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拍拍手的sunflower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朱棣是其中的老四,朱棣造反的時候這些兄弟們都是什麼反應呢,我們來一個一個的講一下。

先說老大朱標,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父親。朱標身為老大,朱元璋剛登基就立他為太子。朱標的性情很和善,對弟弟們都很好,可惜命不好,37歲就得病死了。也正是因為朱標的死,他兒子朱允炆取代了他的地位,成了皇太孫並繼位大統,有了後來朱棣的造反。

老二朱樉,四十歲時領兵到甘肅平叛,期間得了重病而死。當時距離朱棣造反還有四年。

老三朱棡,跟老二命運一樣,同樣40歲時病死,當時距離朱允炆登基還有3個月。

以上的三位都沒趕上朱棣造反。

老五朱橚,朱橚跟朱棣是同母所生親兄弟,所以朱允炆怕他們兄弟倆勾結一起造反,就對他特別照顧,登基不久就把朱橚廢為庶人,流放到雲南。朱棣造反期間,這位仁兄都在雲南種香蕉。直到朱棣攻入南京的前夕,朱橚被朱允炆招會了南京關押。

朱棣取得皇位後對這個兄弟非常好,恢復了爵位,賞賜也非常豐厚。先是把他封地定在了富庶的開封,後來開封黃河發生水患,又把他改封到洛陽。這兩個地方都很重要,都是曾經的都城,由此可見朱棣對親弟弟的照顧。即使後來有人像朱棣告發朱橚想造反,朱棣也沒有進行追究。

以上的五位一種說法都是同母所生,都是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的兒子,是朱棣真正的親兄弟。不過還有一種,朱棣只和朱橚是同母,為另一個妃子所生。

老六朱楨,關於他的記錄比較少,靖難之役中沒有出力,一直在旁邊觀望。朱棣登基後任命他為宗人府的宗正,負責管理皇室的親戚。

老七朱榑,朱允炆一開始削藩就把他招到南京,廢為庶人,流放到了廬州,朱棣造反時候他在廬州種地,後來被朱棣恢復爵位。

老八朱梓,這位混的比較慘,被攪進了朱元璋時期著名的胡惟庸案中,成了胡惟庸的同黨,後來朱元璋讓他入宮覲見,害怕責罰,就拉著老婆一起自殺了。

老九朱杞,沒成年,一歲時候夭折。

老十朱檀,從事封建迷信活動,找了一幫道士一起研究煉丹,結果被自己弄出來的金丹毒死了。

十一子朱椿,混的比較好,朱允炆對他很放心,削藩時並沒有對他動手,把封地成都治理工作進行的井井有條,現在成都的望江樓就是他修的。

十二子朱柏,性子比較軟弱,所以被朱允炆當成軟柿子捏了,為了推行削藩,誣陷他要造反,結果被逼的自殺了。

十三子朱桂,被朱允炆廢為庶人,後來被朱棣恢復爵位。

十四子朱楧,靖難之役期間一直在藩地蘭州,後來朱棣也沒有動他。

十五子朱植,朱植在當時勢力雄厚,手底下兵強馬壯,駐守在現在的河北秦皇島附近,跟朱棣駐守的北京非常近。當時朱允炆擔心朱植和朱棣勾結到一塊,所以在朱棣起兵後將朱植招到了南京看管起來。朱棣埋怨朱植沒有幫助自己,所以當了皇帝后大幅降低了朱植的待遇。

十六子朱栴,此人是個文學愛好者,文學造詣非常深。靖難之役期間一直帶在封地寧夏。

十七子朱權,朱權這個名字可能不太響亮,說起他的封號寧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人的經歷也很傳奇,篇幅有限我就簡單點說吧。朱權這個人打仗也很厲害,最關鍵的是他手下擁有戰鬥力非常高的朵顏三衛,這三衛裡全是蒙古騎兵,戰鬥力非常強悍。

朱棣造反時為了拉攏他幫忙,就忽悠他造反成功了就平分天下。但是朱棣當了皇帝后壓根就不提這回事,為了防止朱權學他以後也造反,還剝奪了他的軍權,還不讓他回原來的封地,改封到了南昌。朱權雖然表面臣服了,心裡不滿是肯定的,這也埋下了一個伏筆,朱權的後代四世孫,第四任寧王后來就造反了,不過很快就會撲滅,寧王朱宸濠被心學大師王守仁活捉。

十八子朱楩,朱允炆發起削藩時朱楩被廢為庶人,後來爵位被朱棣恢復。另外提一句,某位朱姓的總理就是他的後代。

十九子朱橞,朱棣大軍快要打到南京時,朱允炆下詔讓藩王們帶兵勤王。

朱橞帶了幾千兵馬來到南京幫朱允炆守城,結果朱棣兵臨城下後,朱橞看到大勢已去,就主動開城門投降了。朱棣念在他開城門有功,就沒有追究他,還大加封賞。不過他後來憑藉這次立功變得非常跋扈,後來還打算拉攏其他藩王推翻朱棣的皇位,被朱棣廢為庶人。

後面的幾個兄弟的經歷都差不多,

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棟,二十五子朱㰘,這六個人的年紀跟朱允炆差不多大,因為年輕比較小,雖然封了王,但是都沒有去就藩,一直生活在南京城,沒有什麼實權。靖難之役期間他們即幫不了朱允炆什麼,也幫不到朱棣,頂多在城裡乾點欺男霸女的事情。朱棣當皇帝后統一為他們安排了封底,安排他們去封底就藩。

至於最小的二十六子朱楠,比朱允炆還小了十幾歲,可惜一歲沒到就夭折了。

以上就是朱棣發動造反期間,他的兄弟們的經歷。


漂浮菌


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朱棣造反時,有八個兄弟不在了。這八個兄弟分別是:大哥太子朱標、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八弟潭王朱梓、九弟趙王朱杞、十弟魯王朱檀、十二弟湘王朱柏和老么朱楠。(趙王朱杞和朱楠都是幼年夭折)



除掉去世的八個人和朱棣本人外,剩下的十七位藩王對靖難之役的政治立場,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被廢黜,暗中支持朱棣(4人)。

這一類有五弟周王朱橚、七弟齊王朱榑、十三弟代王朱桂、十八弟岷王朱楩。

建文帝繼位後實行削藩,三個顧命大臣之一的齊泰建議他先削老四燕王朱棣,理由是秦王和晉王都病死了,朱棣是事實上的藩王老大,應該擒賊先擒王。

然而,齊泰的建議卻遭到了另外兩個顧命大臣黃子澄和方孝儒的反對。這兩個二貨給出的理由是不能打草驚蛇,應該先拿實力較弱的藩王開刀。於是老五,朱棣的同母的親弟弟周王朱橚就當了倒黴蛋,替朱棣擋了槍。

