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究竟是誰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ctxb567


在我個人看來,把蜀漢的滅亡的大黑鍋給一個人來背,這有點太過分了,蜀漢從成立到滅亡,由盛轉衰這不是單單一個人的問題,要問蜀漢滅亡的原因,我們倒可以分析一下。

既然要討論蜀漢的興衰問題,那我們就從頭開始好好的理一理:

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逼劉協下臺,自己當上了皇帝,自詡正統的劉備出於各方的考慮也好,還是自己的私心也好,沒多久就稱帝了,改元“章武”,國號“漢”。蜀漢就這麼建立了,其最初的根基為荊州部分地區和益州。

但此時的蜀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關羽丟了荊州,命喪麥城,劉備決定和孫權決戰。家底被燒了個底朝天,蜀漢成為最為弱小的國家。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權傾朝野握有實權,聯合孫權對抗魏國,多次北伐中原,無果。諸葛亮死後,後期三國的蜀漢依然沒有恢復往日的鼎盛,兵馬人口都被隔壁兩家壓了一頭,劉禪依然沒有實權,做事的人還是諸葛亮留下的班子。

蔣琬、費禕慢慢被本土士族同化,消極對外,而且一個走的早,一個被刺殺。僅存的精英姜維連年北伐引起群臣不滿,不堪政治內鬥,屯田避禍,蜀漢中央班子開始被西川豪族替代。宦官黃皓得寵,這個過程或多或少有點排斥諸葛亮留下的人馬,也可以看作劉禪在為自己培養新的精英領導團隊。

但是劉禪並沒有等到那一天,蜀漢後期基本是人人有矛盾,宦官黃皓,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大臣張翼公開反對姜維,要求罷免姜維兵權。同時,諸葛瞻等人和黃皓也在窩裡鬥力求除掉黃皓,奈何劉禪寵信,無法下手。

公元263年,在外屯兵的姜維得知鍾會扎兵關中,上書劉禪積極防守,被黃浩阻止。魏國五路伐蜀,朝廷之上權臣進諫幾乎一致認為投降是最好的選擇。

劉禪稱臣,姜維不甘心,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鍾會有意做新蜀的皇帝,可惜計劃敗露,姜維、鍾會雙雙殞命,自此蜀漢徹底滅亡。

有很多人認為蜀漢的滅亡是劉禪一手造成的,但是我認為劉禪只是窩囊和沒主見,亡國罪人的帽子他是戴不住的。他不過是順應事態發展而已,在我看來蜀漢的滅亡之路有四個大轉折點導致。

一、關羽丟失荊州,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可以說蜀漢的作戰方針就是以荊州為基礎而做的,荊州一丟,除非再次奪回來,否則全盤計劃都要推翻重來。

二、劉備伐吳,這是在關羽丟失荊州後的緊接著來的第二個轉折點,也是蜀漢有盛轉衰最明顯的一個轉折點。劉備打輸了,在沒有奪回荊州的前提下,所帶兵馬幾乎全滅,雪上加霜,奠定了後三國時代蜀國羸弱常態。

三、姜維損耗國力的北伐,加劇了蜀漢內部鬥爭,諸葛亮北伐時候的政治生態姜維無法複製,姜維被排擠在外一邊屯田一邊準備北伐,蜀漢猶如兩個小朝廷,分裂嚴重。

四、黃皓亂政,領導班子無心抵抗,衛國之戰不戰而敗,在生死存亡的時候,沒有積極的應對敵軍的進攻,群臣皆降,江山拱手讓人。

以上是蜀漢自身的內因,此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外因,那就是人們已經默認了漢的滅亡,人心向背,不再認為蜀漢是正統。劉備早期拉攏人心的優勢已經不在了,人才的斷層讓蜀漢到了“廖化為先鋒”的地步。

所以蜀漢的滅亡不是單單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導致的,而是多個人做了多個錯誤的選擇、幹了多個錯誤的事而造成的。


楊角風發作


蜀漢的滅亡,不是誰導致的。因為蜀漢的缺陷太多,滅亡是定數。

諸葛亮去世時與劉備死亡時局勢差距不大。蜀漢從來都是三國之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最差的國家。


一、先天不足。

怎麼個先天不足呢?

