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農業增效需攜手更多“盒馬鮮生”

12月16日,德州財金智慧農業大棚迎來首個採摘季,預計到明年7月銷售收入能達到1.42億元。這成為我市高效農業的又一案例。它的成功運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上海盒馬鮮生等企業簽訂了銷售協議,不愁產品銷路。

但是,作為農業大市,我們這樣的高效農業佔比還是不大,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等優勢依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甚至,菜賤傷農事件時有發生,有些地方的農民還在重複單一而低效的糧棉種植模式。也曾質疑部分農民為何不解放思想、大膽去闖去試?他們很無奈地回答:種植高效作物容易,但銷售保證不了,嚐到的甜頭少而吃虧居多。大路貨的糧棉種植雖收益低,但隨時能賣出變現。

歸結起來,農業優勢難以發揮,產品銷售不暢是重要的制約因素。

銷售是一線,生產是後方。銷售處處碰壁,傷痛必然折射到生產上。在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之前,必須先鋪好銷售之路。

臨邑興隆鎮三十里堡村去年成功種植金銀花,畝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今年再次擴產,預計畝均收入將達到萬元。他們調整成功,就是因為與河北鉅鹿縣的一家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對方提供技術並回收產品。由此不難看出,銷售暢通是放大農業優勢的先決條件。

解決銷售問題,僅靠農民顯然不夠。他們雖然是生產主體,但囿於知識面、眼界、社會活動能力等因素,很難有大的突破。農村黨組織、農業龍頭企業、鄉鎮黨委政府以及各級農口部門應該把責任扛起來。

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做好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同時,應認真做好市場調查,提前找好產品的下家,為生產提供可靠保障。農業龍頭企業,應把做大做強與助力德州農業發展結合起來,優先考慮消化當地農業產品,真正起到龍頭帶動作用。鄉鎮黨委政府既上接天線,又下接地氣,有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政務資源,應竭盡全力為農業發展牽線搭橋。農口部門專業性強,工作觸角遍及全國,在做好技術指導的同時,應把各地農產品市場信息及時傳遞回來,提高我市農業生產者拓展市場的針對性。

中醫講,不通則痛。在暢通農產品銷路上狠下功夫,我們這個農業大市就能很快成長為農業強市。

杜華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