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圖說京劇之“老鄉親”孫菊仙

圖說京劇之“老鄉親”孫菊仙

孫菊仙

孫菊仙,名濂,又名學年,號寶臣,天津人,津人稱之為“老鄉親”。他原為武秀才,授兩廣總督英西林軍中三品銜候補都司,三十歲“下海”唱戲,並因此被革職。他工唱工老生,學程長庚,兼學余三勝和張二奎,初登臺有“程長庚聲也”的讚譽,慈禧也極愛聽他的戲,招其入宮內昇平署為“內廷供奉”,賜四品頂帶,在宮內演戲教習達十六年之久。

孫菊仙的嗓音寬亮,氣力充沛,高腔、“嘎調”唱來遊刃有餘;他咬字清晰有力,行腔不求花,但講究氣口、音色,聽起來極為動聽。他的拿手戲有《捉放曹》《三孃教子》《桑園寄子》《逍遙津》《硃砂痣》《斬黃袍》等,其中,《三孃教子》中“小東人下學歸言語有錯”一段在市井中廣為流傳,與譚腔的“金烏墜……”和汪腔的“伍員馬上怒氣衝……”紅遍京城。直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之勢。

在老生“新三鼎甲”中,孫菊仙屬守舊類型,但也有所創造。他唱、念純以氣勝,且善於通過氣息的放與收、音量的大與小、聲調的高與低、節奏的疾與徐、行腔的曲與直等方面的對比,造成鮮明、強烈的印象,取得感人的效果。孫氏《逍遙津》《李陵碑》《烏盆記》等劇目中的大段唱工即是這樣處理的。

孫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氣磅礴、不拘細節為主要特色,世稱孫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孫菊仙嗓音寬厚高亮,音量極大,有寬有窄,有高有低,五音俱佳,每一放歌,浩瀚洪闊有如雷鳴,兼之氣力充沛,用尖腔、使嘎調,極其自然。孫氏唱腔古樸雄壯,不事雕琢,磅礴充沛而少轉折,長腔也不常見,別具魅力,真摯樸實感染力強,令聽者動容。而孫菊仙的唸白,吐字飽滿,有稜有角,間有天津方音,又吸收了王九齡既上口、又接近口語的念法,鏗鏘有力,爽朗風趣,無作戲痕跡。

孫派藝術的直接傳人不多,雙闊亭、時慧寶分別繼承了他的高亢挺峭和低迴渾厚,一脈延自張二奎、一脈延自程長庚。孫氏唱腔、唱法、唸白諸方面的特色,大多被後來的一些名家吸收,如麒派得其粗豪蒼勁,馬派取其風趣自然,高派傳其慷慨奔放,甚至劉鴻聲也取法於孫派的悲壯激昂。

圖說京劇之“老鄉親”孫菊仙

孫菊仙

孫菊仙晚年熱衷於公益慈善事業。民國二十年(1931年),天津大同學校為籌募辦學資金,在春和戲院舉行募捐義演。孫菊仙不顧九十歲高齡,堅持參加。

這是孫菊仙一生最後的一場演出,劇目為《李陵碑》。演出過程中,年邁的孫菊仙,在臺上步履蹣跚,唱唸僅是吐字,已不能成聲。觀眾為之而感動,頻呼:“老鄉親辛苦!”臺上臺下情融一片……

三個月後,孫菊仙在天津病逝。


打開今日頭條搜索“氍毹長談”,近日推送孫菊仙及其弟子傳人系列視頻,內容更精彩,關注點贊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