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曹丕為什麼要給於禁講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

孤白渡


于禁這位曹魏名將雖然在後世把他和張遼、徐晃等合稱為“五子良將”。但于禁這個倒黴蛋兒和其他四人比起來職業生涯可就坎坷許多了。荀林父和孟明視的事蹟本身是鼓勵他人的榜樣。但曹丕和于禁說起荀林父和孟明視可沒有鼓勵他的意思。正所謂殺人誅心,曹丕是借古諷今罷了。曹丕真正的用意是羞辱于禁。

于禁,泰安人。黃巾之亂時追隨鮑信平滅黃巾。鮑信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于禁跟隨曹操後首戰就是跟隨曹操討伐呂布。此戰中於禁接連攻下六座城池,立下大功。在之後的征討黃巾殘部和征伐袁術的時候都立下赫赫功勳。曹操也因此越發親近於禁。但曹操真正開始接納並且信任於禁是從宛城之戰。建安二年張繡投降曹操。曹操帶于禁前去宛城接收張繡一眾。但之後張繡又突然反了,曹操部隊被張繡擊潰,整個曹軍頓時亂成了一鍋粥。但只有于禁的部隊絲毫不亂,後來青州兵趁機搶劫不軌,于禁也不徇私順帶也抓捕青州兵。但部分青州兵卻向曹操誣陷於禁也造反了。于禁部下擔心於禁被人誣陷,所以勸他不要再管青州兵了,但于禁為了表達忠心,所以對屬下說“如今賊兵就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率軍先擊潰了追兵才派人向曹操請罪說明原委。曹操不僅沒有怪于禁,反而大肆封賞了于禁,認為他治軍有方。

官渡之戰前,曹軍實力遠遠不如袁紹大軍。但于禁卻和曹操請戰作為先鋒出擊袁紹。因為于禁被曹操大為稱讚。後來曹操派遣于禁和樂進率軍渡河攻打袁軍。于禁大破袁軍,斬獲頗豐。袁曹大戰時,曹軍士卒多有人害怕裹足不前,于禁親自督戰斬殺裹足不前者,重申了軍法嚴令士卒有進無退。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于禁的摯友昌豨投降曹操之後又再次背叛了曹操。後來昌豨勢窮投降了于禁。于禁為了對曹操的忠心,親自斬殺了自己的摯友昌豨。曹操知道後更加的看重於禁。並且在此提拔重用了他。

但之後的于禁就開始從巔峰跌倒谷底了。樊城之戰,于禁督領大軍前去支援曹仁,與關羽決戰。但關羽憑藉水淹樊城擊敗了曹軍。龐德戰死,于禁被俘投降。曹操得知于禁兵敗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這足以證明曹操對於禁的失望。後來呂蒙擊敗關羽,于禁再次來到東吳。在東吳于禁雖然受到孫權的禮遇。但于禁卻被東吳很多人所鄙視。原因就是因為他是一個俘虜。

曹丕繼位後,孫權向曹魏稱臣,並且把于禁也放回了曹魏。于禁回到曹魏後受到了所有人的嘲笑。當時于禁悲憤欲絕。曹丕雖然表面上安慰于禁,並且給於禁講解了孟明視屢戰屢敗,被俘後重新振作的事蹟。但實際上曹丕卻下令畫師畫下關羽大戰龐德,龐德死戰以及於禁投降的故事。曹丕這是“殺人誅心”之法。果然于禁看後羞愧的不能自已。最終抑鬱而亡。于禁死後曹丕也十分的苛責于禁。親自下令給了于禁一個惡諡,名為厲侯。

坦率的講,在於禁的事情上,曹丕顯得過於小家子氣了。從此事也可以看出曹丕沒有什麼容人之量。且不說其他,但但就是于禁一生所為曹魏立下的功勞也該如此苛責他。而且司馬懿也評價給於禁,他表示樊城之敗是因為不可抗力的水患原因。並不是因為于禁排兵佈陣的問題。雖然于禁投降有失體面。但曹魏如此對待于禁未免有些過分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因為于禁投降關羽的經歷,曹丕視之為對曹魏的背叛,早已對其深痛惡絕。

