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軸承運用廣泛,可為何我國不是軸承強國?

軸承幾乎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滿地都是的共享單車到掠過頭頂的民航客機,從魚翔淺底的核潛艇到巡天遙看的空間站,電冰箱、洗衣機、電腦散熱風扇、抽油煙機、手機裡的振動馬達……軸承無處不在。

中國的軸承行業和很多工業部門一樣,產能龐大、技術水平中等,少數核心領域突破了西方封鎖,大量的高端產品卻還是要依靠進口。

軸承運用廣泛,可為何我國不是軸承強國?

中國能夠製造很多極端極端條件下使用的高端軸承。比如99A坦克座圈就是個超大的滾動摩擦軸承,不但要讓十幾噸重的炮塔運轉自如,還要承受125毫米滑膛炮的恐怖後坐力。155毫米自行火炮的後坐力更大,它的炮塔座圈同樣很強大。這樣的軸承,多數國家連邊都摸不到。

軸承運用廣泛,可為何我國不是軸承強國?

雙37高炮這種低端武器也離不開軸承,這是它的座圈

精巧的機械則需要另外一種概念的軸承。比如衛星上的太陽帆板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相對於太陽的角度,來獲得合適的光照條件。但衛星上了天就沒有機會派人去給軸承加潤滑油。所以,這裡要用到所謂的固體潤滑劑軸承,設法把一種把二硫化鉬的物質薄薄地噴射在軸承裡,讓它在遙遠而寒冷的太空里正常工作好幾年。這種軸承,同樣沒有幾個國家可以染指。

國內生產的軍用軸承

為了讓這樣的軸承能夠正常工作,需要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能夠冶煉出合適的材料,能夠煉製出合適的潤滑油和其他潤滑劑,還要具備恰當的力學分析和加工能力,更需要持之以恆的試驗和積累。

中國是無可置疑的超級軸承大國。早在2014年,中國軸承產量已經達到196億套,居於世界第三位。我們的軸承產量可以支撐指尖陀螺這種減壓玩具,產量之大佔到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國生產的最小軸承直徑0.6毫米,最大的直徑11米,上天入地、無所不在。

軸承運用廣泛,可為何我國不是軸承強國?

難道這樣的中國還不能叫做軸承強國嗎?

是的,不能。

我們的軸承和其他機械產品一樣,在尖端產品、可靠性、壽命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以高速軸承來說,國內主機廠生產的動車組所用的軸箱,軸承品牌都來自歐洲、日本,中國自己生產的真空脫氣軸承鋼,無論質量穩定性還是疲勞壽命,都與國外高品質真空脫氣鋼存在一定差距。

軸承運用廣泛,可為何我國不是軸承強國?

美國空軍地勤人員正在維護F15戰鬥機的F110發動機風扇軸承

哪怕是最常見的深溝球軸承——也就是兩個鋼圈中間套一圈鋼珠的軸承,國外先進產品的實際壽命一般為計算壽命的8 倍以上,最高可達30 倍以上,可靠性為98%以上。而國產軸承的壽命一般為計算壽命的3~5倍,可靠性為96%左右。差距還是很顯著的。這對於普通的運動機械來說,問題不算太大。但是在高端領域就很難接受了,因此國內航空軸承、高鐵軸承、機器人軸承等基本以進口軸承為主。無論運20、C919,離開了進口軸承都是很難飛起來的。

作為機械產品,軸承是無法取巧的基礎性零部件。軸承的性能主要取決於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藝。作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我們雖然在多數鋼鐵產品上已經碾壓了全世界,但在高強度、高耐磨軸承鋼的冶煉上,依然顯著落後於歐美和日本。在高精度機械加工方面的差距同樣是顯著的。

軸承運用廣泛,可為何我國不是軸承強國?

用來支撐渦扇發動機壓氣機轉軸的軸承

高端產品決定了企業價值,高端軸承上的缺乏,也讓中國軸承企業無緣世界名牌。在世界前10大軸承廠商中,有一家瑞典企業、五家日本企業、兩家德國企業、兩家美國企業。卻沒有一家中國企業。

軸承運用廣泛,可為何我國不是軸承強國?

航天飛機上使用的宇航軸承

我國正在向軸承強國進發

政府對於高端軸承的國產化一直非常重視,國家工信部早在2011年,就在《機械基礎件基礎製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把軸承列為“機械基礎件、基礎製造工藝和基礎材料”之首並且國家支持各類高端軸承研製的企業。一些二線、三線城市,也把軸承當做自己產業升級的方向。

最後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