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待殲-5戰鬥機?

Hey丶曉晨


殲-5是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是新中國第一架國產噴氣戰鬥機,1954年10月開始研製,1956年9月8日,瀋陽飛機制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隨後批量生產,這標誌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能夠成批生產噴氣戰鬥機的國家之一。

在國產殲-5殲擊機之前,中國空軍主要使用從蘇聯進口的米格-9,米格-15比斯和米格17殲擊機。其中米格-15的數量最多,中國進口了3批次的總數量大約在2000架上下的米格-15。這些進口殲擊機成為新中國建國之後空軍的“頂樑柱”。到了50年代中期,中國空軍需要新一代的國產戰鬥機,於是殲-5誕生了。

殲-5以蘇聯米格-17F戰鬥機為基礎仿製,採用機頭進氣的後掠式中單翼氣動佈局。飛機全金屬結構。該機配備的渦噴-5發動機由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廠生產。殲-5先後生產了760架,後來又在該機基礎上研製了雷達夜戰型的殲-5甲戰鬥機,以及雙座型的殲教-5殲擊教練機。

殲-5曾經被稱為56式戰機,仿製的是蘇聯的米格-17戰機,自此之後我們才實現噴氣式戰機的自主量產。殲-5的原型機是在蘇聯政府的建議下,由沈飛開始試驗仿製,成功完成仿製米格-17,事實上殲-5的命名稱謂是存在的。

這是中國空軍殲擊機的四代同堂照片。從抗美援朝戰爭開始算起,中國空軍經歷了五代殲擊機的發展,第一代是蘇制米格15/17和國產殲-5。第二代殲擊機是殲-6,數量龐大,曾統治祖國天空30年。第三代是殲7和殲8戰機,現役還保留數百架。第四代是俄製蘇27/蘇-30MKK,以及國產殲11系列重型戰機和殲10中型戰機。第五代則是是殲-20隱身戰鬥機。

殲-5退役後,部分改為無人靶機,重新命名為靶五乙,用於鑑定各類航空兵器的性能,供空軍戰鬥機和地面防空部隊打靶。這種靶機在國外被稱為全尺寸靶機FSAT(Full Scale Aerial Target)。

可以說我國空軍的發展是從蘇聯模式中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走的是“從進口、到仿製、自主研製再到如今的出口和領先世界”的大路。


科羅廖夫


殲5殲擊機,(也叫“五六式”噴氣式戰鬥機)是在前蘇聯幫助下按米格17全套圖紙組裝,仿製的噴氣式戰鬥機。

“5”也就是“無”的斜音,預示著中國從無到有的開始。

殲5殲擊機對當時,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講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而且米格17在當時國際同類噴氣式戰鬥機中也是一流技術水平,中國人在一切基礎工業非常落後的情況下直接上高性能戰鬥機,也算是創造了奇蹟。

同時期還引進了配套的發動機生產線,殲5殲擊機在那個年代無論是技術水平,作戰性能在國際上也是高性能作戰飛機,更是中國人在噴氣式飛機的設計,生產製造上零的突破。當時許多一線的工人連飛機都沒有見過……

在中國航空人一代代不懈努力下,從殲5殲擊機開始,從組裝,仿製到自行設計,生產,製造,試飛高性能作戰飛機。

滿足了不同時期國防需要!

從殲5殲擊機開始零的突破到今天的殲15艦載機,殲20隱身四代戰鬥機質的飛躍。

中國人真的應該感到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