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我家門外龍眠山,大山之南水連天。

龍眠山,莽莽蒼蒼,壯之若龍,綿延數十里,橫亙於舒南桐北,舒桐二邑之界山也。明代史學大家,餘姚人許浩稱其“山盡山復起,宛若龍眠形”。據清道光間桐城知縣廖大聞主編《桐城續修縣誌》載,桐邑眾山皆發脈自潛山豬頭尖(古名矗突尖,舒潛界山,舒城稱之為萬佛山,潛山稱之為金紫山),自西南而東北,逶迤而來,豬頭尖由天柱來,東南入桐城,起二姑尖踰老關嶺,由桐而入舒,起華巖山,而至黃草尖、旗嶺(今岐嶺)、土脈嶺,龍眠山由是成焉!舒桐二邑雖阻隔於崇山峻嶺,然二邑鄉民自古往來極為頻繁,吾邑湯池尤甚!

山之北有地曰湯泉(今湯池),是為吾鄉,吾鄉地居衝要,邑之西南大凡越山去桐邑者,多經此地,是以自湯池而桐城,有古道數條,鄉民先人之績也!古道今雖掩映於深林之中,然於閒暇之時,邀三兩友人,偶探深處,塵俗一樂也。 莽莽巨山間,小徑難以盡計,然而至少有四條古道,頗堪一探。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舒桐古道圖

第一條:舒桐古道之老關嶺道。

自湯池過河棚,繞過龍眠山,西南經竹林關,廬鎮關,翻越舒桐界山老關嶺可達桐邑西部重鎮掛車河,今自中義,可直抵桐城,潛山。一路景色極佳。若是早間,氤氳霧氣自河中冉冉而起,與山中薄霧連成一片,於秋日朝陽映照之下,滿山紅葉,猶似仙境,令人如痴如醉。而道邊一棵百多年的銀杏樹,那滿樹金黃的葉子更添山區秋色幾分。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路邊百年銀杏樹

古時,經此道入桐,需經三道關卡,分別為竹林關,廬鎮關,鶴鳴關。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舒桐古道---老關嶺道

清鹹同年間,太平天國大軍自大別山各小徑,由鄂至皖,往返若無人之境,清軍深疲於追擊,鄂撫胡林翼遂令湖南巴陵人,時任安徽即補同知孫振銓,於潛山縣,舒城縣險隘之地,各建關卡,以益其守,斷賊徑途。吾邑西南八十里,左右高山夾峙,孫振銓於此設關建碉樓一座,謂之竹林關。十數年大戰結束,此地空餘巨碉一座,巍峨聳立於滾滾烏沙河邊,然百多年後,此碉一如駝嶺關之依山月牙大碉,早已泯滅於時間之河,杳無蹤跡,而昔日建關之地,因其地勢之險,鄉民遂以“關頸”稱其地,後漸傳為關井,是為吾邑河棚鎮關井村名之由來。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鄂撫胡林翼檄各地所建的關卡碉樓

竹林關向南十五里為廬鎮關,巍巍廬鎮關,悠悠五百年,地接舒桐,控扼廬皖,《續修舒城縣誌》載“廬鎮關,縣西南九十里,關上十五里為老鸛嶺,四面大山,為皖廬要隘”,自廬鎮關翻越老關嶺可直抵安慶府,此道遂為廬州安慶二府孔道矣。有明一代,因慮吾邑“西南之山岩險阻深交於四鄙,不逞之徒淵藪箤焉”,弘治帝遂於六年十月(1493年)設巡檢司於此,責以遉邏,以利鄉民。大明巡檢司,品級從九品,主緝捕盜賊,提督盤詰之事。自明太祖之初,即設之甚嚴,於天下關津要隘處置巡檢,所謂“扼要道,察奸偽,期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自此,不逞之徒遠避,四周山間鄉民多聚於此,山間漸漸熱鬧,後巡檢司雖經裁革,然廬鎮關小鎮已成焉。今日廬鎮早已無關,昔時土徑俱為康莊矣!然於廬鎮老街那斑駁的青磚牆面,間或可見的河石路面,或可感受到曾經的人聲鼎沸,數百年繁華。

