水體內各群落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時,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湖底生態系統示意圖)

在現實中,有養殖人把一切希望寄於調水和培養菌藻上,不論時機不分情況,動不動就調水培藻投菌,甚者象被洗腦似的一年到頭都在往塘頭一股腦的下這放那的調水培藻育菌的"藥"物,但稍不注意可能還會打破水體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功能,有時還會把一塘好水搞得稀爛。因為"是藥三分毒",有些藥物(含製劑)入水後還有可能"按下葫蘆起了瓢",引起後續的一系列水生態未知結果的變化,有利有弊。任何調水、改水、促藻、培菌的東西雖然有利但也有弊,因為"物極必反",某種情況下可能反而會破壞水體的自然生態系統,打破平衡,適得其反。正確認識和使用水產微生態製劑變得十分關鍵。儘管有益微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業的應用結果表明其有許多優點,研究和開發工作日益加深,應用範圍也日益擴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待研究領域,這一點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許多養殖戶對有益微生物製劑一知半解,或受廣告誇大宣傳的影響,簡單地認為使用有益微生物製劑是

只要向池中潑灑既可,不管是什麼菌種的製劑、有何使用要求等,使用上存在著盲目性問題。微生態製劑的使用也是有條件的。無論是芽孢桿菌還是光合細菌,都是需要特定的生活環境的細菌,與其它成千上方種細菌一樣,只有在能滿足其生理特性需求的環境中才能正常地繁殖與生長,才能發揮其有限的作用。相反,如果將這種微生態製劑隨意地潑灑在池塘中,將有可能導致這些池塘中固有的微生態群落結構發生改變,甚至引起池塘微生態群落多樣性的消失,而這是非常有害的。各種環境因子都可能對微生態製劑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應把不良影響降到最小,選擇適宜的水環境,一般控制pH 6-8,水溫15-35℃,水體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

常用的微生物製劑中芽孢桿菌為好氧菌(或兼性),硝化細菌為嚴格好氧菌,養殖戶使用這類活菌產品,一定要保持水體足夠的溶氧,提高水體活性,才能維持細菌快速繁殖和對汙染物的有效分解。硝化細菌和光合細菌並不適合同時投放在同一養殖池塘中,因為它們淨化水質的過程相互有抑制作用,會降低其使用效果。

(水生態系統食物網鏈構建示意圖)

水體溶解氧的高低,會影響到好氧菌生長速率和氧化分解汙染物的效率。目前微生物製劑中芽孢桿菌為好氧菌(或兼性),硝化細菌為嚴格好氧菌,使用含有這類活菌的產品,一定要保持水體足夠的溶氧,才能維持細菌快速繁殖和對汙染物的有效分解。

平時,有些養魚人忽略"溶氧"工作導致水體惡化後,才急於花錢去買這樣調水劑那樣底改劑等等,殊不知,如果在水中本身溶氧不足的情況下,這些調水劑(大多是微生物製劑)潑下魚塘後絕大多數是根本沒有效果的,等於是花了冤枉錢而並沒起什麼作用的,因為這類調節水質的"藥物"大多是微生物製劑,微生物本身也是"生命體"也要依靠有適度的氧氣供給自身的生命活力,其後才會"運轉",沒有氧氣或者氧氣不足的情況下何來"活力",道理即如此。

每種細菌都有一個最佳pH值範圍,過大的pH值波動會影響微生物製劑效果,如硝化細菌雖然各種亞硝酸細菌和硝酸細菌生長的最適pH值不同,但它們都在微鹼性反應的環境中良好地生長,對DH值的變化反應明顯。硝酸細菌如硝化桿菌為DH值為8.3~9-3,一般在中性或微鹼性條件下生長最好。

硝化細菌類產品需要養殖水體保持較高的鹼度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池塘底部汙染嚴重時,發酵產生的有機酸積累,鹼度太低,會使底部pH值很低,會嚴重影響芽孢類微生物製劑對池塘底部的改良效果。

天氣好壞也會影響到藻類的繁殖和水色變化,大多數微生物製劑在20~3O℃內有比較好的活性,水溫10℃以下時活性明顯降低,在使用微生物製劑時要注意水溫對產品效果的影響。在使用微生物製劑時要注意水溫對產品效果的影響,有些廠家胡亂鼓動人們在冬春時節使用微生物製劑是嚴重不負責任的表現,非常令人遺憾亞硝酸細菌對近紫外波段很敏感,強烈的光照對於亞硝酸細菌影響較大,因此在使用