周王被削爵後,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一併被削。其中湘王朱柏很有骨氣,自焚身亡,其餘的四位藩王全部被建文帝流放。

朱棣起兵後,一路南下,朱允炆害怕朱棣來個千里突襲,救出被流放的兄弟們,便在靖難之役開始後,把這些已廢黜的藩王又抓回了南京等地,分別軟禁。一直到朱棣靖難成功後,這哥幾位才又重新恢復了王爵。

所以,周王、齊王、代王、岷王應該支持朱棣的。畢竟朱棣不成事,他們一輩子都沒出頭之日。不過他們都以戴罪之身軟禁,只能在內心裡暗自給朱棣加油了。

第二類——被迫支持朱棣。(1人)

這個人就是寧王朱權。

朱棣靖難時,建文帝下詔給寧王、谷王還有遼王,也就是離朱棣最近的三個藩王,令他們三人到南京勤王。遼王和谷王都去了,只有寧王沒有去,公開抗旨了。

他想坐觀其成,讓朱棣和建文帝打的兩敗俱傷了,他再出來下山摘桃子。

建文帝聞之大怒,口諭要“坐削三護衛”,懲戒寧王。也就是要懲罰寧王抗旨之罪。然而寧王仍然不為所動。他就是吃準了朱棣這塊肥肉。按他的想法,抓住了朱棣,建文帝也不會跟他計較太多。

朱棣見寧王不是善茬子,就先下手為強,跑去大寧把寧王的兵權奪了。

寧王前腳抗旨不尊,後腳被朱棣架空,兩頭都沒撈到好,失去了利用價值。最後只有被迫支持朱棣(支持朱棣才有活路),公開支持朱棣靖難。


第三類——公開支持建文帝。(2人)

公開支持建文帝的藩王有兩個,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遼王朱植原本駐守廣寧,朱棣造反後攻佔了山海關,切斷了遼東和關內的連接。建文帝擔心朱植會支持朱棣,就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沒有支持朱棣,而是服從朝廷的命令,從海路去到了南京,封地也被建文帝改在了湖廣的荊州。

此後,朱植沒摻和靖難之役。

朱棣奪得帝位後,埋怨朱植在靖難之變時不支持自己,所以非常不喜歡他。永樂十年削其護衛,只留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等於是把他冷藏了。

不過朱棣也沒廢他的爵位。遼王一脈後來傳承了九代,至隆慶二年因得罪了張居正,才被廢藩除國。

谷王朱橞是個奇葩,典型的騎牆派。他的封地在現在河北張家口的宣化和懷來,離朱棣的封地最近。朱棣造反後,朱橞明確表示了反對朱棣。命人將宣化城門堵死,防備朱棣偷襲。而他自己則帶三千人馬以勤王救駕的名義逃到了南京投奔建文帝。

四年後,眼見建文帝大勢已去,谷王朱橞和紈絝子弟李景隆一起開門迎降,又成了擁立朱棣登基的功臣。又過了十五年,這廝被自己的同母哥哥蜀王告發謀反,被朱棣削爵為民,終生囚禁。谷王爵位也被廢除。

這裡順帶說一句,從建文帝先後廢周王、齊王等藩王來看,朱棣其實是給遼王、谷王這些小弟弟們擋了槍。因為看地圖上的分封區域就可以看出,朱棣被扳倒後,下一個要廢的肯定是寧王、谷王、遼王。(晉王和魯王因為傳到了第二代,所以不會先動他們)



第四類——中立派,選擇坐觀兄侄血拼,誰都不支持。(10人)

這一類有十個人,分別是六弟楚王朱楨、十一弟蜀王朱椿、 十四弟肅王朱楧、十六弟慶王朱栴、二十弟韓王朱松、二十一弟沈王朱模、二十二安王朱楹、二三弟唐王朱桱、二十四弟郢王朱棟以及二十五弟伊王朱㰘。

楚王朱楨典型的醬油男,他坐鎮武昌,手握重兵,既不支持朱棣,也不支持建文帝。朱棣繼位後,任命他為宗人府宗正一職,名義上成為朱家的大族長。從這個任命來看,朱棣還是比較信任他的。

蜀王朱椿在歷史上是一個性孝友慈祥,博綜典籍,容止都雅的人。朱允炆削藩時抓不到他的把柄,沒有為難他。靖難之役時,朱椿替朝廷守衛西南大門,注重與少數民族搞好關係,維護了明朝的領土完整。(這才是一個藩王應該有的樣子)

後來,朱棣認可了朱椿的成績,對他也是非常的禮遇。尤其是朱椿告發谷王朱橞後,朱棣對他更信任了。

肅王朱楧年紀很小,他雖然是太祖之子,但只比建文帝大一歲。靖難之役時,朱楧沒什麼主見,選擇作壁上觀,誰都不支持,貓在藩國打醬油。

慶王朱栴年紀更小,他比朱允炆還小一歲多。朱棣靖難時,他在封地寧夏打醬油。(基本上邊遠山區的藩王都在打醬油)

順帶一說,慶王很能活,他歷經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六朝,是六朝元老級級的藩王。

韓王朱松的封國本來在遼東,由於因為他年紀很小(比建文帝小四歲),一直沒有到遼東那個苦寒之地就藩,靖難時留在南京。

既然是在南京,那就不用多說了,肯定是被建文帝嚴加看管的了。

剩下的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㰘。靖難前有王號,但是沒有封地,都留在了南京。他們都跟韓王朱松一樣是被實質軟禁的醬油男。

總的來說,十個中立派藩王中,有四個有藩國的,剩下的六個都在南京被監視。如果再加上當時在南京的谷王、吳王(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靖江王朱贊儀。南京當時的藩王數量有九個人。


另外,還有三個藩王沒提到。分別是第二代秦王朱尚炳、第二代晉王朱濟熺、第二代魯王朱肇輝。

二代秦王朱尚炳和二代晉王朱濟熺都暗中支持建文帝,所以朱棣繼位後,把這兩個侄子都修理了一頓。

朱棣先是修理了朱濟熺,於永樂十二年下詔革去了他的晉王爵位,並命他去守陵。接著派人把朱尚炳家裡的屬官逮了,警告朱尚炳小心一點,朱尚炳嚇得要死,親自到南京向他四叔謝罪,才沒被廢黜。

二代魯王朱肇輝年紀很小,靖難時,朱肇輝只有十歲,因其年幼,建文帝沒有動他。朱棣繼位後,也很關心他的成長。魯王一脈後來傳承了十二代,一直傳到1654年末代魯王朱以海病死才斷絕。

