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諸葛亮北伐:為何說它是為了挽救隆中對戰略失敗後的生存困境?

一直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頻繁發動北伐是導致蜀國過早滅亡的原因之一。確實,窮兵黜武讓蜀國這個國家失去了發展的正常秩序,過去筆者一度贊同這種觀點,但是後來在分析“隆中對”戰略佈局以後,發現北伐或許是蜀國最好的出路。諸葛亮發動的北伐不僅僅只是高舉“收復中原”的大旗,其更大的意義是尋求蜀國在戰略發展上的突破,簡單來說,北伐是為了尋求更長遠的生存空間。從此眼光去看,不得不說北伐是諸葛亮富有智慧的一次戰略突破。

那麼為何說諸葛亮北伐是一次戰略突破呢?這需要從“隆中對”戰略談起。

諸葛亮北伐:為何說它是為了挽救隆中對戰略失敗後的生存困境?

隆中對和北伐

  • 隆中對戰略說了什麼?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以上是諸葛亮在鄧縣隆中為劉備提出的“隆中對戰略”佈局,先上一張“東漢十三州”的地圖,你就能明白諸葛亮所談的這種佈局思想了。

諸葛亮北伐:為何說它是為了挽救隆中對戰略失敗後的生存困境?

諸葛亮談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闡明瞭荊州佔據地理和政治優勢,從北到南,從西到東,荊州這個地方都是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之處。它北面毗鄰洛陽,進可“北略中原,以圖霸業”,東面可以聯結東吳孫權,以“合縱之態”抗衡曹操。南面背靠南海,卻無後顧之憂,西面又連接著巴蜀之地,可以拿來作為荊州的根據地和後勤保障基地。

因此諸葛亮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實際上是把巴蜀之地當成戰略佈局中的大後方,在亂世之中通過佔據佔盡天險的四川盆地,作為政權發展的大本營和物資供應基地。而荊州則作為政權對外發展的橋頭堡,進而實現佔有荊、益之地的戰略發展佈局。

一面藉助巴蜀之地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囤積資源作為根據地;另一方面巴蜀之地的資源又可以源源不斷的運送到荊州,以供應這座橋頭堡的發展需要。實際上不難看出“隆中對戰略”佈局的巧妙之處,就是把荊州這個地方當成對外發展的跳板,進可“北略中原”,退則可以東聯孫權對曹操形成壓境之勢,成為阻止曹操向南方發展的防線。

諸葛亮北伐:為何說它是為了挽救隆中對戰略失敗後的生存困境?

而巴蜀之地就像天然的大糧倉,可以不斷往荊州運送物質,又因為巴蜀之地四面都有天然的山川作為屏障,可以說一旦把這兩個地方聯合起來,是“進可攻,退可守”。事實證明,劉備集團在荊州失去經營多年的地盤後,大本營巴蜀之地並未受到任何損失。

最初計劃按照諸葛亮設想的一樣,建安十五年劉備佔據了荊州南部五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和江陵,次年在張松和法正的幫助下,劉備入蜀奪取了劉璋的政權。自此,一個橫跨荊、益兩州以及漢中的蜀漢集團就這樣形成,“隆中對”獲得圓滿的成功。

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後,蜀漢集團對外發展的橋頭堡頃刻間劃分雲煙,在荊州經營多年的努力一朝化為烏有。蜀漢集團對外發展的道路直接被斷絕和葬送,東吳佔據了荊州,將蜀漢集團困死在巴蜀之地裡面。儘管憑藉著天險蜀漢集團可以保證政權的穩定,但是最要命的是對外發展的道路卻被摧毀了。

而為了制衡曹操,諸葛亮還不能和東吳撕破臉皮,強行去奪回荊州。因為這最終只會把東吳推向曹操的懷抱,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東吳直接向曹操稱臣了。所以為了維持現狀,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後只能承認現狀。

諸葛亮北伐:為何說它是為了挽救隆中對戰略失敗後的生存困境?

諸葛亮北伐:為何說它是為了挽救隆中對戰略失敗後的生存困境?

