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我給新近上映的《決戰中途島》打四顆星,如果滿分是五顆星的話。

在所有的電影類型中,戰爭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因為一部優秀的戰爭片,對於資金,技術,演員,導演,編劇,道具,特技等等在內的所有因素都是一道巨大的挑戰,能夠做到門門優秀的作品,怎麼可能會不好看呢?就算你闖過了前面的九九八十一難,後面還有剪輯這道鬼門關藏在後面,比如栽在剪刀手下著名的悲劇選手,《天國王朝》,劇院版和導演剪輯版簡直就是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兩部電影。

除了影片自身附帶的這些技術因素光環加持,戰爭片宏大的場面背後的血腥和殘酷,其實和人類,這種花了幾千萬年進化到食物鏈頂端的生物藏在內心深處的嗜血本質,還是有那麼一絲半縷的潛在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蜂擁而入到電影院裡面,享受一場視覺盛宴的同時,獲得心理內部深處的共鳴,所以好的戰爭片一定是叫好又叫座的。

從這些普通的標準來說,《決戰中途島》完全達標,幾近完美。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題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標誌性轉折點,中途島大海戰,但凡上過小學歷史課的人都知道這麼一檔子事兒。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航母對轟,最終結果以美國人4:1大敗日本人而告終,宣告了一度不可一世的太陽旗在太平洋上空再也沒法耀武揚威了,這個題材足夠大,足夠引人注目。要是說到情節曲折,弔詭奇詐,更是堪稱一絕,戰前美軍破譯日軍通訊密碼,預設埋伏,關門打狗,“約克城號”航空母艦近乎奇蹟般的火線復出,還有那已經永垂青史的“南雲忠一魔鬼五分鐘”,這種任何一個編劇都想不出來的神來之筆居然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寫劇本的人來說,不用任何藝術加工,直接原封不動的搬上大屏幕就足夠吸引人了。

導演,羅蘭·艾默裡奇 Roland Emmerich,如果你還記得一部名叫《獨立日 Independence Day》的老片兒,那你一定會對他調度大場面的能力一百二十個放心,畢竟老爺子當年把外太空都玩得溜溜的,拍個海戰啥的,那還不是手到擒來嘛。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事實確實如此,錢花到位了,都不是問題。一捆一捆的美元燒下去,出來的效果自然是槓槓滴。除了精益求精的復刻原版道具之外,這次劇組並沒有採用當下最流行的3D技術,而是老老實實的玩起了懷舊味道十足的2D拍攝。從影院的觀賞效果來說,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如果鏡頭會說話,那它就是在自己講故事,緩緩流淌的時光雕刻感覺,會讓人心醉。

古往今來,拍攝戰爭片有一個很大的難點,就是出場人物眾多,群戲的調度不僅考驗導演的指揮藝術,演員的表演能力,同時對於如何選擇演員來說,一樣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畢竟穿上制服之後,裹得嚴嚴實實,加上每個人的出場時間不過那麼幾分鐘,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的抓眼球,又要做到雜而不亂,各有千秋,無疑不是一個輕鬆地活計。

《決戰中途島》這回幹得不賴!一方面得益於諸多實力派的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傾情出演,比如飾演尼米茲海軍中將的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蠻牛哈爾西的扮演者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日軍一哥山本五十六的扮演者豐川悅司 Etsushi Toyokawa,與艦同亡的山口多聞的淺野忠信 Tadanobu Asano等等,無一不是業內翹楚,另外一方面得益於重點突出的人設規劃,比如創下一次戰鬥兩次重創敵方航母的美國海軍王牌飛行員迪克·貝斯特Dick·Best,出場伊始,就是一幅天不怕地不怕,老子天下第一的遊俠做派。雖然看電影的每個人都知道他一定會把戰鬥機平平安安的降落在航母甲板上(沒理由主角半個小時就去領盒飯),但是真的看到搖搖欲墜的飛機落在了甲板水線之下,還是小小的吃了一驚,這樣自然也就會記住這張臉,後面欣賞他的英勇事蹟之時,也就不會發生張冠李戴的尷尬。同樣還有那個剛愎自用的南雲忠一,中途島海戰日軍失敗最大的責任承擔者,影片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國村隼 Jun Kunimura的表演很有張力,寥寥幾句盛氣凌人,古板教條的訓斥很快就把他的形象勾勒出來,為了後面的劇情鋪墊做好了暖場功夫。

