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奇葩說》不合群的人:你不需要一輩子都在社交,而是自我成長

大家好,我是陳錦鯉,從小就不太合群,為此很難過。記得小時候,父母鼓勵我說:

“你不需一輩子都在社交,真正有能力的人通常都在自我成長。”

之後我就不太糾結,再為這件事情難過,因為成長是對自己更好的做法,我放過了那個自卑的自己。

現在,有一種現象稱作“隨大流”。

為了碰上全新流行的潮流,即使不適宜你,也要買;為了顯示自己不在群體以外,即使不再感興趣也要融入。

的確,當他們的思想逐漸對外開放時,他們是獨的。但仍有很多人為了聚在一起,會一味跟風,退出自己的愛好和堅決。

《奇葩說》中有一個爭論,

“我是不合群的,我要改變嗎?”

如晶說,爭論本身就有一個問題,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但是如果合群了,我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我不愛交際,要改變嗎?”用“改變”這個詞,意思是相信這是一種壞事。

《奇葩說》不合群的人:你不需要一輩子都在社交,而是自我成長

然而,社交是一種能力,而不合群是一種性格。

其實,你不喜愛從來都不是問題,與他人共存共處沒對錯之分。聆聽你內心的想法是很關鍵的。

小倩最近經常跟我嘮叨,說她去了一家全新公司,為了儘快聚到一起,她會和辦公室裡面的人一起吃午飯。

但他們都習俗吃大餐,平均值消費100元以上。但她很儉樸,她自己帶便當。

此外,無論是收入還是家庭背景,他們都相距甚遠。為此,她非常痛苦。

看見她這樣,我情不自禁地問她,通常你在工作中,必須把每頓飯的時間都去嗎?

至少可說,工作就是為了工作。不跟他們吃午飯會失去工作嗎?

其實,生活之中也有很多相似的現象。

很多事情,我都不太喜愛,但為了和別人共處而一次次讓步,不僅得不到我想要的效果,還讓自己筋疲力盡。我不相信這是真正的合群,這是偽合群。

在心理學之中,有一種現象稱作“羊群效應”,即

如果長期呆在一個集體中,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力,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

但正如毛姆所說,即使有五萬人宣稱某件事是對的,這個荒謬的事情也不會是對的。

大多數時候,你所相信的合群只是被同質化了。

也許當你擔憂自己不合群的時候,你也喪失了自己獨有美麗的外表。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珍貴的,你不必強制自己與任何人共處,也不必把時間耗費在你不感興趣的社交活動之上。

群是讓自己高興,假群只是給自己的添困難,白消費自己。

在當今社會,人與人間總是有許多聯繫。在我們的童年教育之中,我們被教誨要外向,出路會更多。

然而,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許多人仍然把這些話視為金科玉律。有些人為了聚在一起強制自己加入不屬自己的圈子。他似乎和別人共處得很好,但內心卻很寂寞。

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隨波逐流,他明白如何接納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會努力進步。

不管別人動機有多少誹謗和取笑,他都不會在乎,自然也不會硬融不合適的圈子。僅僅因為他有自己的觀點,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自然會自我成長。

但願你喜歡上自己,餘生不長,何必難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