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2019年醫院投資進入盤整期、醫療信息化受寵,明年機會在哪裡?

市場錢很少,投資人不再撒錢投所有“賽道”,而是集中投最大的幾家,謀求的是第一、第二大股東的寶座。

能提升醫院效率的信息化企業成了“香餑餑”。

第三方外包服務被資本普遍看好。融資交易覆蓋了檢驗、影像、消毒各大領域。

想賺快錢的投資者正知難而退,更有雄心的大買家在悄悄入場“掃貨”。

“找到最好的公司,做時間的朋友”,這句話尤其適用於資本寒冬中的醫療服務領域。


2019年的一天,一位險資負責人約訪浩悅資本創始人劉浩,開門見山就提出想投某家醫療信息化企業——作為醫療信息化行業領軍者之一,這家企業在2019年成績斐然,受益於醫保控費建設需求,訂單保持快速增長。“一堆人盯著它,股票一直在漲。”

但由於角逐者眾多,最終那家險資沒能抓住機會。

這是2019年醫療服務投資中的一個縮影。


據動脈網統計,2019年截至11月,國內醫療信息化的投融資事件不下200例。單單11月,醫療信息化領域投融資事件就有31起。


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降本增效”成為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旋律,進而影響到醫療服務領域的投資也出現了新的變化:能提升醫院效率的信息化企業成了“香餑餑”。此外,院外的第三方醫療服務也成為投資熱點。


2019年醫院投資進入盤整期、醫療信息化受寵,明年機會在哪裡?


與線上的火熱相比,線下則進入更深的盤整期,投資總額相比上一年縮水多半。


明裡是早一批的醫院投資者繼續拋售醫院資產,暗裡則是更為雄心勃勃的大買家正在悄然入場。


拉投資,有時就是在講故事。“18年下半年開始,故事就垮了,前幾年上市公司熱炒過的,現在也在賣。所以19年,大家都不太敢投。”劉浩說。


市場最瘋狂的時候,一家醫院,一堆上市公司來搶,有做珍珠的、有做摩托車的,有做瓷磚的,都來買。如今卻是“一地雞毛”。


動脈網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國內醫療服務行業融資事件有39起,融資總額接近53億元,對比2018年的84起融資事件和116億元融資額,縮水了一多半。


在博行資本合夥人張嵐看來,這是因為醫院和診所,都需要很長時間去積累品牌,這和不少基金的策略和期限是不吻合的。“很多投資人並不是覺得這些標的不好,而是投進去兩三年,發現怎麼這麼慢,就只能退出了。”


風口平息之後,往往是真正的買家入場時。


一位業內人士向八點健聞透露,近期又有兩家外資巨頭重金投了兩家醫院。“一家投了2億美金,另一家也投了大概1億美金。”


資本在加速細分賽道的龍頭集聚,整個下半年都沒有停歇。


繼和睦家今年7月底花落新風天域後,隨後的8月愛爾眼科轉讓股份,引入高瓴和淡馬錫。阿里系擊敗一眾對手,牽手愛康國賓之後,在10月份,又成為美年健康第二大股東。11月,老百姓大藥房第二大股東易主,引進新的國際化投資人——方源資本和春華資本。


“越來越多的併購重組將帶來行業大洗牌。”劉浩認為,對於真正想長線佈局醫療服務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和併購基金而言,這恰恰是一個未來的黃金三年。


前幾年被VC炒高的價格,降下來了。新的一批投資人有了進場的機會。這個時候,是真正有品牌、有管理能力的公司開始整合的時候。


另一個投資人做了一個預言——未來幾年,民營醫療服務頂級的這批公司,大股東和二股東會全部換新。“市場瘋狂的時候,這些頭部的品牌公司融資,是不可能讓出大股東和二股東。因為有太多資本願意當小股東,大家動不動就按三五倍PS出價,如果和互聯網有些沾邊,甚至遠遠更高。”


