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文|小淘氣鬼日記

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很多父母常說:“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事實真的如你所說,你的孩子你瞭解嗎?

其實並不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沒有真正的感受到過孩子的內心。我們所說的瞭解,只是瞭解了孩子的表象,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我們根本就不瞭解。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看到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幾乎都是關係的問題。

卡爾·榮格說:“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最大,親子關係一旦有所缺失,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嚴重的創傷。”

想要建立親子關係,父母就要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在許多父母的思維裡,孩子是父母的產物,所以孩子所呈現出來的樣子,應該是父母所教養出來的樣子。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孩子與父親交流

我之前的一位朋友,她是一位小學老師,她給我講過她們班級的一件事,她們班級裡面有一個小女生偷拿了同桌的一支筆,結果被抓了,而她作為一位老師,知道“小偷”這個帽子將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她不希望隨便給孩子帶上“小偷”這樣的標籤,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

朋友想給孩子的父母溝通,一起找到原因,但是,令她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的父母知道後很生氣,還一度認為是我朋友冤枉了孩子,他們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他們瞭解孩子,孩子一直很乖,而且家境也不錯,也沒有虧待過孩子,孩子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的。

後來,孩子自己承認了確實是自己“拿”了同學的筆,她的父母聽到後,先是覺得不可思議,緊接著就是一陣痛罵,給孩子戴了一串標籤“學壞了”“小偷”“白養你了”等等,句句像刀子一樣扎進孩子的心裡。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孩子的父親直接“打罵”孩子,當場的老師攔都攔不住。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媽媽在教訓犯錯的孩子

朋友一直很內疚,覺得自己沒有處理好這件事,她說:只要她一閉眼,就會想到這個小女孩被父母打罵時表現出來的倔強和委屈的眼神。所以,她一直留意這個小女孩,還給孩子找專門的心理老師給孩子輔導,經過幾次的心理輔導,才慢慢的找到原因。

原因是女孩的父母對她管理的過於嚴格,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懲罰她,而她為了避免懲罰,討好父母,女孩一直努力成為一個“乖巧”的孩子,但是,孩子的內心被壓抑的太深了,所以,在某一父母管教的地方,她特別渴望釋放自己,她想嘗試那些之前不被父母允許做的事情,而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本能。

孩子之所以“偷拿”同學的筆,是因為她真的很喜歡這支筆,她希望自己也擁有這樣一支筆,但是,她害怕跟父母要,會被父母說自己“愛攀比”,因為父母不喜歡愛攀比的孩子;另外一個原因是小女孩認為在“偷拿”的時候,有一種莫名的“快感”。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老師在和家長交流

其實,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是孩子的品質出了問題,而是親子關係亮了紅燈。

如果放任不管,孩子就會在這個漩渦裡越陷越深,最後真的成了品質問題;但若是管教得不恰當,給孩子烙上屈辱的烙印,結果會更糟糕。

當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好了,孩子自然願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給父母聽,願意與父母交流,溝通。而一些所謂的隔閡也不會越積越多,導致孩子最後與我們的關係變得不可挽回。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想要了解孩子,就要“看見”孩子的內心

想要了解孩子,就要從看見孩子開始,這裡所說的看見,不單單是看到孩子的表象,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內心渴望和需求,比如當你的孩子出現逆反心理的時候,你不能只看到孩子的調皮搗蛋,而看不到孩子內心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關愛。

1、孩子的行為問題,都是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的缺失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獨自寫作業的女孩

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問題的時候,大多是與父母的關係出現了問題,一個孩子在家庭中會與父母溝通的多,孩子的行為問題及會減少,在家庭中與父母的矛盾多的孩子與父母就會缺乏溝通,所以,出現行為問題就會變多。

