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杜祥琬:2050年非化石能源要大於50% 可再生能源要大於40%

杜祥琬:2050年非化石能源要大於50% 可再生能源要大於40%

杜祥琬主題演講(來源:中國產經新聞網)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產經新聞報社、網易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網易經濟學家年會於12月22日在北京粵財JW萬豪酒店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開放新格局 智領新增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發表演講,他談到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必將從微不足道變成舉足輕重。我國要在2035、2050年實現兩個目標,相應的能源非化石能源要在2035年大於25%,可再生能源要大於20%,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要大於50%,其中可再生能源要大於40%。

杜祥琬認為,當下的能源安全觀,要包含環境安全觀和氣候安全觀。隨著非化石能源比例的增大,在能源安全和低碳化的趨勢中,非化石能源的作用已經是舉足輕重。

而中國擁有豐富的非化石能源資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技術可開發的風能資源在中國大約35億千瓦,已經裝機1.98億千瓦,技術可開發太陽能光伏能源22億千瓦,現在已經裝機1.9億千瓦,無論是風能、太陽能已經開發還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1/10,再加上可觀的水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熱利用、固廢資源化等,在我們國家的資源量足夠豐富。

在經濟性上,中國東部是能源的主要負荷區,東部開發自己身邊的太陽能、風能成本要低於西電東送,這是華北電大和天津大學計算出的一致結果。

以下為實錄:

杜祥琬:大家下午好!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新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就這個問題給大家彙報幾點認識,供大家參考。

首先,能源安全觀和新能源的關係。

能源觀裡面講到的能源供需安全,一般人理解的能源安全都是供需安全。長期以來,供應跟不上,需求就是不安全。但是,隨著經濟特別是對於發展方式理解的加深,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供給側單向的提供保障這是過去的一種要求,粗放的供給來滿足增長過快的需求。現在從需求層也有並不合理的需求,比如浪費。應該是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協同的提供保障。就是說樹立這樣的供需安全的新觀念,以科學的供給滿足合理的需求。

供應安全,目前來說比較現實的,大家都知道,中國富煤缺油少氣,油氣對外依存度比較高,我們要加強勘探、增加儲備,這個肯定是很重要的。我想強調一下,隨著非化石能源比例的增大,在能源安全當中,非化石能源的作用已經是舉足輕重。

能源安全還需要第二個觀念,能源的環境安全觀,能源引起的環境問題已經是越來越嚴重了,大氣環境汙染跟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有關係的。大家都對這個問題印象很深刻,國家也出臺一系列比如大氣十條的政策,所以能源的環境安全觀已經成為能源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個能源安全觀是能源的氣候安全觀。能源所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使全球氣溫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第一。非化石能源我們在努力提高它的比例,目前全球的非化石能源佔比是22%,中國現在佔到14.3%,這也是在進步當中。而我們國家向聯合國提交的《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承諾,2030年左右使碳排放達到峰值,並且爭取早日實現,這一點也取決於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的低碳轉型,是助推新能源的發展,不僅如此,也助推新型經濟增長,是促進經濟跟環境的雙贏。

國際上有研究報告統計了一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跟經濟發展是什麼樣的關係:“氣候行動到2020年可以創造大約26萬億美元的經濟利益,可以創造大約6500萬新的就業崗位。”

能源安全觀裡面還可以加一條,國際競爭環境下中國能源長遠安全取決於我們能不能在能源領域掌握新能源科技的戰略制高點。

第二,能源資源觀和新能源的關係。

長期以來,說起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人們會說富煤缺油少氣,如果咱們的視野當中只是化石能源的話,這個認識並不錯。工業革命二百多年來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很大的功勞,雖然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量比較大,至今全球一次能源結構當中,化石能源仍然占主導地位。一個世紀之前,全球的能源結構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佔70%,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油和氣加起來已經超過了50%。而中國和全球的差別在於煤炭的佔比至今仍然佔59%,還是比較高的。

當化石能源在我們國家一次能源當中佔比佔絕對多數的時候,富煤缺油少氣這樣講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強調,現在僅僅是這樣的認識已經跟不上發展,我想著重強調這一點。非化石能源在全球佔到22%,我們國家已經佔到14.3%,正在穩定快速增長,為什麼會快速增長呢?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為什麼會快速增長?這個需求牽引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另外能夠支撐它快速發展的原因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資源和技術能力的進步、成本的下降。

我在2007年開始研究中國可再生能源戰略的時候,業界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認識,除了水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4個字來描述“微不足道”,通過研究以後,大家一致認同改成 “舉足輕重”。這幾年的變化已經看出來,它確實必將舉足輕重了。我們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大約有多少,技術可開發的風能資源在中國大約35億千瓦,已經裝機1.98億千瓦,技術可開發太陽能光伏能源22億千瓦,現在已經裝機1.9億千瓦,無論是風能、太陽能已經開發的還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1/10,再加上可觀的海洋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太陽能熱利用、固廢資源化加在一起我們國家的資源量是足夠豐富的。它們可再生所以可持續,它們伴隨著太陽的存在而自然存在,它們量值的大小跟技術開發能力有很大關係,比如說100米以上的風能比至70—80米高的風能明顯增多,這就跟技術開發能力有關。可再生能源長期以來受制於成本偏高,比較貴,這幾年成本下降很快。

