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灵山版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以前的灵山航运

灵山水路运输只有西南边境地区有船通行,而属县境内极少。解放前,有沙坪江、武利江、 陆屋江、新圩江4条水路可通船只,每年营运货物3万~6万吨。解放后,陆路运输迅速发展,加上农业建设的拦河塞坝,70年代,武利江、陆屋江中断行船,新圩江划给邕宁,目前能行船的只有沙坪和新开发的平南江。

灵山版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以前的灵山航运

新圩江 位于县西北部(此带地方原属灵山管辖,1951年6月2日划给邕宁),发源于百济,流经邕宁、新圩(乡政府所在地)、合江、渡头,在蒲庙注入邕江,属灵山县境内的灌段30公里,宽20米以上,水深一般在1米以上,最浅0.8米。远在清代乾隆年间已通船至合江,民国6年(1917年) 通至新江(合江至新江10公里)。小董、长滩、新棠、百济的农副产品,北部湾的食盐用人力肩挑,或马驮运至新江下船再运往南宁、云贵。新圩江常有40多艘10吨以下的木质平头小船承运。解放后,迅速发展陆路运输,水运大减,于1954年停航,船民转往别地谋生。

灵山版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以前的灵山航运

武利江 位于灵山南部边境,发源于浦北县福旺镇的蛇儿岭,流经武利、文利,注入南流江,在县境内长48公里,水深1.3米左右,上可通至北通,下可通至北海,沿江有塞坝243处,设有航口过船,解放前已有船只通航,灵山至合浦、北海的往返物资,多用船由此运出,年运量2万吨以上。解放后,在武利设有航道站,直属县交通局管理,有平头小船8艘,最大吨位30吨, 一般20吨,最小数吨。1970年以后,由浦北的江口至武利河段,建设8道梯级船闸,但各闸均未衔接好,导致全线断航至今,原在武利的船民,连人带船拨给钦州航运局管理。

陆屋江 位于县西南部, 属钦江上游,陆屋至青坪10公里属灵山县境,水深1米以上,枯水期为0.4米。该江历来通行船只,是北部湾食盐船开往云、贵的必经之道,日运量100吨以上,船民归属钦州管理。解放后,邕钦公路修通,北部湾的食盐用汽车运输,因此水路运量减少,加上农业建设的拦河塞坝、兴建水利,1976年以后不再通航。

沙坪江 又名平塘江,位于县西部边境,沙坪以上河段不能行船,沙坪以下河段至横县江口29公里能通行船只, 江面宽40米以上,一般水位1米以上,枯水期不能行船。航道在灵山境内只有4公里,其余均在横县境内,但航道则属灵山管养。

该江远在清顺治初年开始行船,北部湾食盐都用船运至陆屋,转运至沙坪下船,再运到江口, 转上大船远销湘、云、贵等省。平时有船200~300艘,最多时达370多艘,全是木质小船,每艘载重1~5吨,人力撑拉,日运量100吨以上,民国时期同样繁忙、兴盛。

解放初期,公路迅速发展,汽车日增,北部湾食盐用汽车直运云、贵、南宁,不再经灵山船运。灵山虽有石膏、锰矿及农副产品、工业品、肥料农药运出运进,但终不及解放前的运量,所以50年代和60年代,船只减至70艘,部分船民(属横县管理)转往他处谋生。

灵山版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以前的灵山航运

1965年,建立西津水电站,沙坪江的水位升3米以上,水面加宽而平缓无礁,可通行100吨位的船只,由于工农业生产发展,进出口物资逐年增多,原有的船运力量明显不足,1974年沙坪乡购买1艘16吨位的内河平头木质机动船, 接着又建造3艘,共4艘木质平头船,吨位共150多吨, 电力70多千瓦。1980年以后,陆续改为4艘内河平头铁船,吨位共310多吨,电力110多千瓦。 除承运县内物资外,还承运县外物资,年运量2万吨以上。1994年有船9艘,吨位共1750多吨,电力680多千瓦。

平南江 位于西北部, 原不通航,西津水电站建成后,其水位提高3米以上,由平南镇的鲁塘村至横县的南乡镇,可行驶100吨位的船只,航程10公里,属灵山县境内的3公里,在南乡注入郁江。

文自:岭南十三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