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信率20萬秦軍滅楚,結果大敗而歸,秦始皇是如何處理李信的?

八戒逗你笑


秦國在當時有個《軍功獎勵制度》,這個《軍功獎勵制度》對打仗勝負的獎懲,是有嚴格規定的。如果打了勝仗,肯定會升級升職。如果打了敗仗,一定會降級降職,乃至受到懲罰。

可是,秦國將軍李信帶著20萬秦軍和楚軍作戰時,被攻破兩座軍營,損失了七個都尉。雖然《史記》上並沒有說損失了多少人馬,但“都尉”是僅次於“將”的中高級軍官,損失七個“都尉”,說明損失其實是非常大的。

(李信劇照)

李信損失這麼大,氣得秦王嬴政只好親自前去向王翦道歉,低三下氣請王翦出山,給他60萬軍隊,讓他帶著去和楚國作戰。可以說,李信讓秦王嬴政不但損失了軍隊,還損失了面子。

不過,雖然李信讓秦王嬴政蒙受這麼大的損失,但是奇怪的是,秦王嬴政竟然沒有處罰李信。雖然攻打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再也沒有讓李信跟著去。可是隨後,秦王嬴政就派他跟著王翦的兒子王賁攻打遼東,俘虜了燕王喜,讓燕國徹底滅亡。緊接著,秦王嬴政又派他和王賁一起去攻打齊國,攻入齊國都城臨淄,滅掉齊國。

此後,雖然歷史上再沒有關於李信的記載,但是,因為飛將軍李廣是李信的後人,由此可見,李信後來應該還活得好好的,直到老死。否則的話,他的後人中也不會出現李廣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

那麼,明明李信打了敗仗,捅了那麼大的婁子,為什麼他不但沒受到處罰,反而受到優待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也不難。

秦王嬴政和秦昭襄王的性格是很相似的。我們來看看,秦昭襄王是如何處理白起和王齕的。

(白起劇照)

白起是百戰百勝的將軍,對秦國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秦昭襄王最終賜死了他。王齕打仗的能力比較一般,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打不贏,因此秦昭襄王換上了白起,才打贏了長平之戰。後來,在邯鄲之戰的時候,秦昭襄王先是派王陵去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攻不下來。於是又派王齕去,還是攻不下來,而且損兵折將。就這麼一位“常敗”將軍,秦昭襄王對他卻一直非常重視,給予他很高的優待。

那麼,為什麼白起打了那麼多大勝仗,秦昭襄王賜死了他。王齕不會打仗,屢戰屢敗,秦昭襄王還對他那麼好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王齕由於打了敗仗,因此他所立的功勞並不高,野心並不大,不會對秦昭襄王構成威脅。而白起所立的軍功很高,打仗能力又強。秦昭襄王對他很擔心,所以最後要殺掉他。

我們再來看秦王嬴政時期的王翦和李信。

當秦王嬴政派王翦去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向秦王嬴政要60萬人馬。當時秦王嬴政說,王將軍老了,膽小了。然後他問李信,李信說只要20萬人馬。也因此,秦王嬴政最終派李信去打楚國。

(王翦劇照)

那麼,秦王嬴政真的認為王翦老了嗎?顯然,他並不是這樣認為的。那不是他的真心話。他的真心話是什麼?是擔心把60萬大軍交給王翦,相當於把全國的軍隊都交給了王翦,王翦掌控了全國的兵權,如果對他反戈一擊,該怎麼辦?或者王翦不反戈一擊,而是打到楚國去以後,在楚國稱王,帶著60萬軍隊打回來,進攻秦國,把他給滅了,又該怎麼辦?