一個朋友給我說,她家孩子最近說話越來越少,甚至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而且,老師也給她打電話溝通說孩子上課愛做小動作來吸引老師的注意,與同學交流的很少,學習成績也不理想。我問朋友:“你們最近和孩子經常在一起交流過嗎?”朋友回答:“最近店裡很忙,等回到家孩子都睡著了,有時候回家早點陪孩子一會,但是,因為自己性子急,給孩子說不到三句話就著急,有時候,問孩子一些問題,他根本就愛答不理的。看到他的態度就更著急了。”我告訴朋友:“孩子需要你的陪伴,而且需要你的關愛”。

其實,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是情有可原的,她直看到孩子的問題,沒有看到孩子的需求時什麼,而且缺乏良好的溝通方式,才導致了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孩子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數,因為決定人生成敗或幸福與痛苦的往往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為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2、接受孩子的流淚傾訴,不要急著讓他吸取教訓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父母在安慰哭泣的孩子

我女兒因為自己在做組裝一個玩具的時候,她組裝了好幾次都組裝不對,她就會氣的大哭,如果這個時候我告訴她:“別哭了,哭有什麼用,多嘗試幾次,試試其他方法”她不但不會停止哭泣,反而會哭的更厲害,如果我說:“寶貝,媽媽很理解你,你是因為組裝不好玩具才哭的嗎?你能告訴媽媽是哪裡不會嗎?”類似這類話,這個時候女兒會回應我,而且情緒上就會好很多。

現在的孩子大都不容易,他們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孩子的壓力很大,他們也會有失落,失望,不如意的時候,當孩子因為一些原因哭泣的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接受孩子的眼淚,並且做一位傾聽者,而不是急著讓孩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只有真正明白孩子的內心感受,才能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瞭解問題,解決問題。

金伯利·羅斯、弗雷達·弗蘭德曼博士所著的《與內心的小孩對話:如何治癒你的童年創傷》一書中有句話是:“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礙而把慾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的各類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在很小的年紀就承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對於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產生童年陰影。”

3、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無條件的接受孩子的需求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孩子在和媽媽交流

這一條看似是不合理的,實際上,這是我們看見孩子內心所需要具備的,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一書中有一句話:“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尤為珍貴的就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是需求,我們不僅要看見孩子的需求,更要接納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看見孩子的內心,而不是看見孩子做了什麼讓我們無法接受的事情。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那麼,我們這麼做才能真正的去了解孩子呢?

1、傾聽孩子

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

我們在生活中做孩子的傾聽者,在我們的傾聽中會了解孩子的內心,而且還有助於孩子情緒的宣洩,家長傾聽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情緒很好的控制,如果家長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將會正確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特別是在孩子上中學以後,孩子進入一個叛逆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想要自由,獨立。但是,卻有缺乏獨立的能力,所以,在心理上就產生了一種矛盾,而在這時他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出謀劃策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位成天嘮叨的人。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和父母產生矛盾的原因。

麥可·列拉曾說過: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一位媽媽在認真聽孩子講話

2、多與孩子進行互動,溝通

多與孩子互動,能夠增進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同時,還可以通過互動交流讓孩子多我們的信任感增強。從而讓孩子願意在我們面前表露內心。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溝通是發現問題的最好途徑,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所以,父母不管多忙,一定要抽出一些時間來陪孩子。

3、適當的放手

之前看過一檔節目《我家那小子》裡面朱雨辰媽媽對兒子的愛,可以稱得上是“變態”的愛。朱雨辰今年40歲左右了,可是這40年來,都是他媽媽在貼身照顧他。她媽媽的宗旨就是:無論兒子走到哪裡,我都要跟過去為他做飯,照顧他生活。在她心中,即使兒子被說成是“媽寶”又怎麼樣?媽寶不是很可愛嗎?

這份母愛,對孩子來說愛的太滿了,以至於讓孩子沒有了自由,

參天大樹生長的地方永遠是野外,而不是溫室。在該放手的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不約束孩子的天性,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子自由的成長。

“我的孩子我還能不瞭解”,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見

媽媽放手讓孩子嘗試做一些事情

總結: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看見,父母要多關心孩子,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才能讓孩子願意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傾訴給我們,才能願意聽父母的話,我們才能發現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打罵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宣洩父母的不良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