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雲臺功臣榜上,有一位叫卓茂的老先生,位列三十二將之末。建武十三年,天下統一後,劉秀一共封了三百六十五位功臣,能列入雲臺榜單的,肯定是頂樑柱式的人物。可惜,仔細把卓茂的事蹟用放大鏡研究,驚訝地發現:卓茂竟然沒有為劉秀做過一件事!

事雖然沒做,待遇可不低。劉秀特地讓人四處尋訪,把他請回來,任命為太傅,封襃德侯,食邑二千戶,賜車馬几杖等。此外,劉秀還任命他的長子卓戎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為中郎。卓茂去世的時候,劉秀賜他墓地棺槨,並親自為他送葬。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卓茂

生前尊崇,死後哀榮,蔭及子孫!卓茂到底憑什麼能享受到這份特殊的待遇?

我們從史書記載的四件事,來剖析卓茂。

第一件事:卓茂讓馬

卓茂當丞相府長史的時候,有一天駕車出門,半路上遇到一個人攔住了他,指著卓茂的馬,說這是他一個多月前丟失的馬。卓茂這匹馬都養了幾年了,很明顯此人認錯了。

不過,卓茂絲毫沒有爭辯,他解下車軛,將馬給了對方,自己臨時當馬,拖著車走了。臨走前對那人說:“如果您發現這不是你的馬,麻煩您把它給我送到丞相府。”

過了幾天,那人果然牽著馬來找卓茂,一個勁道歉:我的馬找到了,真的誤會您了!

第二件事:送禮事件

這件事發生在卓茂當密縣縣令期間。有一天,衙門裡來了個老鄉,向卓茂告本村亭長收了他的禮。

卓茂就問這位老鄉:“這份禮,是亭長跟你要的?還是你有事求他給的?還是你覺得平時他對你有恩你主動給的?”老鄉說,是我主動給的。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卓茂讓馬

卓茂生氣了:“你這個蠢人,相互送禮體現的是仁愛之心,是相互幫助、相互尊敬的表現,由此才產生綱常和禮儀。你不修禮儀,想脫離人間嗎?亭長是一個好官,你給他送禮是合乎禮節的,你憑什麼告人家?”

老鄉不服氣,又問:“那法律有為什麼要禁止官員收禮呢?”

卓茂說:“法律管的是大是大非,禮儀管的是人情世故。假如我用禮教導你,你肯定毫無怨言,假如我用法律治你,你怎麼辦?按律條,往小裡說可以論罪,往大里說可以殺頭!你回家好好想想吧!”

於是老鄉接受了他的教導,亭長對卓茂感恩戴德。

第三件事:飛蝗不至

卓茂剛到密縣時,由於施政的方法跟別人不一樣,經常遭到下屬和鄰縣百姓的嘲笑譏諷。太守聽到風聲,不放心,派來一名代理縣令協助他。卓茂就當沒看見,一切按自己的方法實行,沒想到,幾年後密縣教化大行,路不拾遺!

最神奇的是,有一年當地鬧蝗災,附近二十幾個縣遭了大災,唯獨密縣例外,蝗蟲很自覺,都不到密縣來!起初太守不信,親自到密縣視察,一看果真如此。教化的神奇魔力,連蝗蟲都感受到了!

第四件事:不事王莽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蝗災

王莽秉政時,他被調任大司農京部丞,離開密縣時,老百姓執手垂淚相送。後來王莽當了“攝皇帝”,卓茂聞到了不祥的氣息,於是稱病辭官,離開了朝廷。回到老家南陽郡後,他做了郡守門下掾的佐吏(助理類官吏)。

更始帝劉玄登基後,卓茂被徵召做了侍中祭酒。到長安後,卓茂看到更始政權的混亂,知道這個政權就是個耗子尾巴,於是藉口年老,退休回家了。

從這四件事,我們看到一個什麼樣的卓茂呢?德行高尚,政治敏感,能力平平!

明明別人認錯了馬,自己頂著汙名也不吭聲,這個道德行為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人家找回了馬,弄清了事實,要是找不回呢?卓茂豈不是一輩子不清不楚?只顧修身,不問聲名,君子!

連續從王莽和劉玄那裡提前脫身,說明卓茂的政治敏感性特別強。在禍端到來前,就能敏銳地覺察到危機!

重點說說卓茂的施政才能。

很清晰,卓茂的施政手段,就是儒生們很推崇的德治思想,以禮制教化為綱。為了說明卓茂的政績,史書以“路不拾遺”和“飛蝗不至”,作為佐證。問題是,靠譜嗎?

“路不拾遺”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展示,是可信的,可是這就能代表一個地方得到“大治”了嗎?不見得吧?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地方,路上恐怕連人都沒幾個,哪有什麼遺落的東西?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密縣衙門

這種詞語在史書中頻頻出現,一般只能當做形容詞看,說明老百姓在一定時期的文明程度值得表揚。能持續多久,不知道;物質文明如何,不清楚。

關於“飛蝗不至”更有意思,我查了一下資料,在密縣當地,有人把“飛蝗不至”改編了一下,說卓茂破除迷信,帶領老百姓積極滅蝗,避免了蝗災。這一改不像神話了,顯得很真實,可惜不符合歷史記錄。

《後漢書》原文是“獨不入密縣界”。意思是蝗蟲壓根就沒來,可勁禍害別的縣,圍著密縣打轉轉,因為被卓茂的教化感動了!如果按改編的內容,就不是“不入”,而是“入而滅之”。為什麼要改編?不改編你能信嗎?

