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沒人敢盜秦始皇的墓?

數碼趣分享


【新銳歷史】為你深度解析: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的陵墓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其陵墓在中國曆代帝王墓之中,都是施工最長,規模最大的。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的陵墓至今無人敢挖?事實上,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解:

一是,建國前,不是無人敢挖,是已經有人挖了,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二是,建國後,出於國家保護文物的原則,無人能挖。

三是,就算政策上允許挖,那也存在許多技術上的難題,需要解決。

(秦始皇陵墓)

一、建國前,有人挖但是沒成功。

第一個動手挖掘秦始皇墓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了,《史記》記載:

“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

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縱容士兵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這還不算,他還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把好端端的文物古蹟燒成了灰燼。

燒了阿房宮之後,項羽又把目光瞄準了地下,據說項羽動用三十萬大軍玩命地挖掘,人多力量大,僅僅過了兩天就挖到了墓門,就在這時,突然發生了一件怪事。

原來他們挖到了一個怪異老龜雕像,這隻老龜眼睛紅紅的,像在流血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前方的一顆小樹,這棵樹也十分怪異,上下都是白白一片,像是漢白玉柱子一般。

而在白色小樹的頂上,盤旋著一條吐著信子的赤練蛇,惡毒地注視著眼前發生的一切。

就在這時,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在場的幾百名士兵瞬間石化,變成了兵馬俑,後面跟上來的士兵嚇傻了,紛紛退出墓道。後來,相士勸告項羽道:

“秦始皇陵建於中華龍脈之上,如果貿然挖斷龍脈,會山崩地裂,洪水氾濫,後果不堪設想。”

項羽聽信了相士的話,這才停止挖掘。

第二個進入秦始皇陵的是一個放羊娃,《漢書》記載:

“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

說的是,一個放羊娃在秦始皇陵附近放羊的時候,突然一隻羊掉入了洞口之中,這孩子點著火把進入洞中去找丟失的羊,結果不小心把洞中的棺槨燒了。

這個洞肯定是盜洞,說明之前有人進入過秦始皇陵,並且有可能盜走了文物,這個記載不知是真是假。

二、建國後,無人能挖。

解放後,郭沫若對秦始皇陵動起了心思,他準備把秦始皇陵墓挖開,看看裡面到底還剩下什麼寶貝,然而提案報到周恩來之處,當即被否掉了。

因為在此之前,在郭沫若的主導下,文物部門曾經挖過明定陵,結果因為保護措施不力,剛出土的大量文物瞬間氧化了,許多珍貴字畫變成了灰燼,非常可惜。

因此,周恩來果斷地拒絕了他。

之後,我國考古工作一直實行的是保護性發掘,就是古墓被盜墓賊,被工地破壞了,趕緊去進行評估,有考古價值的,能修復的就修復好就地保護,不能修復的就進行搶救性挖掘。

現在,秦始皇陵已屬世界遺產,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政策上已不允許再去挖掘了。

(秦始皇陵景區)

三、現代技術下挖掘秦始皇陵墓的幾個難題。

1、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間說的墳有多大規模?《漢書》上說:

“其高五十丈,週迴五里有餘。”

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釐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

可是經過兩千多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前幾年秦俑考古隊為了瞭解原來封土堆積的實際大小,進行過鑽探。

發現原來的封土基礎部分,近似方形,周長與《漢書》說的“週迴五里有餘”的數據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

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於500米的保護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徑的大棚,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2、挖掉了墳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就會消失。秦始皇陵沒有了墳堆,如何能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

如果不挖掉墳,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來,那這個新建的大棚又如何與陵園景觀以及周圍山巒協調起來呢?

3、地宮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頭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

還有,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遊客用望遠鏡看不成?

如果構建下去的通道,橫七豎八地建成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是破壞了地宮的內部結構景觀?

