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眾所周知,內地賀歲檔概念真正始於馮小剛。

追溯上世紀九十年代,即便華語電影正值繁盛造就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霸王別姬》《活著》等傳世經典,但多數佳作或難以上映、或票房慘淡,更別說用賀歲檔概念謀劃票房了。

所以開始賀歲檔始終鮮有提及,直到1995年成龍主演《紅番區》以“賀歲片”名義引進內地,並憑成龍招牌式插科打諢跟閤家歡類型,一舉成為當年內地票房亞軍,由此賀歲檔才在內地佔據一席之地。

可礙於內地影視創作趨於文學性,或陳凱歌、或張藝謀及主流導演,電影主題均立足時代核心,電影風格更充斥強烈反教條、反枷鎖人文寓意,呈現方式上亦擅用鏡頭語言跟色彩著墨闡述時代與命運的叩問,華語電影最璀璨年代,就這樣將商業片棄之如敝履。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其實第五代導演意圖並非形成與商業對比,不過當他們曾經歷過歷史動盪、亦被裹挾到時代漩渦裡,經歷鑄就了他們創作上要探究民族文化跟民族心理的慾望、呈現上更是充斥不羈與反叛的母題。

大環境電影創作嚴肅化,也成了賀歲檔的瓶頸。相較彼時香港賀歲成了兵家必爭地,演員上除了“雙週一成”兵刃相見,類型上更形成了賀歲電影“系列作”,如《福星高照》《家有喜事》《八星報喜》,便是衍生賀歲檔並形成了群星璀璨、年年來襲的特別類型。

可在內地到新世紀賀歲檔依舊滿眼凋零,此中雖《紅番區》打響一炮,但大環境下當第五代導演嗤之以鼻,將其當做電影低級形態看待,其他導演縱心有所想,也未敢忤逆大導主動嚐鮮喜劇賀歲片。

在這方面,唯有導演馮小剛首當其衝吃了螃蟹。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馮小剛跟第五代導演屬於同個時代,亦曾被捲進過歷史漩渦裡,其作品中亦有對時代母題的試探。但礙於其出身大院也未曾受過影視教育,卻未能被列入第五代導演序列。

當然也是因長久以來,第五代導演過度強調時代與人文核心,如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活著》,均是將藝術精準濃縮、將時代與命運牽扯,此中從未將商業化戲劇結構攝入其中。

很顯然痞氣的馮小剛沒那種悲愴情懷,倒不是說他沒有對時代及社會的關懷,只是其生長環境導致他厭惡作品過度悲情色彩表達,所以創作上馮小剛始終特立獨行,始終詼諧幽默、輕鬆幽默,絕不諂媚時代刻意嚴肅悲情化表達。

從創作《編輯部的故事》到執導《北京人在紐約》,九十年代馮小剛創作重心始終在電視劇領域,風格亦是摻雜王朔般嬉笑怒罵、飛揚跋扈風格,很少對深沉命題進行試探。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可即便如此,馮小剛始終在導演圈佔據一席之地,尤其其執導的《北京人在紐約》在當年包攬多項大獎,更令他在導演序列中名聲鵲起。

到了1998年,馮小剛開始拍攝生涯第四部電影,同時也開始朝著喜劇類型片進行轉型,沒想到他的轉型陰差陽錯間卻造就了《甲方乙方》,更造就了當年三千萬的票房奇蹟!

這是誰也未曾料到的事,《甲方乙方》裡馮小剛只是將影視劇中馮氏的妙語連珠跟插科打諢風格延續,卻未料想這次竟一炮而紅,從而開啟了賀歲檔的真正坦途。由此賀歲檔成為必爭之地,眾多佳作不絕如縷。

此後馮小剛跟葛優更成了最佳拍檔,兩人藉著如法炮製了《不見不散》《大腕》《天下無賊》等喜劇作品,而風格上形成了馮小剛加葛優的化學反應外,票房上更是成為受到觀眾喜愛、票房攀紅。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也就是在這種浪潮下,其他導演才開始跟進賀歲檔。

此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香港導演北上,新世紀之初香港經濟下行,曾經崢嶸的亞洲四小龍電影市場亦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當香港彈丸地市場日趨萎縮,也就爆發了香港導演北上搶灘內地市場情形。

其中周星馳率先拔得頭籌,在時代前沿下星爺攜轉型作《功夫》佔據內地市場,而《功夫》上映後也未曾讓人失望,除了內地票房迅速破億,更是引爆了內地賀歲檔大片饕餮的盛宴。

到後來內地賀歲檔才真正百花齊放,除了馮小剛跟葛優黃金搭檔年年相約,成龍星爺作品佔據地形,更有張藝謀、陳凱歌、吳宇森等大導演隨著時代鉅變扭轉航帆。

他們逐漸剔除對文藝片偏愛,開始跟隨潮流擁抱商業片新世界,也就是那時候,中國內地導演熱衷打造中國式商業大片。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此中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陳凱歌《無極》、吳宇森《赤壁》均為新世紀後賀歲檔代表作,可縱然賀歲檔類型片百花齊放、不絕如縷,喜劇卻依然佔據票房重心。