古時過廬鎮關,一路南行,沿河岸而上,爬上那最高的山嶺,呈現於眼前的,便是老關嶺上的那條老街,而此街更是頹圮殆盡,惟餘那不多的斷壁禿垣,向世人訴說著此地曾經的喧囂。老關嶺,昔日舒桐二邑邊界雄關,鶴鳴關巍巍立於其頂,後屢經發展,漸為二邑間重鎮,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一眼能望到頭的老關嶺老街

據桐邑傳說,未知何時,因其繁華,二邑知縣皆欲歸其於治下,一時不可決。 舒邑知縣身高八尺若一赳赳武夫,桐邑知縣不高不矮偏一白面書生。適有千斤關碑雄立於中,左右議之,二位父母官,能移此碑於他邑一側者,則此嶺歸於其治下。 舒邑知縣思之必勝,心中竊喜而面不改色,遂未加推辭。桐邑知縣貌似面有難色,躑躅而不決,終亦同此議。熟知舒邑知縣挪之,關碑竟是紋絲不動,而桐邑知縣竟輕鬆移其於吾邑一側,蓋桐邑知縣乃一高人也,後桐邑知縣令人立碑於此,上刻“耀武揚威”四字!雖為傳說,然吾邑再無老關嶺。老關嶺兩側,放眼而望,萬重山巒,交通極為不便,昔日周遭鄉民幾與世隔絕,惟有此路可及掛車,桐城,至安慶或廬州二府。

而老關嶺乃眾山間唯一可通外鄉之所,遂為山貨集散之地。先是附近鄉民於此易物,聲名漸遠,後桐城、舒城、樅陽,潛山諸縣客商竟皆彙集於此,販賣林木,茶葉,柴炭,山貨,這條短短數十來米,許是桐城歷史上最短街道的老關嶺街,竟雲集飯館,旅社,豆腐坊,醬醋坊,木材桐油交易市場,人聲鼎沸,喧囂一時。而如今的老關嶺上,數戶人家,半條老街,椽梁塌陷,斷壁禿垣,無復當年盛況,再難於屋簷街角處,尋得昔年繁華的些許痕跡。惟餘兩塊斑駁的界碑,立於其巔。鄉民鋤地之餘,常以鋤頭磕其上,以去泥土,為免受損,今碑為三新村所存。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曾立於老關嶺的安慶府桐城縣界碑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老關嶺縣界殘碑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老關嶺殘碑

兩碑皆為界碑,一為青色麻石材質,上刻“安慶府桐城縣界止”字樣,落款已無法辨認。一為雪花白大理石碑,立於民國年間,已斷為數塊,只餘兩塊殘碑,一塊為主碑下半部分,中間“縣界”清晰可見,左有“……保辦公處製”字樣,右為“……一十一年六月立”,另一殘碑為中段右邊部分,惟餘“中華民國”四字,兩塊斷碑合一,大約為“中華民國一十一年六月立”。

第二條: 舒桐古道之瓢庵道。

自湯池而沙埂,左轉由王河逆流而上,經金盆過瓢庵,翻越龍眠山,下山即達桐邑佔灣,倪灣,可直抵呂亭。曾有古庵立於山巔,因山勢像極了一隻倒卡的葫蘆瓢,而得名瓢形庵,簡稱瓢庵。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河石鋪就的古道,現已很少見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古道沿河而上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頗具神秘意味的山間溪流

此道幾全為山道,由綠化翻山至磨園村,有山阻於前,黃柏河繞山而過,大修水利時期(1975年),磨園當地鄉民鑿穿山體,黃柏河自此可穿山而過。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黃柏河穿山而過,人鑿山洞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河流出口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與友人一探洞穴 圖中左下角白點為山洞出口