4、多長時間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們用幾乎可以說是笑話的最機械的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髮掘面積的話,可以看到如下的換算過程和結果:

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先秦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比它大約50倍。

秦公大墓1976年發現,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麼,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秦始皇陵內部想象圖)

總結

綜上所述,秦始皇的陵墓,建國前,有許多人或明或暗都動過挖掘的念頭,也有人去實踐了,但是限於種種原因,他們是挖不了。

建國之後,也有人想去挖掘,可是這與我國保護文物的宗旨相背離,最終也沒被允許。

現在,秦始皇的陵墓已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址,是當地重要的文旅產業,挖秦陵不僅不科學,還有可能破壞當地的旅遊產業。

這也是與我們現在提倡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相背道而馳,所以也是不可能的。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神農35


秦始皇陵工程浩大,嬴政從13歲登基就開始修建陵墓,整整修了近39年。一直到他死都沒有完工,次子胡亥又命大批能工巧匠修建了一年多,才正式完工。

地宮無人敢盜的原因:

一,盜墓賊沒有這個能力,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之一。

1,地宮層層防禦讓盜墓賊無法下手。

據記載,秦始皇每年都用70多萬的猛男修建地宮,地宮佈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兩重夯土城垣,非常堅固連弓箭都射不進去。並且夯土層內部由堅硬的石頭嚴密堆砌,這些石頭都是工匠捨近求遠從渭河北面的山上精挑細選運來的,所砌宮牆有30米高。那麼城牆到底有多堅固?經歷8級地震城牆竟安然無恙,盜墓者估計根本沒有能力動它分毫。


除了城牆防禦外,還有浩大的排水渠阻擋盜墓賊的腳步。城牆周邊有巨大的排水渠,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青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這又是一道對地宮的堅強防禦。


另外,地宮周圍面積廣大,經專家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如果盜墓賊選擇周邊開挖,加上層層防禦,挖到地宮那得需要久遠的時間。


2,地宮太深,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夯土堆,下為地宮。

上面由封土夯築而成,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形,面 積達25萬平方米,封土堆高達五十餘仗(高度約115米),但經過兩千多年風雨洗禮、大水的沖刷、地震和人為破壞,現 存高度仍為87米,封土底部面積為約12萬平方米。


據《史記》等史料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天下各國能工巧匠彙集有70多萬人修建。公元前210年,丞相兼包工頭李斯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他向秦始皇彙報是否還要繼續,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這深度更讓人感到神秘。關於地宮深度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具體有多深,對於實際真相至今仍是一個謎,盜墓賊更無從知曉不敢輕易下手。

3,秦始皇陵地宮內部機關重重令盜墓賊望而生畏。

這是個豪華的“地下王國”,根據史料的記載,地宮上有天文日月星辰,下有地理江河湖泊。當然也有數不盡的奇珍異寶,人魚燭火永不熄滅。地宮內江河百川皆為水銀,秦始皇陵地宮中有一個巨大的水銀海洋,秦始皇的銅棺漂浮其上,日夜巡遊。秦始皇生前追求長生不老,五次巡遊踏遍千山萬水,對地理頗有研究,水銀分佈可能與他到過的江海位置相符。盜墓賊膽敢闖入,這些水銀就會揮發,分分鐘就要了他們的命。經過專家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很可能是水銀揮發浸入土壤而致。另外,地宮裡面有連射機關暗器弩對付盜墓者。盜墓者如有入侵秒變刺蝟,活下來的幾率為零,這些對盜墓賊起到很大的震懾。


4,修陵墓的最後一批工人全部陪葬,盜墓賊無法知曉墓中通道和機關秘密。

《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工匠們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墓們關閉,可憐的工人們成了人殉,再無人知道地宮內部通道秘密。自古以來對於是否真的有人進入秦始皇墓也都是些傳說故事。據考古學家研究證明,秦始皇陵並沒有被盜痕跡。

秦始皇陵周邊出土的小墓葬及秦始皇陪葬坑也都完好無損,出土4000多種陪葬品震驚中外,秦始皇陵兵馬俑及銅車馬更是人間奇蹟 。

二,盜墓賊看到寶物得不到

摸金校尉們知道,即使他們進入陵墓拿到文物,因文物年代久遠,與空氣隔絕,沒有相關保護措施見到空氣會氧化瞬間會灰飛煙滅,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三,對千古一帝的敬重