硝化細菌類產品時養殖水體的透明度不能太大,或者選擇合適的時間使用會有更好的效果。細菌進入水體後繁殖速度與水體的營養水平有很大的關係。一般認為細菌生長對水體C、N、P的利用率100:5:1。如果水體太瘦,或營養成分單一或失衡,有些異養菌為主的活菌製劑不會大量繁殖,使用活菌幾乎無效,此時應向水體中適當補充缺乏的營養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養殖水體和水生動物無異常時,儘量不投入或少投用藥物(含製劑)入塘,儘量維持現有的自然平衡狀態,不要動不動就大量投用藥物和生物製劑,花了錢不一定就有好的回報,有時池塘因亂用亂投藥物或製劑引起整個水體生物生態系統紊亂,有時還必須潑灑生石灰水才能重塑生態系統。正所謂"該出手時才出手",在水體發生異常(比如水質惡化,藍藻暴發等)時,應在判明水體系統出現何種的問題時,對症施治用藥,也不能亂用亂整,方能保障水產養殖的順利進行。

要想微生態製劑這一行業和市場協調發展,應該對從事水產養殖業和微生態製劑銷售人員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使他們對微生態製劑有一個全面,客觀的瞭解;要求廠家生產規範,且在做廣告推介時,不允許任意誇大其微生態製劑產品的作用,以免誤導養殖戶;

。不同的微生態製劑,有著不同的生物學特徵,因此對微生態製劑的儲運管理必須強調個體化原則,根據其不同的生物學特性,採取相應的管理方法。


重慶永川水花魚


養殖管理中,養殖戶的管理理念是“防好於治,防不勝防則早治為優”。預防真的很重要,那預防的重點在哪裡呢?

凡是做過養殖的都知道,養值先養水,改底是基礎,培藻是關鍵。水質、底質、藻相、溶氧極為重要,互相影響。因此,養水、改底、培藻,是疾病預防的關鍵。

要想水質活爽,必先培出優良藻相;要想水色藻相穩定,底質的改良和解毒不可忽視,水體溶解氧源於藻類光合繁殖作用,在養殖過程要儘量培養池塘水環境微生物多樣性,維持水體一定的肥度來保持藻相,提高養殖動物的抗應激能力。

近幾年養殖水源汙染越來越嚴重,養殖過程調節水質非常要注重,多變的天氣颱風、高溫、暴雨容易造成溫度、鹽度變化差異大,溶解氧低,水體分層,及PH急劇下降,會產生底部缺氧,倒藻紅水等一系列現象,對養殖動物很不利。

下面來說下日常養殖過程中如何調節一池好水。

1.調節好水首先要解毒

  用解毒綠水寶瓶消除水體中的毒素和有害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毒素以及藥物殘毒和重金屬殘毒,解毒後再使用有益活菌或進行肥水調理處理,效果明顯。

2 .調水添加微生物能長久保持水色

  前期肥水不宜過濃,1米左右水深以水透明度30和40公分為參考,透明度超過40追肥,低於30補菌培養有益藻類。

中後期透明度比前期少10公分來調理,透明度過低(10公分內)時候下重菌分解水體有機物,尤其是光合細菌。

  通常菌製劑前期肥水常用有複合菌、肥水利生素;藻源

  中前期調水多用枯草芽孢桿菌純粉、高濃EM菌種;乳酸菌

  中後期調理水質多用(光合細菌)加碳性活力源搭配調水,有明顯促進作用吸附有害雜質。

  藻種追補:根據養殖土質整個養殖期10到15天補充少量卵囊藻能促進藻類生長繁殖,具有穩定水質,保持良好水色等功效。

2.調理好水還要配合改底

  前中期一個星期使用一次,後期5~7天一個週期,交替使用各類型底改。

  以下是個別產品調理水體的搭配,特別注意不同產品搭配方式不一樣:

底部返肥護底:生物菌改底劑;

黑臭:池底清道夫+安底;或黑金剛

消熱提氧化性:解底+舒爽;

抑菌氧化淨底:解底+安底或底淨100;

舒底解毒:池底清道夫+舒爽;

氧化消硫化氫:池底清道夫+解底;

改底是水質養護的一個很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溶氧流失,及時改底護底能夠明顯減少病害的發生。

  中前期40天前交替使用生物菌改底劑和池底清道夫改良劑+安底可以使水肥活、底不易黑臭;

中後期池底清道夫底改劑、解底、舒爽兩兩搭配交替使用,有分解腐殖質、消底熱、長效增底氧、減少池底有害物質

水好,才能養的好,水產動物防病的關鍵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其健康活力。讓你坐等豐收?