秦王真正擔心的,其實就是這一點。

後來,王翦在答應重新出山的時候,已經明白了秦王嬴政的擔心。所以,他連續五次向秦王嬴政提出,要給予他封地。甚至走到邊關的時候,他還派人對秦王嬴政說,請嬴政一定要兌現給他的封地。當時身邊的人就問王翦,說王將軍你是個大氣的人,為什麼卻反覆計較這件小利呢?王翦就告訴身邊人說,他這樣做,就是讓秦王嬴政放心。既然他王翦那麼在乎秦國內的土地,就不會帶著軍隊造反,或者留在楚國不回去了。

李信顯然也是明白秦王嬴政的擔心的。所以他一開始就只向嬴政要20萬人。李信也許知道這20萬人,不一定能打敗楚國,但是為了不讓秦王嬴政擔心,因此只帶20萬人出去。

李信做事情,這麼讓秦王嬴政放心,秦王嬴政怎麼還會不重視他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信是秦始皇時期最勇猛的年輕將領,他作戰快而狠,嚐嚐敵軍沒有擺好陣腳就衝進去殺敵了,而且他從來都是親自上陣,跑在士兵前面,所以士兵也鬥志高昂,勇猛殺敵。



李信曾率8萬秦軍大破13萬韓魏聯軍,幾次和趙軍作戰也取得勝利,秦始皇大為讚賞,稱李信是當代白起。白起也被提拔為僅次於王翦的主帥。但是李信的作戰方式也是都致命缺點的,只勇猛,但不講方法。在和趙國作戰時,名將李牧就抓住他的弱點,避其鋒芒,幾次被李牧打的落花流水。


在對楚國開戰前,秦始皇問李信帶多少兵可以打敗楚國,李信說20萬就夠了,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說非60萬不行。秦始皇認為王翦老了,不堪重任,任命李信帶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一開始也是節節勝利,但是李信驕傲了,最後被項燕偷襲,只落4萬秦軍,以失敗告終。秦始皇聞訓大怒,但是想到李信的戰功,而且是自己選擇了李信而非王翦,還任用有楚國繼承權的昌平君運送糧草,結果昌平君叛亂,截斷了秦軍糧草和後路。所以,秦始皇並沒有殺了李信,自己親自去給回家養老的王翦道歉,讓李信將來戴罪立功。


李信後來確實跟隨王翦兒子王賁打敗了燕國和齊國,李信本人也對秦始皇忠心耿耿,在秦始皇死後,面對劉邦項羽的大軍也沒有選擇投降,而是吻劍自殺了!


墨梅逸清寒


說起李信,大家可能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提到他的後代“飛將軍李廣”來,可是個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在戰國末期的名將當中,李信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將領。

之所以說他特殊,是因為他生平打過無數大戰,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最終,在他人生的最關鍵一戰,李信卻輸得很徹底。

這一戰,就是秦國滅楚之戰!

李信原本自信用20萬大軍,就可以掃平楚國。但是結果,卻是一敗塗地,將秦國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

雖然在後世眼中,李信滅楚一戰的失敗,成為了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汙點,讓他顯得如同一個草包將軍一樣,但這種看法顯然是個誤解。

如果李信真的是一個草包,以秦始皇嬴政的智慧,怎麼可能選他做伐楚的統帥呢?

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李信,其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武將,是憑著自己的軍功,一點一滴打出來的狠角色。

李信,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咸陽城外的槐裡。因為戰國時期可查的史料不多,我們只能知道,李信很早就進入秦軍,並且成為秦軍的高級將領。作為少壯派的將軍,深受嬴政的信賴。

而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李信用自己的戰績證明,嬴政確實也沒看錯人。

公元前228年,在滅掉的韓國之後,秦國開始進逼趙國。嬴政派王翦率軍逼近漳水、鄴城,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最終,兩路大軍合力,滅掉了趙國。

公元前226年,剛剛經歷過一場荊軻刺殺的嬴政,將怒火投向了燕國。秦國滅燕之戰,同樣是由王翦和李信兩路進軍。

滅燕一戰,李信率輕騎率先抵達易水,在易水之畔擊潰了燕太子丹。燕太子丹失敗後,燕國再無力抵抗,只能繼續後退。最終,這次大戰雖然李信和王翦沒能一戰滅掉燕國,但燕王喜還是迫於無奈,殺了燕太子丹,用太子丹的人頭,來平息秦國的怒火。而這時的燕國,已經再沒有抵抗秦國的力量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李信有滅兩國之功。

