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美國著名學者貢德·弗蘭克在他的《白銀資本》當中提出一個讓世界震驚的觀點,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他指出,世界經濟體系一直都存在,並且存在了5000多年,而且從來都沒有隔斷過。從1400年到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世界的中心並不是歐洲,而是亞洲,更具體點是在中國。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也就是說中國一直是世界貿易中心,只是近200年才轉移到歐洲,因此現在貿易中心再次回到中國,並不是令人稱奇的事情。這本書在1999年獲得“世界歷史學會圖書獎頭獎”,現在無論是中國經濟學史專業學生,還是經濟思想史專業的學生,都要閱讀這本書,可見其在中國的影響力。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貢德·弗蘭克


歷史上的中國為何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本書開篇講哥倫布為什麼要開通新航道?而且是不惜付出生命代價,要知道在哥倫布之前已經有很多失敗的先烈了。第一、說明當時東西方已經有了大宗貿易,而且形成了貿易網絡;第二,這個貿易網絡利潤非常高,高到讓人鋌而走險,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

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兩座城市是威尼斯與熱那亞,當時通往東方的貿易路線主要有三條,北邊路過黑海的路線被熱那亞人控制著,南邊路過紅海的路線被威尼斯人控制著;而中間路過巴格達的貿易路線,則因為蒙古帝國的衰落,已經衰敗了。於是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為了爭奪商貿路線的控制權,進入白熱化鬥爭,而哥倫布就是熱那亞人。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其實相當長時間裡,歐洲都在為貿易路線進行瘋狂地爭奪,比如1615年至1618年奧斯曼與薩菲之戰,這個衝突從1578年一直持續到1639年,他們都是在爭奪絲綢貿易以及商路的控制權。奧斯曼與印度的古吉拉特、蘇門答臘的亞奇特結成同盟,共同對付葡萄牙人。同一時間,不同國家幾乎在不同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想控制這一區域的商路,以便在該地區佔領最大的市場份額。

長期以來,人們對奧斯曼帝國的印象都是封閉、保守的。但是他們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貿易樞紐,奧斯曼帝國和蒙古帝國一樣,也是以商業立國的。他們之所以瘋狂進行領土擴張,一方面是帝國的屬性,以搶掠為生,另一方面是就是為了經濟利益。因為奧斯曼人必須和西邊的歐洲人,以及東邊同樣強大的波斯人,爭奪商路的控制權。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同時期印度莫臥兒王朝,一邊在積極加入商路的爭奪,另一邊推動著印度的城市化以及商業化。印度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紡織業集聚地,印度生產的棉布成為全球貿易的搶手貨,遠銷西亞和歐洲。後來英國發展紡織業,最早也是學習印度的技術。

明朝後期,中國手工業品和農副產品大量出口歐洲和亞洲等地,江南一帶形成了絲織品中心,這些絲織品通過菲律賓,由西班牙人轉口到墨西哥,部分運送到秘魯,或者將絲織品運送到日本,獲利可達十餘倍。萬曆年間,每年運往日本的生絲能保持三千擔,價值一百萬兩白銀。蘇州當時擁有織機商戶非常多,甚至有些商戶能夠擁有上百臺織機,這些商戶僱傭大量的絲織工人,形成了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當時景德鎮的瓷器也是遠銷海外的熱銷產品,明代中後期大量精美的瓷器,通過葡萄牙人,運送到里斯本,里斯本被稱為中國瓷都。明朝後期景德鎮聚集上萬從業人員,這些民窯內出現了細密的技術分工。

中國和印度擁有著無與倫比的生產力,在這一亞洲貿易體系當中,佔領著極大的市場份額,保持了長期的貿易順差。而同時美洲、日本、非洲以及歐洲都處在巨大貿易逆差當中,他們只能通過白銀來彌補貿易赤字,非洲出口黃金和奴隸,美洲、日本出口白銀,而歐洲卻沒有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

絲綢之路的衰落,並不代表中亞地區商業衰落了,以前很多跨大陸的商業貿易,更多被中國的朝貢貿易所取代。支撐明朝和清朝政治霸權的,不是軍事也不是政治,而是貿易。當時的東南亞比如緬甸、越南、以及泰國等,都是通過朝貢體系,與中國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貿易往來。為了更好地開展業務,很多普通商人經常冒充朝貢使團,與中國進行貿易。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白銀帝國

