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才子為山中寡婦寫了首詩,被古人貶得一無是處,卻入選了中學課本

《全唐詩》共有近5萬首作品。其中有不少被古人和今天都奉為經典,如李白、杜甫等名家的多數作品,這在大家眼裡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有些詩,雖然古人看不上,卻被今人奉為神作。當年7歲的駱賓王寫了首《詠鵝》,如今年年入選小學課本,成為必背古詩之一,但翻遍典籍卻很難找到古代名家對它的點贊。《唐詩三百首》等古代入門級詩集也並沒有收錄它,可見古人對它其實是“無感”的。

才子為山中寡婦寫了首詩,被古人貶得一無是處,卻入選了中學課本

無獨有偶,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詩也是這種情況,詩名叫《山中寡婦》,來自唐代窮酸才子杜荀鶴。杜荀鶴在唐代並不算有名,但這首詩卻入選了滬教版中學課本,說明不少教育專家們對其是極為推崇的。但是在古代,這首詩曾被貶得一無是處,我們隨便找幾個評論看一看就明白了:

宋代文人吳可:直言窮愁之跡,所以鄙陋。

元代文人方回:尾句語俗似諢,卻切。

明末文人吳喬:時挑野菜和根煮,極為可笑。

才子為山中寡婦寫了首詩,被古人貶得一無是處,卻入選了中學課本

那麼這首古代名家都看不上的古詩,到底寫得怎麼樣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


才子為山中寡婦寫了首詩,被古人貶得一無是處,卻入選了中學課本

杜荀鶴半生落魄,是個名副其實的窮酸才子,他寫詩一向學杜甫,是位挺有個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認為寫詩就應該和杜甫一樣,要樸實自然不能無病呻吟。可惜的是他學杜甫只學到了皮毛,雖然寫下了不少悲天憫人的作品,但卻都流於淺俗,不被名家推崇。這首詩是他專門為山中寡婦所寫,唐末朝廷連年征戰,詩中這種可憐的女子在當時隨處可見,但卻很少有人願意將她們寫入詩。從這個角度來說,杜荀鶴確實有杜甫之風,不但敢寫而且寫到了點子上。

才子為山中寡婦寫了首詩,被古人貶得一無是處,卻入選了中學課本

詩的首聯寫的是女子的住處和衣著。丈夫走後,她獨自守在茅屋內,身上穿的是麻布衣衫,鬢髮又黃又枯。詩人不用“住”字,而用“守”字,因為這是她的家,她要承受的不只是生活的艱辛,還有喪夫的苦楚。

次聯則更令人心疼,丈夫不在後,家裡的桑柘樹已枯廢,沒人耕田地也早就荒了,可朝廷還要讓她蠶絲稅和青苗稅。頸聯寫女子的日常生活,她吃的是山中挖來的野菜,燒的是山上砍來的生柴。最後一聯詩人用極悲憤的語氣發出了感慨:就算你跑到再深的山裡,也沒辦法逃避徵徭。

才子為山中寡婦寫了首詩,被古人貶得一無是處,卻入選了中學課本

從遣詞本身來看,這首詩確實算不得多高明,甚至根本沒有古詩的意境,這也是古代名家看不上它的原因。但從現實意義上來說,詩人如實地記錄了山中寡婦的日常生活,寫得扣人心絃,令人感同身受,這也是其能流傳千年的原因。作為一個文人能對普通人的疾苦有這麼深的體會,就衝這就值得給杜荀鶴點贊。大家覺得這首詩寫得怎麼樣?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