重要原因在於葛優跟馮小剛十餘年緊密合作,已讓大家形成賀歲檔必看喜劇潛意識概念,由此葛優跟馮小剛即使面對眾多導演對賀歲檔的蠶食掠取,卻依然佔據著賀歲檔票房有利陣地。

由此到了現在沒有葛優賀歲檔,似乎總顯得缺點什麼。

從新世紀以來從《不見不散》《非誠勿擾》,再到最近上映的《兩隻老虎》,不知不覺間葛優已盤踞賀歲檔二十年餘年,而每次他主演喜劇,也總能引發眾多影迷的翹首以盼。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可細數葛優賀歲檔佳作,卻有部被大眾遺忘了。

這部作品就是1999年馮小剛執導,由葛優、傅彪、吳倩蓮參與主演的喜劇電影《沒完沒了》,影片講述了一個出租車司機為報復拖欠他工資的旅行社老闆,然後將老闆的女朋友綁架的故事。

此中有詼諧、有黑色、有笑料、更充斥著聚焦社會、折射人情冷暖的主題,從全方面看這都是部無可挑剔的喜劇佳作,更是馮小剛賀歲檔喜劇中的翹楚,可如今卻鮮被提及。

從敘事結構上,影片也貫穿著馮小剛一如既往風格。主線清晰、敘事明瞭、表達詼諧、邏輯通暢,整部電影裡影片沒利用蒙太奇或多線敘事混淆主線、更未嘗試以悲情底色反映時代弊病。在表現上它還是一如既往嬉笑怒罵,只是這份怒罵裡多了柔情。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故事開始影片以出租汽車司機韓冬(葛優飾)被旅行社老闆阮大偉(傅彪飾)拖欠包租費為引,然後利用人物設計上的衝突,展現了韓冬被逼之下綁架其女友小芸(吳倩蓮飾),只為拿回費用救自己親姐性命。

其實這種人物關係下,馮小剛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矛盾上的激化,尤其是主題上過多追尋、更會彰顯社會的弊端、階級上的分明,而這讓影片內核會更突出的同時,也會扒下喜劇外衣,觀眾也很難笑了。

以往此類喜劇片導演,都很難控制影片的“黑化”,尤其是這種挾帶濃墨的社會跟階級色彩,就更容易就走上黑色的結局。

可在這部影片中馮小剛卻相當剋制,在這裡面拖欠並未形成兩人階級對立、而綁架更是以一種滑稽手段繁衍生息,於是呈現下本該嚴肅走向的設定,則成了韓冬跟他女友聯合捉弄阮大偉的喜劇作。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這樣的戲劇化稱呈現自然沒了拖欠工資、拿錢救命等沉重命題,而是衍生出一段荒唐鬧劇、其中更孕育出另一段溫馨愛情。

馮小剛相當聰明他懂得如何去剋制收斂,更懂得如何將嚴肅內核柔情化、幽默化、讓觀眾在即將被觸碰到防線時會心一笑。而這也不會造成雙方陣營不失衡的對立。

其實演員選擇上馮小剛就剔除了壓榨與非壓榨的可能,如拖欠工資的老闆由傅彪主演,其憨態可掬、分外滑稽的形象自然不會讓觀眾將其當做反派,再如為他出謀劃策的損友張涵予、何冰,他們這種京味演員縱然戲謔、吹牛,但卻也並不帶有攻擊性。

所以在這種反派相當有趣的設定下,也註定了這場綁架只是場鬧劇,只是雙方施展喜劇本領的方式而已。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於是電影中除了插科打諢、就只剩演員們京腔式相互扯皮,於是鬧劇開始上演,喜劇笑料更在巧妙設計下不斷驚現!

最後以一場衝突、一場諒解、一場姻緣、一場充斥人情味的懲罰作為結局,此中除了美好結局、也表達了馮小剛閤家歡的創作結構、以及對北京人仗義疏財的群體​展現。

在當下,也唯有馮小剛能將喜劇做的如此純粹、毫無敵意。

不摻雜過多情緒、不黑化電影主題,純粹以平民視角的幽默與調侃實現對電影呈現,此中未亦步亦趨朝第五代導演看齊,也未曾放棄表演跟社會的母題,只不過他是將那種悲情底色給化解了。

葛優最被低估喜劇片,可比《夏洛特煩惱》爆笑多了

於是再多的衝突、對立、控訴、掙扎。

都以種輕鬆、放蕩、詼諧、滑稽的方式盡情施展。

此中我們不能說電影沒有內核,只是說馮小剛喜歡將這些內核模糊化,然後揉碎了再放進觀眾嘴裡。

相較於其他沉重話題苦大仇深的演繹,這種方式也最能輻射更多人、最能被觀眾所接受、同時也能得到市場的認可,而且這種方式還不損害演員的表演、不製造與表演細節上的衝突。

這就好像那苦口良藥,馮小剛選擇了將藥摻糖餵給你,但這並不代表你吃的只是糖塊,因為病好沒好身體不會說謊。

我們也終將將這種藥片吸收消化到骨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