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巡•城」动能转换中的济宁:到底要破旧还是立新?


「巡•城」动能转换中的济宁:到底要破旧还是立新?

孔子思想是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仁礼孝”是华夏子孙永远的文化乡愁。作为孔孟之乡,今天的济宁正以惊人之美和渊博富饶震撼着每一位往来者,前世今生的缕缕乡愁在这里得到圆满化解。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济宁曾一度承受着万众瞩目的压力。

数据显示,2018年济宁前三季度的GDP在山东省排名第六位,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仅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

城市在时代给予的资源和空间利好下飞速发展,然而这个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经在元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时代潮流汹涌向前,每座城市在现代化转型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经受着商业化的猛烈冲击。怎么办?怎样才能使这座“孔孟之乡”的城市振兴成长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非沦为囚徒?

曾经的济宁为全世界探索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今天的济宁也期待着一场涅槃和重生。

脚步踯躅中,济宁站上了十字路口。

重新定义初心

芬兰城市规划大师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么。”从方向定位,到使命担当,再到目标锁定:笃定的初心能够让城市的发展思路明确而立体,生命力旺盛而持久。

对于城市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工作力度和节奏……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需要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更需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济宁深谙其道。

守初心、担使命,济宁以政治建设为根本,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快速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政务、法治、生态、人文“四大环境”建设;以民生为责任,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大竞赛大比武”,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至此,济宁的初心有挥毫泼墨的大手笔写意,也有精雕细琢的工笔描绘,始终把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赤诚初心融入到城市的砖瓦街巷和绿水青山里,把“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深深镌刻进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中。

从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为起点开始崛起,济宁在初心引领下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从着力打造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到聚焦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目标,把济宁建成精致城市、智慧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从抓好“两带三区”和示范村示范镇建设,到打造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国际级论坛;从健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到让“济宁蓝”成为常态……济宁发展的初心是人民,定位是人民,目标指向也是人民,为人民服务成为检验城市坚守初心的最好实践标准。

重新定义初心,不停思索更新锐、更自由、更精致的可能——于是济宁的城市振兴演绎出更为贴合实际需求的理想与实践。

改造旧动能:做选择 以既有产能定调结构变革

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重点在于“转换”,既要避免“一刀切”和资源浪费,又要尽可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何构建传统动能与新动能加速成长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是摆在济宁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毕竟,那些曾经主宰着这座城市变迁步调的传统动能,承载了几代济宁人的家园之感。

煤炭和采空区、造纸和高排放……济宁在对全市传统产能做全面梳理之后发现,传统产业虽然步履维艰,甚至被一部分人看作甩不掉的包袱,但是只要转变思路,坚持用现代理念和技术嫁接改造,这些旧动能会成为促进济宁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为全国13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和国家新规划的7大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济宁市政府与山能集团、兖矿集团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兖矿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山能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致力于做精煤炭主业、做强非煤产业,成效显著。今年前8个月,全市煤炭企业非煤收入1430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1%。


「巡•城」动能转换中的济宁:到底要破旧还是立新?

自1972年起家毛纺以来,47年的发展与积累使得如意集团在面料科技和智能制造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如意集团依托产业优势,围绕智能制造开展了众多实践探索,每一个新建项目都是按照全球目前最先进的生产线水平进行铺设。与此同时,如意集团在山东、宁夏、新疆吸纳后投入300多亿元,布局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智能制造工厂,嫁接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制造系统,打造智能制造4.0版,创建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一条龙的国际领先的智能化产业链,在最为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了“智慧纺织”的美丽梦想。

华勤橡胶工业集团创建于1989年,前身是山东银河橡塑集团。经过20余年的砥砺奋进,华勤集团在全球轮胎行业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完美蜕变。2019年,华勤集团投资16.4亿元新上了包括钢帘线技术改造及扩产、钢丝绳技术改造及扩产、研发检测中心在内的钢帘线钢丝绳及研发创新检测中心项目。其中,钢帘线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采用贝卡尔特核心技术,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及检验设备400余台(套),按照工业4.0标准对MES数据采集集成和智能物流等智能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控制水平达到世界前列。

“喜新不厌旧”。在济宁,传统企业超越了人们对落后产能的客观理解,一跃成为新“风口”,不仅仍然活着,而且还在不断生长,并开枝散叶、荫蔽行业文明,成功转换为领域内的新动能。

提升新动能:抓重点 以优势突破带动全面开花

“链”生根,“云”赋能,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新经济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推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济宁瞄准这一关键节点,积极辅以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当地实体经济融合,吸引优质平台企业聚集济宁,支持新经济产业园发展,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培育形成驱动效应显著、增长潜力旺盛的新动能主体力量。

在化工产业演进的历史上,高产能和强调环保并非生来就无缘彼此。无论是高能效还是绿色环保,其价值取向都是为民创富。基于此,全球造纸化学品龙头芬兰凯米拉设立的独资企业——凯米拉天成万丰化学品(兖州)公司对新型高效绿色化工做出完美诠释。

作为全球最大的造纸助剂生产基地,凯米拉兖州工厂在生产造纸助剂过程中,每年要产生4万吨的副产品盐酸。为解决盐酸精加工问题,公司启动4万吨聚合氯化铝项目,产出的高品质净水剂聚合氯化铝,将广泛适用于工业给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水处理工程中,正如兖州公司总经理霍胜涛所说,这种充分利用造纸化学品产生的副产品做成的新型高效净水剂,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上下衔接、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理念。

抓住重点,就是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准穴位把好脉,真正抓住发展优势并乘势而上、精准发力,最终实现新动能优势的扩大化和最大化。

定向点金·生命科学中心是济宁高新区精心打造的重点项目,主要研发和生产涵盖测序、免疫、基因、病理、生化等全方位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在疾病诊断、肿瘤早期筛查和家族遗传病等高危疾病的预防上应用前景广阔。

作为中国首家精准医学体外诊断产业集聚园区,中心引进国际一流基因测序、量子检测、分子诊断等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采取“管委会+国有公司+园区运营商”三方共建的全新模式运营,建设了全省首家诺贝尔奖实验室,5家产业研究院所相继入驻,拥有诺贝尔奖得主2名,国家千人专家2名、泰山学者3名,打破了国外高端体外诊断试剂的技术垄断。

目前,定向点金·生命科学中心已确定引进45家企业,17家企业已经进驻。项目投产后,可年产体外诊断试剂2000万人份,体外诊断试剂盒1亿支,可检测生物样本1亿份,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以上。

新兴产业衍生出新动能,激活新经济,推动新发展。

「巡•城」动能转换中的济宁:到底要破旧还是立新?

动能转换到底要破旧还是立新?济宁认为,要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阶段,有效加强顶层设计和动态调整,在具体操作中做好“加减乘除”法,一方面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本地动能转换的定位和优劣势,另一方面明确对城市发展具有带动性的关键领域,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的目标指引下,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贯穿城市振兴过程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为城市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陈鸣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