由於中國的貨幣體系是銀本位,所以朝貢貿易體系也採用了白銀進行結算。而且中國對這個貿易體系有較強的掌控力,可能我們看到葡萄牙人佔領澳門,荷蘭人佔領了臺灣,這些歐洲人只是想辦法融入這個貿易體系當中,遠沒有達到殖民地時期的“佔領”。整個朝貢貿易體系,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這時候海上軍事力量主要掌握在鄭芝龍,鄭氏家族手裡,即使到了清朝,掌握在施琅家族手裡,他們成為這片海域的霸主。巔峰時期,鄭芝龍擁有的艦船超過三千多艘,擁有20多萬人的軍隊,這些軍隊當中包括日本人、朝鮮人以及非洲人等。相比較於鼎盛時期的無敵艦隊,也不過100多艘艦船,共計船員不超過2萬人。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因此任何人想要到東亞海面上做生意,都要向鄭氏家族交保護費。一艘大船需要繳納3000兩白銀保護費,交過費用之後,可以從鄭家獲得一面令旗,在這片海域自由貿易。

從15世紀到18世紀,當時世界貿易的主要產品是香料、茶葉、瓷器、棉布以及絲綢,這些商品絕大部分都是產自亞洲,可是貿易是雙向的,那麼歐洲能提供什麼呢?他們只有白銀,進入16世紀,歐洲人在美洲發現了大量白銀,而且近85%的白銀都流入了中國。1607年,也就是萬曆三十五年,據墨西哥官方統計,每年向中國出口的白銀達到百萬兩以上。據梁方仲先生《明代國際貿易與銀的輸入》統計,從1573年到1644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對中國白銀的輸入至少在一億兩白銀以上。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中國在這一時期,一直是全球的製造業中心,全世界都需要買進中國商品,而歐洲卻沒有對等的高價值產品能夠賣到中國,也就是說他們辛辛苦苦開採的白銀,幾乎全部流入中國。

按照經濟學常識來講,這麼多白銀的湧入,肯定會導致通貨膨脹。可是從1600年到1750年,中國人口增長率達到74%,這一時期人口的大量增長,物價卻沒有上漲,這說明生產總量增加了。從15世紀到18世紀,在人均收入方面,歐洲生活水平是遠低於中國的,亞洲在貿易中的主導地位也從未受到挑戰。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李約瑟之謎

書中還給我們解答了李約瑟之謎,這是英國學者李約瑟在20世紀提出來的,近代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領先於世界,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反倒落後了,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發生在歐洲呢?多少年,很多經濟學家都在試圖尋找答案。

弗蘭克給出的解釋是,中國勞動力資源過於豐富,導致沒有迫切的動力,去發展科技節約人力。歐洲在大航海之後,不斷向美洲、澳洲移民,這種情況造成了西歐高工資,高成本的問題。歐洲雖然在亞洲、美洲賺得盆滿缽滿,但是回到國內,不得不面對高工資、高成本的現狀。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同時歐洲和中國一樣陷入了1585-1634年的“小冰期”,接連不斷的饑荒,伴隨著蝗災和天花,導致大量人口死亡。這場自然災害和疫情導致40%歐洲人死亡,同時也讓明朝陷入農民起義的動盪當中。

另外清朝末年,大量白銀的外流,也加速了中國的衰落。鴉片戰爭之後,清朝面臨鉅額的賠償,同時為了實業救國,買進了大量的軍備以及設備等,都加劇了貿易的逆差。從1840年到1906年,中國一共賠付13億2千多萬兩白銀,相當於1901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1倍。這60年,如天文數字的賠款,足以抵消了明清時期流入白銀的總和。對於歐美來說,不啻於在中國重新發掘了波託西和薩卡特卡斯銀礦,而且是以非貿易的手段在短時間裡輕而易舉獲得的。

與此同時,中國傳統出口商品也迅速失去了技術上的壟斷地位,如日本早已掌握中國絲綢技術,德國人燒製出新的瓷器也迅速投入工業生產;美洲大陸奴隸主成為新的棉業種植加工者,以質優價廉的產品,與中國傳統棉業在亞洲乃至中國本土形成直接競爭,更不用說鐵器等工業產品了。


1400-1800年這400多年時間裡,全世界85%白銀,為什麼會流入中國


特別是英國人用巧取豪奪的方式移栽了中國獨有的人工培植物種-茶樹,在印度大陸建立起紅茶生產基地以後,中國數千年貿易傳統的“拳頭產品”已毫無優勢可言,今天中國重新被稱為“世界工廠”,但主要因為廉價勞動力而非基於新的自有獨創技術形成的“拳頭”。這也部分說明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起步,尤其在資本積累方面依舊如此艱辛曲折的原因。

15世紀到18世紀,全球已經有了一個成熟的龐大貿易網絡。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生產了主要的貿易產品,吸收了全球一半的白銀,成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貿易和經濟中心。可是隨後由於工業革命的到來,中國逐漸失去了優勢,並且在19世紀末被歐洲所趕超。

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它的中心地帶和邊緣地帶總是隨著經濟週期而不斷變動的。當中心地帶遭遇經濟的下行週期時,邊緣地區就可以抓住機會取代中心地區,這是世界經濟的一種自然更替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