燕國一戰後,李信的人生達到了頂點,但同時也為他接下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連滅兩國,當時的李信,在嬴政心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所以,當嬴政接下來將目光投向楚國時,考慮的統軍人物除了王翦,就是李信。

於是,便有了歷史上那段很有名的對話。

滅楚之前,嬴政分別問兩人,滅楚需要多少人。李信的回答,是隻要20萬就夠了,而老將王翦則提出要至少60萬以上。嬴政對比之下,覺得還是年輕的李信氣勢更壯,所以最終決定讓他指揮滅楚之戰。

可就是這一戰,將李信徹底打落塵埃。

面對秦國20萬大軍的來襲,楚國派出老將項燕,統轄40萬軍隊應敵。項燕採取“拖”字訣,先示敵以弱,給李信造成秦軍勢如破竹的錯誤判斷,等到李信大軍鋒芒漸去以後,便開始長時間對峙。最後,項燕趁著李信輕敵進行反攻,徹底打敗了李信。

戰後,李信帶來的20萬大軍,被殺得只剩4萬。

遭遇楚國的大敗之後,李信雖然沒有被嬴政直接殺掉,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嬴政對他的信任。

滅楚之後,李信雖然同樣活躍在戰場上,滅燕和滅齊兩戰皆有參與,但其地位已經不像之前那麼高,只是以王翦副將的身份出現在戰場上。

那麼,李信最後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呢?

對於李信到底是如何死的,史書上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史記上關於李信的記載,也僅僅是終止於李信參與滅齊,那之後就沒有任何記載了。

不過,李信所在的隴西李氏家族,卻在中國歷史上英雄豪傑輩出。比如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就是李信的後裔。再往後,南北朝時期開創西涼國的李暠,開創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都是出自隴西李氏。


劇透歷史


沒有處理,秦始皇讓李信和王翦兒子王賁滅遼東和齊國

李信因為20萬滅楚失敗而出名。但他的結局,《史記 王翦列傳》只是概括一句:

“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現在來整理下滅楚時間線:

1、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王賁攻打燕,李信跟隨,俘虜燕國太子丹;

2、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王賁滅魏,李信率領20萬滅楚但失敗;

3、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破楚殺項燕;

4、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王翦俘虜楚王負芻,滅楚;

5、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賁擊敗在遼東的燕王喜,回程時擊敗代王趙嘉;

6、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王賁在燕南南下滅齊。

《史記》所說的李信和王賁“破定燕、齊地”應該是指秦王政25、26年,俘虜燕王喜、代王趙嘉、齊王建這三件事,而不是指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的李信俘虜太子丹。

即:

在公元前223年王翦滅楚後,李信和王賁滅燕、代、齊三國。

因此說,李信在公元前225年滅楚失敗後,並沒有受到秦始皇的處罰,即便有但問題不大。


李信20萬滅親失敗原因並非輕視楚國

1、李信20萬滅楚時,楚國首都是在壽春,李信軍基地是在郢陳。

郢陳即今天的河南淮陽縣,壽春即今天的安徽壽縣。二者地理位置見下圖:

郢陳和壽春相距220公里。李信以20萬直接攻下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等貴族,就完成滅楚。

王翦也是以俘虜楚王為滅楚標記。

李信20萬,行軍220公里,攻陷楚國首都壽春,並非不可能。

2、李信失敗的原因在於秦國楚裔大臣昌平君在大本營郢陳起兵反秦,導致李信後勤被切斷,不得不撤軍到城父;壽春的楚軍和項燕率領的楚國東部軍沿途追擊李信軍。

下圖是李信的行軍路線:

《史記》中對於昌平君反秦的時間順序有不同記載:

《秦始皇本紀》記錄是王翦俘虜楚王后,項燕才擁立昌平君反叛;《史記 六國年表》中記錄王翦是先殺項燕,再俘虜楚王。

相對而言,在注重年月時間時間的《六國年表》在時間準確度上比《秦始皇本紀》更高。項燕死,楚王再被俘虜,也相對符合邏輯。楚王被俘虜,手握大軍的項燕擁立昌平君,說明項燕作戰不力。