總體而言,靖難之役時,朱棣的兄弟們大多都選擇了作壁上觀,誰都不幫。畢竟給建文帝當臣子和給老四朱棣當臣子,結果是一樣的。沒必要摻和到這場叔侄之爭。


Mer86


朱棣造反年齡為39歲。在朱元璋死後,朱棣是他最大的兒子,但是朱元璋卻沒有把自己的皇位傳給朱棣。

靖難時,建文帝下詔給寧王、谷王還有遼王,也就是離朱棣最近的三個藩王,令他們三人到南京勤王。遼王和谷王都去了,只有寧王沒有去,公開抗旨了。他想坐觀其成,讓朱棣和建文帝打的兩敗俱傷了,他再出來下山摘桃子。建文帝聞之大怒,口諭要“坐削三護衛”,懲戒寧王。也就是要懲罰寧王抗旨之罪。然而寧王仍然不為所動。他就是吃準了朱棣這塊肥肉。按他的想法,抓住了朱棣,建文帝也不會跟他計較太多。朱棣見寧王不是善茬子,就先下手為強,跑去大寧把寧王的兵權奪了。

谷王朱橞是個奇葩,典型的騎牆派。他的封地在現在河北張家口的宣化和懷來,離朱棣的封地最近。朱棣造反後,朱橞明確表示了反對朱棣。命人將宣化城門堵死,防備朱棣偷襲。而他自己則帶三千人馬以勤王救駕的名義逃到了南京投奔建文帝。四年後,眼見建文帝大勢已去,谷王朱橞和紈絝子弟李景隆一起開門迎降,又成了擁立朱棣登基的功臣。又過了十五年,這廝被自己的同母哥哥蜀王告發謀反,被朱棣削爵為民,終生囚禁。谷王爵位也被廢除。





浮世繁華


假如朱元璋大兒子朱標不死,就不會有那麼多麻煩了。可惜的是,朱標死的太早了,都沒過一把皇帝癮就死掉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老淚縱橫,悲傷不已,然而悲痛之餘,他需要振作一下,因為必須馬上重新確定太子人選。


選誰做太子呢?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是一道三選一的選擇題。

A選項: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當時朱允炆剛剛15歲,如果朱元璋還能撐幾年的話,朱允炆到時恰好成年,正是精力旺盛之時。

B選項:在諸多兒子中挑選一個最優秀的作為接班人。這些兒子中,不論是功勞,還是能力,朱棣無疑是最出類拔萃的一個。

C選項:按照立嫡立長順序,嫡長子死了,可以由嫡次子繼位,嫡次子死了,嫡三子繼位。朱棣排老四,他前面三個哥哥都英年早逝了,所以他的希望最大。


最終,朱元璋沒選B,也沒選C,而是選了A,朱元璋為何選了朱允炆,而不選朱棣呢?

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選朱允炆不選朱棣,是因為朱允炆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年輕。

前面說過,朱允炆剛剛十五六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身體健康,性格沉穩,少年老成,是做皇帝的好苗子。

反觀朱棣,已經四十二歲高齡了,雖然經驗老到,履歷豐富,但畢竟歲數偏大,壽命這事誰也說不準,假如朱棣剛剛繼位就一命嗚呼了,那大明的江山就充滿無限變數了!

所以,朱元璋從大明江山社稷長遠考慮,這才選擇了朱允炆。然而,朱元璋此舉卻帶來一個巨大隱患,這是他生前絕對沒有想到的。


按照朱元璋的預想,他的這些兒子們,一個個都是雄踞一方的藩王,大家應該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兢兢業業,各司其職,緊密團結在朱允炆周圍,高舉大明旗幟,共同將大明事業推向新的輝煌。

可是,朱元璋這二十三個藩王兒子表現如何呢?

第一年,大家相安無事,畢竟老爺子剛剛去世,他們都安分守己,各忙各的。北方以朱棣為首的藩王,雖然內心有些想法,但並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年,朱允炆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施行削藩政策。

其實,削藩是要削的,畢竟這些藩王一個個重兵在握,就像定時炸彈一般,隨時都可能被引爆,所以必須一一拆除。

但是,削藩總要有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穩紮穩打,最好恩威並施,採取團結一批,穩住一批,打擊一批的戰略。



朱允炆是怎麼削藩的呢?

朱允炆以懲治腐敗為著力點,先是將五叔周王朱橚抓起來,一擼到底,降為平民,又將十八叔岷王朱楩、十三叔代王朱桂、七叔齊王朱榑一一擼掉。

這時候,有人控告十二叔湘王朱柏謀反,朱允炆讓朱柏進京受審,結果膽小怕事的朱柏嚇得自焚而死。

短短一年時間,朱允炆一連擼了五個叔叔,戰果輝煌,朱允炆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繼續努力”,一旁的齊泰、黃子澄跟著起鬨。

這時候,朱棣坐不住了,下一個目標指定是自己,假如被侄子擼掉爵位,那麼自己前半輩子等於白乾了,自己一生披堅執銳,縱橫沙場,戰功赫赫,圖個嘛啊?

憑啥啊?皇位本來該傳給我的,你一個毛孩蛋子,寸功未立,憑啥我們來拼命,你來享受勝利果實啊?

老子反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兵變,與他一起參與兵變的是十七子寧王朱權。其他的藩王,有的口頭表示支持,有的乾脆看熱鬧。

口頭支持的有兩個,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這兩人是典型的騎牆派,風往哪吹,就往哪兒倒。

看熱鬧的比較多,有10個藩王,分別是六叔楚王朱楨、十一叔蜀王朱椿、 十四叔肅王朱楧、十六叔慶王朱栴、二十叔韓王朱松、二十一叔沈王朱模、二十二叔安王朱楹、二三叔唐王朱桱、二十四叔郢王朱棟以及二十五叔伊王朱㰘。

對於藩王們來說,叔侄之戰不管哪一方贏,他們都還是臣子,所以大多選擇作壁上觀,坐山觀虎鬥。


一半秋色


朱元璋挖的坑

朱元璋總共有26個兒子,他分封了24子為親王,年齡大一點就出鎮地方去了。親王雖然不過問地方的政務,但是朱元璋卻允許這些親王有兵,少則三千人,多則兩萬。親王還可以監控地方的守衛兵將領,在緊急情況下還能夠指揮地方軍權。朱元璋之所以要大肆分封這些親王,其目的就是萬一朝廷有事,這些親王可以就,可以勤王清君側等。當時大明北邊的軍事壓力大,所以北邊的那九位親王擁兵甚是雄厚。

那麼有沒有人向朱元璋提建議說這樣做很危險嗎?當然有。當時有個叫葉伯巨的人就向朱元璋上疏提過“分封太侈”的弊端,而且還舉了漢朝七國之亂以及晉朝八王之亂的例子。然而朱元璋怎麼做的?他認為葉伯巨這是妖言惑眾,離間他們朱家的骨肉,所以下令逮捕葉伯巨,最終葉伯巨死於獄中。朱元璋有這麼完美的想法當然沒有錯,但是事實卻是朱元璋想的相反,和歷史上很多王朝相同,沒有能逃過骨肉相殘這一關,故他給朱允炆挖了一個大大的坑。

靖難之役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在幹嘛?

