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劉備不去復仇,還有三國歸晉嗎?

歷史名將錄


劉備夷陵之戰損兵折將,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號稱70萬大軍葬身於熊熊大火之中,這場面不亞於赤壁之戰中曹操那百萬大軍被周瑜所燒的場面。

夷陵之戰把劉備存的老家底,幾乎燒的損失殆盡,並且還傷了幾員大將。連自己的小命都搭了進去。

劉備一生以忍為主,輾轉寄生於各個大佬之間,在呂布手下打過雜,袁紹他家抱過磚,曹操腳邊給提過鞋。過著慘無天日,被人呼來喝去寄生蟲的日子,他每日的工作恐怕只是給這些大佬們打打洗腳水,扇扇扇子。提提夜壺,端端茶水的下賤工作。

雖然身邊有關羽張飛的存在,卻缺

乏一個能幫他出謀劃策的,智慧之人。

諸葛亮的出現,才使他擺脫了這種給人打工的尷尬局面。諸葛亮出山,三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使曹操元氣大傷,

並且幫助劉備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益州荊州以及西川這些大都市。都入了劉備囊中,廣大的城市有利於休養生息,發展農業,壯大國力。

劉備是一個非常重視人才的人,他招賢納士,廣交土族,並且禮賢下士,非常的沒有架子,。

這樣劉備身邊出現了以武將,關羽張飛,趙雲之外還有黃忠,魏延,馬超等一班猛將,文臣之中除了諸葛亮還有法正龐統為代表的一班文臣。

這時劉備已經羽翼豐滿,糧草豐足,有了帝王的基礎。公元221年,已經61歲的劉備,成為漢中王,又稱蜀或蜀漢。開創了一代霸業。那時的劉備可謂是風光無限,像個大佬的樣子了。

其時關羽鎮守荊州,然而關羽一向傲慢,在不經過劉備和諸葛亮的同意後,私自出兵,進攻襄樊。

開始時雖然水淹七軍,殺了龐德,小勝。然而卻給吳國造成了可乘之機,後方防守空虛。致使呂蒙偷襲成功,攻佔了荊州。造成了關羽前後受敵,最後敗走麥城,終至被吳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劉備得知關羽被殺,那是淚血衣襟,嚎啕大哭,發誓為關羽報仇。一時,竟起全國70萬大軍,浩浩蕩蕩,進攻東吳。

那吳主孫權,一時著了慌,懼怕劉備的聲勢,與劉備提出講和。

但劉備作為關羽的大哥,蜀國的大佬,怎麼能夠允許自己的弟弟被別人殺了,而自己卻無動於衷不報仇呢,毅然決然回絕了孫權的請求。

而孫權這時沒辦法,只有硬起頭皮反抗。當時都督呂蒙已亡,無將可守啊,有人舉薦了書生陸遜,孫權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讓陸遜做了都督。

那陸遜到的夷陵,以守為攻,只守不戰,來抗拒劉備。打曠日持久戰,拖垮劉備。劉備遠來耐不了南方的炎熱,將大營扎於樹林陰涼之地,這就給陸遜提供了火攻的良好基礎。

劉備因火攻而成名,但也因為火毀於夷陵,這也就是那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呀。

陸遜火燒劉備800裡連營,劉備大敗逃回白帝城,又悔又恨又氣。關羽的大仇未報,而自己帶去的70萬大軍所剩無幾,心中憤怒啊,一時間緩不過來氣,竟撒手歸西了。

夷陵大敗,導致了蜀國國力下降,雖然後來經諸葛亮百般努力,也未得到很好的發展壯大,其間諸葛亮曾經七出祁山,更傷國力,使蜀國走向了加速滅亡的道路。

假若劉備不去復仇,而是繼讀發展國力,加強農業生產,強兵黜武。那麼蜀國國力增強,極有可能成為三國裡面最強的一國。

可惜劉備等不到那時候了,因為夷陵大戰之時,劉備已經61歲了,那時60多歲就屬於高齡了,劉備的壽命也堅持不了多久,

如果長久堅守 蜀國不去給關羽報仇的話,那麼,劉備死後蜀國由諸葛亮和劉禪掌控的話。

此時諸葛亮當家作主,可以南和東吳,要回荊州,以荊州為依託,北伐攻擊曹魏,諸葛亮七出祁山,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是,糧草因山路崎嶇無法按時到達。都知道軍事行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如果以荊州為出發點,那麼就沒有山路崎嶇這一說了,就可以及時的把糧草運送到荊州,這樣就為諸葛亮攻打曹魏創造了有利條件。

