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喝風辟穀”養生治病?44歲大姐4天不吃東西,結果差點就沒命了……

“喝風辟穀”養生治病?這不, 44歲的金華人華姐(化名)就因為“辟穀”了4天,將自己給“闢”進了醫院急救,險些丟了性命。

辟穀4天后陷入淺昏迷

“再也不敢這樣亂來了,聽隔壁床病友說,他們家鄉還有因‘辟穀’送命的!”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的病房裡,華姐感嘆劫後餘生。

今年44歲的華姐,面容姣好、皮膚白皙,身材纖細,一直在杭州做生意。20年前,華姐還在懷第一個寶寶時,每天吃2-3根甘蔗,大魚大肉進補,最終因急發酮症酸中毒,不僅沒有保住孩子,還被終身纏上了1型糖尿病。

此後數年,患了糖尿病的華姐一直非常注重保健養生,每年堅持到醫院全面體檢一次。

最近,她跟一些朋友學到了“辟穀”養生療法。“據說‘辟穀’之後,身體會進入自我調理和修復的過程,體內的毒素可以順利排出,還能改善身體狀況,很多糖尿病人因此‘不藥而癒’。”

她效仿“辟穀”朋友的具體做法——幾天之內不吃任何食物,只喝純淨水,與此同時,還停止注射胰島素和口服其他降糖藥物。其間,華姐開了3場會、出了1次差,手頭忙碌的生意一刻也沒有停歇。

第一天,雖然時有飢餓感,但喝喝水,熬過去了;第二天,餓慘了,兩眼直冒金星;第三天,身體感覺不到餓了,她開始忽冷忽熱、走路輕飄飄的……到了第四天,從上海出差回來的華姐終於撐不住了,“我不停犯惡心,肚子疼得厲害,只能蹲在家裡給小姐妹打電話求救,讓她們趕緊把我送醫院。”隨後趕到的小姐妹,趕忙把華姐送往浙大一院急診科,然而,還沒堅持到醫院,她已經陷入淺昏迷狀態。

“喝風辟穀”養生治病?44歲大姐4天不吃東西,結果差點就沒命了……

合力搶救最終撿回性命

入院時,華姐神志模糊、躁動不安、臉色蒼白。急診科火速協調內分泌科、消化內科對病人進行會診,評估病人情況。

醫生在對其進行抽血、驗尿、胰腺CT等一系列檢查後發現——華姐的血糖飆升,血酮體陽性,血氣分析顯示代謝性酸中毒,血清澱粉酶、血清脂肪酶等均超出正常值數倍。醫生確診她因為盲目斷食、停藥,引發身體嚴重的代謝紊亂,從而導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胰腺損傷,病情十分危急,患者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當晚值班醫師爭分奪秒展開連夜搶救,予以快速補液、補充電解質等積極治療,華姐的酸中毒被糾正,血糖逐漸下降,3天后,她被轉入內分泌科,繼續糖尿病酮症的治療,予以胰島素泵皮下輸注降糖治療,輸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考慮到華姐連日“辟穀”同時存在飢餓性酮症和營養失衡,除了予以足夠的能量和維生素的補充,藥物調節腸道微生態,內分泌的醫護營養師治療團隊還同時指導患者如何科學飲食,在密切觀察的基礎上讓華姐循序漸進地恢復了正常的飲食。目前,經過一週多的治療,華姐康復出院。

華姐為什麼會出現酮症酸中毒?“因為病人本身患有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擅自停用胰島素後,相當於她自己親手切斷了‘生命之源’!而且患者停止進食還造成飢餓性酮症和水電解質紊亂,雪上加霜!”華姐的主管醫師阮敏芝介紹,如果患者不及時送醫、任憑情況繼續惡化下去,一旦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真可能性命不保!

資料顯示,一天不攝入食物,肝臟儲存的糖原就已耗竭,由於紅細胞和腦組織通常情況下只燃燒葡萄糖,因此人體開始把其他能源物質轉化為糖以滿足所需。禁食36小時後,肌肉蛋白質分解釋放出氨基酸,肝臟在激素的影響下攝取丙氨酸來製造糖。禁食48小時後,機體開始大量動員脂肪來產生能量。不過脂肪並非“清潔能源”,在消耗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產物,血液和尿液中酮體的含量迅速提高,就會出現酸中毒。

非主流養生要不得

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沈建國介紹,每年浙大一院內分泌科都會收治不少擅自停掉胰島素、希望通過嚴格控制飲食、強化運動來養生治病的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因自身胰島素分泌絕對缺乏,完全或部分需要外源性胰島素替代以維持體內糖代謝平衡和生存。1型糖尿病目前必須終生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控制血糖,不得以其他方式替代。

“大家總認為‘是藥三分毒’,希冀通過生活方式的改善、五花八門的食療方法來治療疾病、強身健體。但是,盲目拋棄藥物治療,有時不僅適得其反,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沈建國說,糖尿病人要明白,“辟穀”和傳統中醫藥有著本質區別,後者受到國家權威認可的,並且有著法律支持;前者的確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本身就嚴重存疑,這種“神神叨叨”的“非主流養生”,在現代社會中必須受到嚴格限制。

此外,沈建國建議,健康人短期內節食、或採取近年來流行的“生酮飲食”方法也要在一定要在內分泌科醫生或是營養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所謂“生酮飲食”,即一日三餐都少吃或不吃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包、餅乾、甜點等等富含澱粉的食品),代之以肉類、雞蛋、奶油、蔬菜、水果等。這種飲食方式也存在風險。

“拒絕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會帶來飲食不均衡、維生素B族及微量營養素缺乏等健康問題;攝製脂肪、蛋白質過高,也會讓飽和脂肪酸過量,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沈建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