曹魏七軍在樊城外被江水所淹,龐德被生擒後拒不投降,關羽下令將其處死,而於禁卻選擇了歸降。曹操得知,哀嘆了很久:“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惪邪!”曹操感慨的是對於禁的失望,而曹丕絕對沒有其父的胸懷。講荀林父、孟明視這兩個故事,表面是勸慰于禁,其實就是為了羞辱他,也是準備嚴懲他的開始。

荀林父,春秋時期晉國名將。公元前597年,荀林父率軍和楚國軍隊交戰於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邲之戰。晉國將帥意見不合,各自為戰,以致大敗。戰敗歸來,荀林父自請死罪。士貞子勸諫之下,晉景公讓荀林父官復原職。其後,荀林父吸取教訓,在之後的對外戰爭中多次獲勝,立下赫赫戰功。

孟明視,春秋時期秦國名將,名臣百里奚之子。公元前628年冬,孟明視率軍攻打鄭國,被牛販子弦高所騙,無功而返。歸途中,在崤山又被晉國軍隊伏兵擊敗,全軍覆沒,孟明視被俘。僥倖放還回到秦國,兩年後,孟明視再次敗於晉軍。經此兩敗,孟明視開始臥薪嚐膽,秣馬厲兵。公元前624年,孟明視率軍征討晉國,背水一戰,終於擊敗了晉軍,奪取數座城池。

荀林父戰敗,願以死謝罪;孟明視被俘,知辱而不怠。兩人都是屢敗屢戰,最終取勝的典範。另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自己國家和君主的忠誠。反觀于禁,在曹魏為將三十年,有勇有謀,立功無數,深得曹操信任。然而樊城一敗,便投降求生,豈不愧於良將之名?

曹丕不是曹操,會感念于禁三十年追隨之情。他此時已經登上帝位,君臨天下。在孫權稱臣,將於禁送回魏國後,曹丕終於發作,儘管這個發作很“婉轉”,很“溫柔”。“樊城之戰,水災暴至,非戰之咎。”說的很好聽,做的也很好看。讓于禁擔任安遠將軍,講完故事就命于禁出使東吳。鬚髮皆白,憔悴不堪的于禁剛被東吳送回,如果再到東吳去,這就是要讓于禁再次受辱。這還沒有結束,曹丕還要于禁去鄴縣曹操陵墓祭拜,他已經為于禁備下了大禮。於是,于禁在陵屋看到了早已畫好的圖像,那是他不堪回首的過去: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伏。這時的于禁應該明白了,曹丕已不容他。

羞憤交加之下,又引發重疾,不久于禁死去。曹丕仍然沒有放過他,追諡他為“厲侯”。

君王多寡恩。

這個惡諡,足以說明一切。









史文書苑


于禁戎馬一生,殺敵無數,建不世之功,享萬人敬仰。在外姓將領中,于禁可謂第一人,張遼、徐晃等人不敢與之並列。但這一切卻終結於襄樊的一場大水,于禁以上將之尊,卑躬屈膝,投降關羽。其中原由,後世不可知悉,但在當時,于禁足可謂英名掃地,人人厭棄。

後來,關羽授首,孫權將其送歸曹魏,當時明主曹操已死,新帝曹丕接見了于禁,並對他說了兩個人的故事。

《三國志·于禁傳》:文帝踐阼,權稱潘,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瘁,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

曹丕說的荀林父、孟明視是誰?對於禁說這兩個人又是什麼意思呢?