經濟性還有一點,中國東部是能源的主要負荷區,東部開發自己身邊的太陽能、風能,開發一度電所花的成本比從西部開發的風能和太陽能通過輸送到東部的成本要低,這是華北電大和天津大學分別計算出的結果,這一點非常重要。

大家馬上會說太陽能和風能有間歇性、不穩定,為了充分發揮太陽能、風能的作用,必須發展儲能,儲能技術也在快速發展當中,物理的儲能,比如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到多種類型的化學儲能,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儲能技術進步迅速且持續降價,儲能不僅能解決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問題,而且會推動電動汽車、新能源車、小區微網的發展,更好地利用峰谷電的差價。

值得強調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我們自己國家可以掌控的能源,不依賴於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它有利用我國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

可再生能源再加上核能,加起來叫做非化石能源,我們現在電力的裝機容量,非化石能源的裝機現在已經到了40.8%,發電量佔到整個電力的30.9%。同時,中國目前的核電技術跟世界先進水平也在保持同步的發展,包括已經成熟的三代技術、第四代技術,模塊化小堆,中國也在研究下一步基於核聚變的能源。

我們國家的資源稟賦這一部分講中國的資源稟賦應該有這樣的重新的認識。在化石能源富煤缺油少氣的同時,中國擁有豐富的非化石能源資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逐步建立我國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體系,資源基礎是豐厚的,這個過程需要幾十年的努力,但是我想首先得肯定有這個資源,資源不夠想要發展也是不可能的。

由於長期以來對能源資源稟賦認識的有侷限性,一些能源負荷很重的地區,長期以來認為自己的負荷重、資源缺,形成了對外來電、外來煤的依賴,卻沒有認識到自己身邊就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可開發。重新認識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這一點是影響我們國家能源政策和能源戰略的一個很實際的問題。而且重新認識能源資源稟賦也是正確認識本國國情的要素,對於保證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和戰略性的意義。

再說一點,能源轉型不僅是能源自身結構的優化,還包括空間格局的轉型。能源結構的變化,主要是低碳化,發展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同時,煤炭可以說立了很大功勞的能源,隨著社會的進步,用量在逐步減少,這個表裡面的數據是國家已經制定的能源戰略規定的。

能源空間格局我們都知道中國非常不平衡也不充分,中國東部的能源要把遠方來和身邊來相結合起來,東部各省不僅是經濟上比較發達,而且也是節能提效比較先行的區域,也是核能發展的優先區,海上風電、海洋能發展的優勢區,LNG進口接收區、分佈式光伏、生物質、地熱、工業餘熱等等,東部省的資源能源是比較豐富的。給大家說一個數,中國中東部地區已經開發的風電和光伏只佔到中東部技術可開發量的不到1/10,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在中東部自己身邊的太陽能、風能潛力還有十幾倍的開發空間。

所以,立足當前,多能互補,現在煤電還非常重要,它是發電主力,要清潔高效改造,靈活性改造,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調峰,這就涉及到不同產業的利益問題,所以政策要支持煤炭和新能源如何協力轉型。

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隨著中東部地區電源的發展,西電東送、北煤南運的增量可能會出現一個拐點,什麼時候出現這個拐點,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努力和政策的引導,出現這樣的拐點將是中國能源轉型的重要的標誌。上面講的中東部發展的思路,就是把遠方來跟身邊來結合起來的思想,特別是要發展自己身邊的已經在那兒的太陽能和風能有利於電力發展區域平衡,有利於電力系統整體的經濟性、安全性和靈活性,也符合綠色、低碳、高效、智慧,這樣以來,電力系統會從長期以來習慣的政府辦電、大企業辦電轉向政府+大企業+人民辦電,我想這樣的模式的變化,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但是要實現這樣一個能源格局的轉型,需要轉變觀念,包括我自己,長期以來也認為東部只有靠西電東送,現在看來這個想法需要有所糾正。

最後再說一下新能源產業會有新的業態,一個特點就是集中式跟分佈式相結合,時間關係不展開說。

大量的分佈式低碳能源網絡的發展,使東部成為從能源的消費者變成能源的產銷者,不僅消費能源,而且生產能源。如果中部地區成了能源的產銷者,這樣的話這個角色大家可以想想中國能源會發生多麼深刻的變化。有了高比例的產銷者,中國能源的局面將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稍微說一個數,有個企業在浙江已經裝了20萬戶的屋頂光伏,這說明東部地區成為能源產銷者的現實可行性。這是一個特徵,再一個新能源技術的一個特徵,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結合,跟數字經濟的結合,幾位專家講到這方面,數字化的轉型,這樣會成為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也在和能源領域在結合將來會成為能源業+能源服務業,而且服務的比重會越來越重,功能會越來越強。

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必將從微不足道變成舉足輕重,包括水資源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電力佔26.7%,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是12.5%。我們國家要在2035、2050年實現兩個目標,相應的能源非化石能源要在2035年大於25%,可再生能源要大於20%,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要大於50%,其中可再生能源要大於40%。新增的能源由可再生能源來滿足,一開始這樣做,再進一步由可再生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的存量,這樣到2050年以後,中國要和全球一道逐步完成由化石能源為主向非化石能源的過渡這樣一種轉型。

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新能源,而且是新經濟和美麗中國的基礎。講到這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