秦始皇為了自己的陵墓建設的更加完美,他專門請專業“神官”和自己的專業大臣趙康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專業研究,找到風水寶地驪山(陝西省西安以東30公里臨潼縣的驪山),開鑿出5處水源,在平地上用夯土造出五座堅固的山峰,叫“五爪金龍”。據說讓秦始皇越戰越猛最終統一六國,秦始皇陵成為龍脈。秦始皇死前起誓說:即使他死了有他的龍魂保佑中華民族千世萬世永不衰竭。秦始皇的誓言被傳播2千多年,不挖秦皇陵,也許是對千古一帝的敬重吧。歷代統治者大都為了安撫被統治的前朝百姓,並對先代君王表示敬意,會對皇陵加以保護嚴懲盜墓賊。


四,60年代隨著我國對秦陵的發現,出動大量人力財力對這一世界遺產進行保護,盜墓賊更不敢進前半步。

盜墓自古以來就是被世人所不恥的行當,盜墓賊在道德上受人譴責,傷天害理;盜墓在法律上更是違法犯罪懲罰相當嚴厲。


小姐姐講史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出於敬畏。秦始皇被成為祖龍,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其一生眾橫捭闔,橫掃天下,統一六國,一統中原。焚書坑儒,熔天下之兵,其人雖死,餘威猶在,要動他老人家的陵墓,不是常人所能為。

二、秦始皇陵有百萬兵馬守護,這也是秦始皇聰明的地方,如此大規模的兵馬守護一座陵墓在世界上也僅此一座,可以說是全球安保系統最強的陵墓,如果盜墓賊惦記上這座墓,首先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幹的過這支軍隊。

三、體制過於龐大,秦始皇陵由李斯設計,大將章邯監工,動用人力最多的時候將近80萬人,是胡夫金字塔動用人力的8倍!前後修建了39年時間,可見就李斯那非人類的腦袋到底設計出什麼樣的陵墓,世人根本無法想象。這樣一座陵墓的挖掘絕不是民間團體所能承受的。

四、出於文物保護的考慮,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實際上是一座地下宮殿群,其中有各種宮殿建築、奇珍異寶、其價值絕對不下於如今的故宮,發掘秦始皇陵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保存這些珍貴文物,在沒有萬全的技術手段之前,絕對不可能動。當年被郭沫若毀掉的大量明清陵墓就是一個教訓,所以當郭提出發掘秦始皇陵的時候,果斷的被中央政府拒絕了。

五、秦始皇陵可能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萬一挖墓壞了中國的風水,那這個人就是全民族的罪人,永遠的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三日軒主人


秦始皇的陵墓不是沒人敢盜,是這項工程太大了。沒有三五年的時間,是根本挖不到秦始皇埋葬的寶貝和棺槨的。

當然了我們說的是在古代,沒有現代化機器幫助的情況下。

要知道秦始皇當時是動用了七十萬勞力,三十多年的時間,才把陵墓給修好的。想要盜取他的陵墓,真的就如同愚公移山一般。可想而知,這個難度有多大。

還有就是盜墓,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是被嚴令禁止的一件事。

一般軍閥或者盜墓賊,都是選擇比較容易盜的墓來挖掘。

若是選擇秦始皇這種大墓來盜的話,寶貝還沒有挖掘到,就已經暴露,被人知道了。或者是早就被人發覺,抓起來滅族了。

還有就是,盜秦始皇的墓,風險也是很大的。

司馬遷在《史記》裡就有明確的記錄,說秦始皇的棺槨,是穿過了三層地下水,而埋葬的。可見這個深度,真的可以用十八層地獄那麼深來形容。

平地上的小山丘,再加上龐大的地宮,這樣的高,想要挖掘秦始皇的陵墓,想想是不是讓人不寒而慄。

還有就是,即使秦始皇的陵墓被別人盜了。裡面的寶貝也未必能取走。

因為他的陵墓裡是放有大量的汞的,大家都知道,汞都是有毒的,經過幾千年的塵封,裡面已經是真空的了,萬一在暴露的時候,接觸空氣的那一剎那,釋放出來的能量,也是不能小覷的。