荀林父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將。他在晉文公建立霸業的過程中逐漸展露出才華,每戰必勝,成為晉文公麾下重要將領。到了晉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著名的城濮之戰還沒有爆發,荀林父就擔任晉文公的御戎,負責駕駛國君戎車,是晉文公的親信。

在晉文公四年,也就是前632年,晉文公為抵禦異族——狄,而編制了三支步兵精銳,荀林父因其才能出眾,擔任了“中行”的主持。“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擔任了中行的主持。後來晉文公亡故,晉景公繼位,荀林父作為元老重臣,得以出任中軍元帥,主持國政。

這一切對於一個將領來說,是多麼完美而順暢的生涯。但命運往往不可捉摸,荀林父也想不到,他將面臨的是怎樣一場慘敗。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新任中軍元帥不久,執掌國政未穩,奉命率師與楚交戰,也就是著名的邲(bi4) 之戰。

當時荀林父率軍前去救援被楚國攻擊的鄭國,剛到達黃河邊上,就有消息傳來,鄭國已經和楚國講和。荀林父見此,知道事不可為,就要班師回朝。但不想中軍副將不遵號令,竟擅自渡河。荀林父不忍拋棄晉軍士卒,只好率大軍同渡黃河。

楚莊王見其將帥不和,荀林父掌軍不穩,立即命孫叔敖揮軍北上,與晉軍對抗。

荀林父久經戰陣,敢渡過黃河,自然也不怕楚軍來攻。但荀林父不知道,他面對的敵人不只孫叔敖,還包括自己的麾下將領魏錡和趙旃。原來此二人求官不得,心生怨念,想坑荀林父一把,便擅自對楚軍發出戰書,要決一死戰。

楚國橫行,就是憑藉楚人的蠻勇,哪裡會怯戰,楚莊王當即採納令尹孫叔敖的意見突襲晉軍。荀林父不備,驚慌失措,下令晉軍渡河後退,擊鼓宣佈說:先渡河者有賞。晉軍上軍與中軍大亂,為爭得獎賞與逃命機會,竟向同胞祭起屠刀。先上船的兵卒亂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斷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來。

此戰晉軍大敗,國力衰退,失去爭霸實力。楚國由此奠定了稱霸基石。

荀林父回國後,向國君請死。晉景公因士貞子的勸諫,竟讓荀林父官復原職,統領晉軍上下,行困獸猶鬥之舉。

荀林父感動莫名,痛定思痛,作戰常深思而行,嚴行軍紀。一番整頓,荀林父統領下的晉軍竟煥然一新,先是以一場戰役逼迫鄭國解除與楚國的同盟,復與晉國結盟,穩定了晉國的政治地位。

後來又在晉景公六年,也就是公元594年,荀林父大舉興兵,一舉攻滅舊為邊患的赤狄,佔據了大片土地,為晉國建立了不世之功。但荀林父在邲之戰後,所有的戰爭意圖,其實都是為自己贖罪。這次大勝,也是荀林父在政治軍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後一次功績。

不久,年邁的荀林父自覺彌補了邲之戰的過失後,宣佈退出晉國政壇。

再回到曹丕與于禁身上。于禁的戰敗與荀林父何其相似,曹丕以荀林父與孟明視的故事寬慰于禁,其實就是希望他重新振作,以功績洗刷恥辱。但不知為何,曹丕後來又在曹操的陵墓刻上羞辱于禁的壁畫,令于禁羞慚而死!是見於禁萎靡不振,下的一劑猛藥?還是曹丕的舊病復發,故意羞辱?

就是這樣開心


欲知其中緣由,需先從荀林父、孟明視說起。

荀林父(?-公元前593年),春秋中期晉國正卿、中軍元帥。歷侍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

晉文公三年(前633年),擔任晉文公御戎(文公戰車司機)。文公四年(前632年),文公作三行(上中下三支軍隊)以御狄,荀林父擔任中行主持。其後歷任上軍佐、中軍佐,至景公時出任中軍元帥。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任中軍元帥,率師與楚進行邲之戰。荀林父率師救鄭。部隊行進到黃河邊,得知鄭國已與楚國講和,荀林父意欲回師。中軍副將先彀不聽號令,擅自渡河,荀林父被迫下令全軍渡河,駐紮於邲。

