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親與嬰兒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

說到血型,首先給大家科普一下,血型系統是指由單個基因或一個緊密關聯的同源基因群控制的一個或多個抗原的集合。目前呢,國際輸血學會已識別出35種血型系統。但是呢有臨床意義的血型大概有10種,其中有我們最為熟知的ABO系統,還有RH系統,當然還有一些罕見的血型,如Glob,MBSs,Kell,Duffy,Kidd等。

那麼這麼多血型系統怎麼區分呢,血型的分類依紅細胞表面的抗原型來區分,就是紅細胞表面的糖或蛋白是不同的,比如說ABO系統吧,分別為A、B、AB及O型。A型血的人紅細胞表面抗原為A,B型為B,AB型為A和B,O型血的人紅細胞表面沒有抗原。而對於RH系統,根據紅細胞上是否表達重要的D抗原,分為RH陽性或RH陰性。而RH陰性血型就是我們俗稱的熊貓血。

胎兒的血型基因一半來自母親,一半來自父親。來自父親的基因恰巧是母親所缺少的,胎兒的紅細胞就有可能刺激母體產生抗體,抗體又可以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破壞紅細胞而致溶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生兒母嬰不合溶血病。

比如呢,當母親的血型為O,胎兒的血型為O以外的任何血型時,胎兒的紅細胞到母親體內就會使母親產生抗該血型的抗體,這些抗體到胎兒身體內就會引起紅細胞破壞即溶血。

但是新生兒溶血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取決於抗原性的強弱、個體的免疫反應、胎兒的代償能力和產前的干預措施等因素。Rh溶血病臨床表現較為嚴重,進展快,而ABO溶血病的臨床表現多數較輕。Rh溶血病一般不發生在第一胎,而ABO溶血病可發生在第一胎。溶血病患兒黃疸出現早,一般在生後24h內出現黃疸,並很快發展,血清膽紅素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但也有少數患兒在病程恢復期結合膽紅素明顯升高,出現膽汁黏稠綜合徵。部分ABO溶血病黃疸較輕,與生理性黃疸相似。溶血病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貧血,以Rh溶血病較為明顯。如血型抗體持續存在可導致溶血繼續發生,患兒在生後3~5周發生明顯貧血(Hb<80g/L),稱晚期貧血,多見於未換血者和已接受換血的早產兒中。嚴重病例因髓外造血,出現肝、脾腫大。甚至表現為胎兒水腫,主要發生在Rh溶血病,在胎兒期有大量紅細胞破壞,患兒全身水腫、蒼白、皮膚瘀斑、胸腔積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難、肝脾腫大。胎盤也明顯水腫,胎盤重量與新生兒體重之比可達1∶(3~4),嚴重者可發生死胎。胎兒水腫的原因與嚴重貧血所致的心力衰竭、肝功能障礙所致的低蛋白血癥和繼發於組織缺氧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因素有關。


我們可以根據實驗室檢查進行確診,比如血常規、網址紅細胞計數、血型檢查,抗人球蛋白試驗(即Coombs試驗)等。抗人球蛋白試驗檢查特異性血型抗體,可證實患兒紅細胞是否被血型抗體致敏,如直接試驗陽性說明患兒紅細胞已被致敏,再做釋放試驗陽性,即可診斷。

對於新生兒溶血病的治療,如懷疑溶血病,首先給予積極光療,同時進行各項檢查,確定診斷,評價病情,做好換血療法的準備工作。光療指徵根據不同胎齡、出生體重、日齡的膽紅素值而定。光療方法:輕、中度黃疸可行單面光療或光纖毯光療,嚴重黃疸者需雙面光療。並且可以應用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封閉新生兒網狀內皮系統巨噬細胞FC受體,抑制溶血。如膽紅素明顯上升,可以使用白蛋白降低膽紅素進入血腦屏障, 如病情繼續發展,尤其是確診為Rh溶血病,需進行換血療法,防止發生核黃疸。換血療法是治療新生兒嚴重高膽紅素血癥的有效方法。#清風計劃#@頭條健康@微頭條小秘書@首都健康#青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