朱允炆即位了,當然就是解決朱元璋挖的這個坑。當時朱元璋的次子秦王、三子晉王已經去世,已沒有了威脅。藩王勢力過大,特別是朱元璋的四子朱棣長期帶兵打仗,兵力雄厚,當然被朱允炆所懼。他為了消滅藩王這個隱患,先是對五位藩王進行削藩(周、齊、湘、代、岷王),其中湘王后來自焚而死。然後開始動朱棣,朱棣於是起兵造反,有了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後,合併了寧王的軍隊。這下朱元璋的兒子中幾個兒子的事情已經得知,前面三個兒子死了,朱棣反叛,還有五個兒子被削藩成功,還有一個兒子被朱棣綁架到了一條船上。

靖難之役中,朱允炆怕北邊的諸王被朱棣兼併,所以下令寧王朱權和簡王朱植回來,最終只有朱植回來了被改封到荊州。谷王朱橞倒是回來幫了建文的戰朱棣,但是之後也開城門投降了。其實朱元璋的兒子裡面不少人年齡比建文帝還小,所以剩下的那些很多還沒有就藩的年齡,他們也沒有軍事經驗根本幫助不了朱允炆。



總結下來:靖難之役中,朱元璋的二十六個兒子,三個已死,一個反叛,五個被削藩(其中湘王削藩後自焚),一個被朱棣脅迫到一起造反,一個被改封其他地方,一個到京師勤了王,剩下的基本上沒有就藩,還有一個沒有被封王。


淡看天上月


朱元璋晚年,開國功臣殺的殺,死的死,已是所剩無幾,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代王朱桂、肅王朱楧等北方強藩手握明朝北方三分之二的兵力,他們擁兵自重,對明中央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此時因朱元璋還在位,諸王都不敢有過分的舉動,可是隨著朱元璋的駕崩,朱允炆的登基,因諸王本就對朱元璋立自己的侄子為帝十分不滿,再加上朱允炆自登基初就對諸王虎視眈眈,意圖削弱他們的實力,所以明朝的中央政府開始直面諸王對於朝廷的威脅。

朱允炆未登基前,就對諸王所擁有的實力忌憚不已。《明史.列傳第二十九》載:“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當年朱允炆在跟隨黃子澄學習的時候,他就問黃子澄“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該如何?”,黃子澄答道“諸藩王僅只有護兵,最終只能自守,一旦他們敢動,朝廷完全可以以六師監之,到那時誰能抵擋?漢時,七國不可謂不強,可最後不還是被朝廷給滅了嗎?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啊”。



如此,在黃子澄、齊泰等人日日夜夜的“薰陶”下,朱允炆未登基前,就早已想好該如何解決地方藩王對於朝廷的威脅,那就是“削藩”。如此,1399年,朱允炆登基後,就立即開始了“削藩”的進程,因燕王朱棣勢大,所以朱允炆先從與燕王較為親近的較弱小的藩王下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被以各種罪名奪爵,湘王自焚,其餘皆廢為庶人。

在剪除了燕王的潛在盟友後,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掌北平民政,謝貴、張信為掌北平都指揮使,掌北平軍事,另令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同時調檢燕府護衛軍士,以此加強對燕王的掌控。



同年六月,朱允炆自認已是完全的掌控住朱棣,自認為已是萬無一失,所以他開始對朱棣動手了,他先是命齊泰將燕王使臣鄧庸下獄審訊,在得到朱棣謀反的罪狀後,就開始發兵逮捕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可是在張信這裡,朱允炆要對朱棣動手的事情被洩露,因張信是朱棣的舊部,所以張信在得知朝廷的意圖後,就迅速的告知朱棣。

朱棣在得知消息後,七月就用計擒殺張昺、謝貴,然後又迅速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之後在佔據北平不久,燕王朱棣就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也就是正式起兵謀反。



而在朱棣昭告天下,自己要造反的時候,朱元璋其餘的子嗣也是反應不一,或跟隨造反,或保持中立,或支持朱允炆,終之是分為數派,相互不對付。

剛才也說了朱棣起兵造反,是在1399年七月,而在這個時候依舊擁有藩王身份的就只剩下楚王朱楨、蜀王朱椿、 肅王朱楧、慶王朱栴、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㰘、寧王朱權、遼王朱植、谷王朱橞等13王。

一、保持中立,兩不相幫。

這類藩王有楚王朱楨、蜀王朱椿、 肅王朱楧、慶王朱栴等4位藩王。這幾位藩王保持中立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年齡的問題,朱棣造反時,他們大多才二十幾歲,這樣的年齡大多都不喜歡參加政治鬥爭,哥哥同侄子打架,他們沒必要參和。

楚王朱楨。朱元璋第六子,出生時恰逢平定武昌的捷報到來,朱元璋曰:“子長,以楚封之”,如此6歲時被封楚王,藩地武昌。1399年七月朱棣造反時,他按兵不動,擁兵自重,隔岸觀火。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7歲受封蜀王,19歲就藩成都。朱棣造反時,他28歲,史載:“博綜典籍,容止都雅”,他生性儒雅,喜歡做學問,而不喜政治,再加上成都與江南相距較遠,當朱棣與朱允炆爭鬥的時候,他秉持著兩不相幫的原則,閉關自守,同時替明朝守衛著西南的門戶,避免少數民族出現異動。

肅王朱楧。朱元璋第十四子,2歲受封漢王,14歲改封肅王,17歲就藩甘州,23歲遷藩蘭州。朱棣造反時,他也才23歲,再加上他的封地蘭州離江南更遠,完全沒必要參和爭鬥,躲在封地靜觀其變顯然是最好的。



慶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13歲封慶王,15歲就藩寧夏。朱棣造反時,他21歲,朱栴這人生性不喜歡爭鬥,所以叔侄相爭時,他只是老老實實的鎮守寧夏,兩耳不聞窗外事。

二、沒有藩地,誰也支持不了。

這類藩王主要有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㰘等6位藩王。這幾位藩王雖都被封為王,但都因年齡的問題,未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南京,所以根本不能發表意見。

韓王朱松。朱元璋第二十子,11歲受封韓王,他本來是有藩地的,就是在遼東開原,但因為各種原因始終未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南京。

