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能力陷阱》一書顛覆我們的認知

能力陷阱,這本書的作者是: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哈佛商學院巡視委員會成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成員,職業與領導力發展方面的權威專家,主要研究領導力發展、人才管理以及女性事業發展,在《哈佛商業評論》及各類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過大量文章。

一、重新定義你的工作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

三、改變你做事的方法

四、成為一名優秀領導者的進步階段

《能力陷阱》一書顛覆我們的認知

讀完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思考。尤其是書中講到能力陷阱,交往陷阱,擴大人際關係網絡等幾個方面。

交往陷阱

我們很多人在人際交往的時候,都喜歡和自己性格相近,相同的家庭背景,相似的經歷的人做朋友。

甚至很多人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感覺這樣才會有更多的自信,得到一些成就感。

這不過是虛榮,不想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生怕自己沒有了存在感。

長此以往那麼你的思維模式還是沒任何提高,因為你的圈子還是和你一樣的人。那你們所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錯過了其他的精彩,這其實是一種陷阱。

如果我們想得到更大的提升,我們要打開自己接納不同類型的朋友,甚至比我們更優秀的人,只要對方願意同我們交往,我們不用排斥拒絕,不要自我懷疑。

我小妹常常和我講當初在上海工程大自考讀書的時候,那裡面都是為進修學歷而來,有各種類型的同學,有公司高管,有創業者,有普通的底層員工。

大學裡可以接觸很多更優秀的人,甚至有一個大姐非常欣賞我小妹,經常自己掏錢請她吃飯,希望以後去她那邊公司工作。

但是我小妹覺得別人在上海有房,有車,有公司,綜合能力樣樣都很優秀,穿著打扮高貴,小妹覺得很有距離感,後來再請她吃飯,她就有意拒絕了,畢業後也沒有主動跟那位大姐聯繫過。

小妹在工程大所結交的就是和自己相似的經歷,也是做過日本料理店服務員,同樣原始學歷是初中的女孩交朋友,她們倆整天形影不離,她們覺得這才是另一個自己。這個女孩是她在那所大學結識的唯一聯繫至今的好友。

等到小妹現近30歲的時候,再回頭去看曾經的經歷,感慨自己曾經一些思維模式,讓自己錯過了許多機會,沒有積極靠近優秀的人向他們學習,反而故意遠離他們。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她骨子裡自卑,感覺自己無法給別人提供價值,還有她固有的交友模式限制了她,自我設限。這一點就是《能力陷阱》裡講到的屬於交往陷阱。

我們只有打開自己內心,接納不同類型的朋友,接納不同性格的人,我們才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的遼闊,也讓自己的思維眼界得到更大的提升,也會給人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為了我們的人際關係能夠適應未來,我們需要建立聯繫較弱的一些關係,即那些目前處於你人際關係網絡外圍的人或組織。

有時候只有那些外圍的人脈圈子,反而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直接的改變,不要畫地為牢侷限自己。

工作上的陷阱

聽說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做最自己擅長的事,這種是職場工作上的陷阱。

我們很喜歡做我們自己擅長的事情,不想再做其他的,做自己不擅長的會覺得很累。長此以往,那麼你的能力就被限制了,你就只喜歡停留在舒適區,無法得到更好的發展。

自從我2017年全職寫作讀書過後,中間有過N次想去上班有份穩定收入,可以增加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接觸更多的寫作素材,但我又不想再去擠公交打卡,不想被一些制度管束。這個也是自己喜歡停留在舒適區,人性骨子裡都有懶惰的一面。

現在流行的語音寫作很多人已經在用,但是更多人就覺得不習慣,感覺用語音就會思維混亂,段不成章。

好比當初電腦剛出來的時候,有老作家說還是喜歡手寫,對著電腦就一個字寫不出來。這是固有的思維模式在作怪。每一樣新事物的出現到正式普及,這個是需要時間過程的,有人適應慢,有人適應快,還有人永遠不敢嘗試。

有時候我們過往的經驗其實並不一定就是絕對,它往往是束縛我們的罪魁禍首。

領導者的特徵。

像橋樑一樣連接不同的人或組織。

就拿我們熟悉的寫作自媒體行業,稍微厲害的大咖他們都是有團隊在操作,不可能什麼事都自己親力親為,那些瑣碎低價值的事情可以讓別人來幫忙分擔。騰出更多的時間用來思考對接資源。

如果你有一份工作,上班又比較忙,你一直在寫作,像微信公眾號的排版,你就可以教給一些大學生的網友,他們時間相對充裕,你可以送他們書,給他們一些資源,教導他們某些知識,也可以給其他福利。

《能力陷阱》一書顛覆我們的認知

那麼你就可以只安心寫作就好,排版配圖有別人幫你完成,你把精力做最主要的事情,去思考那些更有遠見和發展空間的事情。

這樣不斷地發展,也許你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做一個橋樑作用,在外面對接一些更好的渠道,給學員和朋友們,這樣跟著你的人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我們如果想喝牛奶,不必去養一頭牛呀。

我們每個人的精力有限,合理分配我們的時間。即便我們不是領導者,我們也要像領導者那樣做事,學習他們的思維模式。

以上幾點就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大家也檢討一下自己是否有這塊的陷阱。我們只有不斷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提升,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哈佛一調查報告說,人生平均只有7次決定人生走向的機會,兩次機會間相隔約7年,大概25歲後開始出現,75歲以後就不會有什麼機會了。

這50年裡的7次機會,第一次不易抓到,因為太年輕;最後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

這樣只剩5次,這裡面又有兩次會不小心錯過,所以實際上只有3次機會了。

學習書中的智慧,抓住歲月裡出現的每個機會吧!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

《能力陷阱》一書顛覆我們的認知

齊帆齊。安慶市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自媒體人,自由寫作者。

掌閱、噹噹官方認證作者,新華網簽約作者。多平臺人氣作者。

文章曾發《人民網》《哲思》《皖江在線》《女友》雜誌報刊等。新書《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已經全國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