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使萬邦各得其所乃帝國堅定不移之國策。”

這句話出自二戰時期日本對美國的照會,就在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赫爾接到這份聲明的當天,南雲忠一指揮的六艘航空母艦迂迴了3500海里,趕到了太平洋的中心,並在隨後用兩段艦載航空中隊的攻擊波帶回了寓意著突襲成功的虎、虎、虎電報。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轟炸路線

這場山本五十六導演,南雲忠一出任男一號的偷襲珍珠港之戰論知名度絕對是二戰中的扛把子。但是我們今天不是要看本·阿弗萊克荷爾腎上腺素激發的大戲,我們重心在開頭日本的宣戰文書中,注意其中的遣詞造句,各得其所乃是帝國國策。何謂各得其所,就是指發佈於1938年的《近衛聲明》中的所談及的大東亞新秩序,這本質上是一套日本充當亞太主角,其他國家喪失主權,用日方眼中安分守己的態度承認自己淪為殖民地的帝國主義體系。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日本的帝國主義擴張

而這種名為各得其所,實為等級劃分的意識在日本其實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幕府時代的士農工商嚴格限制了不同階級的政治地位,不同於中國的士,日本的士指的是武士,眾所周知,這個當下的二次元國度,在以前是軍政府控制的國度,從浪人到各地的小軍閥再到江戶的大將軍,都是執刀悍行的主。他們憑的是啥,不就是因為掌權者的肆無忌憚。但是日本這個國家奇怪之處就是君非君,臣非臣,在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同時運行著兩套體系,一套是從鹿兒島到北海道的武家體系,另一套則是獨立在京都運行的公家體系。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與公家有關。

我們之前說了日本社會骨子裡有一種各得其所的意識存在,在統治集團內部自然也不例外,這種存在於上位者之間的階層差異就集中體現在家格上面。什麼是家格,一語概之,就是經過時間的沉澱考驗所形成的氏族、家系所獲得的門第和社會評價。按照的現在的話來理解,格就是等級,家格也就是家族的等級。正像日本政治有兩套並行的體制一般,家格也有公武兩套獨立的體系,而它們真正成熟的時間正是在日本武家政治最為完善的江戶幕府時期。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公家與其說是天皇家臣,更像是將軍家臣

在瞭解公家的家格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公家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整體形象,顯然作為一個武士之國,公家的存在顯然是極為渺小的。這一點我們直接拿公家的工資收入來看,就能明白一二。在秀吉死去,家康一步步侵蝕豐臣氏權力的1601年,公家所有的領地加在一起也只有19965石這一數字直到幕府末期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如果還沒有說實感的話,我們可以再列舉一組數字,江戶幕府的每位大名平均的領知高約為8萬石,而領知高在1萬石上下的大名總計有63人,也就是說京都那麼多華服高冠的公卿加在一起都沒有達到人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更細點來說,公家擱一塊的領知高也就是武家體系中最小的大名水平,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小大名在日本不止一個,也不止一打,而是有整整六十三個。就算公家請上外援也就是皇室——宮家,結果只會更讓人唏噓,作為萬世一系的君主血脈,日本宮家的采邑到了幕末也才將將達到了3萬石,這其中還有後水尾同意納秀忠之女和子入宮後大御所獻上的1萬石嫁妝,也就是說所有皇室加公卿的收入還比不上一個武家大名的平均收入。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1664年不同類型大名的領知高劃分

為什麼德川幕府要對朝廷和公家的財政進行如此苛刻的限制?其本質目的就在於讓建立以文制公的一整套體系,法理基礎德川家康已經通過《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的頒佈而獲得了,而財政基礎的獲得正是通過限制采邑和插手財政分配來實現的。每當將軍更換的時候,公家諸人會和大名一道接受到一份更新過的領知宛行狀,也就是說公家的俸祿從法理上來說源自於江戶的將軍而不是京都的天皇,這也是公卿非天皇家臣而是將軍家臣說法的重要來源。

