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因為年終述職,我辭職了:其實,別人沒那麼在乎你

1、因為一次年終述職,我辭職了

年底了,最近大家應該都忙著準備年終述職,想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成果好有升職加薪的希望。

可是朋友西子上個星期卻因為年終述職離職了。

西子說:“我之所以選擇做編輯,就是因為他不用與人交流,可是公司卻偏偏搞了一個全公司的年終演講,讓我丟盡了臉面。”

原來公司規定,年終述職每個人要上臺演講5分鐘,表述自己這一年的工作完成情況和明年目標,並且會有其他同事進行演講評分。

很不幸,西子抽到的是第一個演講的,本就內向的她上臺之後大腦就一片空白,期間ppt還出錯了,強忍著內心的絕望演講完之後,西子都沒有看最終的的打分情況就匆匆下臺了。

她沒辦法面對如此失敗的自己,更不敢直視那糟糕的評分,站上講臺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無數個熾熱的目光,好像要把她看出一個洞來,她感受到了同事的“嘲諷”:“看看,這演講也太糟糕了,她怎麼這麼差勁。”

那一次演講後,西子工作心不在焉頻頻出錯,被領導罵了幾次,好像同事也在背後說他的小話。

她的內心防線終於崩塌,選擇了辭職。

我安慰西子:“演講的人這麼多,事情也多了幾天了,你的同事早就忘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真沒這麼在意你,你沒必要在這時候辭職。”

可是西子依舊沒聽進去我的話。

因為年終述職,我辭職了:其實,別人沒那麼在乎你

這讓我想起了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裡,有一對老夫妻的兒子,本是青年才俊,忽然歸家,從此在家中二樓住二十年,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見,必須見人時還得把自己套在大紙箱裡。

後來謎底揭開,原來是因為在一次規格極高的會議上演講時緊張到失禁,出醜了。

為什麼一次年終述職的小失誤,會讓西子如此在意甚至是離職?為什麼一次出醜就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其實這都是“聚光燈效應”惹的禍。

什麼是聚光燈效應?或許你在生活中也有遇到過:

你出門忘了洗頭也沒化妝,走到哪都覺得自己丑, 見到別人看自己一眼就覺得對方是在嘲笑自己。


你在公共場合不小心放了個屁,立刻就會漲紅了臉,恨不得找地洞鑽了,擔心旁人會投來鄙夷的目光。


開會輪到你發言的時候,你覺得大家瞬間都安靜等著你出醜。

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

意思是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特別是自己出醜的時候,但其實根本就沒人在意。

2、聚光燈效應: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別人眼光?

有人做了一項實驗:讓5名路人穿著過氣明星頭像的衣服,進入一個有5人的房間,出來後問他們的感受:“你覺得有幾個人注意你衣服頭像了?”他們的回答是:“有5成以上。”

但是當問沒穿明星衣服頭像的5個人,你們是否注意到他們的衣服了,結果是隻有1成的人注意到了。

這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常常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就像朋友西子就高估了同事對自己的關注,在演講時行成閉環:緊張感——聚光燈效應——犯錯——更緊張。

有調查表明:超九成職場人,在意別人眼光。

有記者就“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嗎?”這一問題進行調查:

58.16%的受訪者表示和工作有關的看法都在乎;

35.71%的人則表示從工作能力到穿衣細節都在乎;

只有6.12%的人則表示都不在乎。

受訪者表示,活在別人眼光中,會給他們帶來垂頭喪氣、做事畏首畏尾等負面情緒。

因為年終述職,我辭職了:其實,別人沒那麼在乎你


那為什麼會有人產生聚光燈效應呢?

(1)自我意識作祟

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這就使得我們誇大了自己的重要性。

人們太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因而也就很難準確判斷別人的觀點,同時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行為放大成千上萬倍。

實際上,看到別人摔倒後,一般人的第一反應是擔心有沒有受傷,壓根不會注意到“窘樣”。

人不過是在跟自己的假象較勁罷了。

(2)透明度度錯覺

我們總能敏銳地覺察自己的情緒,然後產生一種透明度錯覺,認為別人可以看到我們的反應,感覺到我們的感受。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高估由於自己社交失誤所帶來的影響,認為那些出醜瞬間會永遠定格在其他人的心中,給對方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但是研究發現,除了臉漲得通紅、手緊張得發抖這種過於明顯的徵兆之外,沒人能分辨出我們其實處於社交失態後的焦慮中。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演獨角戲,而觀眾只有自己。

3、如何減少聚光燈效應的影響

我們瞭解了聚光燈效應之後,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很美好,這些人也很可愛。

那些被聚光燈包圍的人該如何減少聚光燈效應的影響呢?

(1)設置自我提醒

特別是在一些公眾場合,我們要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設置自我提醒:大家都很忙,沒人在意你。

在演講或參加比賽的時候,我們可以按時:“沒事,緊張很正常,失誤也沒關係,別人也會有的。”

不斷的自我暗示會讓你更有信心關注事情本身,而不會過多的聚焦失敗的後果。

(2)轉變思想,走出舒適圈

當你要演講的時候,可以心理建設:如果現在我80歲了,再回頭看,會怎麼想。你可能就會覺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啊。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是被我們自己的恐懼,自己的思想打敗了。所以,如果是你想做的事情,馬上就去做,去找方法。

當你真正開始之後,你已經沒時間感受恐懼了。而且通過不斷的挑戰、探索,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多嘗試,你總會變得越來越好,總能找到你擅長的領域,找到自己有自信的領域。

(3)設定正面積極的假設

我們總覺得別人盯著自己就是為了看出醜,這時候就要給自己設定正面的假設:難道是我今天特別漂亮嗎?大家都等著為我鼓掌?

正面的情緒會帶來正面的影響,我們沒必要把聚光燈效應想的很恐怖,其實我們可以很好的利用它。

比如:

①利用“聚光燈效應”提高自我要求 。

不被注意的時候,我們通常比較放鬆隨意,有些不恰當的行為和易忽視的小毛病便會暴露出來。而如果我們想象自己在聚光燈之下,我們便可有意識地約束自己。

②幫助我們在社交中學會放鬆 。

既然知道別人關注自己是一種錯覺,那麼我們何必再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我可以更加放鬆的去享受當下。

你怎麼看待世界,世界就怎麼對你,所以給自己積極的暗示很重要。

因為年終述職,我辭職了:其實,別人沒那麼在乎你

4、寫在最後

《脫口秀大會第二期》中有位手殘疾的演講者王璐,她說:“我從不做在意別人的眼光,我就要做自己生活的甲方。”

希望你也能做自己的甲方:

頂著一亂糟糟、滿是油膩的頭髮去上班,沒關係的,反正大家不太會注意到,安心工作吧。

普通話說不好,帶著嚴重的口音,也沒關係的,能表達清楚就行,沒人在意的。

開會發言的時候,總是心慌手顫抖說話還結巴,沒關係的,多說幾次就好了,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別讓聚光燈效應牽絆你,你可以對自己說:真的沒關係,我們可以大膽的做自己!

更多幹貨內容, 請關注公眾號【秋葉圖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