資本寒冬的時候,也是細分行業領先者進行行業洗牌,把排在後面的競爭對手遠遠拋開的時候。對資金吃緊的醫療服務企業而言,這時候融資則是異乎尋常的難。


“這個時候,如果企業敢於出來融資,就會面臨被行業洗牌。資本是願意去投,龍頭企業規模大、增速快且能整合行業,但對不起,我就要當二股東,甚至大股東。”劉浩說。


以愛爾眼科為例,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它屬於創業板第一批上市。如今市值高達1000億,成為眼科服務世界第一。面對如此之高的估值,高瓴和淡馬錫還繼續買進,因為它一家的規模超過行業第二到第十的總和。


劉浩認為,盤整期間,一批戰略投資型機構,例如外資、險資或者地產,還會再次進入併購的隊伍中。


市場很殘酷——行業中一般的玩家,則會跌到一倍PS,甚至面臨“打折都沒人買”的困境。

第三方服務被普遍看好


縱然資本遇冷,但在張嵐看來,醫療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博行資本把今年的投資重點聚焦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因為醫保控費,從院內剝離出來的很多需求;另一個是公立醫院沒辦法滿足的市場化剛需。


第三方外包服務,今年被資本普遍看好。


醫保控費之後,大多數醫院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尤其是取消藥佔比、耗佔比之後,很多利潤都被擠壓,醫院只能提高非醫療的效率。”一位曾在醫院任職的管理人員透露,在此前粗放管理的年代,無論是清潔、消毒,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為了節約成本、精打細算,“醫院會把有利潤的部分留著,對它來說是成本的東西,都在逐漸從醫院裡面剝離,可以外包出去。”上述人士認為,外包公司往往可以發揮最大效能。比如金域、迪安這種第三方檢驗中心,可提供超過2500種檢驗項目。


2017年8月,原國家衛計委發佈了《關於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醫療領域投資活力的通知》,將第三方醫療服務從已有的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病理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等五類,擴大範圍到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等十類。為醫院外包業務提供了政策基礎。


隨後兩年間,醫院大門開始向第三方服務商敞開,資本熱度不斷上升,融資交易覆蓋了檢驗、影像、消毒各大領域。比如,第三方醫院消毒供應商聚力康近日已完成數千萬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為弘暉資本;醫院感控解決方案服務商安保感控也獲得數千萬人民幣投資;第三方影像一脈陽光獲得人保資本數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等等。


2019年醫院投資進入盤整期、醫療信息化受寵,明年機會在哪裡?


在一些投資人看來,即將過去的2019年已經在發生著第三方醫療外包服務的不斷整合,未來是可以跑出一個百億規模的細分巨頭。這些機構可以與公立醫院形成業務互相需要的關係,避免了直接競爭,從而讓投資人看到了未來的市場空間。而且,目前的市場還是“小散亂”為主,未來有規模優勢、品牌優勢的機構,將會另闢蹊徑。


設備維修,是一位投資人認為的機遇所在。“原來也是小散亂,都是一些退休的維修工程師,或醫院設備科長搞的小公司,一年有一兩個客戶,活得樂哉樂哉的,就跟IT一樣。”在他看來,現在醫院有這個迫切需求——老的設備都用不起,維修費用很高。這樣的一個賽道,更有可能出現併購整合。

醫療信息化風頭正勁


正如開頭所言,醫療信息化融資在2019年迎來了一個好年頭。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19年截至11月,國內醫療信息化的投融資事件不下200例,總金額超過40億元。從今年9月到11月,醫療服務與智慧醫療領域共發生44起私募融資,其中31起是與醫療信息化、互聯網醫療或醫療AI等智慧醫療企業相關。其中,百度投資東軟控股總計14.43億,思派網絡、海典軟件等投融資金額也都是億元級別。


“公立醫院以前擴張的邏輯很簡單,蓋大樓、加病床,就跟開酒店一樣,開一個房間,就能賣,就是一種粗放式增長。”一位醫院管理層說。但去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之後,控費成為一個大方向。