以避免為了奪回荊州,導致東吳倒戈,從而被東吳和曹魏聯合起來,將蜀漢集團困死在巴蜀之地的處境。

  • 戰略突破——北伐

“隆中對”的戰略佈局隨著關羽敗走麥城以後出現了嚴重打擊,發展的橋頭堡荊州被摧毀,而為了維持和東吳的同盟關係,諸葛亮還不得不維持現狀。但另一面,巴蜀之地在亂世之中雖然不失為一個絕佳的養精蓄銳的根據地,可一旦局勢趨於穩定,巴蜀之地的發展就會和東吳、曹魏迅速拉開距離。

這是因為巴蜀之地的地理位置太過於閉塞了,四個方向都被困死了,幾乎等同於是籠中困獸。而且巴蜀之地人口稀少,一般數據多認為人口只有九十萬到一百萬,而且大多分散不集中。戰亂時期因為不受打擾,即便生產力落後也可以被抵消掉,可一旦局勢平穩下來,曹魏佔據經濟、人口和文化中心的中原,東吳佔據富庶的江南地區,商業發達,這種落後的生產力只會讓三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遠。

因此這就是當時蜀國面臨的發展困局,幾乎已經被堵死了,東邊是盟友,肯定是不能打的。所以只能去打曹操了,所以這才有了諸葛亮必須要發動北伐的緣由。

諸葛亮北伐:為何說它是為了挽救隆中對戰略失敗後的生存困境?

從上圖來看,諸葛亮幾乎不可能選擇從上庸地區攻打洛陽,那裡山巒疊嶂,要塞橫絕,一路到洛陽分佈著大量重兵把守的城池。蜀國也不可能從那裡能夠打到洛陽去,從而實現佔據中原,最理想的出兵路線從地圖上來看。

無疑就是從漢中出發——走隴西——然後從天水一帶進入無險可據的關中平原,這是最穩妥,也是最有可能實現進入中原的路線和戰略了,也就是諸葛亮設想中的“安從坦道,平取隴右”,一個“平”字點出了其中的奧妙之處。

因此對於彼時的蜀國來說,想要突破生存困境,唯一的辦法只有北伐。那句叫做“不北伐,就滅亡”的結論是非常有道理的。光是從地圖上大家就可以看到蜀國當時面臨的尷尬處境,西面是少數民族居住的西藏高原,荒蕪人煙,南面是山巒疊嶂的南越地區,東面是孫吳,是蜀國平衡天下局勢的重要盟友,根本就動不得。

蜀國一動孫吳,後者肯定就倒向曹魏的懷抱了,到時候蜀國面臨的壓力可以說是滅頂之災級別的。但是維持現狀蜀國肯定是沒有發展希望了,不管是曹魏還是東吳都只會憑藉它們佔據的地理優勢越來越強,蜀國和它們之間的差距則只會越來越大。

由此可見北伐對於蜀國的重要性,

因此說它是為了挽救失去荊州以後的戰略突破是毫不誇張的。

諸葛亮北伐:為何說它是為了挽救隆中對戰略失敗後的生存困境?

所以諸葛亮只能繞了一大個圈,從漢中出發,走祁山,出天水,從街亭這個要塞扼要之處進入平坦的關中平原,進而劍指無險可據的洛陽,直搗黃龍。但遺憾的是諸葛亮在街亭這個地方出現嚴重的用人失誤,導致蜀軍失去了從街亭進入關中平原的道路。

回過神來的曹魏派遣重兵守著這個關口,把蜀軍完全給擋在了外面。所以後期諸葛亮數次北伐,根本就不走街亭了,因為他知道去了也沒用,那地方易守難攻。而且最要命的是曹魏把防禦中心從東吳轉移過來,所以不管諸葛亮後期走陳倉,還是走斜谷,根本就沒用,曹魏早已派遣重兵防守。

最終諸葛亮只能飲恨五丈原,這次試圖挽救蜀國生存困境的戰略突破以失敗而告終。到了姜維時代,數次北伐也只是無望的掙扎,蜀國徹底被困在了四川盆地裡面,再也無法向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