1、不能出產合格的戰馬。

沒有戰馬,軍隊沒有機動性,就如拿步槍與坦克作戰一樣。

蜀漢拼命抵抗,也不過最多擊潰敵人,對方可以從容撤退。或者暫時撤退,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轉移戰線,迂迴側翼,穿插包抄,查找你的弱點,逐步削弱你,最後一口吞下。

以輕步兵為主的蜀漢軍隊哪怕真突破到雍涼地區,人家不和你作戰,一個月內重步兵與騎兵到來,渭河平原上作戰的蜀漢軍隊會死得很難看。

你說,這樣的輕步兵與北方騎兵遭遇,誰會勝利?

2、地形限制

對比地圖就應該知道,蜀漢東面是強盛的江東水軍,沒有任何發展潛力。而北面則是翻越艱難的秦嶺、摩天嶺和米倉山、巴山。沒有鐵路、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蜀漢怎麼運輸糧草?

所以,北面的高山在保護蜀漢的同時,也限制了對外發展。

3、民風偏弱,攻擊力不足

這是蜀漢與江東共同的問題。

209年1月,曹操放棄赤壁戰役,撤回北方,留曹仁守南郡。周瑜大都督領勝利之師打了一年,沒有增援的曹仁就安然退到襄樊。

10年後的219年,關羽發起襄樊進攻戰,雖然擊敗於禁,俘獲三萬多,可長達七個月依舊沒有攻破襄、樊任何一城。這還是蜀漢最精銳的關羽荊州方面軍,其他部隊的攻堅能力可以想象。


二、內部鬥爭

蜀漢與江東一樣,內部鬥爭極為激烈。

蜀漢政權是外來戶,必須也只能瘋狂壓制本地世家,所以劉備原從派系的關張趙糜簡孫劉等人凋零之後,形成外來戶大團結:1、諸葛亮為首的荊襄士。2、李嚴吳懿為首的東州士。3、法正孟達為首的關隴派。4、王平為首的返回系。5、魏延為首的尷尬派(可憐的魏延,劉備死後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雖是荊州人,卻是土豪出身。誰喜歡呢?)。6、馬超馬岱為首的涼州騎。7、龐羲為首的前劉璋派。

秦宓雕塑:

益州本地世家,以秦宓、李權、張松、張翼、彭羕等人為首,不僅深受劉焉劉璋的欺凌也深受劉備劉禪父子壓制。本地世家遭到多次打擊,又難以進入決策層,因此恨不得北方早點統一,才會有諸葛瞻死後,大家都敦促劉禪投降的事。

其實,劉禪繼續抵抗,結局就是被本地世家砍掉腦袋,獻給鄧艾。

鄧艾:

而若本地世家真正支持蜀漢,以張秦家族比肩江東四大家族的實力,滅掉只有殘兵一萬的鄧艾,真不是什麼事。


三、國力相對衰落

戰爭需要依靠什麼呢?

無非是錢糧積累、人口與人才、經濟發展程度。

無論諸葛亮是否北伐,最終都會被北方統一,只不過不北伐的話,蜀漢力量更強一些而已,可以抵抗得更激烈而已。結局都一樣。北方450萬編戶人口,蜀漢不過94萬,5比1的懸殊差距,蜀漢除了被統一,無可能繼續生存下去。

所以,國力最差的蜀漢263年被滅掉。江東因為水軍優勢,又拖延了17年。

西晉六路滅吳:


結語:

蜀漢的滅亡,不是誰可以挽回的,當然也不是誰可以一手造成的。

蜀漢的地理環境、經濟人口、自然條件、內部爭奪、政策問題,都是逐步衰落,進而被北方遠遠超過的原因。

就如一個爛蘋果,時間一到,自會掉下來。縱然劉備英雄一世,諸葛亮鞠躬盡瘁,依舊只能留下千年的笑柄:


四川達州


如果你仔細回顧一下蜀漢的創業史,就會明白:蜀漢的創建者---劉備,在晚年一系列的錯誤舉動,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劉備的前半生是失敗的半生,到處奔波,寄人籬下,如流寇一般東躲西藏,這個時候的劉備,別說建立政權,能活下來都是問題。

直到劉備遇到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提供了清晰的戰略藍圖,明確的發展方向,龐大的荊州關係網和區別於流寇的完善政權組織,劉備真正開始成為一個政治集團,終於在赤壁之戰後,開始有了一席之地---荊南四郡。

最初的荊南四郡就是劉備安身之所,立國之本和創業之根,憑藉這一基礎,劉備借荊州南郡,入西川奪取益州,攻漢中擊敗曹操,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將集團的事業做到頂峰,這一切諸葛亮功不可沒。

