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宜豐:探祕三千嶺古道

從宜豐縣天寶鄉古村后街往北方向直走,經黃崗山墾殖場獅子崗分場東港隊上山,就是一條直達潭山鎮茜槽村的千年石板路——三千嶺古道。


宜豐:探秘三千嶺古道


▲三千嶺古道石板路

別小瞧了這段隱沒在深山的古道,它不僅是上世紀80年代修通環山公路之前,茜槽村乃至舊時古陽寨通向天寶及洪都(今南昌)的必經之路,而且沿途還蘊藏著許多神秘的古蹟奇聞。

沿著蜿蜒崎嶇、時隱時現的石板路在大山深處穿行,只見滿山茂林聳立,路旁枝繁葉茂,不時傳來林中悅耳的鳥鳴和山澗孱孱的流水聲,使一路景緻顯得更加靜美神秘……

走走停停,不覺行至三千嶺中段的密林深處出現一座古石亭,該亭子高近3米、寬4米、長6米,全部由200—300斤重的長條麻石砌成,走進亭內,只見嵌在亭子內石壁上刻有的“天寶鄉三十三都下會歲進士劉際會仝妻漆氏建立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吉日”等字跡依然清晰。


宜豐:探秘三千嶺古道


▲建於乾隆五十八年的適斯亭全貌

嚮導介紹說,這座石亭叫“適斯亭”,最早是天寶進士劉際會夫婦出資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建成的,“適”表示“恰好”,“斯”指“這裡”,意思是這座建在上下兩段陡坡中間平緩之處的石亭,恰好是過往三千嶺的行人剛想休歇及遮風避雨的地方。


宜豐:探秘三千嶺古道


適斯亭內石碑上的石刻文字記載


若干年後,家住天寶古村東門的劉姓泰軒公的妻子經三千嶺到茜槽走親戚途中突遇大雨,就趕緊到適斯亭內躲避,無奈亭子年久失修、頂棚損壞,泰軒婆婆全身仍被淋溼,回來大病一場。幾天後,適逢其兒子張羅著要為自己做壽酒,泰軒婆婆就勸道:“你們就把為我做壽的這筆錢省下來,去把適斯亭重新修好吧,以便過往行人遮風擋雨。”其兒子深感母親的公德之心,趕緊籌資請人把石亭修好,而母親的壽宴也照辦不誤。


宜豐:探秘三千嶺古道


▲劉氏萬昔日的划船坵舊址

宜豐:探秘三千嶺古道


▲劉氏萬遺址屋基殘石

上坡繼續前行一段路程,前方出現一地的斷瓦殘垣。嚮導告訴筆者,這就是當年鼎鼎有名的劉氏萬合璧街遺址。劉氏萬合璧街早在唐代就是一個商賈雲集、富庶一方的村莊,至今尚保留有馬場、糶米場、戲臺、划船坵、坩堝等遺蹟,因早年出了個十萬家財的富豪,民間又習慣稱這裡為“劉十萬”。可惜在南宋時期,村莊被一場大火所毀,劉氏萬居民於是搬遷到現潭山鎮店上村後坊重建家園,後向現潭山老街等地發展,所以,當地有“先有劉氏萬,後有潭山街”的傳說。


宜豐:探秘三千嶺古道


▲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的崇福寺

從劉氏萬的興起年代及富足程度推論,三千嶺古道的修築時期至少可上溯到千年之前。而據早期初步統計,這條從茜槽下到東港的古道約有3000級石臺階,這大概就是“三千嶺”古道名稱的來由。


宜豐:探秘三千嶺古道


▲建於明朝末年的石拱橋

到了三千嶺古道的上端——茜槽村,該村劉方明、肖茶秀夫婦領筆者一行參觀了坐落在這條古道旁的明崇禎十三年(1640)崇福寺、明末石拱橋及造土紙作坊等古蹟遺址。


宜豐:探秘三千嶺古道


▲茜槽造紙作坊的紙槽和水碓石臼依然保存完好

茜槽早在明、清時期就開始造土紙。到了清朝末年,由於身處深山,當時遠離戰亂,造紙業得到空前發展,全村各類造紙作坊達48家半之多,所生產的表芯紙通過水路經上高、高安、九江遠銷南洋等地,現多數紙槽及水碓石臼依然保存完好。可見茜槽一帶在明、清時期的繁榮,也進一步證實了“三千嶺”商貿古道在當時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