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去煤化是否是當下正確的煤炭觀?

​在全球大力發展低碳能源的浪潮席捲下,國內不斷湧現出一些片面的“去煤化”呼聲。這些見解從理論上理解是正確的,但是忽略了煤炭在現實中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重要支撐,缺少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通過調研從科學性和現實性方面來客觀認識煤炭的作用,樹立正確的煤炭觀。

煤炭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

中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資源總量達到5.9萬億噸左右。中國煤炭的開發利用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2018年煤炭生產與消費分別佔世界煤炭生產與消費總量的46.7%和50.5%。煤炭是中國能源的主體,煤炭生產與消費分別佔全國一次能源生產與消費總量的69.2%和58.2%。

去煤化是否是當下正確的煤炭觀?

煤炭是中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二五”以來,中國煤炭開發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和增量的累計貢獻率分別為1.2%和0.7%,煤炭利用對GDP總量和增量的累計貢獻率為14.0%和20.7%。

煤炭是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升高,2018年分別達到69.9%和42.9%。現代煤化工通過先進煤炭轉化技術製備清潔燃料及化學品,能夠部分替代進口油氣能源。2018年,中國現代煤化工產品相當於替代進口石油2533 萬噸、天然氣30億立方米。燃煤發電是中國電力供應的主要方式,為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供了最有力的能源保障。2018年,中國燃煤發電量高達4.7萬億千瓦時,佔全國發電總量的66.5%。

中國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取得長足進展

為了應對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影響,中國正大力的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

煤炭供應質量持續提高,原煤入選率由2011年的53%提高至2018年的72%。煤炭開發的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2018年土地復墾率、煤矸石綜合利用率、礦井水利用率分別達到50%、70%和73%,相比2015年分別提高2、6和5個百分點;煤礦瓦斯利用量達到60.5億立方米,煤礦噸煤綜合能耗降至12千克標準煤,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度減少。礦區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明顯降低,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持續推進,促進了礦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煤電機組運行效率進一步提升,2018年供電煤耗降至度電308克標準煤,相比2015年下降了2.2%。自2014年實施超低排放改造以來,煤電行業的SO2、NOX和PM年排放量分別下降了65%、60%和72%。相比2016年,2020年煤電行業的CO2減排潛力預計高達2.65億噸。現代煤化工行業噸產品煤耗、水耗持續降低,大氣汙染物排放大幅度減少,廢水回收率達到98%。散煤治理取得較大進展,2018年散煤削減量約6100萬噸。淘汰燃煤工業小鍋爐2.3萬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46%。

去煤化是否是當下正確的煤炭觀?

煤炭對於中國民生的現實意義

經歷了2017 年“煤改電”、“煤改氣”項目的急速上馬的和冬季的“氣荒”之後,2018 年北方清潔取暖在政策上經歷了一個逐步調整的過程,從最初“一刀切”式的禁煤政策,到“清潔取暖”與“溫暖過冬”並重,從“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到增加“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相應的執行方案也更加理性,從單純的排汙最小化向經濟成本可承受、治理效果可持續過度。這種調整充分說明了“一刀切”的“禁煤運動”所引起的民生問題是嚴重的。

繆平工作室通過對北方山西中部取暖地區的調研中瞭解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萬元,以合理的燃料支出佔比為5%計算,農村居民戶均供暖費用可承受範圍在2000元以內。然而,目前清潔取暖改造用戶的實際支出普遍高於其可承受能力。即使獲得政府補貼,超過30%的用戶實際支出仍超過2000元,供暖實際支出高於預期水平的用戶佔比高達20%以上。在當前補貼狀況下,有超過10%的用戶表示仍無力承擔清潔取暖成本。對於經濟收入較低的地區,煤炭成為當地居民在經濟上可承受的唯一供暖能源。目前,中國取暖領域不能完全離開煤炭,煤炭依然是民生保障的“壓艙石”。

結論

能源是中國經濟社會的“血液”。在工業方面,煤炭是最重要的原料和燃料;在民生方面,煤炭是保障人民供暖需求的“壓艙石”。煤炭作為中國能源的主體這一形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中國的能源結構與供需關係決定了必須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並以此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立足點和首要任務,實現清潔高效利用的煤炭也是清潔能源,而不是簡單的以“去煤化”為導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