到公元219年,劉備佔據荊州三郡,益州全部,及漢中郡,同時下令讓劉封、孟達奪取了魏國的上庸三郡,這個時候的劉備,勢力到達頂峰,初步完成了政權的原始積累,已初步具備隆中對戰略的先決條件。

而僅僅在十一年前,劉備還是被曹操追得滿世界逃,僅僅與劉琦合力佔得江夏郡一席之地;而在十二年前 ,劉備還是寄居在劉表手下的小軍閥而已。

世事難料,物移星轉。當劉邦取得了人生中巨大的成功後,劉備的頭腦開始發熱,昏招開始頻出。

昏招一:稱漢中王

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得封侯,這是漢高帝劉邦定下的規矩,所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絕對不是劉姓就可以隨便稱王,沒有得到中央政府承認或分封的所有劉姓王與王莽、曹操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可是劉備稱王了。

後世的朱元璋在打天下時,採用的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在局勢還沒有明朗之前,不要貿然稱王,而是選擇做好防禦,修好城牆,儲存糧食,暫緩稱王,這才是正確的戰略,可是劉備不懂。

劉備貿然稱王的後果就是直接將野心顯露在天下之間,讓本來對劉備,對漢室尚有一絲懷念之情的人,看清了劉備的真正目的,與曹操何異,與袁紹何異,都是為了自已打江山而已,根本不是為了漢室。

既然沒人心向漢室,那天下之人為何要投靠劉備,而不投靠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佔據中國之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操呢?

昏招二:讓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或者默認關羽發動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失敗是蜀漢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是蜀漢失去爭霸機會,失去統一天下先決條件的唯一原因,而這一原因與劉備息息相關。

雖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誰的命令,還有爭議,但是劉備脫不了干係,從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來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劉備命令關羽北伐以減輕漢中之戰軍事壓力的延續,襄樊之戰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發動的,而是關羽沿著漢水向北推進了至少數百公里,花費一年時間的成果。

在整個襄樊之戰期間,無論劉備有天大的原因,都不應該坐視不理,都應該足夠重視,劉封沒有救援關羽,多少與劉備的縱容或不夠重視有關,同時還有劉備對東吳的防範不夠,以及戰略上安排的失誤有關。

襄樊之戰,主角雖然是關羽,但站在關羽背後的是蜀漢的最高領導人劉備,襄樊之戰的失敗,劉備脫不了干係,襄樊之戰的失敗,直接毀滅了劉備統一天下的夢想。

昏招三:發動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最大的昏招,沒有之一。如果襄樊之戰還有些爭議的話,那夷陵之戰就百分之百是劉備的責任。

不是說不應該發動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機不對,劉備應該沉住氣,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來發動戰爭,並且要在政治上瓦解魏吳聯盟,才能徹底擊敗孫權,可是劉備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在軍事上卻犯了嚴重的錯誤。

夷陵之戰的失敗主力,是劉備放棄了水軍,讓所有軍隊在林中安營紮寨,如果不放棄水軍,即使劉備會失敗,也不至於全軍覆沒,至少還有水軍接應,也不會被東吳軍隊利用水軍迂迴包抄,也不會被來個全軍包圍。

夷陵戰敗,讓本來脆弱的蜀漢政權更加脆弱,諸葛亮用了2年時間才恢復部分元氣,才能南征,用了5年時間,才達到剛剛能夠北伐的水平。

很多人說諸葛亮的北伐窮兵黷武是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我就問一句:諸葛亮北伐損失了什麼?蜀漢國內損失了什麼?能說得出來嗎?

說不出來,因為根本就沒有損失什麼,諸葛亮的北伐不僅沒有大的損失,反而收穫頗多,從隴西搶了一千戶百姓,搶來了日後的蜀漢大將軍姜維,奪取了武都和陰平二郡,斬殺了王雙和張郃,大敗了一生戰無不勝的司馬懿。

諸葛一生唯謹慎,不僅在對外征戰上,諸葛亮沒有大的損失,而且在國內的治理上,是三國中最好的,路不拾遺,百姓愛戴,依法治國,以身作則,這都是諸葛亮治國的風格所在。

但是劉備三大昏招造成的創傷太大,蜀漢不僅失去了爭霸天下,統一中國的希望,而且從今往後,只能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諸葛亮縱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突破侷限,有諸葛亮在的一天,蜀漢尚有生存的希望,諸劃亮一死,蜀漢就開始走向衰敗,最終滅亡。