而對待天皇自然不能像對待公卿一樣用一紙合同輕易捆綁,除了將朝廷的采邑限制在一個不能引起風浪的級別以外,幕府還讓天皇這筆錢花的極為不痛快。

江戶幕府初期,因為公家成為了代官,朝廷直接掌握了部分的管理權。到了寬永年間德川家光上洛時,沒錯就是1634年的那次日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上洛,德川家光不但在上洛途中向公武雙方宣示了最高權力已經全面從德川秀忠轉移到了自己手上,更命令作為京都代官的五味豐直對御所的收支進行監督,這是幕府對朝廷財政分配第一次進行干涉的嘗試。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有了第一次,自然就會有第二次。1643年幕府明文規定宮中的所有花銷都要有在宮中的武士天野長信和高木守久處開具證明書後才能在五味豐直那裡報銷,這兩位所謂的宮中武士來自於哪裡,他們其實都是因為家光的妹妹和子入宮而帶進宮裡的侍衛,是地地道道的將軍家臣。他們在開創了普通武士直接進入宮禁的歷史之外,還成了幕府通過經濟措施這一看不見的手來監管朝廷的見證。

家格對官位的影響

明白了公家令人尷尬的處境以後我們再來看一下不同家格對這些傀儡人有什麼影響,首先是政治上的影響,就像中國有官和吏的區別,日本同樣也有,日本的官吏級別從正一位到少初位下一共有九等三十級,從一位到三位均設正從兩級比如正一位,從一位,而從四位到八位則在正從兩級的基礎上繼續細分上下,比如正四位上,正四位下,而作為末等的初位也如四到八位一般,在大少初位的基礎上另分上下。而在這九等中,初位與其說是官更像是吏。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公家的裝束

而當你邁進了從八位的門檻以後,也差不多算被世人認可的的正式官了,但此時的你仍然是無權覲見天皇的令外官。

要想能見到天皇那麼從五位下是必要的條件,因為從這往上的官員有資格上殿見到天皇所以被稱為殿上人,武家時代,各國的守護比如薩摩守等就是從五位下的官職,不過殿上人裡面也有區別,作為從四位上到從五位下的官員面聖的權力也是有限的,因為沒有通傳的幫助你還是不得一窺天顏。

而如果你能更上一層樓,成為正四位或者以上的官員,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踏入了公卿貴胄的領域,而假如你能成為日本律令制下的三公,出任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那麼拋開那些耍太刀的武士不談,你絕對是公卿貴胄中的當紅炸子雞。

醒醒,別做夢了,因為在江戶時期的日本,想要做到三公,或者說想要做朝廷的官,首先你爸得是公家人,而你能具體走到哪一步,也得你看你爸出生在那座山頭。官有九等,公家的家格也有高低不同的六等,最低的是半家,他們的身份可以從他們鑽研的家道中看出來,比如說富小路家,家業為和歌;竹內家,家業為弓箭;荻原家,家業為神祇道;土御門家,家業為陰陽道。可以發現半家與其說是公卿貴胄,更不如說是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他們往往也憑藉手中的特長出仕,鼎鼎大名的安倍晴明就是土御門家的先祖,他陰陽師的頭銜可是比公卿的頭銜要響亮得多。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如果說半家是手藝人,那麼名家就稱得上是文秘,名列其中的三十個家族主要憑藉筆下生輝的文采壟斷了文筆侍從、弁官、蔵人頭這幾個分佈在從五位下到正四位下的文職官位,而他們的天花板是正三位的文職大納言。

在名家之上的是羽林家,看著是不是和羽林軍很像,顧名思義,這些家族與武職有著很深的羈絆,他們能做到最高的官階就是武職大納言。

說完了羽林家,接下來又是一個看名字猜官職的存在——大臣家,他們的出生往往比較高貴,三家之中的嵯峨家、三條西家都出自藤原北家的分家,而剩下的中院家則是臣籍降下的村上源氏之後,他們能夠出任的極官正是左右大臣,不過能真正兌現家格名的大臣家之後卻並不多。

大臣家兌現大臣職位的家族中人不多,那清華家多啊,相比於大臣家只有三大家族,清華家人丁興旺多了,原來就有的三條、菊亭、大炊御門、花山院、德大寺、西園寺、醍醐七個家族,和江戶時期新設的久我、廣幡兩大家族一起構成了江戶時期最高能當上太政大臣的清華家。日本20世紀初期和桂太郎輪流出任首相開創桂園時代的西園寺公望就是出生在德大寺家,又過繼到西園寺家的清華家之後。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政壇不倒翁西園寺公望