諸如此類的優點還有很多處,就不一一贅述了。其他諸如配樂,特效,化妝等等,可以說《決戰中途島》一定對得起你手中的電影票,整個觀影過程非常的流暢,平滑,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非常舒服。所以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心裡是滿足的。

但是(它又來了),對於一個有點苛刻的影迷來說,僅僅是滿足,似乎還不夠,尤其是當年冷靜下來,開始打算寫點什麼的時候,總覺得心裡好像少了點什麼。那種感覺,如果套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一通操作猛如虎,突然覺得索然無味,一陣空虛……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為什麼呢?竊以為原因有三,丟出來拋磚引玉吧

首先是片長的問題。影片全長136分鐘(大陸版剪了2分鐘,不影響整體劇情和觀影感受),考慮到院線的實際需求,這已經是近乎極限的長度了。問題是導演講了三個故事,從偷襲珍珠港,到杜立特轟炸東京,然後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中途島。從尊重歷史,保證劇情結構完整,方便觀眾入戲的角度來說,沒問題,可是這麼一整,時間成了問題,準確的說,影片的結構成了一個問題。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一開始導演花了差不多近三十分鐘講了珍珠港,又花了差不多二十分鐘講了轟炸東京和珊瑚海大海戰,七扣八扣,留給中途島的時間就只有九十分鐘了。再去掉那些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的段落,留給人物表演,情節推進的時間就嚴重不足了。比如最精彩的密碼破譯,無奈之下只能大大的被弱化了。

對於觀影者來說,這樣一種面面俱到,但是平鋪直敘的結構很容易感到乏味和疲勞。就算是坐在電影院裡的時候,被炫目的視覺體驗一時迷惑,出了影院回味一番,還是會覺得悵然若失,而且越是回憶,越是會覺得有點遺憾。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其次是人性的深度挖掘。現在已經是9102年了,人們對於宏大歷史事件的認知和三十年前,羅蘭·艾默裡奇拍攝《獨立日》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簡單說,人們已經不再相信單一的臉譜式面具,好人壞人的界限不再是那麼的涇渭分明,好人也有缺點,壞人同樣有優點,更不要說立場轉換之下,好壞更加難以定義。比如《硫磺島來信》和姊妹篇《父輩的旗幟》在這方面就做出了劃時代的探索。

《決戰中途島》裡面輕描淡寫的帶了一筆,但是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好像是戴著面具在演戲,和上一部同樣是經典的二戰題材的作品《敦刻爾克》(參見拙作:靜水流深)相比,這部有點令人感到扼腕了。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最後一點,審美疲勞。這個倒不全是本片創作人員的責任,而是在時代變革的威力之下,所有的標準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舉個例子,美軍攻打伊拉克,是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可以在電視屏幕上以近似現場直播的形式近距離觀察一場戰爭是如何進行的,原來和以前電影裡面拍出來的不一樣啊。這樣一種視覺傳播的新型方式,給傳統的戰爭片帶來了新的挑戰,怎麼拍出更加真實的戰爭畫面?因為現在的觀眾比以前懂得可是要多不少了,老一套的三板斧不好使了。

很快,我們看到了《黑鷹墜落》,《美國狙擊手》,《風語者》,《拯救大兵瑞恩》,《獵殺本拉登》,《天空之眼》,《血戰鋼鋸嶺》等等一大批新類型戰爭片,無論是在視聽特效技術還是主題內容情節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種感覺就像是詹姆斯·邦德遇到了傑森·伯恩。

時代變了。真的變了。這個大概可以解釋我看完《決戰中途島》之後頗為複雜的感受,覺得很熟悉很親切,但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彩蛋:片中那個出現在中途島戰場,一直神叨叨要拍戰地電影的角色,其實為了致敬約翰·福特。這位大導演確實在1942年中途島大海戰爆發之際親臨戰場,日軍飛機轟炸美軍陣地,他果然如同片中所描繪的一樣,抱著攝影機衝上屋頂,即使被子彈打中負傷,依然拒絕下火線,要求助手繼續拍攝這種千載難逢的真實經歷。這段影片後來成為紀錄片《中途島戰役》的重要部分,並且在次年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PS: 作為李安的迷弟,看了《決戰中途島》,才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當年他拍攝《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到底意味著什麼,又是付出了怎樣的一種努力。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