且《王翦列傳》記錄很明確,王翦是先擊敗楚國主力,才俘虜楚王的。如果項燕是在楚國主力被擊敗、楚王被俘虜的情況下擁立昌平君,對秦國根本就構不成威脅。

因此,昌平君先反秦,和項燕共同和王翦作戰,失敗後楚王再被俘虜更符合史實和邏輯些。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李信是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先祖,也是名非常厲害的武將,曾大敗趙國、燕國,那為啥史書上對他的記載不是很多?就是因為他率20萬秦軍滅楚,結果楚沒滅成,反而損兵折將。

秦始皇對他還是很好的,見他大敗也沒啥處置,只是從此之後再也沒委他重任,只讓他跟隨別的大將出戰,例如王翦、王賁父子。

從李家還能在隴西繁衍生息,養出李廣這種名將來看,李信的結局還是挺不錯的,沒被秦始皇清算,也沒參與進什麼會掉腦袋的事情中。

其實李信打楚國這事兒吧,和趙括的“紙上談兵”有得一比,只是因為造成的後果沒有趙括那麼嚴重,才沒留下個“李信攻楚”的成語。

話說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已即位19年,時年32歲,正是年富力強大有作為的時候,李信和他年歲相仿,是秦國的少壯派,深得秦始皇的看重。我認為他們兩人私交也很不錯,否則秦始皇不會這麼信任他。

當時秦始皇派老將王翦和青年將領李信各領一軍襲擊趙國,沒多久就攻破了趙國,此戰中李信表現突出,秦始皇更相信他了。

沒過幾年,韓、趙、魏都被滅了,秦始皇準備打楚國。就問武將們要多少兵才能滅楚?

王翦謹慎的說要六十萬,李信自信的說只要二十萬。

可能是一系列的勝利讓秦始皇膨脹了,竟然信了李信的話,說王將軍老了,膽子小了,秦國的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呀!

然後他就給了李信二十萬兵,李信帶著大軍攻入楚國,剛開始還打了幾個勝仗,接著就被楚霸王的祖父項燕給打敗了,狼狽逃回秦國。

秦始皇此時才知道自己過於樂觀了,趕緊去向王翦道歉,請他復出,這才把楚國給打下來了。

不過史書上也沒有秦始皇處罰李信的記載,只寫著之後派他跟隨王翦之子王賁滅燕。由此可看出,兩人關係真的很好。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最近玩農藥也是玩了幾次李信,感覺也是相當的厲害啊。哈哈。

李信,戰國末期秦國著名的將領,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秦國在滅趙國的戰爭中。李信就有很出色的表現,當時王翦率領大軍主攻趙國的漳水、鄴城,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一舉滅掉了趙國。

後來秦國滅燕,當時還是王翦領軍,而李信就是先鋒部隊,當時李信親率大軍把燕太子丹追到了衍水,之後燕王喜把太子丹殺了獻給了秦國,次戰之後李信開始得到秦始皇的重用。

之後李信領軍伐楚,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伐楚,當時還有蒙恬。李信一開始還是取得了很多勝利的,但是最後李信還是敗在了項燕的手下。

這樣的大敗放在任何時代來說,李信都是難逃一死的。但是在秦始皇時期李信卻沒有,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李信受到了什麼懲罰,但是後來李信又出現了,秦國在攻取燕國的遼東之地的時候當時李信再一次的出現在王賁的手下,王賁就是王翦的兒子。後來秦國滅齊的時候又是王賁和李信率軍攻入臨淄的。

李信一生的敗筆就是伐楚之戰,但是可以想象伐楚一戰的失敗應該最大的責任不在李信,不然秦始皇也不會那麼輕易的就放過了李信,而且後來還再次的讓李信領軍。

但是李信最後的結局在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不過應該是得到了善終的,李信的後代李廣在漢朝時期大受重用。

李信的家族也是相當的輝煌,他的父親李瑤是秦國的南郡太守,而他的先祖李宗是魏國的大夫,據說李宗就是老子李聃的兒子。李信的後代也是相當的厲害,漢朝的飛將軍李廣,甚至後來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也是李信的後代。


中國歷史研究所


秦王要滅楚國,他就問老將軍王翦和年輕的將軍李信,你們需要多少人馬,才能夠滅掉楚國?