院長們這才發現,要精細化管理——把非醫療核心部分外包出去之外,還要用信息化技術來實現內部的“降本增效”。


資本方更為看好醫療信息化,一個是在於迫切性。多年蓋樓式發展,三甲醫院的門診量成百倍增長,原來老的平臺、系統根本就繃不住了。“過去,讓一個三甲醫院院長在信息化上,一年花費1000萬,比登天還難。但現在他們是主動在信息化上投錢,提高醫院效能。”


另一個則是在於數據。


阿里和騰訊,最先知先覺。在2018年5月28日,騰訊宣佈對東華誠信注資12.66億元,持有東華軟件5%股份。之後,阿里也迅速宣佈入股另一家醫療信息化巨頭——衛寧健康。在2018年A股中,漲幅第一的是衛寧健康。


入局者還有更多。今年3月,聯想智慧醫療宣佈獲平安集團數億元戰略投資,並正式更名為平安聯想智慧醫療。2016年,聯想智慧醫療從聯想集團分拆,成為聯想創投旗下獨立運營的子公司之一,旨在為大型三甲醫院信息化改革提供綜合業務系統和整體解決方案。


險資也極其活躍。今年11月8日,中國人壽斥資20餘億元,成為萬達信息的第一大股東。消息發佈,四個交易日,萬達信息股票累計上漲36.8%。此前中國人壽投了衛寧科技、山大地緯、嘉和美康幾大醫療信息服務商。同是險資的泰康則選擇增資東軟望海。


“今年開始,信息化上市公司整天在發公告,股市大好;大醫院現在願意砸大錢,花上千萬甚至上億的信息化管理費用,這是個趨勢。”一位行業人士強調。

投資人眼中的創業者


“找到最好的公司,做時間的朋友”——這是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磊的一個投資理念。


這個選擇標準尤其適用於同樣處於資本寒冬的醫療服務領域。


張磊在近期的公開演講中說,投公司就是投人,真正的好公司是有限的,真正有格局觀、有胸懷又有執行力的創業者也是有限的,不如找最好的公司長期持有,幫助企業家把最好的能力發揮出來。”


但處於變局之中,找到好的企業並不容易。資本失去耐心的時候,商業模式的創新更顯可貴。因此,科技賦能的新醫療服務,是博行資本今年投資戰略。恩啟是其中一個典型的被投項目。


和傳統的自閉症康復機構不一樣,恩啟本質上是一個科技公司。它投入研發教學管理軟件,先後創建了國內最大的自閉症康復教師培訓平臺、自閉症兒童康復效果評估工具、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在線社區。


“醫療服務原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太依賴於人,沒辦法標準化,同時太過依賴專家資源的話,成本會特別高,利潤很有限。”張嵐說,恩啟就是把康復服務標準化,從前面測評到後面康復,建立了一套科學體系。一方面大大降低對專家的依賴,另一方面,企業擴張速度可以更快。


好孕幫,做的也是輔助生殖的連鎖診所,但張嵐覺得,不同的點在於,它和多家大型生殖中心合作,利用線上平臺精準指導用戶,打通“院內診療”與“院外管理”的全流程管理。


相當於給患者提供一個貼身的醫療顧問,幫助前期的健康方式干預,如何飲食、運動,到整個治療過程的便捷服務。真正到了要去取卵和移植時,就會給客戶辦好公立醫院的綠色通道。


科技賦能公司,技術本身不難,但如何把這樣一套流程、系統運營起來,才是難點。“怎麼做到跟公立醫院的系統互通、檢查報告互認,而且這個流程是通暢的,是需要有一個很強的開發團隊。”


除了創新之外,在劉浩看來,真正優秀的企業家在這種逆境的時候,他一定能頂住壓力,敢於去擴張發展,甚至犧牲估值。“今年,就看哪些企業家敢於拿錢,同時能聚焦主業,不在主業範圍內就快速剝離,不糾結,這種企業家都是很難得的。”


據其觀察,醫療細分行業龍頭的創始人,耐力比聰明更重要,天時地利人和,好的時間段裡選對了細分行業,一直做下去,核心團隊沒走散,就熬出來了,就這麼簡單。


“沒有秘訣。往往那些‘聰明人’,機會太多,反而放棄了。”


譚卓曌|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