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記原五機部20院院長楊蔭桐(上)

​口述:蔡寅生 文字整理:劉曉峰

編者按:筆者於2015年底首次見到楊蔭桐院長,在很多兵器工業的檔案與資料當中經常見到很多耳熟能詳的老專家的名字,楊院長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12月,聽到楊院長去世的消息,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他慈祥的笑容和睿智的目光,耳邊縈繞著他對我說的鼓勵的話。於是我找到了與楊蔭桐院長共同工作幾十年的原兵總辦公廳蔡寅生主任,蔡主任講述了他的老戰友、老領導——楊蔭桐點點滴滴的故事,也以文的記述表示對楊蔭桐院長的緬懷!

火箭彈設計師

在我國地面常規兵器大家族中,總能看到一款熟悉的火箭炮的身影,看到它不由得想起了楊蔭桐院長。這門火箭炮是我國自行研製、最早列裝的制式裝備63式107毫米火箭炮。它的設計者是誰?我一直不知道,直到退休後,研讀兵工史,才知道火箭炮的設計師是崑崙廠的吉松英,而火箭彈的設計師竟然是我身邊的老領導楊蔭桐。

107毫米火箭是中國野戰火箭炮系列中的小弟弟,它是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第一批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武器之一,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人背馬馱”的思想精髓,是頗具中國特色的經典產品。它在國內名不經傳,也沒有獲得過什麼很高的大獎,但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它曾經大量出口過很多國家,創收了不菲的外匯與經濟效益,在世界上“戰功卓著”、美名遠揚。據說1972年越南解放軍奇襲並重創美軍邊和機場,立功者是它;據說2005年襲擊停泊在約旦亞喀巴港的美軍大型軍艦的火箭也是它。雖然這些消息未從官方得到證實,可是人們至今仍能經常從電視新聞中見到它的身影,也可以從網站上讀到不少國外軍事評論家對它的褒獎與讚譽。2000年出國訪問,在某個國家的炮兵司令部門前,我居然看到了它像中國鎮宅的石獅子一樣佇立在炮兵司令部的大門旁,令我分外驚喜。

該炮的設計極具人性化,大多數部件不需要工具就能快速分解結合,拆開後的單個部件重量不超過30千克,一發火箭彈也僅有18.8千克,都在單兵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該炮各部件的特點是:上不過頸,便於抬頭;下不過臀,便於跨步;寬不過肩,便於通過;重心貼身,防止扭腰。

該炮操作簡便,除了在炮架上進行12管射擊外,還可以用四管、八管等多種方式進行簡易射擊,田埂、土坎、塹壕、胸牆等都可以作為發射平臺,用簡易瞄準具和兩根導線、3~5節乾電池即可實施。評論家稱讚“這種炮天生就是為游擊戰而存在的”。

我國自主設計的不同於國外口徑的槍、炮與火箭有幾種,唯獨107火箭炮大量出口。半個世紀過去了,107火箭炮仍然活躍在多個戰場上,足見它的生命力何等之強。中國兵器的歷史上永遠應該記住107火箭炮,記住楊蔭桐與吉松英的大名。

楊蔭桐是我的老領導,從20院劃歸五機部時就在一起工作,在兵器部科技局時他是我的頂頭上司。幾年前,我登門拜訪他,想從他那裡挖出些中國兵器的史料。他沒有講107火箭,沒有講雙35高炮和155加榴炮的引進,只講了122毫米火箭彈掉彈技術關鍵點的攻克。上世紀70年代末,122火箭彈的生產線已經建成,準備批量生產,但是射擊過程中經常出現中途掉彈現象,原因不明,部裡很著急。李玉堂副部長親自點將,要楊蔭桐掛帥,組織技術攻關。最後,在楊蔭桐領導下,科研局組織有關單位,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工作,終於找出了原因,火箭發動機隔熱塗料不過關,發動機被燒穿,從而引起發動機爆炸而掉彈。科研局立即責成非金屬材料所攻克隔熱塗料技術關鍵,才使122毫米火箭得以通過了設計定型試驗。

記原五機部20院院長楊蔭桐(上)


科研管理顯身手

其實,楊院長不講我也知道,雙35高炮與155加榴炮的引進,他和李洪昌是最主要的推手、最大的功臣。沒有他倆就沒有35高炮與155火炮的今天,是他們的慧眼與卓見,是他們堅忍不拔的堅持,是他們正確的領導與細緻的工作,成就了這兩個項目的奇蹟。

如今,雙35高炮與雙35自行高炮都已經裝備部隊,先後參加了60週年國慶閱兵與2015年93大閱兵。如今,155火炮也已經由一門炮六種彈發展成了一個包含牽引炮、自走炮、自行炮、車載炮、岸防炮等多品種、39/45/52倍不同口徑的火炮大家族,彈藥品種也有了很大發展,而且還發展成了一個包括自行炮、彈藥車、指揮車、偵察車、偵校雷達、氣象雷達、搶救車在內的機械化、信息化的現代化武器系統。155火炮系統已經成為北方公司出口的重要支柱,成功出口科威特、沙特、阿爾及利亞、埃塞俄比亞、緬甸等多個國家,為我國外貿事業的發展、為我國火炮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地面武器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歷史已經證明,這兩種火炮引進的決策是正確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是成功的,特別是155引進是改革開放以來,低投入、高產出,經濟效益最好的引進項目之一,也是國防效益、技術效益最高的引進項目之一。

記原五機部20院院長楊蔭桐(上)


飲水思源,當我們享受著引進的巨大紅利時,可曾想到過當初引進工作的艱辛?我不是這兩個引進項目的親歷者,沒法告訴大家楊院長與李洪昌局長他們在談判場上曾經經歷過多少次激烈的唇槍舌戰。只有一次,那是1987年年底,雙35高炮簽約談判進入最後階段,趕到瑞士主持簽約的裝備部副部長曹剛川與國家機械委副主任唐仲文都已到達。可是合同價格還沒有達成協議。當時美元貶值得厲害,瑞方為轉嫁匯率風險,堅持實行浮動價格,毫不退讓,這使我方很為難。楊院長把我找去,介紹了瑞方的報價方案與談判形勢,讓我研究能否將我方的風險降到最低。所謂浮動價格,是指合同價格隨著物價指數與通貨膨脹指數的波動而浮動。研究價格問題,這對於我這個“會計盲”來說,實在是個摸不著頭腦的難題。為了完成楊院長交待的任務,為了國家利益,我虛心請教老會計,請教商務參贊處,絞盡腦汁,終於在他們的報價方案中找出了一個漏洞,逼著瑞方把浮動基數一下子砍掉了一多半。合同順利簽訂,我們與曹剛川部長、唐仲文副主任以及楊蔭桐、李洪昌等代表團的成員在瑞士歡度了一個愉快的聖誕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