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不要給年輕人上課

李光潔 | 不要給年輕人上課

2019-12-02 來源:時尚先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一條路,人家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摸爬滾打,也不願意聽你這樣一個年長几歲的人打著“過來人” 的名號嘮嘮叨叨。表演是需要信心的,這種信心就是:你只要下功夫,就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人生最好的課堂就是去感受生活,豐富的生活體驗才是更有力、有意義的語言。


李光潔 | 不要給年輕人上課

李光潔

我不在意上熱搜這樣的事兒。曾經演過的角色之後還會被反覆提起,才是我理想中的演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比如我之前演過的黃四寶這個人物,《立春》這部電影是在2005年拍的,2006年上映,到現在已經13年了,現在還被人記著,還有人在討論這個角色。現在我們可以在熱搜上待一天,但明天就被忘記了。所以我總是說,能被時間記住的東西是最珍貴的。

今年我上的幾次熱搜都是因為一些離本職工作有點遠的事兒。之前是因為結婚,上半年因為《流浪地球》上了好幾次熱搜,關鍵詞都是什麼“演技”啊,“太帥了”啊,“被刪戲份”啊,“拒用劇組準備的尿不溼”啊,這種。最逗的是演《如懿傳》,我在裡頭就一場戲,還上了三次熱搜,真挺奇怪。因為角色上了一次,因為帽子上了一次,還有一個是啥我自己都給忘了。你看,這才沒過多長時間就連當事人都忘得一乾二淨了,但我演的每個角色,即便只有一句臺詞,只有幾分鐘的戲,我都能記得住,也有人幫我記著。

《走向共和》裡的光緒帝是我自己去跑組才得到的。

我知道,現在演員可能覺得這件事兒很不可思議,但在我們那個年代,完全不會像現在這樣,每年有這麼多部戲開機,那個年代,無論電影和電視劇,每年就那麼幾部, 角色和機會都很少,很多角色都是靠自己跑劇組才拿到的。那個時候我也沒有經紀公司, 就自己張羅。手機都還不普及,能發一條短信已經算是高科技, 人與人之間基本上靠座機、 傳呼機和寫信聯絡,電腦更沒有。我2004年才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臺電腦。那個年代, 一個角色約摸會有100個人來試戲,去掉50個, 初選剩下的這50個人再試,又去掉了25個,再試,這樣一層一層地過濾,反覆斟酌才能選中最終的理想人選。就有點兒像現在的選秀節目的新人海選,一輪一輪地涮,最後剩兩個人來角逐。我在《立春》中的機會就是這樣得到的。

我記得拍《立春》的時候,儀式感特別強。先是用膠片拍,膠片很貴,又不可複製,我們作為演員, 都得提前走戲好幾十遍,實拍一遍,就跟以前用膠片相機拍照一樣,摁一下快門都要提前合計半天,衣服整理好、 妝面都得到位,不像現在“咔”地拍一張,不行就刪了再來一遍,直到滿意為止,還有PhotoShop來幫你處理後期問題。

那會兒劇組的每個人都很珍惜每一次實拍的機會。一旦聽到“實拍”這兩個字,所有人如臨大敵,就跟打仗似的。副導演說“實拍準備”之後,會問錄音、攝影、燈光等幾個部門的準備情況,所有人都喊完“準備好了”,場記在那兒舉著板等著,“預備,開機”,你就聽那攝影機“嘀”一聲,膠片嘩嘩開始轉,場記“啪”一打板,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從現場畫面裡跑出去,然後你才能開始演戲。現在拍戲連板都沒有了, 一方面說明科技在進步,不需要打板了,另一方面,我倒是覺得演戲的儀式感沒了。

可我還是覺得,表演是需要儀式感的。戲劇本身就是從儀式轉換來的,就算耍猴兒,你也得先敲敲鑼呢是不是?

李光潔 | 不要給年輕人上課

李光潔

跟你說句老實話,我不是因為熱愛表演才去考電影學院的。上初中的時候,老師挑上我去青少年宮學表演,當時我根本不知道表演是什麼。為什麼我還是一口答應去學呢?其實是因為不用上晚自習,對一個小孩兒來說,肯定是個高興事兒。差不多學了半年多,青少年宮的老師說,你可以考藝校啊。藝校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但是考藝校就可以去省會城市。我當時住在平頂山,一個三四線小城市,沒去過省會,想可以去鄭州啊!就去考試,還真考上了。再後來要考大學了,沒去過首都,沒看過天安門啊,就去考中戲唄。