最主要的是裡面還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機關安卡。各種各樣的弓弩,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導致盜墓的人直接死亡的。

所以說綜上原因,就是秦始皇陵墓沒有被盜的原因。

當然了我們現代,想要挖秦始皇的陵墓,就容易的多了,畢竟機器化早就普及了。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秦始皇的陵墓,一直都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一直都是被國家保護的對象。

所以,無論是誰,想要挖秦始皇的陵墓,都是不可能的。

還有就是,專家們已經對秦始皇的陵墓,進行探測了。他的陵墓保護的還是比較完整的,因為在他的墓室裡,專家們確實探測到有汞,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墓室從來沒有被破壞過,一直塵封的很好。

希望秦始皇的陵墓,永遠都不要被挖,就讓他隨著歷史的傳承,而傳遞下去吧。畢竟他已經是中國的一座隗寶了。


漢史趣聞


古今第一人秦始皇,生前豐功偉績,死後陰間逞威,這位千古一帝的陵墓到底藏有多少機關秘術,就連胡八一這種盜墓英雄都不敢覬覦,且讓小編帶你領略一二。

  盜墓文化風行,尤其以《鬼吹燈》為代表的摸金校尉,更是被陳坤演繹的帥到沒朋友,不過盜墓一行,可並不像是天下霸唱說的那樣,始於曹操!

  真正的盜墓祖宗,應該是西楚霸王項羽才對。當初他率領三十萬雄兵,踏破咸陽城,縱火阿房宮三天三夜,不過他最想做的,還是盜掘千古一帝的曠世皇陵!

  阿房宮之蔚為大觀,唐人杜牧已經歌賦之中,極盡驕奢之能事,而皇陵之盛況,更在阿房宮之上。

  司馬遷有載,開酈山皇陵,聚天下勞工七十餘萬人,在前後五十年多年的時間裡,穿三泉,破九荒,收天下奇器珍寶,集世間偉物神藏,皆屯於地宮之中。又令巧匠作機弩矢箭,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布水銀為百川,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英豪楚霸王,見到始皇帝陵冢之時,亦瞠目結舌,欲以人力掘之,收墓中珍寶,可惜三十萬軍眾費盡心力,愣是尋不到入口,摸不得法門,悻悻然之下,只好放火燒了陵寢地表的百幢瓊樓玉宇,以洩私恨!

  地下瑰麗之所藏,半點未動。

  躲過楚霸王項羽一劫,秦始皇陵搖曳千年,終於走到了現代。

  華夏曆史惶惶百變,何以始皇帝如此聲名顯著,竟還能得以保全,那數數代代的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卸嶺力士、搬山道人,可都是技能攀天、術能下海的主兒,為什麼就不敢對始皇帝下手呢?

  其一,秦始皇陵佈局實乃精巧。若個盜墓夫子,哪個敢與大名鼎鼎的楚霸王相提並論,人家都下不去嘴的東西,又有誰敢自取其辱呢?

  其二,始皇帝名聲太甚,誰敢掘他的墓,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縱然是能掘的進去,僥倖不被精巧機關所傷,爬得出來,也恐怕難逃天下攻訐之目標,再者,你摸得到冥器,銷的出去贓嗎?

  其三,後世歷代皇帝,都曉得江山更迭,人力無法企及,所以對前朝之物能體恤就體恤,尤其是皇陵。你佔了江山就去掘人家墳頭,這太不地道了,尤其為以後考慮,要是後人把你家江山奪了去,豈不是連自家墳頭都保不住了,所以為了表率,歷朝歷代對始皇帝的陵墓都有所保護,下駐羽林衛兵,周圍百姓亦不可接近。如此保護手段,哪個敢盜?

