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心願》南陵人祖籍無為縣泉塘濡湏何氏,蕪湖市何氏宗親會何國忠


《心願》南陵人祖籍無為縣泉塘濡湏何氏,蕪湖市何氏宗親會何國忠

何氏先祖祭奠牌位

《心 願》

小的時候,有模糊而又深刻記憶的一件事,我家袓墳從別的地方遷至我們村(注:南陵縣三里鎮峨嶺鄉熱愛村)的老墳山"棺材千"山上,伯父、父親、堂兄等人挑著裝有祖先殮骨的很多長條形木箱。奶奶牽著我的手遠遠的看著,那時候只知道大人們神色凝重,我也少了平常的嬉鬧。

可能是因為那個年代人口急劇增漲,向田地裡要糧食的原因,農村到處墾荒開地造田。原來袓先的安葬地要被那個地方的村民們開墾用作田地,遷墳也是迫不得已!

隨著年齡一歲一歲的長大,後來爺爺帶著我上墳,大年三十、清明、七月半、冬至,年年如此。清明是掛紙,七月半和冬至是燒紙錢,大年三十上墳更講究一些,奶奶在家準備好三牲碗,爺爺帶上酒壺、酒杯、炮竹紙錢等,一起裝入一個大竹藍,到每個祖墳前都要一樣一樣擺上後斟滿酒祭拜,然後燒紙錢放炮竹,默默許願再叩頭三拜!年復一年,我也記得每位祖先的墳墓位置,且終生不忘!

在我的記憶中,所記得大人們經常提到的祖先墳墓都葬在何衝的"棺材千"山上。幾年前的一個清明節,偶聽得父親說要到太公墳上去掛紙錢,墳墓葬在"義地",義地即貧窮人家老人去世之後的葬身之地,當年太公去世因"犯空門"一個甲子年,故六十年不可動,成了一座孤墳。且離我們家很遠,我當時也沒多在意,只是心裡留了些印象。後來父親斷斷續續的講述了一些苦難的家史,七十年前,也就是解放前夕,一年中家裡死了四口人,先是太公去世,再是奶奶產後身亡,留下的幼兒因無奶水夭折,爺爺在當年也因急病撒手人寰。茅屋風搖,家徒四壁,留下七歲的伯父和四歲的父親,後來伯父寄養在堂叔爺爺家,伴隨著苦難一起長大。我父親很幸運,姑奶奶領養了父親並視如己出,姑爺爺姑奶奶也就是我們的親爺爺親奶奶,待我們視如珍寶,恩重如山!苦難磨鍊了意志,也強壯了體魄,伯父和父親現已年近八旬都身體硬朗!

幼小失去父母的伯父和父親從未忘記祖先,也從未忘卻根源!自我們從小懂得一些事情的時候,常常講述我們祖先是從江北一個叫"何家八房"的地方遷來,告訴我們的字輩,幸得有這些深刻的記憶,我們找到了先人的祖籍地,並與族人們一起積極參與家族修譜建祠,發揚傳承家族文化,敦睦宗親,啟育後人!

《心願》南陵人祖籍無為縣泉塘濡湏何氏,蕪湖市何氏宗親會何國忠

蕪湖市無為縣寶德堂濡湏何氏續譜儀式

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姊妹多人陪父親一起去上老太公墳。又聽父親說起往事,他大約十多歲時候,另外一位姑奶奶帶他來上過墳,他牢牢的記住了祖墳的位置。他幾乎每年清明都來上墳,後來還將墳墓修整了一次,那時候他年輕,有體力,墓修得很高,至今看起來還是隆滿。原來太公墓前是有一塊碑,那是很久以前奶奶為太公立的。後來附近村民挪作他用了,父親找回來後又重立了,再後又被別人移走了並無法找到。父親憤憤的講述和失落的表情,使我有了一個心願,今年冬至一定要給太公重新立碑!

國慶節之後,我請友人做了上好材料的墓碑,並約定家裡的兄弟在冬至立碑修墳。因天氣預報冬至前後幾日有雨,故提前動工,己亥年冬月十九日,天高麗日,和風宜人,父親和我還有二弟及妺夫,我們四個人用竹槓麻繩抬起石碑,沒想到碑很重,約三百斤左右,走了一段上坡地,中途休息了兩次才到墳前。碑立好之後並將墓作了修整,煥然新貌!我們燃炮燒紙叩拜之後,父親大著嗓門說話,講述著先人們的一些身世和經歷,看到他老人家喜悅的表情,我從心裡感到踏實和高興,完成了一個心願!也替父親了卻一個心願!

回顧家史,聽老人們的傳說,雖只有片斷的記憶史料和不完整的講述,但尋根問祖在我心裡一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根據幾代先人的年齡及輩份推算,也根據現住南陵的族人分佈情況分析,大約在清同治年間,我的高祖那一代人至少三位兄弟以上從祖籍地"何家八房"遷至南陵城郊。因家譜在文革期間被毀,現無法考證,也不知他們一共多少人是什麼原因遷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為了討生活謀生存,因為那個年代是中國積貧積弱之最、民生飢寒交迫之最的時代!他們兄弟或是幾個年輕人或是幾家拖兒帶女結伴一道渡大江過坎坷艱辛跋涉,憧憬著對江南美好生活的嚮往,一路風雨霜雪,一路辛酸苦辣!

我時常想象先人們的經歷,好像身臨其境一般,這也許是心靈的相通或是血脈的相連!時光荏苒,百年已過,我們後人出生在這個美好的盛世時代,是因為先人們經歷了我們無法想象的血淚艱辛歷程,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

我也時常想到,人的一生究竟什麼才是最重要?事業有成、名利雙收、榮華富貴等都是值得追求與肯定的,人生一世不過百年,而後"一切"迴歸自然趨於平靜,但最值得最有意義的是精神文化傳承!中華五千年,傳承的不是財富而是優良的傳統文化!

我時常有個心願,做一些家族文化傳承的事,這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份子。也是為了彌補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那就是我們無法知曉先人的歷史經歷!縱然有特定的時代原因造成,但願能從我們當代人有所改變,使我們的後人們不能有這樣的遺憾,銘記家史,不忘根本,牢記民族歷史,不忘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近年來,我們家族修譜建祠,正是出於這樣的理念!感謝為此付出辛勞的宗親們,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此刻我想每個炎黃子孫都有同樣的心願!

何國忠 農曆己亥年冬月廿二
曁公元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編者按:
作者何國忠
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三里鎮鵝嶺人
無為縣泉塘祈雨村寶德堂濡湏何氏後裔
蕪湖市何氏宗親會首任會長
蕪湖市某民營企業負責人

《心願》南陵人祖籍無為縣泉塘濡湏何氏,蕪湖市何氏宗親會何國忠

蕪湖市何氏宗親會成立慶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