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半年做了四次胃鏡,“疑病症”到底是不是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但是,如果這種重視過了頭,就會自尋煩惱,病由心生。

“病痛”在不斷的檢查中越來越重

李女士女兒講述:母親今年50多歲,身體一直不錯,就是有點淺表性胃炎。半年前,她單位的一位同事因胃癌去世,母親開始對她的胃病產生了恐慌和懷疑,常感胃脹、反酸、還有燒灼感,擔心變成胃癌。我帶著母親去做了胃鏡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母親放下心來。但是過了一個多月,母親又覺得不好,還和我說:“胃病發展一段時間就容易變成胃癌,早發現早治就沒事。”無奈,我又帶著母親第二次去做了胃鏡,結果當然還是沒有大問題。

這回母親開始了養胃計劃,每天喝小米粥,太硬、太辣、太粗、太燙的食物通通不入口,但就是這樣“養”,母親還是擔心,她說,“你看我最近都瘦了,身體總沒勁兒,還經常這兒疼那兒疼的,這家醫院檢查得不行,得換一家。”無論我怎麼勸說,母親就是放不下心,無奈,我們又找了一家大醫院做了檢查。

母親面對多家醫院相同的檢查結果,仍持質疑心態:“我是不是得了什麼檢查不出的病,我真感覺不舒服啊,怎麼就檢查不出來呢?”我特別生氣,和母親大吵一架,責備她怎麼這麼能作,母親很委屈:“你們都不理解我,我自己越來越難受我不知道嗎?我都這歲數了,難道沒病找病啊。”看著母親一天天憔悴,我也很痛苦,難道母親真是患上了檢查不出的病?我又找了一家醫院帶著母親去檢查,並把母親近半年的種種症狀表現和醫生說了一遍,最後,醫生建議去看看心理門診。經過近半年的“折騰”,母親的胃疼終於找到了“病因”——疑病症。

敏感多疑的中老年人易得疑病症

“像李女士這樣的現象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這其實是一種叫疑病症的心理障礙。”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科陳爽醫生介紹,疑病症通常是由於親友或熟悉的人患病、誤信不正確的科普宣傳、環境變遷等,產生了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過度緊張和擔心。患者往往性格過度敏感、多疑、固執。“很多病人並不是因自身體健康的不安全感而患上疑病症,而是他們把外界壓力造成的內心焦慮轉移到了身體上。”

疑病症的確會出現軀體伴發性的表現,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疼痛,約佔患者總數的2/3。這種痛感並不是患者自己的幻想,而是真的感到疼痛。因為長期的精神緊張會造成肌肉的牽拉感,易出現頭痛、肩背疼、胸痛、顳下頜疼痛等等。

醫生表示,生活中,每四五個老人中就有一個曾有“疑病”現象,但多是一過性的,經檢查後就可以排除心裡的顧慮。但疑病症不是:一般症狀至少持續三個月以上,經檢查無相應的器質性病變存在;對身體健康或疾病過分擔心,影響其原本的生活;牢固的疑病觀念,反覆就醫或檢查沒有異常,醫生的合理解釋也不能打消顧慮。這樣的患者建議到心理門診進行系統的心理量表檢查以便確診。

目前,輕度的疑病症以心理治療為主,而中重度的疑病症則需要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建議疑病症患者要注意識別和消除心理壓力、保持平和的心態、合理地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分散對健康的高度關注力。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王禹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