  如此種種,這千古一帝的皇陵便走到了近代。其中1974年,驪山下的一位老農,一個不小心,就把舉世聞名的兵馬俑給刨了出來,這時,秦始皇陵的地下面貌才得以窺探!

  始皇陵到底有多牛逼,不可想象,但單單以陪葬坑兵馬人俑之大觀,便可以謂之世界第八大奇蹟,可見端倪。若是秦始皇陵全貌被挖掘出來,必將成為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觀,永載人類史冊!

  想來不少朋友都對秦始皇陵充滿了獵奇之心,兵馬俑都挖掘三十幾年了,主陵墓怎麼還遲遲不動手啊?不會是那秦始皇陵裡真有什麼怪力亂神的說道吧?

  怪力亂神的說道還真不少。比如就有,秦末雖大亂,卻仍有百萬雄師,但在與反秦主力項羽大戰的垓下,章邯只統帥六十萬大軍,稱全國兵力盡皆集結於此,雖然小編的數學不是太好,但這明顯有個四十萬的窟窿啊!

  野史有載,帝國餘下的四十萬勇猛大軍,全都被秦始皇埋葬在自己的陵墓裡,讓他們永遠做千古一帝的忠誠衛士,為嬴政在陰曹地府裡繼續開疆擴土!

  四十萬活人,不比四十萬陶俑,他們雖忠臣對君,但卻不願意蒙塵永埋地下,相傳掘開始皇帝陵墓之時,便是那四十萬秦軍銳士破土重生之日!

  像是此種聳人聽聞的說法,比比皆是,不過大都是無稽之談,當不得真。國家考古部門之所以不對秦始皇陵進去挖掘,只因為皇陵目前保存尚好,不存在挖掘必要。

  那這裡有必要說一下考古保護的原則了,人家不是盜墓賊,見一個挖一個,人家是文物保護部門,只有在地下文物遭到破壞或永久損傷之時,才會組織人力進行搶救挖掘。

  秦始皇陵裡的無盡珍寶,看來只能永埋在地下了。作為炎黃子孫來說,放在下面,比挖掘出來放在博物館裡要好,畢竟考古挖掘,對文物的破壞,十存一二!



秦始皇號稱始皇帝,生前便有著其他人所不能的豐功偉績,被後世人尊稱為千古一帝。其陵墓中更是葬有雄偉的宮殿,無數的佳麗,壯麗的山河,威武的軍隊等等無數珍貴的隨葬品!似乎他要組建一支幽冥軍隊,繼續守衛著他的江山社稷!秦始皇逝去距今已經有了千年的歷史,不論是盜墓者還是考古學家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希望看一看秦始皇陵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寶貝!然而,秦始皇陵被發現近百年時間,為什麼無人敢挖?難道真的有傳說中的水銀麼?是什麼原因讓得人們止步於秦始皇陵墓前?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蹟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

秦始皇號稱始皇帝,生前便有著其他人所不能的豐功偉績,被後世人尊稱為千古一帝。其陵墓中更是葬有雄偉的宮殿,無數的佳麗,壯麗的山河,威武的軍隊等等無數珍貴的隨葬品!似乎他要組建一支幽冥軍隊,繼續守衛著他的江山社稷!秦始皇逝去距今已經有了千年的歷史,不論是盜墓者還是考古學家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希望看一看秦始皇陵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寶貝!然而,秦始皇陵被發現近百年時間,為什麼無人敢挖?難道真的有傳說中的水銀麼?是什麼原因讓得人們止步於秦始皇陵墓前?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蹟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天下途觀


陝西有三座帝王陵最為特別,一座不能挖,一座不敢挖,一座挖不開,其中不敢挖的就是秦始皇陵!

