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五代十國的那些名將們(2)忠孝兩難全的烏震

烏震,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以破敵死親聞名五代

最初,他是趙王王鎔手下一名很普通的軍卒,後來因為立了戰功而遷升為副校。開平四年(公元910年),朱溫出兵深、冀兩州,想借此剪除王鎔的割據勢力,王鎔向晉王李存勖求救。李存勖帶兵救援,並在柏鄉大敗朱溫。晉王和趙王由此結成聯盟。從這以後,趙王經常派自己手下的兩位將軍符習和烏震跟隨晉王去打仗。

正是在符習和烏震隨晉王出征的時候,留在鎮州(趙國國都,今石家莊正定縣)的大將張文禮乘機殺了趙王王鎔。趙王王鎔被殺後,張文禮寫信給晉王李存勖,要他把烏震等人送回鎮州。

李存勖本想按信中所說把烏震遺送回鎮州,但烏震發誓要為趙王王瑢報仇。

李存勖深受感動,於是派閻寶、史建瑭兩員大將協助烏震。

烏震率軍走到恆陽(今河北曲縣),張文禮抓獲烏震的母親、妻子和子孫等十幾個人,想把他們當做人質,以迫使烏震投降。烏震不顧張文禮的這一舉動,繼續加緊攻打恆陽。

五代十國的那些名將們(2)忠孝兩難全的烏震

烏震的行為既出乎張文禮的預料之外,又使張文禮氣憤不已,於是張文禮便逐個地割斷人質的手、鼻,卻不殺死他們,然後把他們放回烏震的軍營。

他們的慘狀,不僅讓烏震感到悲傷,就連旁觀的土卒都不敢正面目睹。

然而烏震僅僅大哭一聲,便把自己對母親等受傷害的悲痛轉移到對張文禮暴行的憤怒上來。

他身先土卒,冒著密集的箭雨,衝鋒陷陣,很快就攻下了張文札的大本營鎮州。

烏震由此立下大功,被李存勖封為深、趙二州刺史,這一不尋常的封賞之舉,讓烏震聞名天下。


像烏震那樣不顧親人陷於敵手而仍以殲敵為先的類似事件古已有之。

戰國時魏國大將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的君王把樂羊的兒子當作人質,想通過這一招來阻止樂羊的進攻,但樂羊並不介意而繼續攻城。中山之君便殺了樂羊的兒子,並把他兒子的屍體煮成湯,送到樂羊幕下。樂羊也不介意地把那碗湯喝完。

三年後,樂羊終於攻下了中山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樂羊不顧親人並敢於吃自己兒子的肉羹的行為,雖然為他贏得了讚譽和賞賜,但也因此而引起了魏文侯的疑心:樂羊既然連自己的兒子都敢吃,那麼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做呢?

五代十國的那些名將們(2)忠孝兩難全的烏震

相比之下,烏震這種做法在五代卻沒有受到他人的任何非難。

那時,人們普遍認為他是一位有功之臣,也是忠於君王的大將,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獎勵和被提拔。

直到他被亂軍殺害,後唐明宗李嗣源仍以“廢朝一日,詔贈太傅”的禮節表示哀悼,而燕趙之土也深深地為他嘆惜不已。


但到了宋代,烏震的忠義被質疑了

薛居正等史臣說:

“烏震不憫其親,仁斯鮮矣。雖慕樂羊之跡,豈事文侯之宜。”

覺得烏震的忠義在五代亂世是不適宜的,因此他是忠義有餘而仁慈不足。

五代十國的那些名將們(2)忠孝兩難全的烏震

歐陽修畫像

歐陽修則以為烏震的所為根本就不是“忠”的表現:

“若烏震者,可謂大不孝矣,尚何有於忠哉!”

忠是維護君臣之義的基石,孝是維繫父子人倫的紐帶,這是古代中國曆代王朝極力提倡的最高的道德目標和道德規範,同時也幾乎是古代文人價值取向和行為追求的全部,即無論是作為統治者的君王還是作為人臣的文人,他們都以“忠孝兩全”當作自己的終極目標。


或追求“忠”,或期於“孝”,這是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比如,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圍攻北宋的首都開封,鄂州崇陽縣令李涓用“死國留名,男兒不朽事也”這樣的話來鼓動當地百姓去抗擊金兵的人侵,雖然僅招募到六百多人,但他毅然帶著這些人趕赴戰場,結果,李涓戰死沙場。李涓為國捐軀,不可謂不忠。

又如後晉開運年間(公元944-946年),契丹人侵,有個叫陳友的人乘亂殺害了李磷的父親。後來李磷、陳友都做了宋太祖的官。一天,兩人在京城相遇,李磷便上前殺死陳友,報了父仇。

宋太祖知道後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放了李磷。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李磷有孝義之心。

五代十國的那些名將們(2)忠孝兩難全的烏震

宋太祖趙匡胤

李涓不僅有忠義,或許還.有孝心;李磷不僅有孝義,而且或許還有忠心。但不管怎樣,只有在忠與孝不對立的境地中,人們“忠孝兩全”的道德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也就是說,只要文士不陷人忠孝二者必居其一的兩難境地,就能夠實現其“兩全”的道德理想。二十四史《忠義傳》和《孝義傳》中的仁人義士,就是在,上面所說的前提下才得以產生的。


忠孝難兩全

然而,忠與孝並不總是相守相望,它們有時就會走到一起,呈現出一種緊張的對立的關係,讓你陷入只能二者居一,不可兼得的兩難境地,或舍忠取孝,或取忠廢孝,烏震就陷入了這樣的兩難境地。

兩軍對壘的形勢讓他必須在忠孝二者中選擇其一。

如前所述,烏震所選擇的是“忠”,捨棄的是“孝”.他的這一選擇雖然贏得了當時許多人的稱讚,但後人卻沒有原諒他。

按照宋人的說法,烏震在不孝的前提下所取之“忠”,並不是真正的“忠義”的行為。既然這樣,那麼烏震作出另外一種選擇,即顧及孝心而捨去對趙王王璐的忠義,情況又將會怎樣呢?

假如真是這樣,也許烏震馬上就會受到眾人的睡棄,根本談不上日後的前程了。

所以,這也是一種不大美妙的選擇。由此看來,二者居一的選擇,也是不受人們歡迎的,因為其中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會使人落人難堪的境地。

只有在忠孝不處於對立的狀態下,人們才有更多的餘地去追求忠與孝的兩全。

二十四史中有《忠義傳》,也有《孝義傳》,但卻沒有在忠孝對立中得以“兩全”的《忠孝傳》。

也許,這並不是偶然的。

五代十國的那些名將們(2)忠孝兩難全的烏震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擅長隋唐五代史與網文小說創作。中正簡素,立志弘揚歷史文化,羚羊掛角,多元角度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