那時北方曹操已亡。曹氏與司馬氏斗的正歡,正在爭權奪利,這樣諸葛亮可以趁虛而入,拿下北魏。那時候,蜀國獨大。

趁勢南下奪取東吳,天下可定也。到那時就沒有,三國歸晉一說了,只有劉備的蜀漢一枝獨秀獨領風騷,那麼劉禪就是開國之君,劉備就是太土皇,諸葛亮就是開國第一大臣。

歷史就會改寫,就沒有司馬氏什麼事了。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最後是由蜀國來把三國合在一起的。

我是水壺,關注我一起來細品三國。


火煮水壺84501


所說劉備復仇,一定是指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幾個月後,起兵伐吳,發起了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所有八萬人馬基本殆盡,是蜀漢在荊州關羽集團失利後,又一次遭到重創。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劉備在兵敗後退回了白帝城。於公元223年六月,病逝。


有很多人認為劉備太過沖動,冒然發起夷陵之戰,導致蜀漢的衰退。

誠然,劉備發起夷陵之戰因為失敗,使蜀漢實力減退,諸葛亮之後的五年裡,才使政局穩定下來。但是,夷陵之戰,我們不能簡單的以成敗論。

荊州的戰略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就是因為荊州魏蜀吳三方軍事力量的存在,形成了互相遏制的局面。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闡述的很清楚。


關羽失去荊州的存在,意味著蜀漢涿鹿中原沒有根據地,意味著關閉了出川的大門。所以劉備起兵伐吳,應該有他自己打算。

夷陵之戰儘管劉備失敗,進而病逝,給蜀漢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劉禪繼位後,依然執政四十餘年,並且政治穩定,還支持了諸葛亮,姜維數次的北伐。可是在曹魏政權到晉朝已經換了多個皇帝,東吳的孫皓可是荒淫無度濫殺成性。

至於三國歸晉,這是歷史的必然,與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沒有太多的關係。夷陵之戰應該說是劉備想再圖大業,沒有成功而已。


劉備公元223年去世,已經六十三歲了,蜀漢滅亡是公元263年。即使劉備不發起夷陵之戰復仇,他也是要去世的。所以,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劉備不失是一位歷史上的英雄,卻也擋不住歷史的潮流。


路遙lgy


會有。

且看時間節點。

劉備復仇是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同年起兵伐吳。次年,兵敗夷陵,退守永安白帝城去世。

這是劉備復仇的結果,以至蜀漢國力疲乏,就連南中叛亂也無力平定。

三國歸晉是發生於263年,曹魏滅蜀以後。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立晉,並在279年末,司馬炎分兵六路攻下孫吳,統一中國。

此二者在時間跨度上有點遠,可以說沒有直接關係。

再看局勢。

劉備如果沒有興復仇之戰,則北伐戰爭尚且可以提前。

時下曹丕篡漢,有違大義,民意憤怒,根基不穩,東海臧霸擁兵自重,北方少數民族時而復判。這便是天下有變。

況且劉備尚有張飛、趙雲、馬超、魏延等悍將,可親率大軍,出陽關,依靠馬超的名望先奪西涼,再圖關中。

這應該是劉備不去復仇能走到的最保守的結果,因為曹魏當時在世的的名將也很多,比如曹仁、曹彰、張郃、張遼等。

而三國歸晉的一個根本事實是,曹魏的政權已經被架空,司馬炎是順勢而為,逼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263年蜀國的劉禪,279年的吳國孫皓,沒有一個是司馬炎的對手。

所以劉備就算不復仇,三國歸晉還是會有。



騙人的貓


三國歸晉是形勢的走向,紫氣東來略做分柝。

劉備本身就不具備統一國家的才能,在諸葛亮未加入團隊時經常被打得拋頭亂竄,多次寄人籬下,打東吳更是傷心病狂,一來拿不下東吳,二來蜀漢比東吳相差甚遠,跟曹魏就更不說了,即使比方劉備拿下東吳時己是精疲力盡,曹魏略一收實劉備忌能生存,而司馬懿何須人也,司馬懿是諸葛亮都害怕的人,諸葛曾重金施離間計,讓司馬懿告老還鄉,而司馬懿就從未閒過,司馬懿復出時連諸葛都知道北伐已經無望,更何況劉備伐吳犯了原則性錯誤,聯吳抗曹才是基本國策,這是劉備死後連劉禪都知道怎麼做的事,劉禪知派使臣修復與東吳的關係。

主題是劉備不伐吳相對要好許多,最少保持五萬以上兵力,自己也不會氣急攻心死這麼快,把諸葛亮放在火上烤,蜀國地形是易守難攻,延長蜀漢滅亡時間是肯定的,關鍵是司馬懿能忍且長壽,想阻三國歸晉也是天意,劉備不行,諸葛亮也做不到,因為實力懸數太大,天下沒有大的變化,三國歸晉已成定局!