沈王朱模。朱元璋第二十一子,11歲受封沈王,直到永樂六年才有藩地,就藩於潞州。

安王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9歲受封安王,直到永樂六年才有藩地,就藩於平涼。

唐王朱桱。朱元璋第二十三子,5歲受封安王,直到永樂六年才有藩地,就藩於南陽。

郢王朱棟。朱元璋第二十四子,3歲受封郢王,直到永樂六年才有藩地,就藩於安陸。

伊王朱㰘。朱元璋第二十五子,3歲受封伊王,直到永樂六年才有藩地,就藩於河南。



三、明確站在朱允炆這邊。

這類藩王有遼王朱植、谷王朱橞等2位。他們2位都曾明確表示過支持朱允炆,並聽從朱允炆的命令。

遼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1歲封衛王,15歲封遼王,就藩廣寧州。1399年朱棣造反時,朱允炆擔心離朱棣不遠且擁重兵的遼王朱植會支持朱棣,於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接到詔令後,無條件服從建文帝的命令,後朱允炆見朱植如此識相,並未剝奪他的藩王位,同時將其封地被改為荊州。



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12歲受封谷王,就藩宣府。1399年,朱棣造反後,在兵鋒直指南京時,朱橞聽從朱允炆的命令,帶兵三千赴京師護衛金川門。當然,不久因朱允炆大勢已去,他就開門南城,迎王納降。

四、明確站在朱棣這邊。

這類藩王只有寧王朱權一個。不過朱權最初是堅定的站在朱允炆這邊的,但是不久因朱棣使用陰謀詭計佔了他的寧國,且又被朱棣俘虜,後在朱棣“平分天下”的許諾後,就開始堅定的站在了朱棣這邊。

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歲受封寧王,15歲就藩寧國。朱棣造反時,初朱權並沒有與朱允炆過不去的心思,他一直對朝廷很恭順。但是後來因被朱棣炸稱有意投降朝廷,希望他代他向朝廷請罪的陰謀給奪走寧國,自己還被俘虜,再加上被俘後朱棣對朱權許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於是朱權就開始堅定的站在朱棣的這邊。



總得說,1399年朱棣造反後,13位還擁有藩王身份的朱元璋子嗣大多都是秉持著兩不相幫的態度,他們都不願意參與到這場叔侄的爭鬥中,只是有封地的就老老實實的待在封地裡,沒有封地的就老老實實待在京城。而唯一追隨朱棣的寧王主權還是被脅迫著造反的,其餘兩位支持朱允炆的也就只是遵從朱允炆的命令,但也未派大軍與朱棣面對面的戰鬥,谷王朱橞雖派3000兵馬協助朱允炆守城,但沒過多久就投降了,算不算與朱棣作戰。


澳古說歷史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建文帝愈演愈烈的“削藩”行動中,太祖在世諸子中年歲最長的燕王朱棣退無可退,被迫於北平燕藩舉旗“靖難”,開始了對抗建文朝廷的軍事行動。對於舉兵造反,燕藩闔府上下,均忐忑不安,不知前路如何。以燕王為首的靖難將士,被命運推著一步步向未可知的將來蹣跚而行。

而在燕王起兵時,太祖二十六子中,已先後薨逝八人,按時間順序,分別為:

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第九子朱杞夭折。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公曆已經是1390年1月):第十子魯王朱檀去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三月:第八子潭王朱梓,因牽扯進謀反案,而畏懼自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長子、皇太子朱標,病薨於京師。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後逾月而夭,未封王,稱皇子楠。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次子秦王朱樉薨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第三子晉王朱棡病薨。本年閏五月,太祖亦駕崩。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因不願在“削藩”中受辱,憤然自盡。

在燕王朱棣起兵時,已經有八位兄弟先後去世。靖難如何收場,和他們沒有關係了。

燕軍與南軍大打出手前後,已經被建文帝“削藩”,廢為庶人的太祖諸子有:

第五子周王朱橚: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展開‘“削藩”,首當其衝的就是太祖第五子、燕王同母弟、周王朱橚。

朝廷遣曹國公李景隆,突襲周藩封地開封,抓捕周王全家,廢為庶人,遠徒雲南。建文四年(1402年),又被召回京師(南京)軟禁。

直到燕王靖難成功後,才被放出,並恢復王爵,返回藩地開封。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橚薨於開封。

第七子齊王朱博:建文元年(1399年),被建文帝廢為庶人,召回京師軟禁。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靖難得勝,朱博被釋放,復封齊王,回藩地青州。

但是朱博在青州多行不法,又叫囂不滿成祖,所以於永樂三年(1405年)被再次召回京師,次年被廢黜、軟禁。

宣德三年(1428年),因福建妄言男子樓濂謊稱“七府小齊王”,欲謀不軌事,宣宗密令,使齊庶人朱博及其三子“暴薨”。

第十三子代王朱桂:於建文元年(1399年)被廢為庶人,軟禁於藩地大同。燕王靖難成功後,復封代王。

此後朱桂在藩地橫行霸道、多有殘民犯禁之事。成祖念及兄弟及連襟之情(代王妃與成祖皇后皆為魏國公徐達之女),沒有廢除朱桂王爵,只削去代藩護衛了事。

正統十一年(1446年),代王朱桂死,年七十三,太祖諸子中,最為長壽。

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同樣在建文元年(1399年),朱楩被廢,建文帝將其遷至福建漳州,令地方官員嚴加看管。

靖難後,成祖恢復朱楩王爵,此後又將其移藩湖廣武岡州(今湖南武岡)。朱楩在武岡一住數十年,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七十二歲的朱楩於武岡去世,這也是太祖諸子中,最後一位去世的皇子。

以上四人,在燕王起兵時,已經被建文帝廢藩,成為庶人,並嚴加看管,自身都難保,對於靖難之役,是毫無影響的了。

選擇臣服於建文朝廷、“勤王”京師的太祖諸子有:

第十五子遼王朱植:藩地遼東廣寧(今遼寧北鎮),燕王起兵時,響應建文帝詔令,率遼藩護衛家眷南下“勤王”(其實就是建文帝不放心,把十五叔調回來好控制)。建文四年改封湖廣荊州府。

朱植尚未到達藩地,燕軍已渡江破京師,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登基,成為明太宗(成祖)。成祖怨恨朱植在靖難中不支持自己,此後藉故削去遼藩護衛及疏遠,只留下廚役侍衛三百人供朱植驅使。

遼王朱植狼狽不堪,鬱悶中度過二十多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成祖去世前兩個月,朱植薨於荊州藩地。

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藩地宣府(今河北張家口),距離燕藩近在咫尺。靖難爆發後,朱橞生怕四哥趁機攻打自己,於是在建文帝詔令“勤王”之下,急急忙忙率谷藩護衛棄守宣府,南下京師,(南京),“勤王”而來(其實就是投奔侄子,放棄與四哥對抗)。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在燕軍已經抵達京師之外的嚴峻形勢下,駐守金川門的谷王朱橞見風使舵,打開金川門投靠燕王,使得燕軍輕易攻破京師,為燕王登基稱帝立下大功。之後,論功行賞的成祖將朱橞改封湖廣長沙府。

