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五臺江南”大建安

在山西省忻州地區五臺縣西南邊陲有一個村,叫大建安村,是建安鄉政府所在地。大建安村南靠山,北臨沱水,簡子山雄居於左,紫金山巍峙於右。建安鄉東與神西鄉相鄰,西穿大關隘(虎狼關)與河邊鎮(原屬五臺現屬定襄)接壤,南有忻阜高速公路,北與東冶、槐蔭隔河相望。環山面水、山水相依,是通往五臺的南大門。這裡山清水秀、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素有“五臺江南”之稱。

“五臺江南”大建安

相傳,曾經這裡一片汪洋,大禹治水後,草木叢生,荒蕪繁雜,至今文山頂上殘留著拴船的石環。雖不足為證,但亦說明遠古時代這裡已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又據考古發現,在大建安村東北石井、村南老圍後發現新石器時代遺蹟,這充分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人棲息居住。據《五臺縣志》記載,五臺縣自西漢置縣以來,東冶、槐蔭、建安一帶已經發展成為大村落了,但是,因這裡地處中原邊陲,是漢民族聚居的邊緣地帶,人口相對稀少,再加上元末明初連年戰事,傷亡慘重,因而至明朝洪武初年,全縣才共有住戶1892戶,人口15325人。

“五臺江南”大建安

建安,因唐初建有大建安寺(後稱大寺、福田寺)而得名。分為大建安村、東、西建安村。在順治年間,大建安村曾改名曰保安村:當時正直明末清初,反清復明之事屢有發生,並有土匪橫行,到處搶劫。徐氏九世徐鴻鳴(字鳳台)平素為人仗義,揮金如土,好結交朋友。當時宣府總兵李延壽奉命征討義軍,並檄派徐鴻鳴為南路總兵,共討義軍。徐鴻鳴集結大建安村眾井然佈防,堅守村坊,保衛家園。其它村莊都被攻破而唯獨大建安村不破,保得一方平安,遂改名保安村(詳見徐鴻鳴傳)。直至雍正二年方又改回原名(大建安村)。

“五臺江南”大建安

明清兩代,縣下設都,都下設甲,甲下領村,村中分戶。據舊志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臺縣始設都綱目,實行都甲制。五臺劃分為城、城北、城南、天池、泉巖、善文、大安、河賓、柏蘭、大賢、天南、福勝、福寧、天北共十五都。建安屬大安都。到清順治十年(1645年),五臺由十五都併為九都,即在城(城關附近)、河池(河邊、瑤池一帶)、善泉(善文、泉巖一帶)、安軍(建安、東冶一帶)、柏蘭(陳家莊一帶)、南天(大賢一帶)、矢寧(豆村一帶)、三奇(雜都一帶)等。建安屬安軍部。以後又並安軍、柏蘭為安軍蘭都,建安屬安軍蘭都。都下設甲,1-5甲皆屬建安。這種都甲制,一直至辛亥革命前,清同治年間村長徐元萬。

“五臺江南”大建安

1919年,閻錫山在山西省整理村範,為強化統治,五臺劃分為六個區:臺城、耿鎮、窯頭、東冶、豆村、臺懷。建安屬四區東冶。歷任村長:徐一經、徐尚珍、徐士深、徐卯成、徐仁治、徐祥虎、徐大士、徐五壽。1938年--1943年,建安村長是徐補在、薄金山保。1944年經上級黨委批准,區委書記王治國具體指導,在大建安村小戲臺對面神棚召開群眾大會,進行了民主選舉,範銀喜當選村長,徐發福、劉貴和為副村長。當時黨委書記趙作政,從此,村政權第一次掌握在人民的手中。1946年7月,五臺全縣解放,村政權成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歷任村長:徐先福、徐尚虎、徐降元,後徐尚虎直到全國解放。建國初到1958年曆任村長:薄大熬、徐來治、徐吉堂、薄大熬、宋生和。在1958年秋,全國實行人民公社化。大建安村歸屬東冶人民公社建安管理區,下設五個中心隊,十五個作業組。直到1961年8月,全縣劃分為三十個公社,建安地區成立建安人民公社,大建安村為建安生產大隊,下設十五個生產隊,直到1984年。歷任大隊長:宋生和、範頑生、薄成林、徐存英、張秀樓、徐富生、徐林虎、張秀樓、徐變川、郝鐵生。1984年秋,根據中央政社分開的精神,縣七界人大常委會22次會議通過,決定全縣建立6鎮24鄉,建安設鄉人民政府,下設村民委員會,建安村屬建安鄉政府領導。歷任主任(村長):郝鐵生、範頑生、徐存良、梁俊如。

“五臺江南”大建安

此時的建安鄉有沿河九村、鳳棲巖十村之說,包括:大建安、東建安、西建安、潭上、瑤池、張家莊、檀村、南灣、甲子灣、閻家堖、鳳棲巖、北澗、老虎岔、桃坪、大梁、木瓜咀、大林崗、小林崗、陽坡凹,東山共二十村,後來東山村取消建制,剩餘共十九村。

據傳鳳棲巖為古代鳳凰棲息過的地方,曾有風水先生說過,此地會出皇后,以後果然應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