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幼兒園老師:這兩種家庭的孩子,會比其他同學更快適應學校的生活

文|西紅柿媽媽

在一定的時間點,孩子需要在適齡前進入學習的環境,以適應未來長達十幾年的學生生涯。不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有些孩子一去到幼兒園或者是學校,不到半天時間就能和同學打成一片;而有些孩子在校園度過了半個學期,還是覺得遊離於班級之外。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卡靈和悠悠是上下樓的鄰居,兩個寶寶相差幾個月,今年剛上幼兒園中班。每當放學時,卡靈總抱著書包,開心地跑出來,遇到老師還能甜甜地問聲好;而悠悠則是慢吞吞地走出來,一臉不悅。奶奶看見悠悠不高興,走在前頭大喊著:“趕快回家”,而卡靈笑盈盈地和爺爺說著今天的發生在幼兒園的趣事,悠悠的奶奶心裡起了疑惑。

幼兒園老師:這兩種家庭的孩子,會比其他同學更快適應學校的生活

當卡靈快要進屋時,奶奶叫住卡靈,她問:“小靈,我家悠悠怎麼回事,一上學就一臉不高興?”卡靈示意奶奶彎下腰,她伏在奶奶的耳邊說:“悠悠好像不喜歡我們班,在學校也沒個朋友。”

奶奶看向卡靈,有點生氣說:“你咋不帶她玩?”“我帶了,她又不想!”說完,卡靈就進門了,留下奶奶一人在屋外頭愣神。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裡,很多父母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像卡靈那樣積極,可現實的孩子大多數是另類的“悠悠”。卡靈的適應性比悠悠要好得多,無疑,這與她們原生家庭的教導有關。

幼兒園老師表示:孩子能快速適應學校生活的,很可能是來自於這兩種家庭:

1、社交能力較強的家庭。

幼兒園老師:這兩種家庭的孩子,會比其他同學更快適應學校的生活

丹丹的家每到晚上就很熱鬧,上下樓的鄰居會到他們家做客。究其原因,是因為丹丹一家過去是住在大雜院,所以丹丹媽一搬到新小區,僅用了半天就和左鄰右舍打好關係,而丹丹則享受當著大人上場朗誦的表現欲。每當鄰居上門喝茶,丹丹媽就喊:“丹丹,準備好稿子。”而丹丹先在房間裡整理好衣著,再快步到客廳朗誦。

習慣在陌生人面前朗誦的丹丹,到了幼兒園之後不哭不鬧,甚至跟老師爭取上臺朗誦的機會。事實上,丹丹家裡的人口流動性較強,在這種情況下,家裡的人口不是固定的,所以丹丹能適應在家裡出現陌生人。再者媽媽刻意讓女兒在鄰居面前朗誦,其實是在鍛鍊丹丹的膽量,一個有勇氣的人,適應性差不到哪裡去。

2、能“拎”得清的家庭。

在別的小孩拿著小汽車在地上爬的時候,俊俊已經拿著小古詩坐在地上背得有模有樣,關鍵是媽媽在睡覺前還會抽查俊俊的“背誦情況 ”。每當他想和其他孩子出去玩,大多數會被媽媽捉回來。奶奶有幾次看不過去,忍不住嘀咕:“孩子還小,七歲再讀也沒事的。”

幼兒園老師:這兩種家庭的孩子,會比其他同學更快適應學校的生活

可俊俊媽知道孩子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環境,而且競爭激烈,孩子知識儲備量越多,自身優勢就越大。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過於放鬆,任孩子胡來,這其實是默許孩子待在舒適區,久而久之依賴性變大,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肯定會很低。只要家長 “拎”得清,孩子的適應能力自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

事實上成年人到了一個新環境,內心毫無波瀾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更何況是一個孩子。當孩子不能適應學校生活時,父母最好要做這幾件事。

1、適當給孩子留個人空間。

孩子在小時候沒有自理能力,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便時時刻刻圍在孩子的附近。但父母這麼做,只會增加孩子的依賴性。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父母常呆在孩子的身邊,孩子習慣媽媽的形影不離,去到學校,遍地都是陌生的小朋友,自然會哭著要媽媽。

幼兒園老師:這兩種家庭的孩子,會比其他同學更快適應學校的生活

倘若家長在孩子上學前,可以與孩子保持距離,給他們留點個人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習慣自己一個人玩的小朋友,去到新環境只會感到新奇,而忘記了恐懼感。

2、為孩子做心理建設。

想要讓孩子成才,父母肯定要讓孩子進學校受教育。為什麼孩子一定要進學校,無非是這兩個道理,家長沒時間也沒能力教;另外學校教育也被稱之為“人群效應”。家長懂了之後,在和孩子談話時,應有意無意把話題往有趣的方向引,培養孩子上學的興趣。多給孩子做心理建設,當他們在上學的時候,就不會有太多牴觸的心理或者是不滿的情緒。

孩子剛開始上學肯定會哭鬧得厲害,如果家長退步向孩子妥協,那麼孩子將不會得到進步。只要讓他們先適應一段時間,再引導孩子到學校交朋友,有了朋友的相伴,孩子自然能開心地學習。

幼兒園老師:這兩種家庭的孩子,會比其他同學更快適應學校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