而朱橞到長沙後,自恃有功,驕橫跋扈,大肆搜刮,使得成祖不滿,下詔斥責。朱橞乃至生出謀逆之心,意圖謀反。但是尚未來得及實施,即被成祖得知,並粉碎其陰謀。之後,朱橞被廢為庶人,發鳳陽高牆關押。

宣德三年(1428年),同樣因“七府小齊王”事,谷庶人朱橞及其二子,“自戕”而死。

遼王、谷王,選擇支持建文朝廷,站錯了隊,日後都被成祖打壓。遼王裝孫子,總算得保首領,家族維繫藩封。谷王先投靠建文,後又出賣侄子,自恃有功,驕橫跋扈以至犯上作亂,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被廢身死下場。

不公開表態,選擇中立,觀望局勢的太祖諸子有:

第六子楚王朱楨:朱楨為南方諸王之長,在藩地武昌,為太祖統掌西南各地,是太祖在西南的實際代理人,地位超然。

建文帝繼位後,並沒有對楚藩動手。而燕王發動“靖難”時,朱楨按兵不動,聲言:天子無明詔,藩王不宜妄動。沒有馳援京師朝廷。建文帝與燕軍作戰,手忙腳亂,沒有顧得上這個南方諸王之首,朱楨得以保全。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難成功,即皇帝位,因朱楨沒有明確對抗自己,所以未為難朱楨,還授予他宗人府宗正,名義上成為皇室族長。此後楚藩風平浪靜,維持與帝系的良好關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朱楨在武昌去世,年六十。

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朱椿在太祖諸子中,以性情溫和著名,喜好讀書,容止容雅,太祖都稱呼他為“蜀秀才”。

朱椿文學學識出色,而軍事上不免就遜色了些,所以與太祖其他諸子偏於軍功相比,蜀王在藩地成都教化地方,寬厚待人,地方安寧,四民樂業。

對於這個十一叔的作為,同樣標榜文治的建文帝也十分欣賞,讚賞他與自己的理念相同,削藩中從沒有想動朱椿的意思。燕王起兵後,私下去信詢問朱椿意見,朱椿回覆“忠孝為藩”。所以燕王也很高興,認為十一弟忠孝當頭,不偏不倚。

之後燕軍得勝,燕王登基後,也沒有難為朱椿,對其信任有加。朱椿繼續鎮守西南邊陲,為國家屏障。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朱椿薨逝,時年五十三。

第十四子肅王朱楧:靖難時,肅藩封地遠在甘肅甘州(今甘肅張掖),是太祖諸子中,藩地最為遙遠的皇子。

甘州地方貧瘠,供應不足,朱楧早有移藩願望,太祖在世時不敢提,等建文帝即位後,以為甘州遙遠,需要親王坐鎮以安撫,也沒有動過對肅藩“削藩”的念頭。

而朱楧急於離開甘州困苦之地,眼見朝廷對於諸王開展削藩,靈機一動,主動上書建文帝,提出“繳還肅藩護衛,還甘州藩地與朝廷,自己移藩內地”,等於是自己主動把自己“削藩”。建文帝正頭疼如何收回諸叔的權力,見肅王如此識趣,大喜過望,立即批准,收回肅藩護衛及藩封,改封肅王朱楧於蘭州。

朱楧終於得以內遷,而建文帝也收回肅藩權力,皆大歡喜。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難成功,朱楧在蘭州立即上表祝賀,臣服新君顯示安守臣節,本分做人。成祖見與世無爭、默默無聞,所以沒有為難他。朱楧於蘭州生活近二十年,號稱太平王爺。永樂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肅王朱楧去世,年四十四。

第十六子慶王朱栴:藩地寧夏鎮(今寧夏銀川),當時的寧夏鎮靠近北元,孤懸河套,位於戰爭前線。所以慶王就藩後,並未直接到寧夏鎮,而是暫駐韋州(今寧夏同心韋州鎮)。

朱栴在韋州居住長達九年。期間度過了燕王起兵與建文帝展開對抗的全部過程。因為不在藩地,沒有什麼威脅,所以無論是建文帝,還燕王,都沒有特別關注朱栴,也許是建文帝還沒有來得及考慮慶藩。

總之,慶王朱栴“靖難”、“勤王”都沒有參與,在韋州的平淡度日,直至燕軍獲勝,燕王登基。永樂五年(1407年),成祖命朱栴正式就藩寧夏,又准許他夏天可以到韋州舊地避暑,還是很關照的。

此後朱栴平靜地在寧夏及韋州兩地生活了三十年,一直到正統三年(1438年)八月,六十一歲的朱栴病逝於寧夏。

以上四人,在靖難中,保持中立,對於燕王和建文帝的戰爭,兩不相幫(其實還是偏袒燕王,畢竟誰也不想被削藩,建文帝是正統所在,沒有旗幟鮮明地支持朝廷,其實也相當於同情燕王,甚至支持了)。之後燕軍得勝後,基本上還是保持了尊貴、安寧的生活,得以善終。

支持燕王,參與靖難的太祖諸子有:

第十七子寧王朱權:朱權藩地大寧(今內蒙古赤峰),位於燕藩北平之北,地勢重要。大寧直面北元,為大明反擊防備北元的第一要地,所以寧王麾下護衛也是諸王中實力最為雄厚的,擁有“甲士八萬、兵車六千”,並可以節制歸附大明的蒙古兀良哈三衛。

在靖難開始後,建文帝為防止北方諸王倒向燕王,下詔遼、寧、谷諸王南下“勤王”,其實就是把諸王掌握在手中。遼王、谷王奉詔南下,而寧王朱權沒有奉詔,既不南下,也不聯繫燕軍,手握大軍駐守大寧,觀望後果。

建文帝見朱權不奉號令,大怒,下詔削去寧藩三護衛,削朱權爵位,廢為庶人。但是距離遙遠,寧王勢力雄厚,削寧藩不過是空話而已。

朱權深知燕王是給自己擋槍的,如果朝廷擊敗燕軍,那下一個絕對會輪到自己被廢(其實已經被廢,不過沒有執行而已)。所以與燕王多有私下來往,以圖聯手自保。但這個時候,朱權尚未有徹底投靠燕王的意思。

燕王本來就覬覦寧藩雄厚實力,又得知寧王有聯手意思,於是假意求助,率少數人直奔大寧,面見十七弟,哭訴朝廷壓迫,並開口求援。朱權不知道是計,好生撫慰燕王,並支援大批糧草,然後又親自送燕王返回北平。