9紫氣東來


如果劉備不去復仇,還是三國歸晉,因為蜀國各方面的力量在三國中是最弱的,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從黃巾之亂到後來的三足鼎立,我們見識到了無數英雄人物在那個時代叱吒風雲,然而當我們覺得曹魏最終會一統天下的時候,司馬懿卻半路殺出,成功奪取了曹魏的軍政大權,最終司馬懿竊魏,三國歸晉。

司馬懿活得久,熬死了所有競爭對手。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就已經開始為官了,但是當時的他遠不如後期活躍,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很多人都說司馬懿善於隱忍,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謀士太多,曹操當時手下的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等人,根本用不上司馬懿。司馬懿是在曹丕時代才開始真正的發揮自己的才華,在曹睿時代達到了頂峰。曹操死後,司馬懿最終熬死了曹丕和曹睿,同時代的謀士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等人早就死了,老一輩已經凋零的差不多了,新一輩卻無人能夠壓制司馬懿。司馬懿的最後一個對手曹爽,根本不入流,前面靠著宗親的優勢,可是他哪裡會是司馬懿的對手。再者就是司馬懿的兒子能力強。虎父無犬子,老子英雄兒好漢,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個個都是有勇有謀之輩,司馬家最終能奪取大權,成為三國的贏家,光靠司馬懿肯定是不夠的。司馬懿去世之後,司馬家的統治並不穩固,當時接連發生了毌丘儉、文欽和諸葛誕的叛亂,最後都被司馬師和司馬昭一一平定,司馬家的政權才得以穩固,他們兩兄弟的才能可見一斑。而且最難得的是,他們兩兄弟關係極好,並沒有因為權力發生過劇烈的衝突。當時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便將自己的次子過繼給了司馬師。後來司馬師臨終之時,也選擇將權力交給了司馬昭,兩兄弟的感情實在難得。如果不是司馬懿的這兩個好兒子,恐怕司馬家剛剛到手的權力也不會長久。以上便是司馬懿笑到最後,成為三國最終的贏家的原因了。


feiguogong


我來大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介紹下當時的大背景,劉備不去復仇,意思就是當時孫權方面已經偷襲了荊州,而夷陵之戰沒有爆發,就是三國的版圖真正確定後的時代。

當時北方曹魏首腦曹操已死,曹丕繼位並且篡漢,魏國政權正式建立,其土地最廣,佔有人口最多,當時富庶的黃河流域之經濟軍事中心都在其掌握之中。西蜀方面劉備也於次年稱帝,後人稱為蜀漢政權,主要疆域範圍為四川、重慶及漢中一帶(雲南一直沒有真正統治,只是表面歸順而已),可以看出劉備政權地狹民少,在三個政權中是最弱小的一個。佔領長江中下游的就是孫吳政權,奪回荊州後實力大增且坐擁長江防線。

歷史上真實事件是這一時刻爆發了夷陵之戰,該戰役劉備方戰敗,損失兵力約有5萬多人,孫權方勝,但軍隊也有損失且沒有乘勝追擊,曹魏方面沒有趁吳蜀互戰的機會順勢而下滅其一方,所以版圖方面影響不大,主要影響是劉備方面損失了5萬左右的精銳部隊及不久後劉備病逝使得蜀漢損失了一位好的領導者。

但是個人的看法是,即使當時劉備沒有出兵攻伐孫權後來三家歸晉的格局可能還是不會變化。首先,從剛剛的地理格局及當時的經濟軍事實力上可以看出,三國中,真正有實力能統一天下的只有北方的曹魏集團。

在中國歷史上坐擁西蜀而佔有天下者,無不以關中為攻伐策源地而川蜀富饒為其後勤保障,秦始皇滅六國,劉邦統一天下都是如此。而只坐擁川蜀之地,因四川複雜的地理形勢在歷史上容易形成割據政權,但是出川進行統一戰爭難度也巨大。所以諸葛亮後期數次北伐目標都是以長安為中小的關中地帶,原因就是想據有關中以高屋建瓴之勢攻中原。