港城小吳


首先看你的魚塘是否漏水 滲水 和汙染源 ,這幾項都排除後 把養殖池塘裡的水排洩幹,涼曬幾天用生生石灰水消毒,然後根據你想放養品種把水調好,也叫肥水 達到你需用的PH為主,靜止幾天再測下水質,PH沒有變化就可以放養魚苗了,過段時間再測下水質 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水過肥,原因是喂料過多魚一次吃不了,飼料在水裡發酵造成的,這時把飼餵量控制點投放量,再加一部水調試一下PH可以了,為保證加的水是否衛生,養魚水是最重要,有好水才能養出好魚來,建議在魚塘周邊打深水井備用。




山東特色美食


首先看你的魚塘是否漏水 滲水 和汙染源 ,這幾項都排除後 把養殖池塘裡的水排洩幹,涼曬幾天用生生石灰水消毒,然後根據你想放養品種把水調好,也叫肥水 達到你需用的PH為主,靜止幾天再測下水質,PH沒有變化就可以放養魚苗了,過段時間再測下水質 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水過肥,原因是喂料過多魚一次吃不了,飼料在水裡發酵造成的,這時把飼餵量控制點投放量,再加一部水調試一下PH可以了,為保證加的水是否衛生,養魚水是最重要,有好水才能養出好魚來,建議在魚塘周邊打深水井備用。


渝派楊老大


其實魚兒和人一樣需要悉心照顧,水是它的生存環境,所以個人覺得你養的品種喜歡什麼,你就應該把他調成什麼樣的。PH值,微生物數量,透光性,含氧量等等。


我叫張老實


養魚先養水,這是水產養殖老生常談的一句話。那麼怎麼養好水,其實簡單來說就三點。一,解毒。所謂解毒,就是解除水中有害藻類,死亡藻類,殘餌糞便等產生的毒素。市面上的解毒產品有很多,很多養殖從業者在解毒操作的時候,並未真正清楚水中的毒素究竟是什麼,解毒產品能解除水中的毒素真正的機理是什麼就急於進行解毒的操作,加上廠商出於商業利益的誘導(很多解毒產品的說明書上都宣稱解毒範圍廣,能降解氨氮,亞鹽,藻毒素,殺蟲劑,農藥等),導致養殖從業者在解毒產品的選擇過程中無所適從。只有瞭解瞭解毒產品的解毒機理,才能更好的根據自身池塘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解毒方法。1、緩解水生動物中毒的症狀。 主要是通過增氧,抗應激增強機體體質的手段等手段。增強機體自身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有毒物質的代謝,轉化能力,從而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2、促進有毒物質的轉化,將有毒物質轉化成無毒的物質。 主要的方式是通過氧化或者其他作用,破壞有毒物質的物理形態和化學結構,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 3、降低水環境和機體內毒物的濃度。 主要方式是通過換水,吸附等手段,降低環境中有害物質的濃度。通過內服解毒產品,促進機體內有害物質的代謝和排除,來解除動物體內有毒物質的毒性。二,改底。一般市場上常見的改底為過硫酸氫鉀,含量在10%到15%之間。養殖的池塘經過一段時間飼養大量投餌,剩餘殘餌,動物糞便沉積池底,使底質惡化,產生有害物質,抑制水產養殖動物生長髮育。因此,在投餌量大的時候,建議10到15天就改一次底。三,肥水。養殖生產過程中多數人把肥水的概念理解錯誤,認為肥水就是把肥料放入水中,水體就肥了,但是實際生產中確實不是這樣。什麼是肥水, 肥水是培育水體中的綠藻、硅藻、隱藻等有益藻類,這些有益藻蛋白含量較高,能夠被魚蝦蟹攝食,是水產動物的天然餌料,其次肥水能搞保持水體溫度,再者能夠體供水體中的溶解氧,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具體怎麼肥水還需根據自身池塘狀況,切勿盲目用肥,否則容易出現相反的效果。


shmily30991627


調水

就是調節水的肥力,含氧量,和糞便

有益的水藻可以成為餌料,也有增氧的作用。

可以利用風電機向水塘內通入微弱電流,有利於水藻電泳,在水塘中上下左右遊動,

利用水輪增氧機,增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