老將軍王翦說,我需要六十萬。

年輕將軍李信說,我只要二十萬。

秦王說:李信,你是好樣的,我看好你哦,王翦老將軍,看來你是老了,這麼怕楚國呀,看來這個天下是年輕人的天下了。

其實秦王還是有一點小私心的,因為秦軍總共才六十萬,如果他將這六十萬秦軍都交給了王翦,那麼王老將軍想要自己當秦王,自己豈不是束手無策?

不過,自信不代表著就能完成任務,李信顯然是這樣的人。

李信與蒙恬分兵攻打,開始還蠻順利的,他要與蒙恬匯合,可是他被楚國大將軍項燕給盯上了,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祖父,他率軍跟了李信三天三夜,趁李信不備,然後大敗李信,秦王不得已,請王翦出山,最終打敗了楚軍。

其實李信是有這個自信的,因為他並不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在公元前228年,與王翦一起攻破了趙國,又在公元前226年,與王翦一起滅掉了燕太子丹,所以他的能力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也深得秦王的信任。

可是,楚國不是燕國,也不是長平之戰後的趙國,楚國大將項燕也是名將,楚國的實力僅次於秦國,王翦的擔憂是正確的,而李信是過於驕傲,過於託大的。

那秦王是如何處理李信的呢?史書上並沒有說,但是可以確認的是李信沒有因為被殺,他頂多就是被降職,罰俸祿,還是繼續帶兵打仗的。

因為,在公元前222年,李信與王賁(王翦之子)一起滅了燕國,在公元前221年,又與王賁從燕國的南部入齊,滅掉了齊國。

可以這樣說,秦王還是比較仁厚的,並沒有因為李信戰敗,所以就殺掉李信,而不信任李信,後來還繼續用李信滅掉其他國,李信畢竟還是有能力的。


歷史簡單說


楚國八百年

對於先秦來說,楚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有歷史學者認為:在商朝末年,楚人的部族就有了一定的規模,西周成立以後,因為多種原因,楚人被遷移到了南方,並且在南方不斷坐大。在周昭王時代,楚的勢力甚至一度可以和周朝分庭抗禮,周昭王也因為攻打楚國而命喪漢水,成了餵魚天子。

之後數百年裡,楚一直是中原各國所恐懼的國家,直到秦的崛起,這一切才開始改變。

在秦預備統一華夏前夕,楚已經成為東方六國中,版圖最大的國家——楚國版圖,南抵五嶺,北達魯國故地,倘若不是漢中等原本楚國地盤在此之前淪入秦國境內,楚的版圖會更加龐大。

李信伐楚

秦始皇在籌備滅亡楚國的時候,也知道楚國地盤太大,很難輕易吞併楚國,於是秦始皇諮詢老將王翦和青年將領李信:大秦想要吞併楚國,需要多少兵馬?

王翦和白起、廉頗、李牧,被後世視為戰國四大名將。一生可謂身經百戰。因此王翦經過一番估算,認為想要滅亡楚國,非要六十萬秦軍不可。

而李信則認為,憑藉秦軍的戰鬥力,滅亡老朽楚國,哪用六十萬大軍?只要二十萬秦軍,便可以輕鬆蕩平楚國。

秦始皇見李信如此自信,便採納了李信的方案,撥給李信二十萬大軍,命李信攻打楚國。

李信對於楚人的戰鬥力評估並沒有錯。李信和蒙恬等秦軍將領分兵兩路,攻入楚國,楚國軍隊遭遇秦軍,頓時亂做一團,沒起到絲毫有效的抵抗,這讓李信的秦軍很快深入楚國的腹地。

但是,隨著李信的大軍深入楚國境內,楚國版圖龐大的優勢開始發揮出來——《孫子兵法》的《作戰篇》曾經提到,戰爭的勝敗,和後勤補給、國家財力因素有著密切關聯。秦軍深入楚國境內,一來人生地不熟,二來後勤補給困難,漸漸地,楚人佔了優勢,楚人利用這個優勢,反擊秦軍,導致李信兵敗,帶著殘兵敗將逃回秦國。

