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中山傳統美食」銀稔——九月的思念

中山是著名的僑鄉。一直以來,華僑回鄉探親,都有向街坊鄰里派“滋欖”(即零吃)的習慣。海外帶回來的“滋欖”固然好吃,但中山本土的“滋欖”中有一名為“酸甜銀棯”的

銀棯青果也給許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現憶及此果子,舌根底下總是情不自禁地湧起一股酸甜津液。

「中山傳統美食」銀稔——九月的思念

銀棯(圖源:網絡)

銀棯又名仁面、人面子或銀蓮果,是漆樹科喬木植物的果實。樹上結出的銀棯果子是圓形的,大小與青梅差不多,黃綠色,偶見有些小黑斑點。其表面有五個軟刺,成熟後脫落。成熟銀棯的果子,外表起幾道稜,形成五個凹位,側看去,恰似一張人臉,上面有眼睛、鼻子和嘴巴。果肉內有扁形的硬核,核的表面有五個大小不同的眼,從某個角度看起來也好像人的臉,所以銀棯又叫人面子。銀棯果子在完全成熟時是很酸的,人們一般很少食用鮮果,大多數是在銀棯還未完全熟透時就將其摘下,用來製成各種涼果及果醬。熟透的果肉變軟,反而不能用於醃製加工。

「中山傳統美食」銀稔——九月的思念

醃製銀棯果實(圖源:網絡)

許多中山人幼時吃過的“酸甜銀棯”是一種用醋、鹽和糖精醃製作的銀棯青果。那些配料能讓醃過的果子酸度降低,所以吃起來酸甜兼備,爽口味甘,越吃越想吃。那種特別的滋味,讓人每每想起時都會流口水。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用作零食之外,還常用作下飯菜。今天在一些粵西風味菜式的餐廳,仍有用“酸甜銀棯”做餐前小食的習慣,其滋味酸甜,實在是很好的開胃小菜。

「中山傳統美食」銀稔——九月的思念

銀棯果實製成罐頭(圖源:網絡)

銀棯樹原產於南方,在廣東中部至西南部城鄉廣泛栽種,在廣西、越南等地也有見。自古以來,銀棯樹備受人們喜愛,常用作果樹和庭園觀賞、綠化樹種。銀棯樹喜歡陽光、高溫多溼的環境,是長年常綠喬木,落葉時間很短。春末初夏,當新葉迫不及待地長出時,老葉才極不情願地落下,銀棯樹的葉子很整齊,對側生於枝條上,奇數羽狀複葉,長橢圓形,葉尾尖尖,嫩葉淡綠色,老葉墨綠色,十分濃密。銀棯樹同時也是很好的行道樹、庭蔭樹。

「中山傳統美食」銀稔——九月的思念

銀棯枝葉(圖源:網絡)

中山的鄉下人家也多有種植銀棯樹的習慣,特別是在那些古老的華僑大屋後院,常見有已長到十幾、二十米高的大銀棯,枝繁葉茂,綠樹成蔭。清代古籍《廣東新語》有記述:“山居家,其祖父欲遺子孫,必多植人面、烏欖。人面賣實,烏欖賣核及仁。百餘年世離其利。”

「中山傳統美食」銀稔——九月的思念

銀棯果實(圖源:網絡)

銀棯是一種典型的“前人栽樹,後人摘果”的樹種,它極易栽種而結果甚難,樹苗種下不澆水不施肥即可長大,但從種樹到掛果須數十年。因而在鄉村的房前屋後,在10棵果樹中有一棵掛果已屬難得。鄉下有這麼一種傳說,銀棯需由小孩時栽種,而果樹須等到種樹人死去,果樹吸收了栽種人的靈氣方可結果。在鄉村裡,人們見到能結果的銀棯都是已有百年樹齡的合抱大樹。當今,中山的不少公園裡均可見銀棯樹,但很多樹雖然長得枝繁葉茂,卻是連花也不開。因此,當一個人小時種下一顆銀棯樹,一直到老去都吃不上自己種的果子那是極有可能的事。由於銀棯的果子好像人的臉,又附會了先人靈魂再現的傳說,所以每當樹木掛果之後,更是勾起人們對先輩的思念。

「中山傳統美食」銀稔——九月的思念

較大樹齡的銀棯樹(圖源:網絡)

銀棯有很好的的藥療作用。據《嶺南採藥錄》載:“人面子性平,味甘酸,醒酒,解毒,治偏身風毒痛癢,去喉痛等症。”果內的種子又可榨油,制肥皂,真是一物多用。銀棯樹以其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早已被先人們認同,因而今天,我們還能見到銀棯樹。過去,中山沙溪、大涌一帶還有人制作涼果銀棯,現在已很少見到了。

「中山傳統美食」銀稔——九月的思念

銀棯的花果(圖源:網絡)

文末給大家分享一個入味秘笈。銀棯醬自制不難,分生醃和熟煮兩種。先將銀棯果洗淨晾乾,用刀拍裂;生醃法是用醋、鹽和糖覆蓋,密封2-3個月即可食用。熟煮法是加水、糖和鹽適量,煮至果肉熔爛濃稠即可食用。兩種製法都以加片糖或赤砂糖為佳,這樣味道會厚實一點,砂糖也可,只是味酸飄一點。鹽的作用既調味,也能去酸澀味。

注:資料來源於《中山客·嶺南草木知味錄》/孫幸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