不料半路上燕王突然發難,安排伏兵半請半押地簇擁著朱權就奔北平而去,而大寧也被燕軍早就預備好的伏兵拿下。朱權本來就不滿於朝廷削藩,自己也有對抗之意,雖然不是主動參與靖難,但是在燕王半是拉攏半是懇求的態度下,尤其是“事成後中分天下”的許諾下,橫下一條心,就此參與靖難,並在日後為燕軍草擬檄文,謀劃軍事,算是靖難中重要的一份子。而靖難成功後,燕王成為皇帝(成祖),對於唯一明確站在自己一邊的兄弟,當初“中分天下”的承諾絕口不提,還拒絕了寧王移藩錢塘(杭州)、蘇州的請求,最後朱權無法,只得就藩於南昌。

日後,感覺被欺騙的朱權氣憤難平,對於成祖及帝系深懷怨望,並將之暗地囑咐於後人。

正統十三年(1448年),七十歲的寧王朱權,在鬱悶了半輩子後去世,終年七十。而他的子孫,也牢記祖宗的囑咐,時時牢記討還公道。

最終,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權的玄孫,第五世第四代寧王朱宸濠,於南昌起兵“清君側”,舉兵為祖宗雪恨,而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因年幼未就藩,一直居住於京師(南京)的太祖諸子有:

第二十子韓王朱松,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靖難時,時年十九,未就藩。

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同朱松同歲,靖難時,時年十九,未就藩。

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建文元年(1399年),時年十七,未就藩。

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建文元年(1399年),時年十三,尚未成年,未就藩。

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建文元年(1399年),時年十一,同樣未成年,未就藩。

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建文元年(1399年),與朱棟同歲,時年十一,未就藩。

對於這六位比自己還小一截的小叔叔們,建文帝自然不會懷疑他們對自己有什麼威脅,留在京師好生奉養,但是也沒有允許其外出就藩。

原本的計劃是,消滅燕逆叛亂後,或是將他們遷往外地,給予富貴同時也嚴密控制,不授予權力;或是就在京師奉養,以富貴悠閒終身。

但是沒有想到,燕王居然會獲勝,而建文帝在大勢已去前,也顧不上這些默默無聞的小叔叔們了。

之後燕王登基為帝,成為明太宗(成祖)後,將這些實際上都相當於兒子年紀的小弟弟們妥善安排,給予優厚待遇,並先後安排就藩(韓王因病去世早,所以沒有來得及就藩,但是其子在長大後,被仁宗安排就藩了)。

以上,就是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時,太祖其餘二十五子的具體情況。其中早逝八人,已被廢四人,支持建文帝二人,保持中立四人,支持燕王一人,年幼留在京師、無所作為六人。而當時還有兩位皇室親王:秦王朱尚炳(秦慜王朱樉嫡子),晉王朱濟熺(晉恭王朱棡嫡子);一位世子:魯世子朱肇輝;一位靖江王:朱贊儀(太祖長兄朱興隆之曾孫)。因不屬於太祖諸子、成祖諸兄弟,所以這裡不再複述。


伯虎42


朱元璋叫花子逆襲當了皇帝,所以對江山非常珍惜。

但朱元璋沒有對過去老一套的接班人制度進行改革,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種"。他的嫡長子朱標是一號種子選手,可是這個朱標還沒有達標就早逝了。

嫡長子不在了,最有實力的是自己的兒子們,可朱元璋犯下一個大錯,把江山傳給了孫子。傳給孫子也沒有關係,問題是朱元璋應該把自己的兒子們全都"閹割"了,因為兒子們會威脅到孫子的政權。可是朱元璋沒有這樣做,所以就給埋下了動亂的禍根。朱元璋死後,孫子建文帝接班,他發現爺爺朱元璋給自己挖了個坑,沒有把自己叔叔們的權力剝奪了。於是那些大臣們就給建文帝提建議,趕緊把你叔叔們的事擺平了,不能讓他們危及到你的江山。

孫子畢竟是孫子,搞政治嫩了點,削藩雖勢在必行,可好歹等自己坐穩皇位再說,還沒有紮下根基就出手,不是找死嗎?

建文帝削藩命令下達的同時,皇子朱棣的造反決心也下定了。

那麼朱棣造反的時候,朱棣的兄弟們、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都在幹嘛呢?

皇帝都非常能幹,朱元璋雖然是叫花子也不例外。朱元璋的女人為他剩下二十六個兒子。朱棣造反時,八個已經先走一步了。

這八個皇子是:老大太子朱標、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九趙王朱杞、老十魯王朱檀、還有湘王朱柏和皇子朱楠。所以,皇子除了朱棣,還有17個活的。

這17個皇子立場也不盡相同,因為他們的遭遇不同。

一、朱棣的同黨。

這類人都是建文帝權斗的犧牲品,建文帝拿他們開刀了,他們能不恨自己的侄子?他們跟朱棣同病相憐,所以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

這些皇子有老五週王朱橚、老七齊王朱榑、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八岷王朱楩。

建文帝當權後出手削藩,他聽從智囊齊泰的建議向老四燕王朱棣開刀,因為槍打出頭鳥,朱棣是藩王裡的老大。可是齊泰的建議卻被另外兩個智囊否決,理由是先易後難,先撿軟柿子捏。建文帝聽從了後兩個智囊的餿主意,對老五週王周王朱橚下手了。

第二批遭殃的是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這裡面湘王朱柏是個小心眼,一看被廢想不開就尋斷了短見,剩下四個被建文帝充軍流放。

朱棣起兵後建文帝又想了個餿主意,把廢黜的叔叔們又抓了回去當人質,囚禁在南京。直到朱棣成功後,這哥幾個才恢復了自由身。因此,這弟兄四個跟朱棣是一條船上的。不過在當時他們失去人身自由,也不能有什麼作為,只能在心裡為朱棣加油助威了。

二、隔岸觀火到逼上梁山。

朱棣發難時,谷王和遼王選擇跟朱允炆的中央政府站在一起。而寧王選擇了隔岸觀火,他想看看走勢,觀觀風向再做選擇。最後他們殺個兩敗俱傷、筋疲力盡,自己再漁人得利出來坐享其成。所以寧王無論侄子建文帝怎麼催促,就是裝聾作啞。反正天高皇帝遠,皇帝拿他沒辦法。

可是朱棣不給這個弟弟坐山觀虎鬥的機會,朱棣一心要擴充隊伍,要求寧王加盟,不然就會要他好看。

寧王得罪了侄子沒有了退路,被逼無奈只好跟朱棣站在一起。

三、保皇派。

發表聲明服從建文帝中央政府的皇子有兩個: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後,因為遼王的封地距離朱棣太近,建文帝怕他們同流合汙,就勒令朱植南下。朱植無奈從海路來到南京,被封到湖北荊州。朱棣奪得帝位後對他網開一面並沒有為難他,沒有殺他也沒有關他,還給他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香火得以延續,爵位得以繼承,也算是走運。