說到現在我們似乎還沒說到日本公家官階中獨一檔的存在——攝政和關白。這是因為有資格出任這兩職位的也是公家中獨特的存在,他們都是藤原氏北家的後裔,近衛、九條、二條、一條、鷹司五大家輪流擔任了日本名義上最尊崇的職位,當然就像西園寺公望一般,作為原來公家之中最高的存在,攝家之中也有許多人影響到了歷史的進程,比如說文章開頭所說的《近衛聲明》就是由出自五攝家的二戰戰犯近衛文麿發佈的。

雖然前有半家子巖倉具視作為重要參與者掀起王政復古的浪潮,中有清華家西園寺公望這樣的政壇不倒翁,後有攝家的近衛文麿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主謀侵華。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二戰戰犯近衛文麿

家格對收入的影響

在江戶時代,這些公家除了上面說的那些官職虛名,並沒有多少存在感。這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其相對較低的收入方面。

這就得說到家格對江戶時代公家第二個影響——經濟影響。前文我們也說了公家所有人的領知高總共也就二萬石上下,而這其中作為攝家首席的近衛家佔據的份額也是最大的,足足1795石,足足佔了總額的9%。

不過說實話這個9%還是有點不夠看,要知道光是將軍家的許多旗本武士都不止這個數字,但如果跟公家其他人相比的話那可算得上是一個天文數字了。就拿跟西園寺公望有關聯的西園寺家和德大寺家來說,他們的領知高可分別只有375石以及310石,要知道這可是公家中第二檔存在的清華家代表啊,可想而知其他家格的家族領知高會有多少斤兩、

不過日本公家的工資除了和家格有關係以外還和各家與幕府的親疏關係有關,畢竟領知宛行狀是江戶發的,俸祿是將軍給的。比如作為傳奏的勸修寺豐光有1200石出頭的領知高,而日野家的采邑也接近1200石,要知道他們可都是在公家六等家格中排行倒數第二名家範疇裡面,他們的領知高不僅遠遠超過了清華家的領袖們,更是直指攝家首席近衛家,這還不是因為他們是公武關係中重要的中間人,並且還是傾向幕府的那種。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平安時代公卿藤原賴道建造的平等院鳳凰堂如今是日式建築的經典

當然光說石高數,大家可能並沒有多少實感,我們就很粗獷的進行一些換算,通常我們跨時代進行比較財富的時候會引入大米作為一般等價物,這就是所謂的米本位經濟。

我們首先進行一下簡單的換算,明治時期規定一石等於180.39升,當然我們前面說了這是一次粗糙的換算,為了方便結算我們大致將一石米定為150公斤,但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因為日本幕府時代的米高數據統計的都是糙米,也就是比我們現在吃的米還多了外頭的一層硬皮,考慮到同體積的糙米與精米質量比值大概為0.87,我們就得出了日本江戶時期一石大米大致為130公斤糙米,加工後精米以後大致為112公斤。

明白了分量以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跨越時空的價格換算了,在當下日本精米的價格大概為500日元一公斤左右,那麼同樣粗暴的換算後一石的米價56000日元,按照當下的匯率就是3628元人民幣,516美元。當然考慮到米的飲食構成在江戶時期佔比更高,畝產更低,而日本當下的人口更多,再加上當時的運輸條件、貯藏條件等變量存在,所以當時日本一石米的價格按照如今的貨幣價值可能要遠遠高於每石56000日元的價格,但一如前言所說的粗暴換算,我們這也取了不是很靠譜的低值也就是一石56000日元的價格進行接下來的計算。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可以發現,作為公家領袖的近衛家他們1795石就簡單暴力的換算成了1.0052億日元,也就是92.57萬美元或者說是651.2萬人民幣。所以說公家雖然相比真正的當權者——大名有著相當大的收入差距,但江戶幕府建立起完備的統治秩序後,公家的收入還是有了一定的保障,就拿公家的領袖來說,放在當下的環境裡你也不能說年入650萬的一家子活得不好吧。

也正是這種經濟上的有限度給予才使得公家能夠在兩百多年裡徹底成為幕府的公家,加上完備的公家家格體系又給各個家族劃定了明確的界限各安其分,一隻看得見的手,一隻看不見的手指引著日本的公家社會各自入座,他們有些被雕成了公家的總統山,有些則落地成了山林老路里的神龕,雖然上下有別但也算是各自安好。

江戶時期的公卿能當上什麼官,能拿多少錢都取決於他生在哪個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