再講江東政權,自古江淮流域起家而成功佔領天下者,只有朱元璋而已,而朱元璋時代經過隋唐大運河開發及南宋的大力經營,南方經濟已經大大超過北方,為南方征服北方創造了一定條件,另外朱元璋個人才華卓越。而在三國時代的東吳遠遠沒有以上條件。君看,東晉、南朝四國、南宋政權,哪個能跨出長江與北方爭霸中原而最後勝利的。

中國地理形勢特殊,所以川蜀往往自成一家,長江以南也容易有割據政權,而北方比較亂,但北方一旦一統必定實力強勁。看幾個大概例子,東晉時代,東晉政權割據江東,據有荊州,前期基本與孫權的地盤差不多,那時候四川是成漢政權(較之蜀漢政權也不遑多讓),而北方那是戰火紛飛,政權更迭(完全無法與曹魏政權相提並論),但是江南及四川從來沒有因為北方的動亂不堪而北伐併成功的(統治者的安逸及無作為也是個很重要的理由)。隋末唐初,北宋初年都是割據政權不斷,四川、江南不乏梟雄割據,但最後實現大一統的都是來自中原的政權。

所以個人認為三國時代的蜀漢政權與東吳政權要統一中國很難,但是要謀求割據時間更長也許在統治集團更加英明的情況下是有可能辦到的。之所以還有個不確定最後是不是歸晉,那是因為曹魏集團後期及其腐敗,大失人心,所以司馬氏才抓住機會篡權得手。(而司馬氏集團不像很多集團一樣以實力取得天下,更多的是靠著一種對於士人階級的拉攏及結盟而成,手段比較溫和。所以在司馬氏統一天下後,雖然有過不少的舊勢力反抗,但是總體上全國還是屬於服從狀態。三國三個政權屬於東漢末期管理寬鬆而群雄逐鹿中而出,所以管理上治理上都是以較為嚴格的法治為主的,這種治理在一定時期內有積極作用,但是統治者一旦變得昏庸後很容易引起下層的不安。這也是為什麼江南在孫吳統治下的時間遠遠長於西晉統治的時間,但是當司馬睿渡江後振臂一呼而當地人願意歸順於西晉而不願回首東吳的原因。但是晉朝,確實是中國歷史中比較水的一個時代)。

所以我個人覺得,劉備不去報仇,哪怕傾全力與孫吳方面一起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很小。所以最終還是沒有影響三國的大勢。


阿踏米


所謂的劉備復仇,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夷陵之戰(或者叫猇亭之戰)。

戰爭結局:東吳勝,蜀漢敗。

戰後影響:蜀漢實力大減,幾年之內再也無力舉兵東征或北伐。

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基礎,那麼夷陵之戰便促使鼎立之勢逐漸形成。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三國歸晉這個大結局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如果夷陵之戰劉備集團能取勝,天下格局必會發生改變,那麼最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先來看一下劉備為什麼要堅決攻吳。

其一,荊州志在必得。

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諸葛亮曾經有過解釋:“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就是說,荊州不但是蜀漢的東大門,還能北抗曹魏,東據孫權。事實上,原來關羽鎮守荊州時,就對曹魏和孫權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所以才有後來的曹孫聯手,關羽敗走麥城,荊州易手。

其二,解除蜀漢北伐的後患。

劉備集團志在天下,佔據益州和漢中只是一個開始。畢竟他們的口號是“匡扶漢室”,所以說北伐勢在必行。如果對曹魏用兵,東吳在後方虎視眈眈,那就不得不防。劉備徵吳就是要解除這個後患。蜀漢的戰略目標就是取得勝利,致使東吳軍事實力嚴重受損。那麼多年之內,東吳將無力西進,只能偏安於江東,蜀漢北伐便暫無後顧之憂。

其三,為關羽復仇。

復仇,或許只是使得蜀漢攻吳的這場戰爭師出有名。雖然桃園三結義只是文學創作,但是,我們願意相信劉、關、張三人幾十年的感情確實存在。更何況,從起兵之日起,關羽就一直是劉備最為倚重的軍事將領,堪稱肱骨之臣。

如果蜀漢在夷陵之戰中取勝,甚至再重新奪回荊州,戰後影響將完全發生改變。

一、東吳一蹶不振,龜縮於江東,不足為蜀漢所懼。

二、曹丕初登大寶,正急於穩定內部,只能坐視蜀漢實力大增,而無暇顧及。

三、劉備不會過早死去,蜀漢實力將會有質的飛躍。

此時的劉備集團就可以發展生產,穩固政權,並且秣馬厲兵,從容佈局,為北伐打下堅實基礎。幾年後,荊州能做到固若金湯,一旦時機成熟,便可發動北伐。到那時,就不需要像諸葛亮那樣六出祁山了。或從漢中進攻關隴,或從荊州發兵南陽,甚至魏延之兵出子午谷直達長安,都可以一試。

如果歷史的走向是這樣的,結局一定會改變,或是推延,或是逆轉,或是……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史文書苑


你劉備不復仇?難道司馬懿就不攻蜀嗎?