所謂秦始皇陵不敢挖,無非是基於下面三個原因:

陵墓修建的固若金湯

秦始皇,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秦帝國,自認為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為始皇帝。所以自己死後的陵墓,也要前所未有,超越古今,從繼位初,就開始修建陵墓,先後動用了七十二萬人,歷時三十多年才修建完成。

可見其陵墓工程的浩大,絕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麼浩大的陵墓,也一定修建了完備的防盜設備,據《史記》記載,墓室位置極深,而且用巨石澆築而成,不管是大隊人馬,還是單槍匹馬的摸金校尉,想要挖開秦始皇陵,難比登天。而且,墓道佈滿防盜機關,進入者必死無疑!

《史記》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

地宮充滿水銀,無人敢挖

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含有大量水銀,水銀是劇毒,一來為了防盜,二是用水銀製成天文地理,江河湖海,為秦始皇陪葬。後經現代探測儀器對秦始皇陵墓室的探測結果表明,地宮內確實含有大量水銀,而且多達一百多噸,如果冒然開挖,且不說怎樣保護考古人員的人身安全,也必然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史記》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為了保護文物,不敢挖

1965年,郭沫若主持挖掘明萬曆皇帝的定陵,由於文物保護技術落後,導致大量珍貴文物和空氣接觸後,迅速氧化毀壞,教訓慘痛!想當初,秦陵兵馬俑剛剛出土時,也是彩色的,但是保護工作不到位,顏色迅速氧化消失。

從哪以後,國家出於對文物的保護,便不允許考古工作者主動挖掘帝王陵,這才讓乾陵、秦陵等帝王陵免遭郭老挖掘。

當然,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為了一夜暴富的亡命之徒,漢末的赤眉軍,唐末的黃巢大軍,包括近代的軍閥頭子孫連忠,都曾大規模的挖掘過秦始皇陵,但最終都無功而返。哪些零零散散的盜墓賊更是多如牛毛,不斷光顧秦始皇陵,秦陵周邊也發現很多盜洞,但經國家探測證實,秦始皇陵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盜!


長安旭哥


如今考古界的一個共識為,對待像秦始皇陵這樣的大型陵墓,基本都是以保護和研究為主,除非有特殊需要,都不會再做大規模發掘工作。像提問者和個別答主所說的,不敢發掘,是對考古的誤解。

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發現秦始皇陵以來,考古工作者已經對陵區做了不少發掘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穫。從這一角度來講,不但並非沒人敢挖秦始皇陵,而且是已經做了發掘工作。

當然,秦始皇陵最重要的部分,秦始皇陵地宮還未做正式發掘。但是,這也並不代表考古工作者放棄了對秦始皇地宮的探索。隨著考古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少現代化的技術方法也被運用到了考古工作當中。而據最新披露的消息顯示,目前考古專家已經通過聲、光、電、熱、磁等技術手段,瞭解了秦始皇陵地宮的基本構造。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陵封土中汞元素含量很高,足以證明《史記》等史籍的記載是具有真實性的。同時,現在已經可以確認秦始皇陵具有兩條墓道,而且不排除使用四條墓道的可能。另外,在地宮中具有科學系統的防水和排水系統,能夠有效避免地宮滲水問題。

正如我一再強調的,秦始皇陵並非不敢發掘,也不盡受技術原因所限,而是當前考古工作的基本綱領所決定的,即以保護和研究為主,並不主張做大規模發掘。


史海爛柯人


秦始皇陵裡有大量的機關暗道,令人防不勝防,還有就是皇陵入口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重要的是皇陵裡有大量的水銀,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曾命人去巴蜀之地搞水銀,據說後來有個叫寡婦富商幫秦始皇提煉水銀的,因為這個寡婦是原來巴國人,名字叫做清,後來就叫她巴寡婦清,據說秦始皇在她去世後給她立了一個碑,她為秦始皇提煉水銀所以皇陵裡有水銀不假,據說秦始皇用水銀做江河湖海,盜墓者一旦進去皇陵必然汞中毒,而且據說皇陵裡的的水銀數量據不完全統計有五百噸,最後一點是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皇帝,他是一個傳奇帝王,他的出現使中國從一個分裂的國家變成一個強大的帝國, 他賦有傳奇和神秘的色彩,他的皇陵也神秘無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