我對錶演有概念差不多是在大學三四年級,“開竅”則更晚,是在畢業演了好多年戲之後。到現在我也不敢說我的愛好是表演,我只是習慣了用角色來講述人物故事這樣的一個表達方式。如果有一天,我習慣用音樂去表達,我可能還會去做個歌手;若是習慣用美術去表達,我可能就去畫畫了;我要文筆好,我可能就當個作家,都沒準兒。

陳建斌有段時間做我們大學專業課的代課老師,還狠狠地批評了我一次。中戲一年級的課很多,要交的表演作業也多,有時候實在來不及每一個都去做觀察生活的練習。年輕人總是喜歡自作聰明嘛,有僥倖心理,覺得自己耍個小聰明就能騙過老師,矇混過關。那次我根本沒觀察生活,就編了一個小品作業,被他批評了,說演戲容不得投機取巧。沒多久又有一次交作業,我觀察生活挺仔細,演完他又把我一頓誇。其實他就是想告訴我們: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的作品是自己坐在宿舍裡編的,還是從生活裡看到學到並且加工在作品裡,是有本質區別的,糊弄不過去的。

這件事情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後來對演員這個職業的態度。首先是給我糾正了一些觀念上的問題:比如說老師是糊弄不過去的,觀眾也是糊弄不過去的。再就是老師的批評和教育其實給一個年輕演員建立了信心,表演是需要信心的,這種信心就是:你只要下功夫,就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你也能感受到做好之後的那種內心成就感,這東西會上癮,你會不停地想再次靠自己的努力獲得這種認同,所以在日後的工作中,你會不斷地下功夫、做功課,比別人努力也心甘情願,以求獲得別人的讚揚和一次自我的突破。

有兩年,我真的不適應行業和時代的變化。我就回到舞臺演話劇,因為舞臺、電影、電視這三種表演形式中,舞臺是最能考驗表演能力的藝術。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不忘初心。回到舞臺上,眼睛裡只看到表演,而不用去想機位、燈光、剪輯、後期這些,因為你在舞臺上的角色和觀眾是同步的。

舞臺表演沒有經過任何後期可以幫你,沒有絢麗多變的場景和光線,沒有那麼多人在旁邊幫你調整細節。去看舞臺劇的人也更純粹,你今天狀態不好,演完之後就只能獲得稀稀拉拉的掌聲,你今天狀態好呢,觀眾可能在演出完畢後起立嘩嘩嘩地鼓掌5分鐘都不帶停的。這會讓你獲得很大的能量,讓你不再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演員,職業的被尊重感和職業榮譽感會支撐你在這個行業裡繼續走下去,你只能告訴自己,你應該演好,你也必須演好。

有人勸過我,不如做一個討巧的人設,把自己的知名度、人氣拉上來,之後就會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有更多的戲來找我,接到更好的工作。我不能說人家勸我這麼幹純粹就是錯的, 但我不太能接受,我不否認有人用這個辦法獲得了成功,獲得了他想要的東西, 也許這些都是消費觀念引導的吧。

李光潔 | 不要給年輕人上課

李光潔

我不希望自己被這種消費觀念引導和支配。一是因為累得慌,二是覺得這麼紅了又能怎樣呢?我為我自己而活,我不是為了紅、為了能演更多戲而活,我不願意被那些束縛住。演員並不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那又何必呢?

表演者內心一定要愉悅。哪怕演悲劇,內心也要是愉悅的,愉悅不是讓你笑,讓你高興,我說的這種愉悅是一個演員真的去享受表演的愉悅。如果我去做人設、拉人氣什麼的,我不會愉悅,那再這麼幹就毫無意義。如果我繞了這麼大一個彎,削尖腦袋拼了命地要讓自己火,最後終於有那麼多戲演了,但是我每天不開心,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可以不火,但是我要自己每天很開心,演每場戲都能內心愉悅,這多好。

看新聞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好多事情比電視劇要狗血得多,寫到戲裡都沒人信,可就是發生了。

所以我總是覺得,其實生活才是最有意思的。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心思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去感受生活。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足夠多,你的表達也會更有意義,有意義的表達更能夠更好地被時代記住。

我演過好戲,演過好角色。演過就代表我之前挺拼,也挺幸運,拼命地拿到過好機會,接下來就是要看我自己怎麼才能把握住機會,怎麼才能不辜負這樣一個好的角色。只有不夠好的演員,沒有不夠好的角色。

黎叔(導演張黎)曾經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聽著很俗,就是“你要好好鍛鍊身體”。這個“身體”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身體”,而是指你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能力,當然也要有足夠的體力。鍛鍊身體幹什麼?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不會被砸倒。當時我還年輕,閱歷少,根本不懂他的這句話的意思,慢慢地, 我才真的懂了。

