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斯坦因和王道士,是說敦煌繞不過的倆人,提到他們中國人心裡就複雜了。

有人認為王道士是千古罪人把文物賤賣給老外,但越來越多的人得知王道士曾千方百計尋求官府保護的真相後體諒他太難了;傳統看法認為斯坦因以考古之名行江洋大盜之實,但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他把文物帶給世界發揮最大價值是最好的保護。

無論怎麼樣,自家的東西留在家裡看著方便,總比花錢向國外博物館購買敦煌文獻要強。

鑑於此,得知斯坦因離開敦煌後來到瓜州,先後考察了榆林窟和鎖陽城後無功而返,並沒揭剝壁畫,也沒砸下佛像頭,只在鎖陽城撿了些錢幣帶走,心說幸甚我中華,謝謝洋大人“不盜之恩”。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絲綢之路的古城遺址太多,多數廢墟遺址無人看管,唯有鎖陽城有文保部門於上世紀90年代進駐,順便申請了幾A景區賣票開放,掙點零花錢。2014年我國將該遺址在內一系列絲路古蹟打包,與兩個斯坦國家一起申報“世界遺產”成功。

鎖陽城原名苦峪城。叫鎖陽城,我覺得是個諢名。源於唐代著名將領薛平貴徵西,追趕突厥到了祁連山下,將士飢餓以鎖陽為食,得以平寇滅賊凱旋。這是一種傳說了,另種說法是從清代才開始叫鎖陽城。

一片蒼涼浩瀚的戈壁大漠,城是怎麼來的呢?

在荒涼戈壁,人類逐水而居。

說,祁連山上消融的雪水匯成了冰涼清澈的榆林河,又汩汩地流過這片土地,穿城而過向西流入疏勒河。西晉時期在此地設晉昌郡治所。據“唐朝斷碑”和《沙州都督府圖經》記載,漢晉時期鎖陽城一帶就有了農業生產。

公元6世紀,絲綢之路逐漸興盛,唐王朝為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對鎖陽城進行修整,將榆林河水納入灌溉系統。建設了疏浚工程、攔水壩、乾渠等,分為南、北、中三路向西引水。各類渠系的總長度有100餘公里,灌溉了方圓約60公里以內的耕地,大約有40萬畝。

又於公元621年設立瓜州,此時鎖陽城最為繁華,是河西走廊中肅州(酒泉)和沙州(敦煌)之間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注意,還有文化。瓜州地區是玄奘西行路上重要的活動區域,好多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其中就包括回國時在鎖陽城外的塔爾寺講經半月。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新興的西夏王朝佔據西北地區後,於公元1036年,在鎖陽城設西平監軍司,經過百年經營,進一步鞏固軍事防禦體系和農業灌溉體系,使之成為西夏控制整個河西地區的樞紐。

公元1221年,蒙古汗國滅西夏,鎖陽城荒廢了。元帝國建立後,疏於精耕細作,榆林河水改道了,軍事驛站也荒蕪了,成為荒無人煙的死城。幾百年建設的繁華鎖陽城,就永遠地被沙子一層層地埋在地下。

現在一眼望去,城池內都是沙塵掩蓋著。倒是利於生長一種叫鎖陽的植物,可食,因此清代後一直稱為鎖陽城。如果沒有那些木樁標識,難以想象這裡曾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農田水利系統。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浩瀚的北風在荒涼的戈壁上橫掃,發出淒厲的嘯叫。風之大,到達景區的遊客要被攔在遊客中心,等何時風住了安全了,才敢放入景區遊覽。據說,秋冬季節,這的大風可達十級,輕鬆就可以把人刮跑。

夜晚的時候更是怕人。有位在鎖陽城景區工作過的朋友說,晚上在宿舍裡聽到風叫,害怕得整夜睡不著。周圍荒無人煙、闃無人聲。傍晚抵達景區,想順路參觀榆林窟,都沒有客房可住,還要驅車兩小時到70公里外的瓜州縣城過夜。

傳說颳大風時,附近還能揀到古代的銅幣。但你不要心存妄想,周圍貌似既無電網也無武警守衛,一切靠電子眼探頭監視。好在周圍荒涼浩瀚,可以極目遠眺到地平線。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感謝斯坦因“不盜之恩”,讓鎖陽城下的文物永埋沙下

1907年6月,斯坦因來鎖陽城考古,逗留了兩天無功而返,只掘起一些唐代錢幣,還有五銖錢。其他陶瓷殘片,隨處可見。因為生活起居不便,從最近的村子騎馬到鎖陽城遺址也要幾小時,而他僱傭的人員在奧熱難耐的天氣裡,對滾燙乾燥的沙子進行挖掘,確實不如莫高窟藏經洞裡那些捆紮現成的文物,來得簡單快捷高效。所以斯坦因一行,覺得在鎖陽城考古事倍功半,所以他們很快就走了。這裡,感謝斯坦因當年不盜之恩。就讓那些還沒流失的文物,永埋在地下吧。

事實上,地下的文物應該分層,不同土層有不同年代的生活遺蹟。斯坦因來的時候,夯土結構的城牆還比較宏偉,塔爾寺除了那個主塔,周圍的群塔還在。現在除了幾段斷垣殘壁外,幾乎看不到什麼了。只能憑著導遊講解對空想象某個位置當年是什麼功能區。而塔爾寺更是隻剩下孤零零的一個塔座了。



回到北京後,才知道鎖陽城景區內還有博物館,不知何故那一天講解員沒有帶我們去參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