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鄒平的歷史與發展——范仲淹的過往之城

一生先憂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提起范仲淹,這句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一生為官40年,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能將,在朝廷為良相”。

《長山縣誌》記載,該祠始建於宋治平二年(1065年),系邑人知縣韓澤倡議並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此間歷經朝代更替,時壞時修,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距今也已130多年,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鄒平的歷史與發展——范仲淹的過往之城

據史料記載:博山是范仲淹的母親謝氏的孃家,也就是說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生於公元989年,在他兩歲時父親範墉(yōng)病故,母子貧困沒有依靠,幼小的范仲淹跟隨母親謝氏改嫁給了山東省鄒平市長山鎮的朱氏家中,范仲淹也改從了朱姓,取名朱說(音同悅),直到公元1011年才離開長山,到外地求學。

鄒平的歷史與發展——范仲淹的過往之城

範公祠正門前面的牌坊

范仲淹的童年

范仲淹的幼年時光過的十分艱難。幼小的范仲淹在朱家經常受到虐待,他的母親感到非常傷心,把范仲淹送到了附近的醴(lǐ)泉寺借宿讀書。寺內的生活清苦,他每天只能煮一碗稠粥果腹。為了不讓飢腸轆轆影響到自己讀書,他在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拌點醋汁,吃完繼續讀書,這便有了“劃粥割齏(jī)”的典故。

鄒平的歷史與發展——范仲淹的過往之城

劃粥割齏

因為母親一直隱瞞,直到22歲范仲淹才得自己隨母改嫁的身世,隨後毅然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1015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從此開始自己的仕途。

鄒平的歷史與發展——范仲淹的過往之城

范仲淹

啟迪後世

范仲淹在長山期間的讀書時光,可以說給他一生的發展成就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范仲淹少年讀書處在附近山上的醴泉寺,早在范仲淹遠征西夏時,當地百姓就重修了醴泉寺,並修建“範公讀書堂”。現如今卻成了最好的思想文化教育基地。

鄒平的歷史與發展——范仲淹的過往之城

範公祠正門

范仲淹去世後不久,又在堂前豎起了“

范文正公讀書處”石碑,以後陸續建起上下讀書堂、範公祠、範公泉、範公讀書洞等。

看到這裡的小夥伴們可以在文章下方發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見解,或者你還想知道濱州有什麼著名的景點和特色美食,在文章下面留言小編會為大家一一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