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從喬峰到陳近南,為何清朝武功變得這麼差?其實金庸早已給出答案

​金庸筆下的江湖世界,從高手輩出的北宋喬峰、王重陽,到清朝乾隆年間的胡一刀、苗人鳳,中間跨多800多年,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八百多年間,武學沒落的趨勢早已出現。

喬峰的降龍十八掌可以擊殺四五丈外的敵人,內功更是充沛無比。北宋末年的“五絕”放在喬峰面前,也許就王重陽能抵擋一會兒,其他四位,恐怕一點機會都沒有。

從喬峰到陳近南,為何清朝武功變得這麼差?其實金庸早已給出答案

《笑傲江湖》時的明朝武林,獨孤求敗早年創出的獨孤九劍在不會內功的令狐沖手下威震武林,而更多人卻在追求另一種捷徑:自宮後去練《葵花寶典》或《辟邪劍譜》,以達到內功突飛猛進的效果。至於嶽不群手裡拿著當寶貝的什麼《紫霞秘籍》,估計放在射鵰三部曲裡,連七十二島主都懶得翻一下。

再說到江湖中的門派,即便不算《天龍八部》裡的逍遙派、少林、丐幫,但是後來的《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周伯通能創七十二路空明拳,楊過也能獨創一門黯然銷魂掌,更小一輩的張三丰、郭襄們還能獨創一派,把自己領悟出的武功發揚光大。

從喬峰到陳近南,為何清朝武功變得這麼差?其實金庸早已給出答案

從《碧血劍》到《雪山飛狐》,即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武功也是逐步衰落的。華山派的歸辛樹、袁承志,也都是武林中集大成者,遼東神龍教的洪教主還有著隨手創出“英雄三招”的能力。

乾隆年間,獨臂的無塵道長、遼東胡一刀、金面佛苗人鳳幾乎就成了武林第一高手。但他們卻只懂招數,對內功心法卻談不上什麼造詣。所以小胡斐拿著家傳的一本刀譜,自己偷偷練了十多年,就能與當世第一高手無塵道長快刀快劍打上幾百招,簡直讓領略過北宋武學鼎峰的讀者們大跌眼鏡。

從喬峰到陳近南,為何清朝武功變得這麼差?其實金庸早已給出答案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人曾牽強附會地分析,說《俠客行》中石破天在俠客島看破天機,讓一群武林高手死的死,迷的迷,高手們不是帶著絕世武功死去,就是懷揣功夫在島上沉迷,不再過問江湖事。

這種說法乍聽似乎有點道理,但《俠客行》的時間背景一直沒有準確考證,後面的小說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麼一檔子事,所以它的故事跟金庸筆下這條主線其實沒有太多關係。

其實,真正的原因,金庸先生早已在字裡行間寫得很清楚了。

一方面,人人都不再刻苦練功,改而追尋功名利祿。

看看袁紫衣搶到的那些個掌門,少林派分支韋陀門、鳳天南的五虎門,絕大多數都被朝廷“掌門任大會”的虛名吸引。再看看八卦門王維揚的兒子們,居然跑去當了福康安的鷹犬,就不難理解武學的衰落的原因了。

從喬峰到陳近南,為何清朝武功變得這麼差?其實金庸早已給出答案

另一方面,《九陰真經》、《九陽真經》甚至《葵花寶典》都在江湖消失,高深的內功心法,降龍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獨孤九劍等高明武功沒有傳人,也讓後輩的學武之人把路子越走越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環境的改變。自從吳三桂反了明朝,清軍入關,讓更多的人民,其中也包括武林人士傷亡慘重,剩下的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反清復明的大業當中,就像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從開篇到結尾被殺,我們看到的只是他處理會中事物,為推翻清廷而到處奔走,卻不見他的武功有什麼長進。

從喬峰到陳近南,為何清朝武功變得這麼差?其實金庸早已給出答案

袁崇煥的兒子袁承志原本是有希望將華山派武功發揚光大的,最後卻帶著諸多武林絕學,到了海上隱居,從此不踏上中原。這樣,武學最後一點希望也徹底破滅了,發展到現在,武林門派已經成了榮譽名稱,真正打起來的結果,我們也都看到了。

從喬峰到陳近南,為何清朝武功變得這麼差?其實金庸早已給出答案

如此種種原因,導致這個清朝的江湖世界,高手原本就不多,其中一部分投靠了官府,另一部分卻又致力於反抗官府,如此內耗下去,武功普遍變差,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結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