魏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三國,是因為他們兵強馬壯,而且擁有將才、帥才、人才。而且整個國家的制度也相對比較完善,特別是曹操的唯才是舉招募了更強大的人才。

但是最後三國歸晉是由於主少國疑。也可以說是司馬家功高震主。


八零後愛做夢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水鏡先生早有定論,可是臥龍鳳雛劉備兩個都得到了,卻為何也沒得天下,這跟劉備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從劉備拜諸葛亮為軍師時,對其言聽計從,什麼事都依著孔明,後來入川不聽從龐統的上策直接殺死劉璋,以不忍心殺害同宗為藉口,反而間接害死龐統,到後來關羽遇害,張飛被殺,此時的劉備已經是皇帝了,劉備決意要為其二弟報仇,無論諸葛亮,趙雲等大臣如何勸說,劉備執意要復仇,聽不得任何忠言,反而說朕意已決,誰再敢言,立斬不赦。孔明的話不在聽從,以至於後開起傾國之兵伐吳,犯了兵家大忌,被陸遜火燒連營,夢斷白帝城,把蜀國多年的經營毀於一旦,這都與劉備的假仁假義性格有關,即使劉備不去復仇,歷史也還會三分歸晉的,愛民親民這都是劉備為了立業偽裝的,一旦成就霸業立馬翻臉,聽不得半句良言,這樣的人如何能一統天下。





奧聰


小說,劉備不去復仇,七十萬大軍尚在,西蜀元氣不喪。晉要統一,非常難。

先不說劉備的錯,千錯萬錯,關羽先錯。

關羽不死,荊州不失,劉備七十萬大軍也不會被燒盡殺絕。

如把關羽換成岳飛,劉備不像宋高宗那樣昏庸,諸葛亮更不像秦檜。

關羽雖然厲害,他在荊州也沒有發展出什麼新的力量,因為他眼高於頂,太過於自負,看不上別人。孤家寡人再厲害也有限,比如比他更厲害的呂布就是一個最好的教訓。可惜關羽沒有吸取這個教訓。

如果關羽有岳飛那樣的胸襟和智謀,結局完全不是那樣。

岳飛走到哪裡,就有許多英雄來投奔他。楊虎,餘化龍,何元慶,楊再興,伍尚志,高寵,鄭懷,張奎,羅延慶,陸文龍,曹寧,諸葛英……數都數不過來。

關羽則老是隻有關平、周倉、廖化、趙累、糜芳等寥寥數人。

雖然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但徐晃一來,他就有點奈不何了。

前線不能速勝,後院又起火了,呂蒙白衣渡江,暗襲荊州成功。

周瑜恨諸葛亮,呂蒙卻恨透了關羽。

因為關羽歷來看不起他,稱他為江東鼠輩,吳下阿蒙。

呂蒙開始不學無術,大老粗一個,武藝當然也及不上關羽。

文也文不得,武也武不得,關羽想,你不是我的菜,厲害的周瑜和魯肅已經死了,你呀!

孫權勸呂蒙讀書,呂蒙的能力在潛滋暗長,關羽毫無察覺。

呂蒙稱病,陸遜黃口小兒,更不是菜。

關羽放心得很,他把所有軍力都調往前線。

呂蒙重掌兵權……關羽前後受敵,腦袋搬家。

如果是岳飛,他自己率領大軍北伐,手下能徵敢戰之將又多,浩浩蕩蕩,于禁、龐德、徐晃、曹仁……全部摧枯拉朽。

於是,曹操遷都,司馬懿束手無策。

至於後方,岳飛派大將楊再興、岳雲、張憲主持,呂蒙、陸遜無隙可擊,只好望洋興嘆。

在岳飛北伐節節勝利的同時,劉備亦由西川起一支大軍,派張飛、魏延為先鋒,趙雲、黃忠為後應,馬超催督糧草……兩路夾擊,曹魏遂亡。

曹魏既滅,東吳孫權也不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