楚軍由楚莊王親自指揮,採納伍參的建議,利用晉軍諸將分歧、行動不一的弱點,命令尹孫叔敖帥全軍出其不意、掩擊晉軍。荀林父驚慌失措,命令全軍渡河後撤,宣令:“先渡河者賞”。晉軍自相砍殺,大敗而歸。

荀林父回國後請求處自己以死罪,晉景公打算答應。士貞子求情說:“楚國已經勝了,何必殺了荀林父來增加楚國的勝利。困獸猶鬥,況國相乎!給他個機會,戴罪立功吧。”景公於是讓荀林父官復原職。

其後荀林父吸取教訓,注意全軍貫徹同一軍事目標,統一指揮,統一行動。不久又發動了一次示威性伐鄭戰役,迫使鄭國與楚國背盟,和晉國重修舊好。

晉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師滅亡赤狄。為此景公賞賜他狄臣千家,賜予士貞子瓜衍之地。不久,荀林父為彌補邲之戰的過失,宣佈退出晉國政壇。

孟明視,生卒不詳,百里氏,名視,字孟明,百里奚之子(一說百里奚本人)。春秋時期虞國人,秦穆公的重要將領。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打算接替晉國去做中原霸主,孟明視是這一戰略的堅定支持者。公元前628年冬,秦穆公不顧蹇叔等人的勸阻,拜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興兵征討鄭國。孟明視率軍行至滑國,路遇鄭國商賈弦高。弦高得知秦軍去攻打鄭國,一面派人通知鄭國,一面冒充鄭國使臣趕著十二頭牛、帶著四張牛皮去慰勞秦軍。他對孟明視說:“我國國君聽說秦師將到鄭國,特派我來慰勞將士們,鄭國願意供給秦軍糧草,保證秦軍安全。”孟明視認為鄭國已有防備,意欲回師,又擔心回國獲罪,於是回身滅了滑國,滿載寶貨,取道而歸。隊伍行至崤山附近,被晉軍伏擊,全軍覆滅。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

幸得晉襄公的母親文贏(秦穆公的女兒)周旋,孟明視三人被釋放。秦穆公穿著喪服在城門口迎接孟明視等人,秦穆公說:“我沒聽蹇叔的勸阻,害你們喪師受辱,都是我的過失”。孟明視被秦穆公的寬宏大量所折服,此後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秦穆公。

公元前625年,秦穆公命孟明視率四百輛戰車攻打晉國。雙方在彭衙交鋒,秦軍再次戰敗。孟明視內心慚愧、無地自容,自己上了囚車,希望秦穆公處死他。秦穆公對他勉勵一番,仍然信任如初。

公元前625年冬,晉國聯合宋、陳、鄭攻打秦國。晉國一再挑釁,孟明視都不予理睬、戒令堅守,每日訓練兵馬、埋頭苦幹。秦國連丟兩城,秦人憤怒,朝堂上對孟明視攻訐不斷,秦伯對他反而信任有加。

公元前624年夏,孟明視向秦伯請戰,率五百戰車攻打晉國,渡過黃河後,秦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敗晉軍,所向披靡,連克晉國數城,史稱王官之戰。

公元219年,于禁在樊城被關羽打敗後投降。關羽敗走麥城後,于禁被吳國抓獲。公元221年,于禁被孫權遣回魏國。

曹丕給於禁講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希望他像荀林父、孟明視那樣吸取教訓,東山再起,為國立功。與其說他是在勉勵于禁,不如說他是在自我標榜秦穆公、晉景公的胸襟氣度,然而曹丕遠不如秦穆公、晉景公。不久之後,曹丕派于禁出使吳國。出使前,去祭拜曹操,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此,羞愧得病而死。


琢璞玉者


兩人都被敵人俘虜過,“秦穆公不替孟明"。倆位都忍辱負重,刻苦訓練,後來都報了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