洞長三百四十米,高約三四米,寬約四五米,穿行而過,約費時一刻鐘。夏日至此,涼意驟起,山間本自涼爽,一入此洞,竟瑟瑟發抖,蓋內外冷熱懸殊之故。洞中溪流嘩嘩,水尤清冽,洞之中段,頂部有物倒懸於頂,吱吱嘰嘰,以光視之,轟然而散,幾不下萬餘,其勢甚雄。有翅有牙,面目頗為嚇人,原來蝙蝠巢與此!

而道旁龍井之景堪稱一絕,有大小數潭,深丈許,四季清澈見底,水流不竭。過龍井溯溪而上,有河石鋪就古道,昔日鄉民即經此道而上,茶葉,桐油,竹籃,條把,凡山中多產之物,皆賣於桐城,兩地價格差之甚多。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柳龍王廟邊的龍井

此道路入口位於湯池鎮金盆村龍井之柳龍王廟。據傳龍井乃柳龍王修心之所,柳龍王原為一少女,本姓胡,母早逝,與擔貨郎父親相依為命。其時常坐於龍井旁一大柳樹下繡花,等待外出的父親歸來。久而久之,柳龍王竟逐漸窺得天機,能預知龍井四季天氣之變化,鄉親們按其所說,十有八九得以應驗。然好景不長,十六歲的柳龍王身患不治之症而亡。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柳龍王墓後的巖壁石刻

鄉人依其囑,將其生前常倚靠的柳樹,鋸為三段,放入龍井河,任其漂流。其中竟一段竟逆水上漂。於是鄉人將此段柳樹雕刻成像,年年祭祀,求之輒應,祈風得風,祈雨得雨,再無水旱之災,鄉人遂尊之為柳龍王。據廟後石壁清光緒十二年石刻記載,柳龍王之傳說已逾三百餘年,至今盛傳不衰。

第三條: 舒桐古道之十二丿道。

經王河,沿龍眠河而上,過龍堰,十二丿,翻龍眠山,黃木嶺,可直抵桐城。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半路上的青磚房

由湯池西南而行,約七八里可抵沙埂,過沙埂沿城沖水逆水又南行約五六里而抵王河。王河,三水相合之地,左為綠化河,自大嶺來水;中為黃柏河,自金盆來水;右即為吾邑之龍眠水。歟?相隔不數十里,而大河頻出者,何所由也?舉目而南望,目之所及,層雲氤氳,峰巒疊嶂,山之巨故也!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莽莽龍眠山

三水之所出,皆自龍眠山焉。沿龍眠水復南行而入山,綠意漸茂,峰自山來,迴環往復,漸入佳境。有萬仞高山,突兀於前,涓涓細流,繞行腳下。小溪寬不及十數尺,而怪石林立,石之下有潭深二三尺,潭不大,可數人而浴。溪之水至清,雲天若藏潭底而群魚戲其中,若空遊而無所依焉!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睜著兩隻大眼睛看著我的山蟹

取道篁竹之林,下而視之,有苔生石上,蝦蟹攀附其間,不以人近而逃,嗟夫,山中之蝦蟹,竟渾似不知人之為何物者。予立水中,漣漪忽起,群魚俶而遠遊,不數十息,皆遊而復返,繞於足間,有奇者以嘴觸予足,予怡然不動,眾皆來焉,河東先生誠不欺我,是謂溪魚之樂也!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毫不懼人的山溪小魚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龍眠河畔多故道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位居深山之中,連鴨子也優哉遊哉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山中人家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小時候的土房子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亮瓦土牆木樑房 最不能忘是老家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八十多歲的湯姓老人 熱情而好客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老人用來待客的搪瓷杯