谷王朱橞是個機會主義者,見風使舵的老手。他的封地在現在的河北,離朱棣也非常近。朱棣起兵後,朱橞一開始態度堅定擁護建文帝,前去南京勤王。等侄子敗局已定的時候,朱橞吃裡扒外、變節投敵做了朱棣的內應,打開城門投降。

四、逍遙派。

在這場狗咬狗的窩裡鬥中,10個皇子嚴守中立,不左不右,不黑不白。他們分別是六皇子楚王朱楨、十一皇子蜀王朱椿、 十四皇子肅王朱楧、十六皇子慶王朱栴、二十皇子韓王朱松、二十一皇子沈王朱模、二十二皇子安王朱楹、二十三皇子唐王朱桱、二十四皇子郢王朱棟以及二十五皇子伊王朱㰘。

其中後面幾位在靖難之役時,都還是十二三歲的少年,老實說,他們既沒有想法、也沒有膽量跳出來站隊,只能算作是無知派或者說是逍遙派。

總而言之,朱元璋的皇子們在這場骨肉相殘的爭鬥中基本採取了中立,沒有參與到雙方的血戰中,一定程度上也讓自己封地的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這一點值得肯定。


歷來現實


公元1399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經過歷時四年的慘烈戰爭,朱棣攻克南京後稱帝,建文帝下落不明。朱元璋對兒子是出了名的愛護,大肆封王,那麼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在朱棣造反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呢?

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

朱元璋一生共有26兒子,分別是:

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六子朱楨、七子朱榑、八子朱梓、九子朱杞、十子朱檀、十一子朱椿、十二子朱柏、十三子朱桂、十四子朱楧、十五子朱植、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權、十八子朱楩、十九子朱橞、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棟、二十五子朱㰘、二十六子朱楠。

除了這二十六子,朱元璋還有十六個女兒,加在一起一共是四十二個子女,數量驚人。

朱元璋的二十六個兒子中,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已經有八人去世了,分別是:老大太子朱標、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九趙王朱杞、老十魯王朱檀、十老十二湘王朱柏和老么朱楠。趙王朱杞和朱楠都是幼年夭折的。

也就是說除去去世和夭折的,朱棣造反的時候尚有十七個藩王尚在(不含造反的朱棣)。

十七藩王在靖難之役中的態度

朱允炆繼位後開始削藩,對自己的叔叔們開始分別下手。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五人先後被削藩王,第一個被削的是周王朱橚,被廢為庶人,全家遷往雲南蒙化。之後建文帝再接再厲,一月之內連削齊王朱榑、代王朱桂、湘王朱柏三王,全部廢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自焚兒子,這就是著名的“月削三王”;不久岷王朱楩也被削,廢為庶人。

建文帝削藩,五個叔叔被廢為庶人,這五人除去自殺的湘王朱柏,其餘四人肯定是支持朱棣造反的,但是已經是庶人了只能是心理上支持了。

除去被削的五王和造反的朱棣外,還有十二個王爺,但是畢竟表面上看來建文帝的優勢很大,所以其實都是騎牆派,坐山觀虎鬥,當然除了三個王爺:寧王朱權、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寧王朱權: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寧王,朱權的藩地是軍事重鎮大寧。朱權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朱權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但是善於謀略的朱權被四哥朱棣給陰了,朱棣去見弟弟朱權,朱權到郊外為其餞行,結果被朱棣的伏兵裹挾,朱權的軍隊也被朱棣收編。

遼王朱植:朱植是朱元璋第十五子,就藩廣寧州,是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朱植是公開支持建文帝的,而且和建文帝叔侄關係還不錯。

谷王朱橞:朱橞是朱元璋第十九子,統領上谷郡地和“長城九鎮之一宣府鎮,是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朱橞首鼠兩端,戰爭前期支持建文帝,後期見大勢已去又支持朱棣,結果兩頭不落好。

可以看出朱棣起兵的時候,十七個兄弟,五人被廢,九人坐山觀虎鬥,兩人支持建文帝,一人被朱棣裹挾後被迫支持朱棣,朱棣除了坑了弟弟朱權一把搞了不少精銳部隊外,從其他兄弟中未得到任何實惠,基本是孤軍奮戰。


我家的貓叫皮蛋


我說我答,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朱棣是其中的老四,朱棣造反的時候這些兄弟們都是什麼反應呢,我們來一個一個的講一下。

先說老大朱標,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父親。朱標身為老大,朱元璋剛登基就立他為太子。朱標的性情很和善,對弟弟們都很好,可惜命不好,37歲就得病死了。也正是因為朱標的死,他兒子朱允炆取代了他的地位,成了皇太孫並繼位大統,有了後來朱棣的造反。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老二朱樉,四十歲時領兵到甘肅平叛,期間得了重病而死。當時距離朱棣造反還有四年。

老三朱棡,跟老二命運一樣,同樣40歲時病死,當時距離朱允炆登基還有3個月。

以上的三位都沒趕上朱棣造反。

老五朱橚,朱橚跟朱棣是同母所生親兄弟,所以朱允炆怕他們兄弟倆勾結一起造反,就對他特別照顧,登基不久就把朱橚廢為庶人,流放到雲南。朱棣造反期間,這位仁兄都在雲南種香蕉。直到朱棣攻入南京的前夕,朱橚被朱允炆招會了南京關押。

朱棣取得皇位後對這個兄弟非常好,恢復了爵位,賞賜也非常豐厚。先是把他封地定在了富庶的開封,後來開封黃河發生水患,又把他改封到洛陽。這兩個地方都很重要,都是曾經的都城,由此可見朱棣對親弟弟的照顧。即使後來有人像朱棣告發朱橚想造反,朱棣也沒有進行追究。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以上的五位一種說法都是同母所生,都是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的兒子,是朱棣真正的親兄弟。不過還有一種,朱棣只和朱橚是同母,為另一個妃子所生。

老六朱楨,關於他的記錄比較少,靖難之役中沒有出力,一直在旁邊觀望。朱棣登基後任命他為宗人府的宗正,負責管理皇室的親戚。

老七朱榑,朱允炆一開始削藩就把他招到南京,廢為庶人,流放到了廬州,朱棣造反時候他在廬州種地,後來被朱棣恢復爵位。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老八朱梓,這位混的比較慘,被攪進了朱元璋時期著名的胡惟庸案中,成了胡惟庸的同黨,後來朱元璋讓他入宮覲見,害怕責罰,就拉著老婆一起自殺了。

老九朱杞,沒成年,一歲時候夭折。

老十朱檀,從事封建迷信活動,找了一幫道士一起研究煉丹,結果被自己弄出來的金丹毒死了。

十一子朱椿,混的比較好,朱允炆對他很放心,削藩時並沒有對他動手,把封地成都治理工作進行的井井有條,現在成都的望江樓就是他修的。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