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廣州 · 無著庵

廣州 · 無著庵

廣州 · 無著庵

  無著庵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德政中路麗水坊50號,明末高僧天然和尚之妹來機禪師創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比丘尼道場。原名“無著地”。由天然和尚題,蓋取清靜無染著之意。

  天然和尚(1608-1685年),俗姓曾,名起華,番禺人,明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舉人,後聞佛法,遂棄儒學佛,禮廬山道獨禪師出家。不久父母妻子媳婦胞妹,均入空門,變俗為法眷,同參無上道。時人贊曰:“清淨梵行,華於一門,可謂盛矣。”其妹出家,法名今再,字來機,心性純貞,勵志苦行,聰睿過人。笄年入道,壯嚴接法於天然和尚,為羅浮山華首臺曹洞正宗三十五代禪師。

  來機得法後,禪律兼修,行解相應。一日,侍智母師太(母親出家名函福,字智母)往參道獨師祖,到丈室請道獨開示。道獨曰:“日織幾何?”來機對曰:“一絲不掛。”道獨知其悟,嘆曰:“不負苦功。”自此來機遂成為粵省比丘尼中一代禪師。天然和尚有“寸絲不掛袈裟舊,放過玄機此再來”詩句,即贊此事。

  來機為弘法利生,闡揚宗風,遂於羊城小南門外(今德政中路麗水坊)購地興建道場。據庵碑所載,無著庵始建於康熙六年(1697年),歷時十一載,用白銀三萬五千八百多兩,建成殿堂、樓閣、放生池、僧房三十餘間,頗具規模,為羊城著名尼眾道場。

  乾隆、嘉慶間,慧燈續焰。道光後變為子孫廟。

  民國十三年(1924年),市政當局以鑄餉為名。將廣州大小庵房產拍賣充公,眾無著庵子孫籌得大洋五千元,贖回大殿、觀音閣、祖堂、僧房等十多間,維持不衰。

  1949年後,該寺尼眾仍然過著正常的佛教生活。“文革”中,佛像被毀,殿堂房舍被佔,尼眾遷出。大殿前空地新建了住宅(現已拆除)。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無著庵又獲得了新生。1986年有關部門正式將無著庵交還廣州市佛教協會管理,作為佛教尼眾道場開放。

  無著庵現存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和僧房等建築物。廣州市佛協接收管理後,請寬敬(比丘尼)法師主持寺務,籌備維修事宜。目前住有二十多名尼眾,過著如法如律的學修生活。香港聖一法師喜施淨資以助道糧,諸方善友亦樂助淨資維修殿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得知無著庵成為祖國南大門的一座尼眾道場,欣然執筆題寫了“無著庵”匾額,予全庵尼眾以極大鼓舞和支持。眾緣成就,古剎重興在望。

廣州 · 無著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