我相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在A方面過多,用在B方面的就會少,沒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但人必須有多重角色,要做演員,做朋友,做丈夫,做兒子,諸如此類,在這樣的時候,你的心思和精力花在哪兒就非常非常重要。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表演上的首要要求就是內心要足夠真誠。

演員往大了說,其實是心靈工程師,你可能覺得我我把這個職業說得太鑲金邊了、太貼金了,但是我真是這麼想的。我們作為創作者或者表達者,承擔著一定的引領的責任,不能僅僅做到迎合或者跟從就算了。在全世界範圍內也都是這樣,即使有一部分比較商業的作品和角色,也是要負有引領人們觀念的責任的。

我現在再說“不忘初心”,你肯定會覺得我這是老生常談。其實這句話真的很重要,不管行業怎麼變化、時代怎麼變化,人心怎麼變化,你心裡都要清楚自己要幹什麼,在幹什麼。如果行業幾十年一成不變也挺無趣的,如果人生一直沒有起落,好像也沒太大意思。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仍然有期許,我也想見到更豐富的世界,包容更多,理解更多,才能更好地表達自我。

李光潔 | 不要給年輕人上課

李光潔

攝影現在成了我的日記,成了我生活中一個很日常的行為。最初開始接觸攝影是在很多年前,我拍第一部戲的時候,張黎導演讓我去買個相機回來,隨身帶著。當時我還挺納悶: 演戲就演戲唄,為什麼還要買臺相機。當時我對錶演沒什麼概念,所以他才讓我去透過相機的取景框看這個世界、觀察生活細節、學著往外看、往遠處看。現在我會隨身帶著個相機,拍幾張照片記錄生活,也能從取景框裡看到更多人真實的樣子。

提高感受力和表現力的最佳途徑就是時刻保持熱愛生活。剛才我在淘寶上買花、買綠植,我之前對綠植沒什麼興趣,但現在想想,它們也是生命,在用它們的方式生活和汲取養分,我想看看它們存活和生長的整個態勢。我們每天都能見到人,馬路上、劇組、機場,只低著頭走路是不夠的,還是要把眼睛打開,以一個開放的狀態,去接受這個世界,才能感受這個世界。

這個時代雜音太多,不可能完全聽不到的,擋也擋不住,不如就盡力地去理解它們吧,這是男人的人生修行之一。

我喜歡交朋友,這你們應該知道,但我交朋友的時候沒從業務能力這方面考慮過。但我覺得,一個有責任感、熱愛生活、心存善念的人, 他的業務能力都不會差。

年輕的時候,生活閱歷少,腦子裡沒有生活,也不知道什麼叫生活。我們都年輕過,那時候腦子裡就惦記著怎麼玩、消磨時間,後來慢慢才開始勾勒出自己理想中人生的樣子。演員的生活其實是從這部戲殺青到下部戲開始,中間這段時間才是一個放鬆的過程。因為我們用這個時間去感受生活,下一次再去拍戲的時候,就像一塊電池充滿了電再去放電,如果沒有這個充電的過程,那真的會被榨乾的。

男人成長的過程裡都有一段叛逆期,特別憤青,還自命不凡,總以為自己懂很多,看誰都不服,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後來可能會因為這種心態栽個跟頭,或者年長几歲之後恨不能抽當年的自己幾個巴掌。你覺得可笑嗎?其實這就是成長的意義,眼界開了, 接受過了一些挫折之後,才能真正懂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自然也就沉穩了。

我理解有些人所謂的“飄了”,其實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不是太驕傲,也不是說因為他“飄了”這人就不是個好人,只是一個心態沒有調整好的狀態。其實這個世界是個無極限的空間,你覺得你行,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其實是個謬論, 能人背後有能人, 你超越的也許只是那個過去的你自己, 往遠處看看, 其實有的是人比你強啊。

成熟就是能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就是面對未必是自己的選擇也可以理解、尊重、包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不能說別人跟你的做法不一樣,就代表人家的想法或者做法不合理。其實任何事情你只要去問為什麼,就很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走到這個年紀上了,一批新演員還要管我叫一聲前輩,但我真的不願意給他們上課。前一陣子,我的朋友圈裡流行中老年人的“三不”原則:不拿茶杯,不盤串兒,不要給年輕人講經驗。前兩個都是玩笑話,但最後一句話是真理。我不會再做憤青了,也不會再去對誰指手畫腳。都沒用,沒人聽你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一條路,人家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摸爬滾打,也不願意聽你這樣一個年長几歲的人打著“過來人”的名號嘮嘮叨叨。我們該做的不是對別人品頭論足, 因為人各有命。你所謂的經驗只能反覆地用來給自己的未來提醒用, 在這一行, 除了做好自己,你我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