諸葛在,蜀漢尚在,諸葛亡,蜀漢滅亡。

而作為開創者的劉備,早就在三大昏招下,種下了蜀漢滅亡的因,40年變成果,蜀漢滅亡於263年。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說是具體那個人導致了蜀漢的滅亡,恐怕有失偏頗,可以說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本事靠一個人的能力導致一國的興廢。蜀漢的滅亡既有內憂又有外患,非一人之過,然為君者難脫其責。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淺析蜀漢滅亡的原因:

內憂:派系林立,各謀其利。

蜀漢內部派系林立,劉焉、劉璋父子帶入益州的東州集團,益州的本地土著,跟隨劉備入蜀的荊楚之士,三派之間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傾軋,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歇過。最終在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地勢力的威逼利誘下,劉禪只好選擇投降。

外患:國力衰微,亡國有因。

曹魏的強大,源於經濟發展上的優勢。通過曹操開創的屯田制度,曹魏確立了自己經濟基礎上的領先優勢。最後曹魏軍事上的勝利,不過是經濟優勢的體現,軍事和政治的背後,是強大的國力,也就是經濟基礎在起作用。三國後期,曹魏的實力遠遠超過蜀漢和東吳,蜀漢滅亡是真實國力的體現。



為君者難脫其責:膨脹的慾望,無奈的抉擇。

首先說劉備,在討伐東吳發起夷陵之戰前,還基本上秉承諸葛亮隆中對的方略。但劉備稱帝以後內心膨脹,不顧自身實力的不足和曹丕篡漢的伐魏最佳時機,不選擇伐魏而選擇征伐東吳,錯過了克復中原的最佳時機。


夷陵猇亭之敗,蜀漢精英盡失,幾乎面臨亡國之危,託孤於李嚴,不僅僅是因為李嚴的能力,更是劉備對於舊勢力的一種妥協和讓步。

劉禪就是個庸主,諸葛亮主政時,蜀漢還可以勉強自保,換了其他人之後,劉禪就受到黃皓的蠱惑,成為了不智之人。對於姜維的窮兵黷武和黃皓的弄權誤國,劉禪束手無策,魏軍兵臨城下後,也沒有玉石俱焚的勇氣和決一死戰的決心。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說了大家別不願意聽,蜀漢之亡,就是亡於諸葛亮。

蜀國當時僅據天下一州之地,與吳國的三個州,魏國的七個州相比,實力太弱,人口才90萬,理應注重與民休息,積攢力量。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北伐,大大傷了國本。雖然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興復漢室,但可行性值得商榷。

更要命的是,他一開始制定的大略方針就有問題。正如毛澤東認為的: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是的,諸葛亮的願望極其美好,他想要先奪荊州,後取益州,再分兵兩路以奪天下。可以說,沒毛病。但是,當時的蜀國,與東吳集團的矛盾太大了。誰都知道,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塊寶地。因此,蜀國最終並沒有徹底擁有荊州。其次,再說益州,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卻有個缺陷,它不足以制天下!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本身就是諸葛亮戰略上的失策。蜀國的兵力如此薄弱,還要兩線作戰,已經夠疲憊的了,又讓劉備駐守白帝城,以應東、西之變,更是把僅有的兵力分成了三撥,如此,戰鬥力早就大大削弱了。這些原因,便是諸葛亮決策的失誤,更是蜀國最終滅亡的導火索!





不當王爺好多年


蜀國原本就是最弱的,人口少,地理位置較為封閉。與魏爭漢中時,曹操雖然失敗,但是遷走了漢中的人口,到賬蜀漢沒能趁機增長實力。隨後的夷陵之戰讓蜀漢元氣大傷,北伐延緩了蜀漢滅亡的進度,但沒有根本改變蜀漢的實力。所以蜀漢滅亡不是因為誰,而是因為本身就很弱小。


弋南海


蜀漢的滅亡不能單單的歸結到某個人身上,曹魏、孫吳、蜀漢形成的三國鼎立的局面中蜀漢不論在哪方面都是其中最弱的,在這種局面中首要做的事是穩發展,不應該再有更多的征戰,但是當時的大局勢又不允許有穩定發展的機會,這時就是誰先動誰處於被動,但是呢關羽偏偏要去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這一去好了把荊州這一塊軍事要地給丟了,而且還搭上了自己一條命和蜀漢的萬千士卒,使得蜀漢兵力消減,後劉備又舉全國之兵為關羽報仇,以失敗告終,又使蜀漢兵力銳減,而張飛也因急於為兄報仇,在路上被奸人所殺,劉備後不久病逝,卻只留下阿斗於諸葛亮,種種事情下來蜀漢是損兵折將,致使本不強大的蜀漢又雪上加霜。