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這種老房子吧,以土為牆,以木為架,眾小瓦間,放一塊能透光的瓦片,老家稱之為亮瓦,因為蓋屋子是,電還只是傳說中的東西,幾片亮瓦,照亮了全家。半路遇到兩位老人家,老人家特別熱情,非得給我倒茶,看著這些上了年代的物件,彷彿又回到了小時候,那個用搪瓷剛子喝水的年代。老人世居龍眠山中,據稱山中眾人祖先幾乎都自江西瓦家壩(瓦屑壩)搬過來。

復由小徑而入,盡皆山林,想來概為昔日龍眠入山之徑也!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北宋淮南西路廬州府舒城縣人(今舒城縣湯池鎮龍眠村),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第。縣誌載李公麟好古博學,長於做詩,多識奇字,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其父李虛一,由賢良方正科入仕任大理寺丞,喜藏法書名畫,李公麟自幼即深受薰陶,漸悟古人之意,凡名畫字帖,皆一一臨摹不輟,《宣和畫譜》稱其“繪事尤絕,為世所寶”,後終成一代大家,尊為宋畫第一。

李公麟尤善線描,或佛或僧,或人或物,其筆法瀟灑飄逸,渾然天成,若行雲流水,幾達增一筆則顯累贅,少一筆則不達意之境。李公麟雖以畫聞於世,然其於文章,書法,鐘鼎古器之文,無不精通。《宣和畫譜》稱其“文章則有建安風骨,書體則如晉宋間人,畫則追顧陸,至於辨鐘鼎古器,博聞強識,當世無與倫比”。可見李公麟才分之高,後宋徽宗授意臣下編寫《宣和畫譜》,計收錄李公麟畫作一百〇七幅。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宣和畫譜載 李龍眠舒城人也(此時李去世不過十幾年)

李公麟無意仕途,惟以肆意于山林為樂,故其於朝,各派官員皆樂與之交,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駙馬王銑皆其摯友。後李公麟以痺病乞歸,築別業於龍眠山,號龍眠山莊,蘇、黃二人皆慕而來吾邑,登山訪友,李公麟以茶待之,作《李伯時山莊圖》,蘇軾為之跋:

或曰:龍眠居士作《山莊圖》,使後來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見所夢,如悟前世;見山中泉石草木,不問而知其名;遇山中漁樵隱逸,不名而識其人。此豈強記不忘者乎?

舒城文史:一曲龍眠水悠悠,舒桐古道話風流

李龍眠山莊圖

九百多年以前,李龍眠山莊於比,使這座不甚高昂的山脈位列華夏萬千名山之間 ,不亞於五嶽之名,龍眠山自此為天下知焉!有清一代,山之南更是奇才迭現,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姚鼐、劉大櫆、方東樹、戴鈞衡、吳汝綸、馬其昶代代相傳,稱雄文壇二百餘年,山北亦有龍眠水下游小河畔之許亦士。戴名世稱,舒尤荒陋,亦士(邑人許榮十世孫)獨為有志於道者。

自古有崖必有壑,有山必有水。吾邑龍眠諸流,匯為三水(今綠化河,黃柏河,龍眠河),合而為城衝河。城衝之水緩緩北行,及至沙埂以北,為山勢所阻,於眾山間,右拐左拐復右拐左拐,幾成一巨形“弓”字形,因其左右復拐者三,由是名之三道拐,是為一絕焉。城沖水復北行合湯池水於方家畈,水勢遂雄。經闕店過杜店,於葉畈合於龍舒水(今杭埠河)。古人稱此河為小河(今龍潭河),或比之於龍舒水而言。小河合於龍舒水而下衝,舒廬兩邑廣闊的沖積平原遂成。沿河鄉民擇地聚居,九井,舒城,上陽,航埠,三河一一成鎮。 而舒邑龍舒水也成了焦湖(今巢湖)諸流中最長的水系,可謂焦湖之源矣。

龍眠之山,巍峨雋秀,龍眠之水,澄澈如洗,好一處逍遙的人間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