還有一點可以證明,卓茂根本不大可能敢滅蝗,他只會把蝗蟲當成神一樣敬畏。因為卓茂是學經術的儒生,這類儒生都信天命,信讖緯,在他們眼裡,蝗災是天命,是不能隨便滅的!

類似的“飛蝗不入”,其實在史書中也不孤立,跟“路不拾遺”一樣,你只能把它當形容詞,一點不靠譜!

說來說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能讓人看到卓茂所謂的治理成果。那我們就從老鄉告狀,來分析一下,卓茂的治理思想靠不靠譜。

卓茂把官員收禮分成了三種:索賄、受賄和人情。他認為,既然亭長不是索賄,也不是受賄,那就是正常人情往來,那就是符合禮儀的事,不但不改懲治,而且值得鼓勵,否則就失去了“仁愛之道”。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劉秀

但是他忘記了一個事實,老鄉說了,我之所以給他送禮,是因為怕他!怕是什麼?就是利益受損的擔心,為此送禮不是行賄嗎?對方收了不是受賄嗎?假如對方不是亭長,老鄉會送禮嗎?

再說了,卓茂說送禮是相互幫助,相互尊敬,那好了,亭長為什麼不回饋老鄉?光吃不吐,那叫相互嗎?老鄉是蠢人嗎?一點不蠢!蠢的是卓茂!

面對老鄉的“法律為什麼要禁止官員收禮”,卓茂的回答,可以用驢頭不對馬嘴,含糊其事來形容。

法律管大是大非,禮儀管人情世故,這個說法沒錯,可是跟老鄉的提問對不上號啊!人家問的不是一般的相互送禮,而是官員收禮,一般的相互饋贈,歸為人情世故沒問題,可是官員收禮,也是人情世故嗎?

卓茂的回答,往輕裡說就是糊塗,分不清本質,往重裡說就是官官相護,避重就輕,混淆是非!

尤其最後一句話更可惡,赤裸裸的威脅。人家告狀可以被看成誣告唄,往小裡可以論罪,往大里可以處死,法律到他這裡變成了彈性係數逆天的橡皮,怎麼解釋全憑他一張嘴,甚至可以用教化輕輕帶過也成。

多可怕,一件事,他既可以用批評教育處理,也可以治罪,還可以砍人家腦袋!難道這就是他的才能體現?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范曄

這件事可以看出,卓茂就是個死守道德的迂腐讀書人,連明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夠,拿著儒家的教義,誇誇其談。

所以,我同意范曄對卓茂的評價:

“卓茂斷斷小宰,無他庸能。”

既然卓茂是一個很平庸,沒有什麼突出才能的才能的小縣令,那麼劉秀就是做了一件“千金買死馬”的事。

劉秀為何要幹“千金買死馬”的傻事?

我認為這裡有劉秀很深的政治考量,大致有如下三點:

一、名人效應,提高新政權關注度

別看卓茂能力不出眾,但是名頭足夠響亮。這其實就是西漢末年形成的社會病,全社會最推崇像卓茂這樣的人:學術水平高、德行高尚、士族子弟。這類人有身份、有地位、受尊敬,且門生故吏廣,影響力大。尤其是,卓茂還有一個“不事王莽”做鍍金,足夠閃耀,他出現在劉秀的政權中,劉秀也跟著燦爛。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蔡勳

除了卓茂,與他齊名的還有孔休(孔氏,一看就知道是誰的後人)、蔡勳、劉宣、龔勝、鮑宣。劉秀讓劉宣繼承了被王莽削奪的安眾侯,其他幾位雖然都不在世了,劉秀就通過啟用他們的子孫,“榨乾”他們的名人效應。

二、形象代言,給新政權驗證合法性

包括卓茂在內,他們都披上了“反王莽鬥士”的外衣。這一點很重要,天下之所以大亂,都拜王莽所賜,所以,反王莽就代表了正義,由他們出現在劉秀身邊,新政權的正義性和合法性就得到了驗證。

這一點,可不是千金就能買得到的,卓茂這匹“死馬”可以做到!

三、人才戰略,跟其它割據政權爭資源

東漢政權成立之初,與他並行的政權或割據勢力,大大小小十幾個。劉秀不缺武將,可是治理天下不能靠武將,文官集團人才的獲取很關鍵,可惜,劉秀沒有優勢。

劉秀有兩個劣勢,一是他從劉玄陣營“叛逃”出來,缺少文官班底;二是遠離家鄉,缺少人脈基礎。這兩個因素,讓他的團隊武功突出,文治不足。

看看同時期的其他幾個政權,赤眉軍佔據長安,順手接管了劉玄的班底;隗囂除了隴西班底外,接納了大量關中避難的文官;公孫述獨霸巴蜀文人集團。就連很水的劉永、張步等,都有原始積累,唯獨劉秀是白手起家。

所以,卓茂這樣的大佬示範作用,對文官集團無疑是有號召力的。

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卓茂除了德行高尚外,其能力很平庸。而且由於年齡太老,並不能為劉秀做任何實際工作。劉秀之所以“千金買死馬”,目的就是通過卓茂所代表的“虛擬”價值,為他的政治目標服務!

劉秀真是精明到家,佩服!

一件事沒做,就位列雲臺功臣榜,精明的劉秀相中了他的虛擬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