再後來諸葛亮帶著小阿斗經過幾年的發展覺得可以了,就又以先帝臨終託孤之願開始了長時間的征伐,但是這時曾經善戰的老將都已年邁體衰,後續又沒多少善戰的後輩,而且在多年征戰未果的情況下,軍需物資,軍心等早已不如過往,諸葛亮也已經年邁,事情安排上也難免出錯,最終還是以體力不支撒手人寰,蜀漢就加速滅亡了。

蜀漢的滅亡雖不能說是某一個人導致的,但是做為一國之君的劉備實在是太感情用事了,而作為軍師的諸葛亮沒能及時的阻止這一切的發生責任還是有的。

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關注我一眉扒歷史


一眉扒歷史


關於三國中的蜀漢滅亡,原因如下:

第一、人才缺失的影響。劉備能夠從“織蓆販履”到三國霸主之一,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和。劉備在世的時候,手底下人才濟濟。

可是蜀漢後期,真的沒有多少可用之人。有句話說得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為什麼蜀漢沒有人才呢?首先蜀漢大部分的人才都不是益州本地人,沒有宗族支撐,死後沒有家族後輩。蜀漢本身就重視荊襄集團而打壓益州集團,加上蜀漢沒有政治改革,選官制度的改良,因而人才後繼乏力。

第二、當政者個人缺陷。這首先要從劉備說起。劉備雖然是一代仁君,但是在群雄爭霸中,必須有長遠的眼光。劉備就是在關鍵時候過於注重個人義氣,以至於功虧一簣。在關羽失荊州以後,他沒有從大局出發修復吳蜀聯盟,而是盲目興師進攻東吳,最終兵敗使得蜀國元氣大傷。

劉禪就更不用過多介紹了,完全靠諸葛亮支撐著。

第三、政治分化帶來的惡劣影響。前面提到過蜀漢的人才政策是有問題的,原因就是對待益州集團政策錯誤。蜀漢執政者一直器重草莽勢力,並且重用荊襄勢力,而對不合作的益州本土勢力則採取鎮壓。結果使得益州勢力與其他勢力之間的矛盾導致蜀漢內部虛弱,使得蜀漢逐漸走向滅亡。

第四、地理條件對蜀漢的限制。我們知道蜀漢在硬實力上是不如曹魏,東吳的,劉備退守巴蜀自守可以說是上上策。益州作為天府之國,它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易守難攻的地形。

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環境在易守難攻的同時不僅信息落後還容易引起人民的厭戰情緒。四川地理壞境特殊,在冷兵器時代中對抗身高馬大的中原軍士必處於劣勢,所以蜀漢環境不利於培養軍事 人才,更不利於建設一支能攻善戰的隊伍。沒有強大的軍隊保衛國家,滅亡只是時間問。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毋容置疑當然是劉嬋,有人說是黃皓,其實不然,劉嬋再昏庸也不至於連好壞話都聽不進去,絕對不會受黃皓的擺佈。這都是劉嬋自己做的,黃皓只是起到煽風點火的作用。那麼劉嬋為什麼這麼做能,有人說劉嬋昏庸,我不認為,他畢竟已成年,思維不至於幼稚到這種地步。我估計他是錯判了當時的形式,他認為曹魏不會大規模進攻蜀國,只是零星的試探和騷擾,另外有姜維領兵在踏中,他完全可以高枕無憂。所以他與黃皓日夜尋開心不問國事。

另一個原因是當鄧艾兵至成都,滿朝大臣沒有一個為國分憂,全都看哈哈笑,另外喬舟煽風點火出餿主意-投降。只有劉嬋的四兒子反對,可劉嬋聽不進去,如果劉嬋帥軍抵抗,同時聯繫在外屯軍的姜維,那鹿死誰手還真不知道。可歷史不會重演,劉嬋到底還是投降了。如果劉備在九泉之下看到他這樣做恐怕也無語了。


小號哥


蜀國的滅亡不是哪一個人導致的,是歷史的必然。三國時代,魏最強,地廣人眾,人才濟濟,最高層英明神武,相比魏而言,吳蜀各方面都不如魏,後期的領導人既無能又荒唐。人家是蒸蒸日上,這邊確逐步在走下坡路,魏滅蜀吳是早晚的事,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