李信晚景

對於李信的兵敗,秦始皇也深感反思,覺得李信兵敗固然有失誤之處,但若非自己急功近利,沒采納王翦的方案,也不至於讓滅楚大業費二遍周折,於是秦始皇改用王翦為將,繼續滅亡楚國。

之後,秦國在滅亡燕國殘餘勢力的時候,依舊派遣李信為將,從這可以看出,李信依舊是秦始皇所器重的將領。

根據《史記》記載,漢代名將李廣,其祖先即秦大將李信,如果太史公的信息沒錯,這說明,李信是有後代傳世,並且依舊從事軍旅行業。


藤樹先生


史書上並沒有對李信的結局過多描寫,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但可以肯定,李信沒有造反,否則李信的後代不會平安繁衍在隴西,特別是漢代飛將軍李廣是其後代。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宗室將領。李信年輕時強壯勇敢,是秦國少壯派中較為的顯赫人物,同時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輕將領之一。曾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一天,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由將軍估計調用多少人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啦,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他的話是對的。”於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王翦的話不被採用,就推託有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邑,大敗楚軍。李信接著進攻鄢郢,又拿了下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其實,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追擊三天三夜不停息,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李信敗後,是否死於戰場,史書沒有交待。

從史記正文來看,其人在《史記》中無專門傳記,僅有一段話:"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在《白起王翦列傳》中也是簡潔地記了幾筆,身後也毫無消息。《白起王翦列傳》中說到王翦南下平百越之後,又接著說:而王翦子王賁,破定燕、齊地。李信在王賁麾下,為平定燕、齊做出了貢獻。

但是可以肯定沒有被處死,否則李廣不會成為隴西望族出身。


長安城不良人


秦始皇並沒有處罰李信,後來李信還與王賁一同“破定燕、齊地”。這是因為李信失敗是因為昌平君的反叛,且李信立過大功。

李信

李信,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他在年輕時就以勇猛著稱,史載其“年少壯勇”。

李信初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李信與王翦一同進攻趙國,根據《戰國策·卷三十一·燕策三·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中記載:“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臨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之後秦軍攻克邯鄲,俘虜了趙王遷。



真正讓李信一鳴驚人的是秦燕易水之戰。在秦國相繼攻破韓趙之後,燕太子丹知道憑燕國國力無法對抗秦國,於是命荊軻帶著燕督亢地圖與樊於期人頭,假借獻寶為由,刺殺秦王政,失敗之後,秦王政大怒,於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命王翦率大軍伐燕,在此戰中,李信一馬當先,在易水大敗燕太子丹,燕太子丹逃往薊都,王翦破蘚都後,李信乘勝追擊,率數千兵逐燕太子丹至衍水,燕王喜迫於壓力殺掉燕太子丹,獻其首於秦王政。秦王政得知了李信在戰場上的表現,對其十分欣賞。



秦王政在大敗燕國之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南方,在秦王二十二年滅魏國之後,將矛頭對準了楚國,秦王政決定徵求李信與王翦的意見,他先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認為以秦軍隊之戰力,不需多少人,便說道:“不過用二十萬人。”,秦王政又問王翦,王翦認為二十萬人太少了,應穩妥一些,於是答道:“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政聽後笑著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命李信與蒙武領二十萬兵南下伐楚,王翦得知後便稱病解甲歸田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與蒙武兵分兩路,李信攻平與,蒙恬取寢丘,兩人皆取得勝利,眼看就要攻壽春,這時在郢陳的昌平君突然起兵反秦,李信見後方大亂,沒辦法,只得回身攻郢陳,楚國項燕抓住機會猛攻秦軍,李信遭遇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昌平君

秦始皇得知後,並沒有怪罪李信。並且親自去頻陽向王翦道歉,請求王翦再次出山。並派給王翦60萬大軍,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出兵,採取以逸待勞之法,於次年滅掉楚國。

如果沒有昌平君,李信二十萬兵就算滅不了楚國,也不會大敗,這也是秦王政沒有怪罪李信的原因,李信還是太年輕,如果出兵六十萬的話,就算昌平君造反也沒什麼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